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寅:清末科学家。其父为徐寿。著译有《造船全书》、《兵学新书》、《化学分原》、《水雷录要》、《欧游杂录》等40余种。
坦率地说,仅从科技角度看,本回就该与上回合并,因为两位主角不但是亲生父子,而且主要科研成就都系共同完成,难分彼此,唯一的区别在于:父亲在世时,以制造“坚船”为主,儿子当助手;父亲去世后,儿子以制造“利炮”为主路营日成果发扬光大。但由于儿子是我国牺牲的首位近代科学家,还死得莫名其妙,所以,本回单独为他立传,也算是迟到的纪念吧。当然,本回将不再重复上回的相关科研内容,只重点说清相应的历史背景,让读者明白“师夷长技以制夷其实是多么困难,“对外开放”又是多么不易,大家真该珍惜!道光二十五年,即鸦片战争后的第五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计香港的第三年,葡萄牙女王单方面宣布澳门为自由港而拒绝交纳澳门地租的那年法拉第发现磁光效应的那一年。这一年,诞生了若干重要人物,比如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以及X射线的发现者、德国著名物理学家伦琴等。当然,这一年,更准确地说是1845年3月7日,在江苏无锡的一位落魄匠人徐寿的家中还诞生了本回主角徐建寅。他是爸爸的次子,时年27岁的父亲徐寿正倒霉运,在两年前死了原配夫人。次子的诞生也算给家里冲了喜。果然,父亲的运气从此好转,并在8年后与好友华衡芳一起迈出了探索西洋科技的关键一步,即前往上海并遇到了著名科学家李善兰。徐建寅在青少年时期到底是如何成长的,至今谁也不知道。但他与父亲一样也没能考取任何功名。他也很聪明,动手能力也很强,且自幼受父亲影响,热爱自然科学,喜欢做各种物理化学实验,被赞为“少勤敏,善察微”。不过,在这段时间内,外部环境倒很清楚,那就是整体上越来越乱。16岁那年,是徐建寅留下历史痕迹的第一年。这一年,他随父亲进入了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卷入了洋务运动,为随后自己的牺牲埋下了伏笔。这一年刚好是洋务运动的元年,老皇帝咸丰病死,年仅6岁的同治皇帝继位,但实际上,慈禧太后执掌国政。当时,慈禧还很支持洋务运动,支持“中体西用”“富国强兵”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政治方针。她确实也因此而尝到了甜头。仅仅3年后,清军就借助洋枪、洋炮和洋人组成的“常胜军”和“常捷军等彻底消灭了为患13年的太平天国。7年后,清军又依赖洋务派左宗棠与李鸿章消灭了捻军。于是,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全面展开,各种新式企业和学堂遍地开花,各种报刊和翻译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多条铁路和电报线路也开始建设,清政府甚至还派出了首批留学生。总之,洋务运动促成了暂时的社会安定,清军装备明显改善,出现了“同治中兴”的良好局面也正是在如此难得的环境下,徐建寅协助父亲在科研工作中频传捷报。17时,他们研制出了首台蒸汽机;21岁时,造出了第一艘轮船“黄鸽号”。当父亲“夜凝思,苦无法程”时,徐建寅则在助手岗位上“屡出奇思以佐之”,甚至还费《造船全书》等学术著作。23岁时,徐建寅与父亲等一起创办了翻译馆,引了众多西方科技论著;29岁时,他又与父亲等一起创办了第一所科技学校一致书院。徐建寅还应李鸿章之邀到天津机器局,成功研制出了浓硫酸,解决了军用水的自力更生问题。30岁那年,在父亲的推荐下,徐建寅应山东巡抚丁宝栋之邀,前往济南负责筹办机器局。在此期间,他从选址到规划设计、施工安装等都倾心为之,“胸有成竹,亲标规尺,一人足抵洋匠数人”。果然,仅用一年多时间.他便圆满地完成任务,开创了国人设局建厂之先例从34岁开始,徐建寅越来越深地卷入到洋务运动中,他的科研生涯被推回了顶峰。他以驻德使馆二等参费的名义,被破天荒地派往国外进行技术考察。他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订购铁甲舰,二是考察国外的生产制造技术。于是,1879年到181年的两年间,他先后对英、德、法的 80多家工广和科研机构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记录了所见所闻,写成了《欧游杂录》、 猎回了当时西方最先最有代表性的制造技术、生产工艺、机器设备及 广管理方法。在尽心考察了大施厂后,经反复对比考证,他最终订造了两胞铁甲舰,它们就是后来北洋师的主力舰“镇远号”和“定远号”。从的步起,徐建的人生开始走下城路。从家路民面看,这一年父亲奋寿去世。从国家层面看,这一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战败。次年,英国入侵缅甸,清朝的抗议无效,甚至隔年还被迫签订《中英缅甸条约》,承认缅甸为英国所有。更遗憾的是,此时日本的国力在明治维新后大增,中日从此交恶。总之国际关系再度紧张,洋务运动连遭重创。徐建寅虽为技术人员,但仍难免被冷落甚至被以“守父丧”为名轰回了老家。两年后,他才被两江总督曾国荃聘请到金陵机器制造局,主持了两年技术工作。在此期间,他利用旧设备铸炼钢材,还研制出了新式后膛抬枪。1890年,他又受邀于湖广总督张之洞,帮助后者寻找煤矿结果,他真的在大冶附近“勘得真煤层”一处,经开采试用,质量极佳,“与英国之上等煤,足堪匹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主力舰“镇远号”和“定远号”也成了牺牲品,洋务运动从此宣告结束。清政府被迫于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制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同一年,光绪皇帝特别召见徐建寅,令他调查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于是,可怜的徐建寅便被卷入了激烈的政治旋涡。无论他怎么撰写调查报告,最终都难逃政治牺牲品的宿命。后来的事实表明,他此时埋下的定时炸弹将在几年后引爆。但是,政治神经麻木的徐建寅自我感觉良好甚至在次年,在公务之余,他还撰写了一部名著《兵学新书》,希望以此挽救大清于倒悬。可他哪里知道,就在他废寝忘食地撰写《兵学新书》时,愚蠢的清政院为了联俄制日,竟偷偷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就把中国东北纳入了势力范围。徐建寅53岁时,清廷内讧达到新高潮。时年,光绪皇帝与梁启超、康有为改良派发动了“戊成变法”。于是,作为改革派拉拢的重点对象之一,徐建寅被任命为农工商总局督理,授三品衔,甚至享有随时向皇帝“专折奏事”的特权。可仅仅103天后,由于慈禧太后等保守派的反对,光绪皇帝遭软禁,变法失败。徐建寅也被列入“禁锢谪革”的名单之内。由于他“参与事晚”,被革去三品官职后以扫墓为名,再次被轰回了老家。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疯狂劫杀掳掠。于是,刚被贬谪的火药专家徐建寅被重新请出,由张之洞派去督办保安火药局,以应对打仗之火药急需。55岁的徐建寅捐弃前嫌,“慨然任之”,日夜操劳,只用了三个月便将保安火药局建成投产再立大功的徐建寅从此能否被重用呢?1901年3月31日,刚过56岁生日的徐建寅接到报告,要他前往炸药车间解决技术难题。突然,一声巨响,徐建寅和在场的15名员工同时身亡。后来,在数十米外才找到了他的一条穿着官靴的腿徐建寅的死是意外还是谋杀呢?史上说法不一,至少其后代不认可“意外”之说只默认了官方给予的优恤。同年9月7日,清政府又与“十一国”签订了丧权辱的《辛丑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