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徐辉祖
别 名 初名 允恭
国 籍 中国(明)
民 族 汉
出生地 安徽凤阳
出生日期 1368
逝世日期 1407
职 业 军人
家庭 关系 徐达长子 朱棣姐夫

徐辉祖,达薨,嗣爵。以避皇太孙讳,赐今名。数出练兵陕西、北平、山东、河南。元将阿鲁帖木儿隶燕府,有异志,捕诛之。还领中军都督府。建文初,加太子太傅。燕王子高煦,辉祖甥也。王将起兵,高煦方留京师,窃其善马而逃。辉祖大惊,遣人追之,不及,乃以闻,遂见亲信。久之,命帅师援山东,败燕兵于齐眉山。燕人大惧。俄被诏还,诸将势孤,遂相次败绩。及燕兵渡江,辉祖犹引兵力战。成祖入京师,辉祖独守父祠弗迎。于是下吏命供罪状,惟书其父开国勋及券中免死语。成祖大怒,削爵幽之私第。永乐五年卒,年四十。万历中录建文忠臣,庙祀南都,以辉祖居首。后追赠太师,谥忠贞。
徐辉祖,濠州人,明朝大将徐达的长子,最开始名字叫允恭,身高八尺五寸,英俊潇洒还有才气,在勋卫署左军都督府做事。徐达过世后继承了爵位。因为避讳皇太孙朱允炆的名字被赐名为徐辉祖。数次在陕西、北平、山东、河南练兵。燕王府的阿鲁帖木儿别有所图,被他抓捕诛杀了。回来之后掌管中军都督府。建文年初加封太子太傅。燕王王子朱高煦是徐辉祖的外甥。燕王起兵之前朱高煦被留在南京,偷了徐辉祖的好马逃跑。徐辉祖惊闻派人去抓,没有追上,皇帝听说了,就把他当做亲信。后来命令他率师支援山东,在齐眉山把燕兵打败,燕人都很怕他。不久他被召回朝廷,其他将领势力薄弱了,就逐个打败仗。等到燕兵过江打南京时候,徐辉祖还在带兵抵抗。等到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城,徐辉祖一个人守在徐达的祠堂不去迎接。成祖想要治罪于他,便要求他供出自己的罪状,可徐辉祖却把免死铁券中的文字写了下来。成祖大怒,把他的爵位削掉并且幽禁在自己家里。徐辉祖在永乐五年去世,享年四十岁。万历年编写建文忠臣时候,在南都建庙祭祀,徐辉祖排在第一个。后来追赠太师封号,谥号忠贞。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继位,朱棣派朱高煦与兄长朱高炽一同入朝。徐辉祖对建文帝说:高煦为人凶悍,将来必为朝廷大患,宜留京师,严加管束。后来被徐不幸言中,1399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命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煦随军出征,经常作为前锋。
朱棣与徐辉祖的关系
徐辉祖是朱棣的舅兄。可以这么说,徐辉祖是朱棣在整个靖难之役过程中遇到的最难缠的对手。当时朱棣军队见山东济南守军众多,遂取道河南,安徽。在安徽,朱棣遇到了徐辉祖。齐眉山一战,这个做妹夫的朱棣居然被打得满地找牙,以致诸将纷纷要求“发工资,回老家”。就在两军相持不下的时候,建文帝怕徐辉祖因亲戚关系投向朱棣,就以京城不可无守军为借口调回徐辉祖,削了他的兵权。朱棣就在此等郁闷之时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大喜过望,带领军队一路攻下了南京。攻入南京之后,朱棣召见,徐不发一语。当知,徐若投降,则是国舅,尊贵之至,然始终保持了一个做臣子的忠诚,足见其高风亮节。朱棣也没有杀他,将其软禁终身。
建文帝为何不重用徐辉祖
首先是机遇问题。
南军的统帅,最早是耿炳文,因为他是朱元璋时代遗留下来的老将,大家都认为他能打仗,可惜败在朱棣手里。然后是李景隆,他和朱允炆从小关系就非常好,甚至做到了太子太傅,可见他和朱允炆的关系。皇帝总是信任自己的老师的,加上他平时发表了一些军事上的见解,所以朱允炆认为他带兵打仗有一套,就让他继任统帅。事实证明,李景隆完全是军事草包,任用他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还不如用耿炳文呢。于是南军遭遇惨败,一溃千里,幸好有铁铉和盛庸守住了济南,挡住了朱棣的攻势。济南保卫战的成功,让盛庸这位将领开始崭露头角,后来南军的统帅就换成了盛庸。盛庸的能力其实是不错的,后面表现也都不错。于是徐辉祖一直没有机会当主帅。
其次徐辉祖的成分也很有问题。朱棣的老婆就是徐辉祖的妹妹(明朝那些事里提到徐辉祖是朱棣的大舅子),虽然徐辉祖一直坚定的站在朱允炆这边,但朱允炆和他手下的大臣(特别是齐泰和黄子澄)哪里敢用他为帅呢?就算敢用他,他也要避嫌,推辞掉。所以,徐辉祖一般都出现在战后收场的时候,他也真的很无奈。
就算徐辉祖担任了主帅,一样打不赢朱棣。很重要的原因是朱允炆的一道命令绑住了前线将领们的手脚。朱允炆下令,不得伤害朱棣,让他背负伤害叔父的骂名。都已经处于敌对状态了,居然还有这样的命令,真是莫名其妙。这道命令绑住了耿炳文、李景隆、盛庸多位统帅的手脚,使得朱棣多次从险境生还,再次和南军作战,影响非常恶劣。耿炳文和李景隆就不说了,盛庸就算有通天的本事,也不能彻底打败朱棣,换了谁都一样。徐辉祖也一样,何况他一直没有机会去当主帅。
魏国公世袭表
第一代魏国公徐达 (1332~1385),1370年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
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1407年),徐达去世后,嗣爵。朱棣靖难后,不便杀他,便把他削爵及禁锢在家中。
第三代魏国公徐钦(1407–1424),徐辉祖死后一个多月,明成祖仍以“中山王(徐达)不可无后”为理由,由其长子徐钦继承魏国公。永乐九年,以纵恣为言官所劾。永乐十九年来朝请求辞职,明成祖大怒,罢其为民。明仁宗继位后,恢复爵位。
第四代魏国公徐显宗(1425–1448),徐钦去世后,继承魏国公爵位,正统十三年去世。爵位传弟徐承宗。
五代魏国公徐承宗(1448–1464),正统十三年七月,徐承宗继承其兄徐显宗的魏国公爵位。天顺初年,担任南京守备,并兼领中军都督府,任内公廉恤士。死后,其子徐俌继承爵位。
第六代魏国公徐俌(1465–1517),成化元年,徐俌继承魏国公,担任南京守备,因怀柔伯施鉴以协同守备为上位,徐俌感到不平,于是上奏,诏书令以爵为序,遂成法律。弘治十二年,给事中胡易、御史胡献因上奏而下诏狱,徐俌上章论救。正德年间,上书反对明武宗郊游。徐俌曾经与无锡百姓争田,贿刘瑾,为时论所讥嘲。徐俌死后赠太傅,谥庄靖。
第七代魏国公徐鹏举(1518–1571),徐俌之孙,正德十三年十一月继承爵位,守备南京兼中军都督府佥事。嘉靖四年加太子太保,统领中军都督府。嘉靖十七年四月,守备南京。隆庆五年二月去世。徐邦瑞继承爵位。
第八代魏国公徐邦瑞(1572年–1589年),徐鹏举死后,隆庆六年四月,徐邦瑞承魏国公。万历二年,担任南京中军都督府佥事,万历十七年去世。徐维志继承爵位佥事,万历十七年去世。徐维志继承爵位
第九代魏国公徐维志(1589–1593),徐邦瑞之子。万历十七年九月,继承爵位。万历十九年,担任协守南京兼领后军都督府。万历二十一年八月去世。徐弘基继承爵位。
第十代魏国公徐弘基(1595–1645),徐维志之子。万历二十三年七月,继承爵位。万历三十五年,协守南京兼领后军都督府。万历三十七年四月,提督操江。天启元年,以疾辞任,加太子太保。明末崇祯十四年,再次镇守南京,加太傅。谥庄武。徐文爵继承爵位。
第十一代魏国公徐文爵(1645–1645),徐弘基之子。明亡后,弘光元年被弘光帝封继魏国公,同年归降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