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元帅
徐向前(1901-1990),原名徐象谦,字子敬。山西省五台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任国民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教导营教官、参谋、副团长。1927年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广州起义中任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第10团党代表、师参谋长、师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师副师长,红一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红军右路军总指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代校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改为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军委)总参谋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是中共第七、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0年9月2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徐海东大将
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徐家桥村(今属大悟县)人。出身贫寒,当过11年窑工。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夏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任农民自卫队队长,11月率队参加黄麻起义。在创建鄂豫皖苏区的斗争中,历任中共区委书记,县赤卫军大队长,中国工农红军营长、团长、师长。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后,任重建的第26军副军长兼74师师长,后任第28军军长、第25军军长,在极端困难的处境下,坚持大别山区的斗争。1934年11月,红25军奉中央军委指示撤出鄂豫皖苏区,向北转移,任副军长、军政治委员、军长。1935年9月率部到达陕北,后任红15军团军团长。为把革命大本营奠基大西北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旅长,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和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指挥了温塘、张店、町店等战斗。特别是町店一战,取得全歼日军一个联队,毙伤敌近千人的重大胜利。1938年6月,因病回延安,曾入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9月,随刘少奇赴华中,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4支队司令员。12月指挥周家岗等战斗,取得反“扫荡”的胜利,对巩固和发展皖东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他骁勇善战,不怕牺牲,在战斗危急时刻,经常身先士卒,被群众誉为“徐老虎”,先后9次负伤,积劳成疾。1940年病情严重,仍随军参与指挥作战。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后长期治疗、休养。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0年3月25日在郑州逝世,终年70岁。
徐立清中将
徐立清(1910-1983),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第32师经理处书记,红4军第11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组织科科长、宣传科科长,第32团政治处主任,第12师政治部主任,红4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总卫生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援西军政治部教育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骑兵团政治处主任,129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东进纵队政治委员,延安中央党校第二部组教科科长,陕甘宁留守兵团新编第四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六纵队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二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一兵团政治委员兼新疆军区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成都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是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人大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3年1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3岁。
徐深吉中将
徐深吉(1910-200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交通队班长,红四军军部交通队排长,第11师31团连长,红25军第73师217团营长,218团团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参谋,红军大学军事主任,红31军第91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团长,独立旅旅长,青年抗日游击纵队司令员,新编第四旅旅长兼冀南军区第二、第四军分区司令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分校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军政大学副校长兼冀南军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和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8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徐斌洲中将
徐斌洲(1912-199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陂孝北县委青工部部长、区委书记,共青团陂孝北县指挥部书记,县独立营、团党委书记,团政治处主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27师80团政治委员,模范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干事,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清河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渤海四地委书记兼渤海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委员,山东军区第7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政治部主任,第17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9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干部部部长、政治部主任,军事学院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部、第八机械工业部部长,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6年12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徐明少将
徐明(1916-1985),原名徐锐,黑龙江省阿城县人。1922年到哈尔滨叁育小学就读,1929年
考入哈尔滨第2中学。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30年参加反对军阀当局派遣学生去吉林修铁路的学潮,被学校开除。后到北京姐姐家继续求学,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和南下扩大宣传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河北省反帝大同盟省委干事,在北京东北大学从事革命活动时被捕入狱,在狱中坚持与敌人作斗争。1937年任中共东北军67军工作委员会书记,西北青年救国会军训部部长。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代书记,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部组织部部长,冀察热区党委青年部部长,平北地委宣传部部长、民运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黑龙江军区警卫旅政治委员,第2军分区政治委员,辽北军区第5军分区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9军162师副政治委员。参加了平津、广西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航空处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师政治委员。1956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空军系。后历任防空军副参谋长、空军副参谋长,国防科委第20训练基地参谋长,第20试验训练基地司令员。参加了火箭、卫星发射试验的组织领导工作。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解放勋章。1985年3月30日逝世,终年69岁。
徐信少将
徐信(1921-2005),原名徐连晨,河北省灵寿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10团连政治指导员,冀中军区第6军分区44区队区队长,第33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8旅23团团长,第19兵团第63军187师副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187师副师长兼参谋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187师代师长、师长,回国后,就读南京军事学院,后赴苏联伏罗西洛夫军事学院学习,1957年毕业,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合同战术教授会第一副主任、训练部副部长,第63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北京军区参谋长,石家庄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内蒙古区委书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副总参谋长。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9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时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2005年11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徐斌少将
徐斌(1920-2002),四川省达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保卫局勤务队队长,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政治部青年队队长,红四方面军总司令部侦察科科员、参谋等职。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战斗和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4团参谋、测量队队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参谋训练队队长等职。参加了陕甘宁边区反顽、反封锁斗争,完成了绘制翻印陕甘宁三省部分地区十万分之一地图的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任挺进东北独立纵队直属支队参谋长兼大队长,纵队参谋主任,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中部司令部代参谋长,第3团代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第3支队政治委员,铁道兵团第3支队政治委员等职。率部抢修了陶赖昭松花江大桥,长春至四平区段的铁路等,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此后,又率部担负东北至安陵、蚌埠至浦口段的桥梁线路抢修,参加了陇海、平汉、湘桂和宝天等铁路线的抢修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了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3师政治委员,担负铁路线路、桥隧、车站的抢修和运输保障。1952年回国后,1952年任铁道兵团参谋长,铁道兵参谋长,1958年进入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1960年毕业后任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副部长,主管1、3、4、5处和援越办公室,参与了东南沿海紧急备战、对印自卫反
击作战、抗美援越部队、物资装备调运工作,1969年任总后勤部军事运输部部长,总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总后勤部副部长,铁道兵副司令员,为修筑黎湛、鹰厦铁路,为我军的后勤建设和铁道兵后勤和科研工作,做出了贡献。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4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徐介藩少将
徐介藩(1901-1983),原名徐齐邦,安徽省固镇县人。1923年参加革命,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3期步科学习(比林彪还早一期),黄埔军校毕业后转入广州航空学校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派往苏联列宁格勒红军航空学校学习,1928年转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曾在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1931年参加苏联红军,担任过作战参谋、科长,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回国,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编译局俄文翻译,中长铁路驻沈阳办事处副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重回苏联,担任我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赤塔总领事馆总领事。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志愿军的代司令员是陈赓,两人都是黄埔出身,陈赓了解徐介藩的资历,知道他是留苏专家,因此当陈赓回国创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徐介藩也随同前往,出任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主任。徐介藩生性耿直。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克服教育中的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思想。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到哈军工视察,时逢哈军工开党代会,谭政在主席团会议上做结论,认为哈军工的教育计划基本上是错误的,当时无人敢提反对意见,徐介藩在会议上和这位总政治部主任、党中央书记处书记争论起来,认为哈军工成绩卓着,在全国教育界占有地位,不容否定。争论到最后,谭政大将和徐介藩大校都拍了桌子。1961年,以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为基础,在西安扩建装甲兵工程学院,徐介藩任副院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特邀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3年4月16日因病逝世,终年82岁。夫人叫张梅,是林彪的前妻。
徐文礼少将
徐文礼(1920-1977),云南省宣威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员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2军94师282团政治处青年干事。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政治处青年干事、连政治指导员,独立第2旅4团营政治教导员,第715团政治处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358旅715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第一野战军第1军1师1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陈庄战斗和蟠龙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1师副政治委员,1953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1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在临津江两岸担负防守阵地任务和执行西海岸抗登陆任务,参加了夏季反击作战,为了配合金城战役,第1军和敌进行了反复的阵地争夺,歼敌3000余人,战斗一直持续到7月27日双方在板门店签定停战协定。停战后第1军在三八线和东海岸执行守备任务,1958年回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1师师长,第1军副军长、军长、军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副参谋长。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77年11月14日逝世,终年57岁。
徐文烈少将
徐文烈(1909-1976),又名何坤,云南省宣威市板桥镇大堡村人。1923年考入板桥高小读书,1924年考入曲靖省立第三师范附属高小读书,1926年考入云南省立曲靖第三师范读书,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党组织介绍到陆良碧云小学任教,开展党的工作。1930年任中共陆良中心县委委员,在陆良组织武装暴动,经省委批准其武装暂编为红军第38军,下设3个师为第3师负责人,暴动失败后,回宣威板桥、海岱,以教书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932年改名何坤考
入东陆大学教育系,1933年8月,因被控告有“共产党嫌疑”被捕入狱,后被校长保释出狱,失去党组织关系。1934年毕业,回宣威县立中学任教。1935年4月红9军团征过宣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9军团宣传干事。1935年8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3月任红32军政治部宣传科长,8月任红32军政治部宣传部长,11月任红32军政治部破坏部部长,12月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宣传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任八路军120师河曲工作团主任,1938年8月任120师政治部副部长,5月任晋西北抗大七分校政治委员,1943年3月任甘宁绥德抗大总校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1949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0军政治委员,1950年10月25日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参加一、二、三、四次战役和滤海攻岛作战。在朝鲜4年的战斗中,先后进行大小战斗95次,战斗有功,1954年回国,任南京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1959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文化大革命”中,被林彪反党集团诬为“叛徒”,被开除党籍、军籍。1971年3月被遣送回宣威老家,1973年4月被子女接回北京。粉碎“四人帮”后,解放军总政治部对他的冤案进行了复查,1979年3月15日总政治部发出了《关于徐文烈同志历史问题复查结论的通知》,宣布撤销1971年2月18日中央专案小组将徐文烈定为叛徒,开除党籍、军籍的决定,彻底否定了林彪“四人帮”强加给徐文烈的一切诬蔑之词。1979年4月10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徐文烈举行隆重的追悼会,为他公开平反昭雪,彻底恢复名誉。
19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各一枚。另人叹息的是一个1928年参加革命的军政治委员仅授予少将军衔,而1949年被迫起义军长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级国旗勋章。1976年12月28日在北京含冤逝世,终年67岁。
徐立行少将
徐立行(1911-1985),原名俞献诚,上海市人。1932年参加过“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和福建事变,曾任国民党军第十九路军连长。1937年参加新四军军部筹备处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司令部训练股股长,参谋训练队队长、秘书,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秘书主任,入八路军军政学院学习,后任军事学院高干队学员、区队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工作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3纵参谋处处长,皖西军区副参谋长,第二野战军特种兵
纵队参谋长。参加了挺进大别山、渡江等战役。建国后,任西南军政大学教育长,西南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军事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经中央军委批准成立,筹委会由陈赓、徐立行、李懋之、张衍、黄景文、胡翔九、张述祖、任新民、沈正功、赵子立10人组成,主任委员陈赓,副主任委员徐立行,并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育长,1961年任国防部第6研究院副院长,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研究院副院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5年11月2日因病逝世,终年74岁。
徐光友少将
徐光友(1917-2003),安徽省六安县人。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大队,同时加入共青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第73师师部通信班班长、通信排排长、宣传队长,红15军团政治保卫连连长,教导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指导员等职。参加了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劳山、榆林桥、张村驿、直罗镇战斗和东征、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9团营政治教导员,第689团政治处组织股长,第688团政治处副主任,皖东北独立团团长,新四军淮北泗南总队总队长、副团长、团长等职,参加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粉碎华北侵华日军九路围攻以及华中双沟、大破津浦路、后马家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旅华中野战军第11纵队33旅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29军86师副师长等职。参加了七战七捷,苏中守备战,盐城、李堡、通榆攻坚战,以及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淞沪战役、福厦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副军长,南昌步兵学校校长,军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军委工程兵副政治委员等职。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徐光华少将
徐光华(1913-——),江西省赣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区委组织科科长,县委组织部部长,红1军团15师卫生部政治委员,红1军团保卫局政治指导员,陕北独立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8团政治处主任,第5支队10团政治委员,江北指挥部政治处副科长,新四军2师6旅政治部主任、旅政治委员,冀东军区独立14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9纵25师首任政治委员。第25师前身是冀东军区独立10旅,是抗日战争结束后由冀东军区4个军分区的基干部队合编组建。该师战士77%是抗日战争后参军的,中共党员占24%。“该师战斗力有突击性,行军能力强,能吃苦,出关参战后进步很快。” 第25师在师长曾雍雅、政委徐光华的指挥下,参加了锦北渗透战。当时25师以突然行动,插到义县以南,配合4纵包围义县。接着25师以渗透战法,直插锦北,插进敌纵深40余里,割裂了敌锦北防线。第2天25师73团在营盘、亮马山击退敌北援一个团7次进攻,并阻击了敌南逃之敌5次突围。第74团坚守白老虎屯也打得十分漂亮。第25师在锦北渗透战5昼夜中,歼灭敌人2930名。后任9纵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第46军136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司令部通信处政治委员,军区二局政治委员,总参谋部三部六局政治委员,河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徐体山少将
徐体山(1914-1968),安徽省霍丘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5师225团副排长,军保卫队副队长、队长,第225团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副营长,旅教导队队长,冀鲁豫支队3大队营长,新四军3师9旅25团团长,第4师9旅25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2纵9旅26团团长、副旅长,华东野战军13纵39师师长,第38师师长,第31军92师师长。参加了莱芜,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参谋长、副军长。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副军长兼参谋长、闽北指挥部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8年7月18日逝世,终年54岁。
徐其孝少将
徐其孝(1914-1997),湖北省麻城县(今市)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25军军部交通队队长,第31军91师272团营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3总队中队长、大队长,决1旅25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4纵11旅团长,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1旅副旅长,第二野战军第13军38师师长。参加了上党、洛阳、淮海、广东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历任第三步兵学校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军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3月19日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83岁。
徐其海少将
徐其海(1913-1984),安徽省金寨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金寨县游击队队长,红四方面军73师218团连长兼指导员、副营长,第31军91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团参谋长、师参谋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营长,八路军留守兵团绥德警备司令部科长,第359旅718团参谋长,关中警备司令部特务营营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炮兵3团团长,东北民主联军8纵24师参谋长,第四野战军45军158师副师长,军参谋处处长。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院长,广西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4年11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1岁。
徐明德少将
徐明德(1916-——),湖南省新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部电台报务员、第5台台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5年的一天,张国焘召见红9军25师师长韩东山和徐明德,张国焘说:你韩师长带两个团回到懋功、夹金山去接中央红军。如果接不到,就派小部队过夹金山,到天全、芦山一带寻找,一定要找到毛、朱、张、博。调无线电第5台随你师行动。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随西路军余部到新疆,任新兵营干训队电讯教员。1939年回延安。1940年,任中央军委三局电台55分队报务主任、2分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部通信处1科科长,吉林军区司令部通信处3科科长,第四野战军12兵团司令部通信科科长,第15兵团司令部通信科科长。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广东、海南岛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直属第3政治处主任。1951年任海军司令部通信处处长。1956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海军系。后任海军通信兵部主任,海军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徐国夫少将
徐国夫(1914-2004),安徽省六安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事家2师35团通信连战士、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9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红四方面军骑兵师第1团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鄂豫皖苏区的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第1分校营长,八路军129师骑兵团参谋长,新编第8旅22团副团长。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战、冀南、邯郸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纵队23旅副政治委员,第3纵队9师副师长、师长,第四野战军第40军119师师长。率部参加了四保临江、攻克四平、辽西会战、围困北平、衡宝战役、两广追击、解放海南岛等重大军事行动和作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119师师长、第40副军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1955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沈阳军区装甲兵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荣获朝鲜民族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8月26日因病在沈阳逝世,享年90岁。
徐国贤少将
徐国贤(1916-2000),江西省莲花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8军第22师师部通信班班长,红6军团第17师49团通信排代理排长、连指导员兼连长、营长,模范师营政治教导员等职。参加了湘赣时期的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营长、副团长,雁北支队支队长,特务团团长,南下支队第4大队大队长,湖南抗日救国军第4支队支队长等职。率部参加晋西北反击日寇扫荡战役,坚持雁北敌后游击战,参加了中原突围等一系列著名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359旅719团团长、副旅长,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359旅旅长,第一野战军第2军5师师长兼新疆阿克苏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和进军新疆、解放南疆等战役战斗,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兼师长兼政治委员,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副军长、代军长。回国后,任新疆阿克苏地委书记、阿克苏军分区司令员、第1军副军长兼参谋长、代军长、新疆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等职,为巩固我国西北边陲,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新疆地区的安定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调任工程兵副司令员后,为部队的全面建设付出了自己的心血。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徐国贤同志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7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徐国珍少将
徐国珍(1912-1993),甘肃省天水县人。1929年被冯玉祥的部队抓了壮丁,所在部队后被编为国民党第26路军。1931年第26路军到宁都,在74旅3营营部当传令兵。该营一名副连长王铭五,是徐国珍的同乡,是中共地下党员,给徐国珍讲了许多革命道理。参加了宁都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团15军13师37团连长兼政治指导员,第39团营长,中共宜川县委军事部部长,红29军军部作战科科长。徐国珍回忆说:我那个营,从兴国打到遵义,700多人的加强营,打得只剩下二、三百人了。1936年任红29军256团团长,红29军曾和汤恩伯部的樊钟秀师打了一仗,敌人是一个师,红29军实际上只有1000多人,在这次战斗中,负了伤。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2团营长、副团长兼参谋长,警备第5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甘肃军区陇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甘肃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1965年离开甘肃省军区,专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2月22日因病逝世,终年81岁。
徐绍华少将
徐绍华(1910-1978),原名徐光,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1军91师排长、交通队长、连长。1935年任红31军91师271团1营营
长。参加了长征和西北威洲战斗,掩护主力顺利渡江,后任师侦察科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通信股股长,第771团副团长、团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上干队副队长,第3大队大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到东北任吉东军区警备旅副旅长,延边军分区副司令员,东满军区独立1师副师长,东北野战军第7纵19师首任师长,第四野战军第44军132师师长。19师原为晋绥军区教导团一个营和冀东军区5个连的基础。两支部队到达沈阳后扩建成东北保安1旅,先后三批补充部队,主要兵源来自东北翻身农民。部队在四平攻坚战中伤亡很大。1947年8月,东北保安1旅改编为7纵19师。“19师战斗积极性高,攻坚力顽强,最善于爆破,执行命令坚决,不怕伤亡,进步甚快,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师”。这里所说的“主力师”次于“头等主力师”,这样的“主力师”有刘光涛的8师、徐绍华的19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历任高级步兵学校队列部部长,华北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8年6月29日逝世,终年68岁。
徐德操少将
徐德操(1913-1974),湖南省平江县人。1929年参加平江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3师7团排长,红三军团5军4师通讯科科长,第5军10团参谋长、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直罗镇战役和山城堡战役。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总校大队长,第二分校训练部部长,冀察热挺进军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国共谈判期间任过军调处执行部石家庄执行小组成员,与国民党第3军军长罗历戎打过交道。有一次罗历戎请美国人和徐德操看戏,来到剧场,罗历戎问:“今天演的什么戏?”随从答:“战濮阳。”罗历戎把脸一沉:“和平时期怎么老唱武戏呢?改一出文戏。”徐德操离开石家庄时,罗历戎带着胜利者的微笑说:“你要在那边过不去,就到我这里来吧。”徐德操用肯定的语气说:“不出三年,我到俘虏营里找你。”罗历戎说:“你又激动了,又激动了……”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司令员、冀中军区独立8旅旅长。清风店战役,罗历戎全军覆没,光俘虏就有1.14万人,清点俘虏时,独独不见罗历戎。这时徐德操视察俘虏营,一个俘虏扔了一块石子,这块石子引起了徐德操的注意,他看见一个俘虏头低低的,脑袋上缠满了纱布,就多看了几眼,越看越觉得这个俘虏很面熟,就问:“你不认识我了吗?”俘虏连连说:“啊,徐代表。”这个俘虏就是罗历戎。徐德操后任华北军区6纵副司令员,第20兵团第68军军长。参加了石家庄、平津、太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空军司令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冲击指挥所司令员,率部参加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回国后,任军委国防工程建筑部副部长,工程兵副司令员,工程兵学院院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74年1月16日逝世,终年61岁。
徐信上将
(见上《开国将帅·徐信少将》介绍)。
徐才厚上将
徐才厚(1943.6-——),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63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3年8月-1968年12月在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学习。后在陆军第39军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3月在吉林省军区独立师3团2营6连当兵锻炼。1971年6月任沈阳军区守备3师炮兵团1营2连副指导员,1972年8月任吉林省军区政治部干事、副处长(期间:1980年10月-1982年8月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培训班学习)。1982年8月任吉林省军区政治部干部处处长,1983年5月任吉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84年12月-1985年8月任沈阳军区政治部群工部部长。1985年8月-1990年6月任陆军第16集团军政治部主任、1990年6月-1992年11月任陆军第16集团军政治委员。1992-1993年任总政治部主任助理。1993-1996年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兼《解放军报》社社长。1996-1999年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1999年9月起任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常务副主任。2002年11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2004年9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0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93年晋升为中将军衔,1999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徐永清上将
徐永清(1938.8-——),原名徐观荣,浙江省建德县人。1954年11月参加工作。195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讯营无线电架设连战士,文书。1960年起任营部书记、师司令部保密室保密员、师通信营无线电连副政治指导员、通信连政治指导员、师政治部直工科干事、营副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师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和秘书科科长。1980年任团政治委员。1982年任师政治部主任。1983年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后任陆军第27军纪委正师职专职委员。1984年任军副政治委员。1985年任陆军第27集团军政治委员。1988年任浙江省军区政治委员。1994年在**基本系指挥培训班学习,同年12月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96年2月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委员。1997年9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2000年被转授予上将警衔。
徐惠滋上将
徐惠滋(1932-2005),山东省蓬莱县人。1948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连政治指导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团政治处俱乐部主任、团副参谋长。1956年入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毕业。后任解放军某军司令部副科长、副处长、处长。1973年起任师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师长、师长。1983年任陆军第39军军长。1985年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1988年9月任总参谋部常务副总参谋长。1995年7月至1997年11月任军事科学院院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1985年增选)、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尉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6月8日晋升为上将军衔。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勋章。2005年1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