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贞明
按《明外史·徐贞明传》:贞明,字孺东,贵溪人。举隆庆五年进士。知浙江山阴县,敏而有惠。万历三年,徵为工科给事中。会御史傅应祯获罪,贞明入狱调获,坐贬太平府知事。十三年,累迁尚宝司丞。初,贞明为给事中,上水利、军班二议,工部尚书郭朝宾则以水田劳民,请俟异日。事遂寝。及贞明被谪,至潞河,终以前议可行,乃著《潞河客谈》以毕其说。及贞明还朝,御史苏瓒、徐待力言其说可行,而给事中王敬民又特疏论荐,帝乃进贞明少卿,赐之敕,令往会抚按诸臣勘议。贞明乃躬历京东州县,相原隰,度土宜,周览水泉分合,列事宜以上。其年九月,遂命贞明兼监察御史领垦田使,又遍历诸河,穷源竟委,将大行疏浚。而奄人、勋戚之占閒田为业者,争言不便,为蜚语闻于帝。帝惑之。罢贞明还故官。寻乞假归。十八年卒。
伙计,请问在整个明朝三百余年间,哪位官员的计谋最高明,哪条治国良策易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不唯一,毕竞判断标准不同。若从清朝受益程度的角唐来看,清朝学者赵一清在其名著《东潜文稿》中谈到本回主角时给出了一个参老答案。他说:“终明代名臣无有能及之者。”在谈到本回主角的代表作《潞水客谈时,他又说:“终明代良策无有逾此者。”此外,《明史》对本回主角的评价是“识敏才练,慨然有经世志”。这些答案和评价到底是否恰当,还请各位读完本回后自己判断吧
本回主角名叫徐贞明,字孺东,又字伯继,祖籍江西贵溪。他于何时何地出生呢?不知道,只知道他去世于1590年。也有人说他生于哥白尼创立日心说的1530年。他是如何长大,又如何成家立业的呢?不知道,只知道他在去世前19年才考中进士,出任浙江山阴县知县,而且是“明敏而有仁爱”的好知县。在此期间他主持修建了一条50多里长的挡潮堤,“有益于民甚大且久”。当他于4年后升官离任时,沿途哭拜者不绝,“送行者万人,自邑门而达于江”。他的生平和家庭情况如何呢?不知道,只知道他的父亲徐九思是一个青史留名的好官,曾担任江苏句容县知县。他的父亲生于1495年,为明朝孝宗、武宗、世宗、穆宗和神宗五世臣生刚正廉洁,爱民如子,但官运不通。他的父亲终生践行的理念便是那著名的勤、俭、忍“三字经”,即勤则不惰,俭则不费,忍则不争。
父亲的“勤”主要表现在勤于政务、勤于生产。为了避免其他官员营私舞弊父亲经常亲自处理公务。为了平衡摇役轻重,父亲亲自调查实际情况,亲自分配税务指标。在审理案件时,除亲自主持或监督全过程外,他还“必命其人与亲识皆往”,以此加强百姓监督,避免造成冤狱。他不但亲自督导指挥全县生产,还率众亲自参加劳动,以此补贴公务开销,减轻百姓负担。
父亲的“俭”更显“过分”,甚至要求自己“生平不嗜肉,惟淡菜也”。他在居室正中悬挂《青菜图》,其旁题曰:“为民父母,不可不知其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菜色。”按当时朝廷规定,县官本有一笔可自由支配的招待费,既可用于按待过路官员,也可用于公款宴请和送礼。但父亲从来分文不动,后来干脆自作主张,取消了这笔招待费。
父亲的“忍”主要体现在他随时告诚自己要甘于清贫,不争名利。但在维扩民利时,他丝毫不让步,绝不与贪官为伍。有一次,上级官员的秘书来句容县索贿遭到父亲严词拒绝。这位秘书借酒装疯,大闹公常。父亲竟将对方拥起来,赏了
-顿杀威棒。若遇灾年,父亲对发国难财者更不忍让,必绳之以法。父亲一心忙下政务,不畏权贵,秉公办事,直言不讳,但总也不被重用,以至最终被罢官了事回归故里后,父亲继续兴办义学,布施赈济,招抚流民,兴修水利。1580年父亲以85岁高龄在家中流然离世。此时距他罢官已有36年之久,可句容县的逾万百姓仍蜂拥至父亲祠前,争相祭奠,对其爱戴之情不减当年
此处为啥花这么多笔墨来介绍主角的父亲呢?嘿嘿,主要是想让你了解主角的成长环境。急性子的读者也许早已盼着主角赶紧登场了,但非常抱歉,还得麻烦各位耐心看完下面这段文字。
从公元1435年开始,明朝便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但整个北京的军民用粮及生活必需品主要依靠江南地区通过水运供应,因此运输成本长期居高不下。随着北京地区的人口越来越多,运输量也越来越大,运河的交通更是越来越拥挤朝廷的负担当然就越来越重,江南百姓的税赋越来越高,甚至面临财力枯竭之险另外,运河随时随地受到黄河泛滥和改道的威胁。运河沿途还会穿越长江和准河等大江大河,任何一条河流发生洪灾,都可能冲毁运河。朝廷几乎每年都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保障运河畅通。为此,要么得拼命治理黄河,防止它发脾气冲毁运河;要么得全力维护准河,避免它断绝运河的水源。因此,仅仅依靠一条运河很难长期维持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总之,努力降低朝廷对运河的依赖已势在必行,但如何才能让北京甚至整个北方自给自足?为此,朝廷上下绞尽脑汁,却总想不出万全之策。难道北方没人吗?当然不是,甚至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强壮。难道北方没地吗?当然更不是,甚至北方的土地远比南方更平整和辽阔。难道北方没水吗?当然也不是,北方雨水虽不及南方丰富,但也足以浇灌养活本地人所需的农田。关键问题是没人知道如何在北方兴修水利,发挥北方人种粮的积极性。
于是,本回主角徐贞明终于正式登场了。公元1575年,他以侍从在皇帝左右的工程顾问(工科给事中)身份,提交了一份名叫《水利议》的方案,基本思路是在海河流域等北方地区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发展生产,寓兵于农。《水利议》的大意是说:北方水利基础很好,在陕西和河南等地处处都有黄河故道和废旧的堰坝等,它们完全可以拿来就用。北方的水源也不少,比如山东丰富的泉水若能巧加利用,就足以浇灌众多新开果的农田。即使在京郊,有的地方有河流经过有的地方有山润泉水。只可惜过去北方人受尽水害之苦,却不会兴修水利。其实
水若大量聚积就是祸害,水若及时疏散就是福利。若挖渠修壕,便可在洪涝期间减灭水势;若像南方那样在高处筑堤拦水,则干旱时就有水可用。总之,水利可兴,水患可除。《水利议》针对京郊几个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兴利除弊方案。比如,可在海河上游开渠灌田,在下游开支分洪,低洼的湖泊用以蓄水湖泊周围开辟水田。
可是,迎接《水利议》的是接踵而至的双重打击。一方面,当时的工部尚书认为在北方种水田劳累百姓,故没采纳。另一方面,更要命的是,徐贞明与他爹-样,也缺乏政治敏感性。他竟然前往狱中看望一位刚被治罪的朋友。于是,他自己也被降职为当涂县知县。他在当涂期间,在长期实地考察和反复推演的基础上,对被冷落的《水利议》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并在途经潞水时完成了那份影响明末和整个清朝200多年的《潞水客谈》。此文虽然不长,只有区区5700多字,但以对话形式,较完整地阐述了华北水利建设只要逐步推行就一定能成功的宏大设想。在论及华北水利的方案及战略意义时,《潞水客谈》给出了几条简短的理由旱涝虽为天灾,但能以蓄泄之法加以控制,以备不时之需。都城在北方,供给却全靠南方,这绝非长久之计。来自南方的千里漕运成本奇高,民力疲惫,为运石米,常需耗数石米。因此,若北方自产一石,就相当于南方节省数石,于国于民皆有大利。在北方多开沟渠,便可减少各河水量,从而减轻水患。兴修水利可使百姓安居乐业,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南方地区人多地少,北方则相反,若能吸引南方百姓来北方开垦荒地,则可一举两得。兴修水利不仅可以安民富国、兴教化、美风俗,而且有利于国防
《潞水客谈》还重申:经实地考察,华北地泉众多,引水容易,确可营遣大片水田。此外,为了调动百姓在北方开荒种田的积极性,徐贞明还建议朝廷以南运粮食之高价无限制收购北方自产水稻。如此一来,国家并未增加开销,但百姓获利更多。商人若从南方运米到北方出售,其利润大约为十分之三;但若省去长途水运之苦,而在北方开垦水田,其售粮获利将更加丰厚。长此以往,北方农业就自然得到发展。
后来的事实表明,徐贞明的方法在北方多地试行后确有成效。与威继光齐的明朝杰出军事家谭纶在读到《潞水客谈》后,立即大赞道:“我在边塞任职多年知道此法必然可行。”后来明末的许多高官也充分认识到了《游水客谈》的价值并加以大力推广。当然,请朝才是《溺水客谈》的最大受益者,因为在整个清朝期间,北方农业的发展思路基本上都沿用了徐贞明的策略。但遗憾的是,正当徐贞明想在当涂县大面积推广其思想时,他的父亲却在1580年去世。于是,按当时规矩,他只好回家为父守孝三年。
直到徐贞明去世前5年的1585年,他才终于有机会开始实施自己的理想。此时,徐贞明被任命为尚宝司少卿,并受命开展北方的治水和垦田两项工作。于是他以“手不停指挥,口不停画诺”的忘我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马不停蹄地巡视了京东各州县,摸清了哪里是低洼涝地,哪里适宜播种何类作物,哪里有山,哪里有水,哪里有泉,河流在哪里分支,在哪里汇合,流经哪里,水量多大,四季水流如何变化。接着,他在第一时间提出了被皇帝认可的多条可行措施:以垦田业绩考查各州县官员,适宜种水稻的土地要逐渐改种水稻;多吸引南方有经验的农民,并免费发给耕牛和农具等,垦田百亩以上者可获当地户口,可享受赋税优惠,甚至可被重用,其开垦的土地可算祖业,可传子孙。为便于农民全力以赴种好自己的庄稼,徐贞明还建议:当地农民只负责疏通本地河道,而官方垦田则另招民工。
在垦田方面,徐贞明更是大张旗鼓,他在全国各地招募能手,结果仅用数月时间,就垦田三万九千余亩。此外,他还普遍考察了包括海河在内的诸多河流,探究其源泉,统筹相关职责,准备随时开展更大规模的垦田和河道疏通工程。可哪知徐贞明又犯了错误,被皇帝命令停止垦田。原来已经在北方拥有众多田地的既得利益者担心垦田太多会使自已原有的资产缩水,于是经过一番政治斗争后徐贞明自然又成了牺牲品,并像他父亲一样被迫告老还乡,甚至差点被皇帝追究责任。
1590年,心灰意冷、报国无门的徐贞明满怀遗憾,在家乡郁郁而终。54年后,明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