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5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人物 > 徐延旭
人物
徐延旭
2017-02-26197

徐延旭(?-1884) ,清末将领。山东临清人。字晓山。儿子徐坊。咸丰进士。先后任知县、知府、道员等官。1882年,升任广西布政使。次年3月受命与广西提督黄桂兰等筹办中越边防。同年10月任广西巡抚,驻军越南谅山,为东线清军北宁前敌指挥。1884年中法战争时,徐延旭率部驻守宁城区,曾6次上疏请战,但因备战不力,指挥调度无能,致使1884年3月,法军三路进攻北宁时,清军不战而溃.后被革职,解京入狱,判斩监侯。后改为充军新疆,未离京即病死。 
生平
徐延旭于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中举,选授福山训导未赴,开园种菜,自署门日“菜根轩”。咸丰十年(1860)中进士,出任广西容县知县。同治四年(1865)调桂平,以清剿当地反清起事的义军有功,加赏戴花翎。同治六年(1867)太平军起,又调署太平知府兼龙州同知,因抵御太平军作战有功,广西巡抚保举以知府用,加道衔。同治九年( 1870)授梧州知府。年余,讯结大案70余,以善治盗著称。
光绪元年(1875),徐延旭曾奉命带兵入越追剿黄崇英,一战成擒,著有战功,深受上司信任。他在任太平知府时,曾奉命接待越南贡使和勘察中越边境卡隘及道路。当法国侵略越南时,徐延旭又奉命入侦察敌情,事后撰有《越南世系沿革》、《中越交界各隘卡略》、《越南道路略》等文,算是当时比较了解越南情况的官员。在任梧州知府时,他慷慨轻财,曾接济过当时在广西做官而经济困窘的鹿传霖,并结为姻好。其子徐坊娶鹿传霖之女为妻。徐延旭之发迹约略与这两件事有关。当时的晚清官场,官网恢恢,笼罩天下。鹿传霖是山西巡抚张之洞的姐夫,而张之洞则是清流派的翘楚人物。所谓清流派,是清朝同治、光绪交际年间主要由御史言官和词苑讲官两部分人组成的一股势力。他们多是书生名士型的人物,议论朝政,弹劾权臣,颇有锋芒,一时影响朝廷决策。
法国觊觎越南,由来已久。1862年8月,法国趁越王阮福时病死、政局不稳之机,进攻越南,强迫越南政府签订条约,企图把越南完全并人法国的严格控制之下,使其沦为法国的殖民地,进而把侵略的矛头直接指向中国。越南之政局引起了清朝政府的关注。当时的越南统治者与清朝统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历史关系,其国王接受清朝皇帝的册封,并定期派人到北京朝贡,清王朝对越南则负有保护之责。光绪七年(1881)十月,清政府筹议援越抗法,其中便提到要加强援越桂军。经清流派官员张佩纶推荐,徐延旭擢升为广西布政使。然而,未待徐延旭动身赴任,法军统师李维业已率军攻占越南北部重镇河内,形势陡然紧张。清流派官员又轮番上奏,举荐徐延旭知兵,可胜抗法重任。徐延旭被擢升为广西巡抚,出镇北宁。
光绪十年(1883)3月,法军两个旅团约1万余人分两路夹攻北宁时,清军首尾不能相顾,未经认真作战即纷纷溃退,北宁失守。之后,法军很快占领兴化、临洮、宣光一线据点,达到了占领红河三角洲全部重要城市的战略目的。
北宁作战,是中法战争第一阶段中的双方主力决战。清军之所以失利,主要是由于清廷墨守其消极应付的战争指导思想造成的。同时,清朝官兵素质低下,武器低劣,主帅指挥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战后,徐延旭被革职拿问,押至刑部审讯。光绪十一年(1884)蒙恩发往新疆军台效力,未及起行死于狱中。西太后乘机把战败的责任推到和她有矛盾的首席军机大臣恭亲王奕䜣身上,罢黜了以恭亲王为首、包括李鸿藻等在内的全体军机大臣,史称甲申易枢[1]  。

引文出處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691號 '徐延旭列傳
'徐延旭山東…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692號    '徐延旭列傳
'徐延旭山東…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 701007240號 金兆豐擬 臣工列傳 '徐延旭列傳子培
'徐延旭字曉…
清國史, 11冊, 頁174-175  '徐延旭列傳
'徐延旭山東…
清史列傳, 8冊卷59, 頁33-34 '徐延旭山東…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清史稿.列傳, 卷458, 頁12681  '徐延旭,字曉山,山東臨清人。咸豐十年進士,出知廣西容縣。師克潯州,與有功,累晉知府。同治九年,除知梧州。光緒三年,遷安襄荊鄖道。八年,晉"廣西布政使,命督辦海防,得專奏事。時法人謀占全越,巡撫張之洞 、侍讀張佩綸先後疏薦堪軍事。會南定陷,朝命出鎮南關,與提督黃桂蘭、道員趙沃籌防,未行,越官劉永福 戰勝懷德府紙橋,狀其績以上。
九年,出關,至北寧而還,頓龍州,被命為巡撫,敕趣永福 規河內。延旭上部署防守狀,略云:「固廣西邊疆,必守北寧;固雲南邊疆,必守山西。左軍前鋒分駐北寧、涌球,去城止十二里。一旦有事,援之則無辭於法,聽之則有慚於越。不如徙軍入城,城固我儲糧屯戍所也。並簡銳扼浪泊湖北岸,為山西聲援;別募勇百人扼月德江,與陸軍相表裡。」附請吏部主事唐景崧 留軍。
初,法人犯順安,越未敗,遽乞和。延旭奏言:「越人倉卒議和,或謂因故君未葬,冀緩須臾;或謂因廢立嫌疑,朋興黨禍。越臣黃佐炎等錄寄和約,越誠無以保社稷,中國又何以固藩籬?劉永福 現駐山西,法人擬益師往攻,請毋撤兵,用警戎備。」越王阮福昇嗣位,遣使告哀,並懇允其詣闕乞封;復具和約二十七條及黃佐炎稟,上之樞府。左宗棠 檄前布政使王德榜募勇扼桂邊,朝命受延旭節度。
其冬,力疾再出關,駐諒山,趣軍進取,分襲海陽、嘉林綴敵勢;並請撥船嚴扼海口,斷其出入:諭仍力守北寧。於是令左軍黃桂蘭、右軍趙沃協防其地。適山西陷,延旭猶慮兵力薄,復遣使入關募勇,通舊五十餘營,厚集於此。隨令廣間諜,安地營,禁擾民,嚴冒餉;然沃等皆寡識,桂蘭尤侈汰,與越官張登壇日事宴樂。登壇故通法,嗣以有郤洩其事。上命延旭罷登壇,或囚而殺之,延旭以力不能制而止。日唯籌軍火濟師,以為兵力厚,可恃以無恐。桂蘭復希風指,侈談部下能戰,延旭益信之,遂六上書請戰。上不許,敕保守未失陷地,毋貪功。
十年,法軍陷扶良,三路攻北寧,桂蘭潰奔太原。李鴻章 電奏失守,延旭猶上言:「西聯滇軍,東防江口,北寧斷無他虞。」上責其飾詞。會岑毓英 抵保勝,部署邊外各軍,遂命延旭軍屬之。初,延旭之任西撫也,未及兩月,亦知桂蘭等未可恃。嗣以臨敵易將,操之急,易生變,以故誥誡備至;而桂蘭等且縱兵剽奪,越民不堪命,忿滋甚。是役也,群反噬,城迺陷。延旭上其欺飾狀,並自糾請治罪。上怒,詔革職留任。
法軍乘勝入芹驛關,復命力扞之,毋再失。延旭以景崧 護軍收殘兵,更約束,令駐屯梅。時諒江、朗山、狼甲相繼屠潰,諒山教民且蠢焉思動。延旭鑒覆轍,嚴禁防軍向越官索夫米,有伐一草一木者斬,越民仍不知感。適德榜至,勸延旭勉自支振,圖再舉。於是更嚴勒粵軍,仿楚勇制,力求後效。而逮問之命下,吏議斬監候,改戍新疆。追論舉主,之洞 、佩綸,均被訶責。延旭未出都,病卒。子坊,自有傳。
履歷任期出處
廣西知縣咸豐10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692號
知州銜咸豐?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692號
廣西容縣知縣(署)同治2年-同治4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692號
廣西桂平縣知縣(署)同治4年-同治?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692號
廣西容縣知縣同治4年-同治[9]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692號
廣西太平府知府(署)同治5年-同治?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692號
龍州廳同知(兼理)同治5年-同治?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692號
道銜同治?年-同治?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692號
廣西梧州府知府同治9年-光緒6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692號
鹽運使銜光緒2年-光緒?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692號
湖北安襄鄖荊道光緒6年-光緒8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692號
廣西布政使光緒8年-光緒9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692號
湖北按察使(署)光緒8年-光緒?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692號
廣西巡撫光緒9年-光緒10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69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