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傍兴(1909年1月29日-1984年8月3日),台湾客籍知名医师、教育家、台湾学生棒球推行者。他的影响力横跨医界与体坛;所创立的徐外科与美和棒球队,至今仍分别为台湾知名私立医院与棒球明星学校。
2007年,台湾客家电视台自制的"年度大戏"即以徐傍兴生平为主轴,而该连续剧戏剧名称则定为大将徐傍兴。
屹立台湾医界半世纪的一代良医兼良师— 徐傍兴博士在徐外科医院与医学教育上的奉献
郭维雄
一、引 言
在地方乡亲引领期盼之下,徐傍兴博士文物纪念馆终于在今年五月成立,在他过世即将步入第二十个年头之际,一连串追思徐博士毕生行谊的纪念文章也陆续发表。然而,徐博士在台湾医界半世纪以来一向急功好义、无私奉献的身影,随着他所创办的徐外科医院与美和技术学院的长期成就,早已印入众多医护人员的记忆深处,在每一回成功的医疗工作完成之后,就又有一座为徐博士所树立的纪念堂,永远为世人追怀在心。 徐傍兴博士毕生事业之所以成功,除了他个人精湛的医术之外,更是建立在他立志作一个医治世人的良医、推展医学工作不遗余力的雄图基础之上。众所周知,徐博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在台北帝国大学附属医院服务,是该院外科名医;台湾光复之后该校成为国立台湾大学,徐博士继续在其附属医院担任第一外科主任。他所开办的徐外科医院,在台北与高雄两地为病患连锁服务,曾经是当时台湾最大的民营医院,与台大、荣总、三总号称台湾四大医院。 徐博士在医学教育上也颇有贡献。他早在担任台大医院外科主任的同时,也身兼台大医学院教授,台湾光复之后在他带领之下,栽培出一批本地的外科医学人才;他在离开台大医院之后所开办的徐外科医院,则成为外科专业医师的主要教学医院。他曾有利用高雄徐外科医院病床与设备成立医学院的构想,但又秉持着「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遂在杜聪明、陈启川等人创办高雄医学院之时,率先捐助大笔资金共襄圣举,之后也义务担任私立中山医专校长十一年,对实习医师培育的出路多所照顾。他还将医院所得收入回馈地方的教育建设工作上,投身于当时远为薄弱的护理教育事业,与堂弟徐富兴等人合作创办美和护专,成为今日美和技术学院的前身。 他不仅医术高明,「视病若亲」的医德更是倍受推崇;尤其他终身为医学事业牺牲奉献,诚令人崇敬。他以开阔的胸襟来广交人脉,不仅与亲友合作无间而促成了六堆客属的团结,也提供医院作为外科医学人才的培育摇篮,又尽其毕生之力兴办数所医护学校,自此开创了屹立台湾医界半世纪的伟大事业。今日吾等后生虽已不得亲炙徐博士之医术,仍不妨碍对他伟大人格的追怀与了解,更可从他众多医学建树来着眼,作为进入他传奇一生的锁钥。
二、少年读书成长经过
锺壬寿在《六堆客家乡土志》的〈六堆乡贤事略及轶事〉篇里指出:以目前的繁荣及所做公益事业之多来说,内埔忠心仑的徐敬修一族,可誉之为六堆第一名望之家,现有男丁百余人中从事医药事业者即有数十人,是以「德行兴家、医术济世」 而蔚成家风,而其成就最大者厥为徐傍兴博士。 徐家自乾隆年间从粤东来台移垦,于老田尾(今麟洛乡新田村)开基,传至第三代的徐敬修(谱名怀礼),已成富甲一方的乡绅,于清末迁居忠心仑(今内埔乡美和村) 。其子徐友祥继承父业,不仅善于持家理财,教育子侄尤其严格 ,奖励徐家后辈读书上进不遗余力。早先徐家出了一位优秀的堂侄,友祥翁喜出望外,为期造就此侄以扬家声,以雪内埔街人讥讽徐家为「土富豪」之耻,公学校一毕业就送他去日本东京留学,结果学业未有成就,却因交友不慎中途辍学,返乡不久罹患痨疾逝世 。友祥翁灰心至极,对子侄言明不准去日本留学,一定要在台湾考上中学,否则就要「锁书笼」去牧牛耕田。友祥翁所娶正室原无男丁出生,再娶继室乃生下徐傍兴 ,其童年便在这种砺志耕读传家之风下度过。 因此,徐傍兴在大正12年(1924)自内埔公学校初等科毕业后,便参加了高雄中学第一届的招生考试,连考了二年都未考上,只好继续读公学校的高等科,假日则在内埔公墓放牧,又受到友祥翁的苛责而发愤读书,第三年终于和叔伯兄弟来兴联榜考上高雄中学 。徐傍兴在校5年都是住校,与佳冬出身的林发香医师、万丹出身的前司法院长戴炎辉都是同学,这段住校生活易于养成团体生活的公共道德,在学课和做人方面都有好处,对他青年人格的形成颇有影响 。
三、走上外科医学之路
他在明治4年(1929)从雄中毕业时,已年逾20岁,曾想研习东洋哲学,准备到东京投考第一高等学校,以作为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的快捷方式,然而毕竟竞争者众而榜上无名。返台后,他与尾仑庄(今竹田乡美仑村)正就读于高雄女中的邱壬妹订亲,获悉傍嫂对医专毕业之人有好印象的想法,而他以准备一高的实力要考上台北医专实非难事 ;他又向吉川佑戒校长询问要如何开创前途,吉川校长指出,行医地位高又易致富,就算考不上医科,也可学作美容师,在日本官吏顶上动刀 。 此外,当时台湾知识分子在文科与法科方面受日人限制,只能在医科方面有所发展,都很想当医生,社会上都以医生为高尚地位的职业象征 。他遂听了校长的建议,乃放弃学习文科的想法,转而投考台北医专,一矢中鹄而以行医为毕生之途。他曾以诗为纪:
「不作良相作良医,这个心机那得知;
皇天普照人情异,愿与尔类庆有余。」
可见他原先是想做良相的,但他换个途径减少阻力而由良医做起,在功成名就之后转而奉献大众,其功业不下于良相,亦可知他的「心机」深远而宏大了。 在他的青年时代,当时台北医专每届录取四十人,台湾学生占二十人,至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成立后人数始增加一倍。然而,在如此少量名额之中,六堆客家学生比例则甚高,历届医专学生里属于六堆出身的毕业生,据锺壬寿在《六堆客家乡土志》所辑名单,可考者有三十五人,如附表一所列 :
附表一:六堆子弟在台北医专之毕业生名录
林德棠 陈宝贵 林其忠 陈招喜 吴达兴 江景勤 曾庆福 刘焕祥 张庚祥 温玉春 谢晋安 邱福盛 林己生 林来癸 吴兰儒 林其谦 刘凤昌 林苑香 林世香 徐来兴 李庆梁 曾荣祥 刘龙干 林发香 林羹香 徐傍兴 林顺昌 廖丙熔 林钏香 林增香 刘钦麟 傅辛荣 锺华水 锺云喜 陈新炳 六堆人的升学情形,以六堆人口比例来说,应是台湾全岛的前茅,可见客属菁英之众多。在当时,医师是社会地位最高的职业,六堆世家里莫不以有医学院出身的子弟为荣,而茄苳脚的林屋与忠心仑的徐屋尤为其中的佼佼者。其中徐家的徐来兴先考取了台北医专,之后又有徐傍兴及其姐之女婿廖丙熔继之,与徐傍兴同届考取的六堆客家子弟还有曾荣祥(老北势人)、李庆梁(万峦人)、吴兰儒(万峦人)、林顺昌(佳冬人)医师等人 ;在光复后改制的台大医学院与后来徐傍兴创办的高雄医学院与中山医专毕业的六堆子弟,则又不知凡几了。 昭和9年(1934)3月,徐傍兴自台北医专毕业,先是在台北赤十字医院接受实习训练,并在台北医专外科主任竹林教授指导下作研究;自昭和13年(1938)以后,他在外科手术上胆大心细又认真的态度,为台湾大学附属医院第一外科主任泽田平十郎所欣赏,遂留校担任助手,这是一项得授予日本文官职衔的低薪工作,但有接替医学教职的机会。徐傍兴牺牲了在毕业后返乡赚大钱的机会,将自己的年轻光阴投注在校内与医院的工作上,并对学术研究充满热诚而不敢稍有懈怠,尤其专攻外科手术知识,每年皆有新的论文发表 ,他也希望能藉论文审查的方式通过日本当局「论文博士」的授予,遂在医专毕业十年后(1944),在泽田主任的指导之下,以「台湾地方性甲状腺肿瘤疾病之研究」一题作为学位论文,通过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的审查,荣获帝国大学颁发的医学博士学位,在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也取得讲师资格,是当时在本岛的台湾人之中最早担任外科专业医师的,时人也都认为徐博士是「全台第一名的外科医师」。 在太平洋战事末期,日本统治者对台官民发布疏散令,徐博士在得到博士学位不久后也携妻儿返回六堆乡间,在忠心仑的徐家伙房过了一年多的避难日子。然而,作为一个外科专业医师,外科本身在技能方面具有的独特性与无可取代的医学角色,使得他在战后复员工作需才孔急之时,无法避世而自外于其间。光复之初,多数的日籍主治大夫都遣送回国后,转由台湾医师独撑大局,在民国34年(1945)12月的外科人事命令案发布,第一外科主任(原为泽田外科)由徐傍兴接任,第二外科主任(原为河石外科)由方锡玉接任 ;徐傍兴也同时受聘为台湾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来年10月获聘为台湾大学临时医院专门部兼任教授,越一年又成为正教授。 至此,他也开始提携医学后进人才,当时在第一外科实习的医科学生,除了台北帝大医学部的毕业生以外,还有许多是刚从日本返台的年轻医生,也有从大陆流亡来台的学生,可举出名字者有陈加祥、林敬邦、邱水生、廖丙熔、陈 钦、林秋江、温宏宗、曾瑞鹄、邱魁雄、曾森炎、杨森敬、耿殿栋等人 ,而这些人也都成为战后台湾自力培育出的第一代外科医生,在徐博士兴办徐外科医院时,也大多参与团队为其执业,形成当时台本岛外科医学的主干力量。
四、兴办徐外科医院
民国38年(1949)元月,在政府迁台前夕,傅斯年被任命接掌台湾大学校长,他认为台湾第一等人才之中以医学院吸收的最多,肯为医学院的事向外争取资源,为了养成师资、增加编制名额,积极向上级争取预算,补助医学院教授出国进修;他对于台大医院也特别关心,特将其改名为台湾大学附设医院,由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一变而为直接由校长指挥之机构,他在台大的时间也有一半放在巡视医院等琐事上。他对台大医院的关心虽出自好意,也坚持台大医院与医学院这两个机构要由台湾人主持,惟他认为这一批医生都是由日本培养出来的,与中国国情稍有不合之处,有些则以自己意见来尽力矫正 。尤其在驻院医师的任用资格上,他参考了台大医院院长魏火曜的意见,认为台北医专毕业的教授资格有必要重新检讨,免不了要在台北医专毕业的徐博士与傅斯年校长之间产生冲突。 在来年的夏季,由于台大医院的护士长对病房消毒不够彻底,在院内引发了破伤风的感染事件,本次事件虽无人因此死亡,医生也无必要负责,却引来傅斯年校长对外科部门管理疏失的指责,以及徐博士一肩挑起责任引咎辞职的结果。在当时的台大医院里,相对于第二外科主任变动频繁,在战后五年内即更替了四人,第一外科在徐博士的领导之下则相对和谐许多;而且当时徐博士医术精湛,号称全台湾外科手术最准最快的一把手术刀,以「胃切除手术从切皮到缝皮只需四十分钟」闻名。因而徐博士在民国39年(1950)9月辞去台湾大学医学院教授与台大医院第一外科主任的职务,遂成为当年轰动杏坛的一件大事。 他在离开台大医院后,曾为了生计而与台北市立第三外科的邱云鹄医师(苗栗人)合作为其捉刀,惟数月后似乎即感到不甚愉快,而转念要自行开业。在离开台大医院的来年(1951)3月3日,他在邱云福内科的出资协助之下,在当时台北市政府斜对面的长安西路140号开设台北徐外科医院。由于其医术远近闻名,病人络绎于庭,病房常告客满,过去是台大医院第一外科的医生闻讯也都来帮忙,因而徐外科医院很快地便还清债务,并计划扩大经营规模。 由于有不少六堆乡亲来台北看病,一趟来回甚为辛苦,他乃决定进一步在高雄开设分院以方便乡亲就医,于是选在今日新兴区的高雄邮局隔壁兴建医院,又将当时在铁路医院服务的堂弟徐富兴找来,嘱咐其负责高雄徐外科医院的院务,高雄徐外科医院遂在在民国43年(1954)8月15日竣工开业 。又历3年(1957),在台北的徐外科医院声名远播,病患门庭若市而医院空间难敷使用,徐博士遂再向邱云福内科用金子质借了三分利,贷下巨款而以四百万元买下在台北盛极一时的酒家、位于南京西路圆环附近的蓬莱阁作为新医院的地址 ,从此在这里展开了徐外科医院黄金的15年光阴,成为当时台湾最大的私人连锁医院。 徐博士在徐外科医院兴办之初,除了延用出身于台大医院第一外科的医生作主力之外,又有六堆出身的医科子弟驻院作为后盾,同时也常延请台大与荣总的名医来院会诊,逐渐打响了医院名号。在高雄医学院与中山医专陆续兴办后,分设在台北与高雄两地的徐外科医院,往往成为两校毕业的实习医生优先的选择,不仅是由于徐博士与两校的渊源,也是由于徐博士事毕躬亲的细心态度令人佩服而想起而效法。当时徐博士的深谋远虑为年轻医师所敬重,亲昵的用日语唤作「大将」;徐博士的夫人邱壬妹在医院内作总务主任,也为大家称作「参谋长」,院内又提供驻院医生的招待住所及卫生食堂,仅是台北这里,全院经常驻院医生即可达三十名,加上院内护士与员工可达百余人,大家经常在一起用餐,与住院病患的感情亦甚为融洽,就像在一个大家庭一般。 中山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曾邦彦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他当年自学校毕业服役后,就在大将创建的台北徐外科服务。每天一早大将到医院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我们这群刚踏出校门的医师及护士,到各个病房会诊,巡视每位病人的情况并教导我们。他关心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在开刀时专注的神情和纯熟的操刀技术,令人由衷地敬佩他。他的开刀技术,堪称世界超人,在此值得一提。大将专攻甲状腺开刀(60分钟以内完成手术),肝、胆、胃、大小肠开刀(BillothⅠ,最快约50分钟,BillothⅡ,普通约80分钟),因而经常有外国的医师来参观大将的开刀技术 。 当时由于徐外科的声名远播,连带地使得与徐博士相关的六堆子弟也有刻苦勤奋的形象,在台北求学或工作时都与有荣焉。师大数学系教授邱日盛便曾提到,他因受聘为美和中学的董事而为北部大学教授所重视的经过 :在一场餐会上,与会教授大多是外省籍,然而由于出自对徐傍兴博士的尊敬,所谈论的话题乃转到徐博士在台大医院任职时有多么好的医术、医德,以及台北徐外科医院是多么好的私立医院。有一位教授的亲人还曾经在台大医院接受徐博士的开刀,特别感谢博士的医术、医德及不分省籍的细心照顾。 在七○年代美和棒球队扬名全球时,台湾新生报曾选举台湾的百位名人,徐博士亦是其中之一,并据当时报载专文对徐博士在外科手术上的统计,徐博士行医四十年为病患治病,切割胃约有六千人,甲状腺手术有三千人,胆手术约有一千五百人,其它如盲肠等手术,已不可胜计 。可见他与他所经营的徐外科医院在外科医学上的高超技术,早已普获台湾百姓的信任。
五、投身地方医学护理教育事业
徐外科医院在创业之初即蒸蒸日上,兼又有善于理财的「参谋长」--医师娘照应,不仅早已清偿债务,在开业的第4年(1954)储蓄更已逾40万元,徐博士乃有新的构想,一方面为方便六堆乡亲在南部问诊,他准备在高雄购地四百坪以成立徐外科医院的南部分院;一方面也计划利用高雄徐外科医院病床与设备,成立一所私立医学院以教育后进。他希望高雄的徐外科医院一年增加四百坪,很快地便能建成一所完整的综合医院,以作为申请高雄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并将曾在日本名古屋帝国大学取得医学博士的徐富兴找来商量,以日本佐藤家成立顺天堂大学而终成为医师家族的百年大计,作为徐家惕励自勉的榜样 。 当时,原任台湾大学医学院院长的杜聪明,刚刚在一年前(1953)因与台湾大学校长钱思亮不和而卸任,也有建立医学院的打算 。他先是在台北计划,但遍寻不到适合的校地,恰在此时适因台湾医学会召开理监事会而与徐傍兴会面,得知高雄徐外科的宏大蓝图,乃有意移师高雄相互合作,以徐外科医院为实习医院;杜聪明又得到高雄富豪陈启川捐地协助,乃顺利在高雄徐外科医院开业的同时,申请成立高雄医学院。惟空有校地而无现款以建筑校舍及购置图书仪器,是办不成学校的,教育部虽同意高雄医学院开办招生,学校则只能暂借爱国国小礼堂充当上课教室,颇受学界人士批评。 于是杜聪明与陈启川连袂北上拜访徐傍兴,希望能得到建校基金以组成董事会。徐博士的资金既是用于建设高雄医科大学的预备金,又不免拂人美意,乃在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下,同意将徐外科历年的积蓄40万余元寄付给杜聪明、陈启川等人创办高雄医学院之用,徐傍兴也成为高雄医学院董事会的董事之一 。然而在高雄徐外科成立之初,这笔历年积蓄亦已告磬,而杜聪明又需钱孔急,硬是向徐傍兴要求兑现承诺的支票,徐傍兴乃责成在高雄负责院务的富兴以医院的收入来抵付,自该年(1954)底起每月支付3万元,历一年余而止 。 然而高雄医学院并未善待这位创校的元老董事,3年后徐傍兴的董事资格为董事长陈启川所解聘 ,高雄医学院也开始筹设附设医院,反而成为高雄徐外科的竞争者。然而徐傍兴尤不以为意,并将长子旦邻、二子于菟送往高雄医学院就读,以示支持之意,可见其慨然允诺与大度量之风度。之后也义务担任私立中山医专校长十一年,对实习医师培育的出路多所照顾。他还将医院所得收入回馈地方的教育建设工作上,投身于当时远为薄弱的护理教育事业,与堂弟徐富兴等人合作创办美和护专,成为今日美和技术学院的前身。
六、尾声与续曲—行医不绝的徐家子弟
附表三:徐家与医生世家联姻情形一览 姓名 亲属关系 嫁娶对象
徐来兴 集祥次子 娶佳冬林其忠医师的女儿
徐兰枝 傍兴姊 嫁四沟水林己生医师、其女儿又纳廖丙熔医师为婿
徐丽英 傍兴长女 嫁美浓宋杰祥博士,其弟宋胜祥为徐外科住院医师
徐美英 傍兴三女 嫁高雄卢医师
徐佳英 来兴次女 嫁高雄江季勋医师
徐富妹 富兴妹 嫁美浓陈新炳医师
徐春英 安生之女 嫁陈宜冠医师
徐运珍 捷兴之女 嫁李瑞昌医师
徐春香 运邻之女 嫁张文义医师
资料来源: 徐富兴编着《徐家近代史考》(1988)、
王淑慧撰〈一个客家宗族的探讨---试以美和村徐家为例〉(2003)
附表四: 徐敬修(怀礼)派下子孙从医科学校毕业一览
姓名 亲属关系 毕业学校
徐傍兴 友祥子 台北医专,台北帝国大学医学博士 徐来兴 集祥次子 台北医专(在内埔执业数十年后转往日本)
徐贵兴 集祥二子 日本庆应大学夜间部毕业,任台东长滨乡卫生所主任 徐富兴 集祥三子 日本名古屋帝国大学医学博士
徐旦邻 傍兴长子 高雄医学院
徐于菟 傍兴次子 高雄医学院
徐齐邻 傍兴三子 中山医专
徐顺邻 华兴长子 日本顺天堂医专,光复后入台大医学院
徐锡邻 富兴长子 日本新泻大学
徐尚邻 来兴长子 中山医 中山医专毕业,入日本金泽大学获医学博士
徐淦邻 来兴次子 中山医专毕业,入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研究
徐璟邻 贵兴子 中山医专牙科(在板桥开业)
徐美英 贵兴之女
徐忠志 欣邻长子 高雄医学院
徐英得 于菟长子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在旧金山执业)
徐培登 于菟次子 美国史丹佛大学医学院(在休斯敦执业)
徐笠能 于菟三子 美国贝利医学院(在学中)
徐公仰 齐邻次子 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在学中)
徐凯志 和邻四子 台北医学院
徐达政 得邻长子 中山医学院
徐广志 云邻长子 台北医学院
徐和志 云邻二子 台大医学院
徐成金 顺邻子 日本东北药科大学博士
徐维良 逊志子 台北医学大学(在学中)
资料来源: 房徐蕙英口述访谈录(2003.06.05)、
徐富兴编着《徐家近代史考》(1988)、
王淑慧撰〈一个客家宗族的探讨---试以美和村徐家为例〉(2003)
参考书目
卜国光
1985 〈台湾少棒运动功臣徐傍兴博士〉,《传记文学》第47卷第2期(民74年8月号),页30-34;又收录于《六堆杂志》第56期(民85年8月刊) 1996 〈追怀徐傍兴博士〉,《六堆杂志》第58期(民85年12月刊) 小田俊郎 1974 《台湾医学五十年》,洪有锡中译本,台北:前卫出版社,1995年初版,2000年修订版 王淑慧 2003a 〈一个客家宗族的探讨---试以美和村徐家为例〉,屏东内埔:美和技术学院(研讨会抽印本) 2003b 〈「大将」风范—从关系人谈生前的徐傍兴〉,辑入《六堆客家田野资料集(内埔篇)》,又收录于《徐傍兴博士纪念研讨会论文集(稿本)》(屏东内埔:徐傍兴文物纪念馆),页1-48 李文山 1994 〈台湾第一名外科医生—追思徐傍兴医师〉,辑入《徐傍兴博士逝世十周年纪念专辑》(屏东内埔:美和中学编印),页56-57 杜聪明 1989 《回忆录》,台北:龙文出版社(《中国现代自传丛书》第一辑第8种) 邱日盛 2003 〈回忆—美和中学创办人徐傍兴博士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徐傍兴博士纪念研讨会」(台北:六堆客家会主办,2003年6月8日)会议论文 房徐蕙英 1994 〈我的父亲〉,辑入《徐傍兴博士逝世十周年纪念专辑》(屏东内埔:美和中学编印),页76-77 涂顺振整理 2003 〈本校创办人徐傍兴博士年表〉,屏东内埔:美和中学网站校史资料「创办人」栏 耿殿栋 1985 〈悼念徐傍兴教授逝世一周年〉,《传记文学》第47卷第2期(民74年8月号),页24-29 徐富兴 1988 《徐家近代史考》,屏东内埔:徐氏东海堂自印 1994 〈是师耶?是兄耶?〉,辑入《徐傍兴博士逝世十周年纪念专辑》(屏东内埔:美和中学编印),页19-24 徐傍兴 1978 〈忆旧〉,辑入《六堆集刊》第二集(屏东:美和出版社),页44-47 陈永兴 1997 《台湾医疗发展史》,台北:月旦出版社,1997 陈君恺 1991 《日据时期台湾医生社会地位之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未刊硕士论文 1993 〈「光复」之疫:台湾光复初期卫生与文化问题的巨视性观察〉,《思与言》第31卷第1期(民82年3月刊),页111-138 1999 〈同文化与异文化的交会点--「光复」与台湾医生患者间医疗关系的一个转折〉,《台湾风物》第49卷第1期(民88年3月刊),页83-136 陈城富 1981 〈徐博士与美和中学〉,原刊《世界客家通讯》(1981),又转载于《美和青年》第 期(民70年6月25日刊),页7-8 庄永明 1998 《台湾医疗史—以台大医院为主轴》,台北:远流出版事业,1998年初版,2002年再版 曾秀气主编 1978 〈台北徐外科新厦落成、徐博士筹建美和医院〉,辑入《六堆集刊》第二集(屏东:美和出版社),「六堆春秋」(要闻录),页1-3 曾邦彦 1994 〈追思大将—徐傍兴博士〉,辑入《徐傍兴博士逝世十周年纪念专辑》(屏东内埔:美和中学编印),页56-57 杨玉龄 2002 《一代医人杜聪明—开台第一位博士》,台北:天下远见出版公司 刘盛兴 1997 〈徐傍兴--医生教育家〉,辑入氏着:《六堆客家乡土人物志》(屏东:屏东县立文化中心),页56-73 锺壬寿 1973 《六堆客家乡土志》,屏东内埔:常青出版社初版;六堆文教基金会,1999年重印 魏火曜口述;熊秉真、江东亮访问;郑丽榕记录 1990 《魏火曜先生访问记录》,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第24种) 佚名 1994 〈徐傍兴博士轶事—美和棒球队和徐傍兴校长〉,辑入《徐傍兴博士逝世十周年纪念专辑》(屏东内埔:美和中学编印),页66-72 内埔乡公所编 1973 《内埔乡志》,屏东内埔:编者印行 屏东县政府编(王绍卿主修) 1997 《重修屏东县志》,卷六〈人物志〉,屏东:编者印行 美和中学编(林永盛主编) 1994 《徐傍兴博士逝世十周年纪念专辑》,屏东内埔:编者印行 高雄医学院编 1989 《高雄医学院三十五年史》,高雄:编者印行 台湾大学医学院主编(杨思标等编辑) 1985 《枫城四十年: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四十周年纪念特刊》,台北:台大景福基金会 台大医学院百年院史编辑小组(李明滨总编辑) 1998 《台大医学院百年院史》(中册),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 台湾外科医学会主编(蔡笃坚总主笔) 2002 《台湾外科医疗发展史》,台北:唐山出版社 台湾帝国大学编 1936 《台湾帝国大学一览(昭和十四年版)》,台北:编者印行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 1996 《屏东县乡土史料》,南投中兴新村:编者印行 台湾医学会编 1970’s 《台湾医学会会员名册》,台北:编者印行(出版年代未载) 2003 《台湾医学会杂志》全文数据库,〈徐傍兴数据〉(17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