徐中行(1517—1578) 明代文学家。字子舆,一作子与,号龙湾、天目山人。长兴(今属浙江)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授刑部广东司主事,历官员外郎中,汀州知府、湖广按察佥事、云南参议、福建按察使、江西左布政使等职。兵部武选司杨继盛上疏弹劾奸相严嵩,被囚系狱,中行不顾牵连,公然探狱,赠送食物。继盛被害后,又为其料理丧事,引起严嵩忌恨,被贬为长芦盐运判官,迁阳州同知。徐阶当政,迁湖广佥事,积贮粮,救活饥民万余。在福建任上,省城西湖滨隙地,为豪右湮塞侵没,下令修复,并捐俸筑堤创阁,闽人立祠纪念。四十五年,因母丧回长兴,与吴承恩结为挚友。隆庆初年,吴承恩在长兴蒙受冤狱,经中行营救获释。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明“后七子”之一。著有《天目山堂集》20卷、《青萝馆诗》6卷,传于世。卒后葬于雉城东河泊所,王世贞撰墓志铭。
徐中行一生到处为官作宦,诗歌多能描绘各地的山川风貌和社会习俗,并寄寓到处奔波的无限感慨和怀念乡土的悠悠情思。如《初入滇关》写“白日开南缴,青天豁大荒”,概括滇疆的景色,笔力苍劲。贵州人陈田认为,后句“非至滇境者不知其妙”,实为会心之论。《盘江驿舍阻雨寄汪惟一》,勾勒了“春早蛰龙蒸赤水,夜深山鬼啸青林”的盘江驿舍,同时表露出“谁怜妻子累,实恐衰年瘴疠侵”的惆怅。《暮发滁阳》写“悬崖青欲滴,芳草绿堪迷”的美景,同时发出“洵美非吾土,翻然忆故溪”的感喟。但其诗内容总的说来不够丰厚。徐中行善长七律,“闳大雄整,卓然名家”(胡应麟《诗薮》),如《山陵道中风雨》、《答孙侍御秦中见怀之作》、《送莫廷尉之任南都》,都是苍然爽健的作品。其中“北上萧关太白高”、“建业心青法署高”,尤为人们称赏。
徐中行的诗看得出在刻意学杜,但摹仿有迹,缺少杜诗那种雄浑沉郁的情致。他的散文创作更是有意矫揉,成就亦不高。
著有《天目山堂集》20卷,《青萝馆诗》6卷。
《徐中行传》:中行躬耕教授。崇宁中,郡守李谔以八行荐。中行去之。黄岩子庭筠有志行,乡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徐先生。淳熙间,常平使者朱熹行部,拜墓下,题诗有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之句,且大书以表之曰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明外史·徐司马传》:司马,字从政,小字马儿,扬州人。元末兵乱,年甫九岁,弃道旁,太祖得之,因养为子,冒国姓。洪武元年,擢杭州都指挥使,诏复徐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