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逢举,云浮市云城区杨柳堡蟠咀村人,生卒年未详。《东安县志·选举志》记载他是清雍正元年(1723)拔贡,雍正丙午年(1726)又中式广东乡试丙午科第36名举人;至乾隆二年丁巳(1737)恩科会试中式第269名进士(与状元于敏中和随后任东安知县的庄大中均同榜)。好学性成,束发即拥书坐卧。分积寸累,穷年攻苦,金折胶流。所为文皆绳尺缜密,试无不捷。或请其秘。则曰:“圣贤义理能时时体会之,临文意味自出矣。否则,以局外人谈局中事,奚涉焉?”《人物志》本传记他:“于乾隆五年(1740)主讲泷东书院,修邑志,悉由手定。时邑侯庄公。其同谱进士也,交称忘形。逢举从不干以私,惟以笃志敦行课子弟。铨官未赴而卒。”所铨官据云系本省某县教谕,但未上任已死。
恩科为新君继位或遇皇室庆典加开之科,与三年一次的正科一样,也分乡试和会试。
泷东书院,是官办性质的文化教育机构,兼学校和图书馆的功能,主持者称院长或山长,由地方官聘当地名流任之。泷东书院原在石麟山西麓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大楼外,始创时间未详。乾隆五年(1740),徐逢举以进士之身份任主讲,他于《东安县志序》末称作石麟草堂,疑即指此书院,盖因结构简陋而名,或另构茅屋栖居亦未可定。嘉庆十六年(1811),泷东书院迁建于城内东面,光绪三十年(1904)废科举,办学校,东安县利用泷东书院原址创办县立高等小学堂,招考各乡优秀青年入学,学制三年,相当于后来的高小六年级到初中二年级。毕业生分别由官府奖给廪生(每月有四两白银助学)、增生、附生,相当此前的秀才。民国三年(1914)复在泷东书院原址由高师毕业的宋桂人叶渭东创办为云浮县立中学。邑侯庄公,指东安知县庄大中,江苏元和人,乾隆三年(1738)任东安知县,继修县志。铨官未赴而卒,即被吏部任命官职后尚未赴任而已身死。所任官职未详。以徐逢举的进士资格而言,可任七品官,在外省是知县或州判,在本省只能任学官(府学教授或州学学正)。
徐逢举少时聪慧好学,且事父至孝。某年秋日,徐逢举到罗定直隶州参加岁科考(乡试前的一次选拔试,被录取者才有资格赴省城参加乡试)。父亲怜惜其年幼力薄,为其负笈。逢举不忍心,极力劝父回家,自己携笈赴考即可。但多次劝说,父亲仍是坚持为其负笈送行。当两人途经石巷时,见陈屋门楼悬挂有“挹紫门”匾。逢举灵机一动,故意高声读匾“把柴门”,此言一出,立即遭路人哂笑。父以为逢举不堪造就,连这么简单的字也读错,当众出丑,愤而弃笈。逢举见计成功,会心一笑,忙捡起负之,直奔州城,考得“案首”。后又赴羊城参加省试。
徐逢举夜宿日行,由于贪玩风景,沿途欣赏,又交了不少文朋诗友,更是边行边谈,吟诗作对,因而放慢脚步。
当他来到考场时,栅门已关上。徐逢举多次向门役求情,却招来一阵痛骂。但逢举十载寒窗苦读,千辛万苦前来赴试,如今却被拒在考场之外,心有不甘,便据理力争。两人争吵之声,惊动了主考官,便踱出来,问清原因,对徐逢举有同情之感。徐逢举禀告考官:“晚生徐逢举,东安杨柳人氏,请恩师准我进场赴考。”主考官姓杨名遇进,亦是两广人氏(广西桂林),有心放他一马。见他一表人才,有心一试,便说;“老夫今日出三比对头与你,若能全对通,可破例放你进场赴考;若只对通两联,则回家继续攻书备考;若只对通一比,休怪老夫不客气,叫门役举棍赶你走哩!”
徐逢举年少气盛,当即应允:“晚辈愿听宗师教诲!”于是主考官便以徐逢举的杨柳村为题,出了第一比上联:
追风春燕拂杨柳。
徐逢举不假思索,朗声而答:
带雨秋鸿飞桂林。
这比下联,也以主考官的出生地“桂林”为题入联,对仗工整,诗情画意。主考官听了,觉得眼前这位乡下举人很有才学,这么快便对通了。于是又出了第二比对头:
儒子今朝遇进士。
这比上联,巧妙嵌入主考官“遇进”之名,而“进士”又是科考场中的等第,难度极大。徐逢举听了,思考片刻,便答出下联:
恩师它日逢举人。
这比下联,亦巧妙地嵌入了自己名字“逢举”,而“举人”又是科考场中的等第。与上联对得工整,妙趣横生。
主考官听了,心中十分高兴,于是又出了第三比下联:
八方高手,三秋会试,一朝金榜题名。
这比下联,巧妙嵌入“八”、“三”、“一”3个数目字,要对通谈何容易!好个徐逢举,初生之犊不畏虎。他想起这次赴考,寒窗十载,灯下开卷劳苦之情,于是巧妙地答出上联:
独盏残灯,九卷经书,十载寒窗苦读。
这比上联,也运用数目字“独”、“九”、“十”3个数目字对以上联,有异曲同工之妙,诵之,令人顿觉荡气回肠。
主考官听罢3联,连称佳句,高兴地叫门役大开栅门,破例让徐逢举进入考场。徐逢举不负众望,在考场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果然高中举人。后又赴京会试登进士,成为邑中硕儒。
东安县志序,全名应为《乾隆五年修东安县志序》(原载《东安县志点注本》399至401页)。东安自明万历五年(1577)建县以后,至万历十六年(1588)始修县志(主修者为第四任知县郭濂),这是明代所修的唯一一部《东安县志》,今已散佚不见。据查,清代先后5次续修《东安县志》,年份及主修者依次是康熙五年(1666)吕?、康熙十一年(1672)张其善、康熙二十五年(1686)袁承秦、乾隆五年(1738)庄大中和道光三年(1823)汪兆柯。吕、袁二志未见,张、庄、汪三志现存,后两种版本均载有徐逢举此《序》。
附:东安县志序
汇一邑之山川、土田、学校、人材、风俗、政治,列而成书,俾司牧者有所考验以为敷施,典诚重也。脱体裁不善,或失则俚,或失则华,何以信今而传后哉?
东安自秦汉以来,代有瑶患。明万历四年劳师底定,始建邑隶州,萃四方之民而处之,顾景运初辟,气象犹草昧也。我朝定鼎,德化维新,深山瑶薮,莫不瞻云就日,而邑之袁大尹乃因旧志为增辑,以昭一统,车书之盛,盖五十余年于兹矣。山川日丽,土田日广,学校、人材、风俗、政治日益隆,非良有司踵而修明之,将散佚者即方册无稽,即仅存者亦鱼鲁莫辩,后之君子,虽欲问途已经,庸可得欤?
邑侯庄公以名进士来莅兹土,期年,政简刑清,披阅图志,慨然念纂修之难缓,乃谋诸绅士,参之舆论,以举籍是邑,且于公为同谱,授以指南,定厥规模,而后从事焉。举固迂拙鲜通,而事关巨典,不敢辞;因偕同事诸君,矢公矢慎,刻意搜罗,两阅月而袖稿以进。公遂出其才学识,详加考订,浮靡者除之,残缺者补之,失次者序之;言提其纲,事总其要,毋诡异,毋苟同,抑扬予夺,悉折衷至当而不易。乃召梓人登梨枣而亲董其成。
夫以一邑之纪载,千秋之龟鉴存焉,列宪之咨采备焉,九重之顾问系焉,固宜郑重如此。且夫天地之精气,应候而开;人事之机缄,因时而起;向之尹是邑者,非无鸿儒硕彦可以躬膺笔削,而必俟文明大启之日,天焕其彩,地效其灵,人挺其秀,而是书乃因以昭宣焉。是盖菁华之气与人事潜相鼓荡,俾公栖鸾百里,握兹权衡,而举适逢其会,亦与有末光也。
吾见山川之润泽,土田之繁滋,学校人材之奋兴,风俗政治之醇且备,罔弗巨细兼该,灿然在目,井井有条,倘所谓质而不俚,辨而不华者耶?循是而考验焉,公之敷施,亦可略见一斑矣。他日入直承明,为天子校书东观,且将齐踪班、马,珥笔而纪王会之隆,区区邑志岂能罄其涯?逶眨?span>
时庚申之秋七月既望,邑人徐逢举谨书于石麟草堂。
上序文中(古文无标点,现文标点乃笔者所加)的石麟草堂,即泷东书院旧址,在今文化局大楼处,嘉庆十六年(1811),始迁书院于城内东墙下,而故址改建为节孝祠(见《东安县志·山川志》“麒麟石”条)。民国初年与归一庵一并拆建为东明小学,后累改一区一小和八乡镇联小正校。解放后学校迁至竹园,此地归文化部门使用。
进士徐逢举之弟徐逢元,杨柳堡蟠咀村人,乾隆六年(1741)辛酉科拔贡。亦才高八斗,曾赋七律《咏太空夕照》(步庄大中韵),诗曰:
何年鬼斧劈云窝,占得斜晖满翠萝。
已送余光入林薄,还留乱彩挂岩多。
闲云散阵归青嶂,倦羽争栖恋碧柯。
一自鸿才游赏后,许谁高咏步层峨?
诗题中的“太空夕照”,即太空岩,在云城街道鹏石村委会境,位于324国道东侧,每当夕阳西下时,斜照直射岩内深处及晖映岩前峭壁,故名。自清乾隆初年开始,列为“东安八景”之一,岩壁昔日多游客题咏,今惜已遭破毁。“步庄大中韵”,即依照当时知县庄大中的同题诗作韵脚奉和。庄诗如下:“城西一片白云窝,醉玩斜阳恋薜萝,千仞断红鸦背占,万重凝紫鹤身多,烟村远烧浮晴陇,云壑灵飙振暮柯。相送钟声归路杳,月钩遥挂碧嵯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