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5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人物 > 徐遐生 (天文学家)
人物
徐遐生 (天文学家)
2018-12-27130
徐遐生,籍贯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 [1-2] 天文学者,历任美国石溪纽约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天文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校长讲座教授、大学讲座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研院院士,美国专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等。2002年任清华大学(台)校长。
2009年10月7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徐遐生获颁该年度“邵逸夫奖天文学奖”,他是获得这一奖项的首位华人科学家。 
徐遐生,籍贯浙江永嘉,民国32年(1943年)出生于云南昆明,1987年获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0年获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年获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3年获美国哲学学会院士。作为国际知名天文物理学家,徐遐生在密度波和恒星形成理论上有着卓越的贡献。有一颗小行星以其英文名字命名,叫做Frank Shu。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士,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学博士,曾任教於美国石溪纽约大学、柏克莱加州大学,并担任柏克莱加州大学天文系大学讲座教授。2002年,经过台湾清华大学及台湾教育部甄选后,出任清华大学第二任遴选校长一职,创下与父亲徐贤修先生为同一所国立大学之校长。
徐博士返台接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引发国际学界高度关注,同步获得“Nature”及“Science”二项顶级期刊专文报导,其中“Nature”更以“天文学家即将在台湾发光”为标题,指出徐博士返台担任教职,将有助於台湾吸引更多一流人才;“Science”则指出徐博士返台可媲美中研院李远哲院长,为海外杰出学人返国共建科技重镇,再添新页。这是华人学者极难得的荣誉,更为海外菁英返台服务,树立了指标性的典范。
徐博士担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期间,秉持对台湾的关怀与使命,戮力深耕教育,承续清华重视学术的优良传统,加强基础性及跨院所教学研究工作,积极整合校内研发能量,学术产出及产学合作成果丰硕;奠立清华塑造积极追求卓越、建立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之企图心,订出20/20愿景,即20年内让清华成为世界排名前20名的一流研究型大学,更未来具体执行目标;本于社会责任与教育精神,除致力于各大学或学术机构的专业演讲,
徐遐生在清华大学演讲
徐遐生在清华大学演讲
更全力投入生活科学教育的推广,演讲立论,以幽默风格、深入浅出及创新思维,带给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学子,崭新的国际观、科学观、宇宙观、乃至对未来生涯规画的启发,著实展现出教育家对社会的影响力与关怀。
为协助国家教育与学术改革,参与数个国家级委员会,包括行政院科技顾问、教育部学术审议、国科会及中研院等委员会;亦受聘担任荷兰顶尖大学NOVA计画、汉城大学的BK21专案及澳洲国立大学品质评量之评审委员;奔走戮力於国内外教育公共事务,积极提出改革建言,对教育及国家贡献卓著。

徐遐生,籍贯浙江永嘉,民国32年(1943年)出生于云南昆明,1987年获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0年获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年获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3年获美国哲学学会院士。作为国际知名天文物理学家,徐遐生在密度波和恒星形成理论上有着卓越的贡献。有一颗小行星以其英文名字命名,叫做Frank Shu。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士,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学博士,曾任教於美国石溪纽约大学、柏克莱加州大学,并担任柏克莱加州大学天文系大学讲座教授。2002年,经过台湾清华大学及台湾教育部甄选后,出任清华大学第二任遴选校长一职,创下与父亲徐贤修先生为同一所国立大学之校长。
徐博士返台接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引发国际学界高度关注,同步获得“Nature”及“Science”二项顶级期刊专文报导,其中“Nature”更以“天文学家即将在台湾发光”为标题,指出徐博士返台担任教职,将有助於台湾吸引更多一流人才;“Science”则指出徐博士返台可媲美中研院李远哲院长,为海外杰出学人返国共建科技重镇,再添新页。这是华人学者极难得的荣誉,更为海外菁英返台服务,树立了指标性的典范。
徐博士担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期间,秉持对台湾的关怀与使命,戮力深耕教育,承续清华重视学术的优良传统,加强基础性及跨院所教学研究工作,积极整合校内研发能量,学术产出及产学合作成果丰硕;奠立清华塑造积极追求卓越、建立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之企图心,订出20/20愿景,即20年内让清华成为世界排名前20名的一流研究型大学,更未来具体执行目标;本于社会责任与教育精神,除致力于各大学或学术机构的专业演讲,
徐遐生在清华大学演讲
徐遐生在清华大学演讲
更全力投入生活科学教育的推广,演讲立论,以幽默风格、深入浅出及创新思维,带给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学子,崭新的国际观、科学观、宇宙观、乃至对未来生涯规画的启发,著实展现出教育家对社会的影响力与关怀。
为协助国家教育与学术改革,参与数个国家级委员会,包括行政院科技顾问、教育部学术审议、国科会及中研院等委员会;亦受聘担任荷兰顶尖大学NOVA计画、汉城大学的BK21专案及澳洲国立大学品质评量之评审委员;奔走戮力於国内外教育公共事务,积极提出改革建言,对教育及国家贡献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