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5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人物 > 徐东白 (二)
人物
徐东白 (二)
2017-02-25113
 折叠画面通透·凹凸有度·空间深入

徐东白是岭南早期油画的翘楚之一,与李铁夫、冯钢百三足鼎立。三人中,李铁夫是开山祖,又是辛亥革命元老而扬名华夏,冯钢百则以其技压同行的肖像画功夫而活跃于上层社会,徐东白在这三人中算是晚辈,其人其技被冯钢百看中,是冯回国后收的第一个学生。其实徐东白没有进过任何洋学堂,没有读过什么美术学院,没有出国留学。

徐东白画风干净,其通透是一般画家所罕有的。他调色时取量准确,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涂色时用色薄,从不复笔,有不满意的部分以画刀刮去,绝无结块、臃肿的色团留在画中,有时一幅画上色五六天了亦如昨天开稿一样干净、清新。

徐氏会刻意追求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和物体的质感,着力发挥油画所特有的深刻的表现力。在作画起稿时,他很认真画准每棵树、每丛草、小路、河流在画中的位置和伸展的透视。如徐老的一幅名作《黔鱼》,画中每一样东西都有自己确切的体积和位置,立体逼真,形起质强,凹凸有度,触手可及。

徐氏的画风干净、清纯,除了与他的绘技熟练之外,其实也是他心性与个性的反映。

他心无旁骛,永远保持童真、纯洁、质朴,专一地生活在自己的艺术世界当中。1950年代香港的律师和记者界有句传言"不忍心骗徐东白"。

折叠色彩创新·印象派·三度思维

徐东白是一位既有写实主义又具有色彩创新的画家,他在印象派中得到不少灵感与启发,他很崇尚印象派大师莫奈和塞尚,潜心钻研了颜色在阳光底下的变化及前期印象派的创作经验,但又独创出自己独特的画风,用现代的、短笔的技法表现闪动着的外光效果,在他的画里,色彩会依时间、光线和距离而变化,画幅前后左右上下没有一处相同的颜色,色阶丰富而又和谐,色调里的光明丽又富神韵。

徐东白的代表作之一,是他最喜欢的作品《榕荫》,那是他背着画架,每天在同一时间到达现场,画了三十次才完成的创作。徐老曾说过他创作《榕荫》的心得:着力追求力量和阳光感,树叶的强光是红、黄、绿,画的色彩要使人感到柔软,不要使人觉得硬,硬则简单,油画要表现出实质的东西,而不仅是色和光暗。他能用丰富的色彩在二维平面上创作出一个三维的视觉空间和精神空间。

折叠写生·情缘景·景以情

徐东白一生忠实于大自然,一生都在画再现性作品,写生是他永恒的主题。有人说徐东白的画"实在无法再实",徐老曾说"我几十年追求的正是真实"。徐东白完全是以造化为师,是大自然的美吸引他去画画,是大自然教会他这样去画画。他一直通过写生去画自己,按照自己最真实、最诚恳、最完整的感受去画,把自己对南国大自然的爱,对生命的热诚、淳朴、健康、真诚、率直表现在他画的色调和意境之中,情缘景色而发,景以情而活。
风景
风景
自1956年从香港回国内居住后,徐氏的写生足迹遍及东莞、斗门、中山、肇庆、桂林等地。他对真善美的深厚感情是他生命的全部动力,一执起画笔就是好心情,就看见美的东西。为了表现出景色和事物的真实,徐东白背着沉重的画箱和画架,三十次、六十次地在固定的时间赶到同一地点进行现场写生。徐东白毕生致力于描绘阳光,表现风物在阳光下不同的变化,朝阳、夕阳、微雨,都在徐老笔下留下芳容。

折叠讲述人:儿子徐华洲

徐华洲先生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是一位油画家。他自小就跟随父亲学画,19岁时便是"英国皇家水彩画协会"的会员,后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曾和父亲一起举办父子画展。现在徐华洲先生年逾古稀,移居美国三藩市,通过电话,我们联系上这位老人家。

折叠不刻意培养我们去从事艺术

记者:您是怎样在父亲的影响下走上画画的道路?父亲给您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徐华洲:父亲教小孩子很热心真率,我们七姐弟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教导,他教我们要从自我的兴趣中去学习,才能得到快乐。父亲并无刻意培养我们从事艺术,不过我是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执起了画笔。他的教导亦无别致,没有程式、规范和技巧,全凭自我摸索。他总是通过绘画鼓励和引导我们观察对象的方法,从不指责我们在实践中的失败。

记得我初学画时,他买回一刀水彩纸(约五百张)对我说:"每天画三五张,当你画完这叠纸,你就学会了。"言下之意是你须先自我去体会画面的感觉,寻找自己的色彩。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的手会带你去画。"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他一生对艺术的勤奋与诚恳。

折叠父亲一向"事无不可对人言"

记者:在您眼中父亲的个性是怎样的?

徐华洲:父亲待人接物极诚恳,故不论高官、巨贾、平民、儿童都愿意和他做朋友。他有句口头禅:"事无不可对人言。"连狡黠的画商亦曾说:"阿徐如此老实,何忍欺之。"在回国内居住的早期,当时广州市市委书记欧初曾上门要画,父亲拒绝之余,还在政协会议上不点名地批评,其戆直可见一斑。

记者:您父亲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

徐华洲:母亲给父亲的支持很大,既是一位贤内助,更是一位好母亲。她承担了家里所有的事情,好让父亲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事业中。徐东白的画友多次说到冯佩玉(我母亲)对他的支持,常说徐东白的作品一半是冯佩玉画的,父亲每每听到时总是由衷地开怀大笑。

折叠晚年因环境不堪转变画风

记者:评论说"徐东白50岁前的画风奔放,色彩明亮,笔触宽阔,对比强烈;60岁后画风沉实、色彩厚重,刻意求真,充满东方情调"。他的画风为何有这样的转变?

徐华洲:父亲回国前在香港的作品已转向印象派早期的风格,笔触奔放,色彩明亮,充满生命力。回国后,由于长期受环境局限,故画风转向保守沉实。父亲一生率真,与外界保持距离,在国内数十年不读书、不看报、不听广播,故能保持内心的明净,然现实的环境不堪,故画风的转变乃当时的环境使然,与思想无关。

折叠自传解读

采访中,徐绍峦给了我一份很珍贵的资料,那是徐东白生前写在一本单行本子上的自传。这份自传除了其家人看过外,从未公开过。翻看这本纸张已变脆薄、泛黄的自传,徐老昔日人生的酸甜苦辣跃然纸上,跌宕的经历,淡然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纯真、质朴的老人。

折叠香港谋生的辛酸经常遭遇讲价不厌其烦

在自传中,他写自己是一个不善言辞和交际的人,在香港谋生时有不少辛酸的遭遇:香港人买画,不论你原价高低,他们总要讲价,这是一件很讨厌的事情……因为我是一个不善说话的人,每次有人来买画,即使成交,也总免不了减多少价的。而且在殖民地香港,总是先敬罗衣后敬人,有位朋友曾对我说"老师,我认为你最好是做两套西服穿好啊。香港人见你衣履不整,以为你很倒霉,明明你的画值二百元一幅,他们都仅会给你一百元"。又有一次,我刚在作画,穿一件恤衫还卷着袖,和一位朋友到中华总商会大厦看礼堂墙壁大小,以确定为总商会创办人绘画的尺寸。由于我没穿外衣,商会一位服务员托着一个放着两条热毛巾的托盘,他把一条毛巾给我朋友,而另一条就不给我。过两天,我再和该朋友到总商会,这次我穿了西装而去,同时会长对我颇为客气,那服务员对我的服务态度则截然不同了。

折叠重回祖国工作缘起1956年受邀参加五一观礼

尽管在香港打出名气,徐东白始终心系祖国。1956年,他响应党的号召,回祖国内地工作。但在回之前,他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让他终能鼓起回国工作决心的,是他在1956年受邀去北京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观礼。他在自传中写道:我和香港文艺界的知名人士一起,登上了红旗招展,气派万千的天安门,见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见到几十万群众以整齐的步伐经过天安门广场,听到群众们雄壮的叫喊声,我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了,心中燃起了要回国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决心。那天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幸福的一天!后来,我的儿女们联名写了一封信给周恩来总理,推荐我回来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不久,家里就收到由广州市文化部门转来国务院的复信,表示欢迎我回来,并给我安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