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铸成(1907—1991) 报人。江苏宜兴人。上海和香港《文汇报》的创始人。1932年至1935年任《大公报》驻汉口特派记者。在汉工作期间,曾多次到黄鹤楼(故址)游玩、采访,以记者的眼光,留下了一帧帧那个时代黄鹤楼景区的风貌剪影。1935年离汉后,写下多篇文章,讲述当年在汉的旧闻,留下了可贵的历史资料。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黄鹤一去不复返’。我想,它不会忘怀故居,会常想飞回去看看的。”
徐铸成(1907年11月29日-1991年11月19日),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著名记者、新闻学家、杂文家,一生投身新闻事业近六十载,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诸多重大事件,是20世纪中国新闻界标志性人物之一。
一、生平:从书生到新闻巨擘的跌宕人生
徐铸成原名徐锡华,出身于宜兴乡绅家庭,自幼接受传统私塾教育,后转入新式学堂。1925年,考入无锡国学专修馆(近代著名国学教育机构),系统研习经史子集,打下深厚传统文化根基。1929年毕业后,因家道中落,转而从报业谋生,开启长达六十年的新闻生涯。
早期新闻实践(1929-1937)
1929年,徐铸成经人引荐进入上海《时报》任校对,次年转入《大公报》,从练习生起步,逐步升任记者、编辑。他勤奋敬业,深入社会底层采访,以犀利笔触关注民生疾苦,渐露才华。1935年,受《大公报》派遣赴汉口任特派记者,开始报道重大时政。
抗战时期:在烽火中坚守新闻阵地(1937-1945)
抗战爆发后,徐铸成随《大公报》辗转上海、武汉、重庆,亲历淞沪会战、南京沦陷、武汉撤退等国难。他冒险深入前线采访,撰写《闸北陷入魔掌》《南京撤退目击记》等报道,揭露日军暴行,传递民族抗争精神。1938年,参与《文汇报》在上海的创刊(初期为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报纸),任编辑主任,与邹韬奋、胡愈之等进步人士合作,推动《文汇报》成为抗战舆论重镇。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初期(1945-1957)
抗战胜利后,《文汇报》复刊,徐铸成任总主笔、总编辑,坚持“民主、自由、进步”立场,批判国民党独裁统治,支持学生运动,被毛泽东称为“民主报人”。1947年,因《文汇报》被国民党查封,他转赴香港,参与复刊《文汇报》(港版),并创办《星期评论》等刊物,继续宣传进步思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铸成应召回沪,任《文汇报》社长兼总编辑,积极参与新中国新闻事业建设。1952年,《文汇报》停刊,他被调往北京,历任《教师报》总编辑、《人民日报》特约记者,并参与高校新闻教育,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培养新闻人才。
反右与平反(1957-1991)
1957年“反右运动”中,徐铸成因直言批评新闻界教条主义、呼吁尊重新闻规律,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下放劳动改造。1962年摘帽后,转入上海《新民晚报》任顾问,以杂文笔名“丁北”继续写作。“文革”期间遭冲击,被批斗、抄家。1979年,中共中央为其平反,恢复名誉,任《文汇报》顾问、上海市政协常委等职。晚年仍笔耕不辍,直至1991年病逝于上海,享年84岁。
二、主要事迹:新闻界的“硬骨头”与社会良知的坚守者
徐铸成一生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为准则,在新闻实践中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风骨:
抗战时期的“战地喉舌”:
他冒死采访淞沪战场、南京撤退,以真实笔触记录民族苦难,激发民众抗战斗志;在重庆任《大公报》记者时,突破国民党中央社封锁,报道中共抗日主张与敌后根据地实况,打破信息垄断。《文汇报》的“民主旗手”:
主持《文汇报》(沪版、港版)期间,坚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源自张季鸾提出的《大公报》精神),大胆批评时政,支持民主运动。1946年,他撰文《论“第三方面”》,呼吁中间势力联合反对内战,引发广泛共鸣。新闻教育的“传薪人”:
新中国成立后,他结合自身经验撰写《怎样做一个新闻工作者》《新闻艺术》等论著,强调新闻真实性、客观性,提出“记者要‘脚底板下出新闻’”“评论要有胆识”等理念,影响了几代新闻人。晚年的“历史见证者”:
平反后,他以回忆录形式记录中国新闻界往事,如《报海旧闻》《旧闻杂忆》等,既还原了《大公报》《文汇报》的黄金时代,也反思了历史教训,为研究中国现代新闻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三、主要著作:新闻史、回忆录与杂文的集大成者
徐铸成一生著述颇丰,涵盖新闻理论、回忆录、杂文等领域,代表作包括:
新闻理论与业务著作
《新闻艺术》(1957年):系统总结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的经验,强调“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评论要敢讲真话”。
《怎样做一个新闻工作者》(1982年):结合自身实践,阐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社会使命。
回忆录与新闻史纪实
《报海旧闻》(1981年):以亲历者视角记录20世纪30-40年代上海、重庆等地报界往事,包括《大公报》《文汇报》的创办历程及与邵飘萍、张季鸾、邹韬奋等报人的交往。
《旧闻杂忆》(1982-1984年,共4辑):延续《报海旧闻》的风格,补充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界经历,兼具史料价值与文学性。
《徐铸成传》(自传体,1990年):系统梳理其一生的新闻实践与思想脉络。
杂文与社会评论
《徐铸成杂文选》(1983年):收录其各个时期的杂文,内容涉及社会批判、文化反思,语言犀利幽默,继承了鲁迅杂文传统。
《风雨故人》(1984年):通过回忆故交(如沈钧儒、柳亚子、傅雷等),展现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与时代变迁。
历史评价
徐铸成被称为“中国现代新闻界的良心”,其一生历经时代动荡却始终坚守新闻理想,以笔为剑批判不公,以史为鉴记录真相。他的著作不仅是个人生涯的记录,更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史、社会变迁的重要见证,至今仍具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