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1937年12月-)是中国钢铁冶金专家,浙江省桐乡市崇德县人;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毕业。198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14届中央候补委员,第15、16届中央委员。历任上海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局长、上海市计委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1995年至2001年)、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2002年至2010年)、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至2008年);现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
治学
1954年,从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毕业后,徐匡迪选择以当时国家急需的钢铁事业作为自己的专业,进入了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63年,被调往上海工学院,在冶金工程系当助教,后升任炼钢教研室副主任。“文革”开始后,1971年徐匡迪被下放到安徽省凤阳县“五七干校”劳动;一年后回到讲台,先后在上海机械学院和上海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系任教。
自1980年起,徐匡迪历任上海工业大学(今上海大学)冶金工程系副主任、主任、副教授和教授,期间还曾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做合作研究及访问学者。1984年至1985年间,他又曾赴瑞典斯堪的那维亚·兰塞尔公司工作,任副总工程师和技术经理。1986年回国后,被任命为上海工业大学的常务副校长,1989年出任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局长。
从政
对于从政,徐匡迪曾表示自己在瑞典兰赛尔公司工作时,经常到国际上去招标与投标,而参与项目时更需要有一些融资的方案,慢慢地就对资金的运作比较清楚,也开始对经济感兴趣。1990年,徐匡迪陪在同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出访欧洲时受到赏识。翌年被任命为上海市计划委员会主任,以54岁的年龄进入政界。
1991年8月,徐匡迪被提升为上海市副市长,三个月后当选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两年后又晋升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1995年2月,接任上海市市长,同年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使他成为中国第一位拥有“院士”资格的市长。
2001年12月7日,徐匡迪突然辞去了上海市市长的职务。次年年初,被宣布出任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并在当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长。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的会议上,徐匡迪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年九月起又兼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2006年连任中国工程院院长。
2010年6月,已担任两届工程院领导职务的徐匡迪正式退休。
学术成就
徐匡迪教授长期从事电炉炼钢、喷射冶金、钢液二次精炼及熔融还原的研究,曾成功研制的SGDF型喷粉罐获得了广泛应用。其他的研究成果如高纯管线钢的真空循环脱气、喷粉(RH-IJ)技术、超低硫钢冶炼技术及铁浴法熔融还原不锈钢母液等等,都在国内外企业中得到应用。徐匡迪还提出了铁液脱硫的“拟一级不可逆反应处理法”及锰熔融还原三步反应模式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专著6本。
荣誉
徐匡迪曾先后获得过六项国家级、部委级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还曾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徐同时还是“英国皇家土木工程师协会”荣誉会员和“英国皇家工程院”荣誉院士。
2003年5月,当选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6年9月,获“瑞典皇家北极星大十字司令官”勋章。
2007年8月,被“日本铁钢学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
评价
徐匡迪是中国第一位“院士市长”,担任市长期间还带了几个博士班,与学术界关系密切,而且英语流利,曾经用英语接受BBC访谈节目《Hard Talk》专访。
徐的主要贡献是改善了上海的投资环境,继续了浦东开发的政策。因其任内出色的工作表现及他与朱镕基的密切关系,曾经一度传言有可能升任国务院副总理。但在2001年12月7日,徐匡迪突然辞去上海市长职务,此事引起外界猜测,有媒体揣测徐匡迪与前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黄菊不合,但继任人选兼常务副市长的陈良宇曾解释说,徐匡迪辞职的原因是因为年龄到限,65岁是中共对于担任正部级官员年龄的最高规定。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