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7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人物 > 衢州徐氏 .人物篇 - 浙江徐氏名人
人物
衢州徐氏 .人物篇 - 浙江徐氏名人
2019-03-14IP属地 山东375

第三章  人物

第一节  三国

徐陵,三国时吴官吏。字元大,太末(今龙游)人。初为县吏,为虞翻发现并提携,后任三县县长,以政绩卓著迁零陵太守,朝廷待之以列卿之位。曾奉孙皓之命率军从西道与东路军共击叛军郭马。

第二节  两晋

第三节  南朝

徐伯珍(414—497),字文楚,太末(今龙游)人。父祖并为东阳郡掾史。伯珍幼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笋壳、箬叶学书,专心致志。一日山洪暴发,漂溺房舍,村人皆避走,伯珍却累床而坐,读书不辍。 叔父潘之与颜延之友善,于祛蒙山筑精舍讲学。伯珍前往就学,积十年之功,精通经史,好释氏老庄之学,兼明道术,游学之士,慕名求教。隐士沈俨就其好友顾欢挑选《尚书》中疑难章句,登门求教,伯珍一一解答,具有条理。为士子所崇仰,受业门生千余人。

早年丧妻不复娶,以曾参自比。宅南九里有九岩山为后汉龙丘苌隐居之处,伯珍移居之。南齐永明二年(484)刺史豫章王欲任以议曹从事,不就。安于贫寒,兄弟四人,白首相聚,时人呼为四皓,著有《周易问答》。因其对乡邦文献影响巨大,太末县地域后来将他和龙丘苌、徐安贞立三贤祠祭祀。

第四节  隋唐

徐安贞(671—743),初名楚璧,信安龙丘(今龙游)人。尤善五言诗。应制举,一岁三登甲科,唐神龙二年(706)进士,初为武陟尉,参与续修南朝齐《七志》,整理皇家秘籍,补丽正学士。开元时,为中书舍人集贤学士。玄宗属文,多命视草,因命安贞供奉内廷为起居舍人,掌管制作诏书,有能名。后授工部侍郎兼集贤院院士。帝每属文及作手诏,多命安贞起草,深得宠信。开元十九年(731)二月撰《文府》二十卷献上,不久升中书侍郎。是时李林甫用事,或谓安贞多所参助。天宝后,避罪衡山岳寺,装哑为佣,历数年而寺僧不识,后北海太守李邕识之,握手言欢,因载北归,行至长沙,谓其守曰:“潇湘逢故人,若幽谷之覩太阳。不然,委填岩穴矣”!玄宗念其贤,即其家封东流子,卒赠尚书。有诗文多卷,久佚。明童佩辑其遗文,编为《徐侍郎集》。《全唐诗》收其诗作11篇。

徐徵(700-765),字慈恩,号瀫水,晚号长源,信安(即今衢州)人。唐开元二十一年(733)状元。徐徵既是衢州历时上的第一位状元,也是中华徐氏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他历官福建安平县主簿、晋江县丞兼少监之职。徐徵天性刚直,忠贞不渝,后被奸相李林甫所害,卒于福建晋江寓所(湾海兴胜里长源堡徐宅,后称“徐厝”),不显而终。今福建晋江市安海镇兴胜境徐厝中的“状元巷”,就因徐徵曾居住于此巷而获名。

徐知新

徐惠*

第五节  两宋

徐  泌

徐  庸

徐  量

徐  癸(加提手旁 ?—1127)

徐敷言

徐昌言

徐  喆

徐  囊

徐晋卿

徐文中

徐载叔

徐国润

徐民瞻

徐存(生卒年未详),字诚叟,号逸平,江山人。北宋宣和年间曾师事理学家杨时,为程颐再传弟子。南宋初,拒绝秦桧多次征召,隐居南塘,设书院讲学,门下子弟前后达千余人。其中江山县周贲、柴卫、郑升之,西安县(今衢县)郑雍、陆律及常山县江泳,皆为南宋理学名士。朱熹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时,途经江山,曾拜访求教。淳熙年间,朱熹又来江山,徐存已卒,书院圮塌,朱熹感慨万分,写《重过南塘吊徐逸平先生》,诗云:“不到南塘久,重来二十年,山如龟背厚,地与马鞍连。朱子旧书址,毛公新墓田,青松似相识,无语独凄然。” 著作有《六经讲义》、《书籍义》、《中庸解》、《论语解》、《孟子解》等,均已失传。仅存《潜心室铭》。其有关《孟子》“放心”一词之解释,对朱熹“存天理、去人欲”理学思想之形成不无影响。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江山知县黄纶重修其墓,立石碑,上书“宋大儒徐逸平先生之墓”。

徐霖(1214—1261),字景说,西安县人。南宋淳祐四年(1244)会元,授沅州(今分属湖南、贵州省)教授,未赴任。时宰相史嵩之恃边功胁理宗,植私党,专朝政。徐霖上疏言嵩之奸邪擅权,义正词严,同僚闻知,无不吐舌。嵩之因父母亡故,回家守丧,丧服未除,竟求复职,诸官群起而攻。理宗因感悟徐霖忠诚,升秘书省正字,后任校书郎等职。以所言不行,离京回衢,读书奉亲,怡然自得。郡守游钧买田筑学舍,请霖讲学,远近学子奔来求教者竟达三千人。十二年,任国史编修、实录院检讨、崇政殿说书,兼权左司等职。因知无不言,谗毁并起,乃求外调,知抚州(今属江西省)。任内勤政,祠先贤,宽租赋,赈饥穷,诛悍将,建营寨,近一月而政举化行。因被谗去职。离去时士民遮道,不得行,天黑始由小路出。景定二年(1261),知汀州(今属福建省),次年死于任所。人赞其“忠肝义胆,强暴不能夺其志”。著作有《太极图说遗稿》、《春山文集》等。故居华墅坂,学者称“径畈先生”。

徐应镳(?—1276)字巨翁,江山人。宋咸淳末入临安为太学生。德祐二年(127

《衢州徐氏 <wbr>.人物》

《衢州徐氏 <wbr>.人物》

徐应镳

6)春,元军破临安,掳宋全太后与恭帝赵顕北去,太学生百余人从行,应镳不欲从,乃具酒牲祭临安岳武穆祠,誓与子女自焚殉国,愿英灵长伴岳飞神主。祭毕,以酒肉饷诸仆,俟众仆酣睡,应镳自写绝命诗:“二男并一女,随我上梯云。烈士甘焚死,丹心照紫雯。”二子徐琦、徐崧及十六岁女元娘亦写绝命诗句,四人同登住所梯云楼纵火自焚。一小仆闻火声上楼窥窗,见应镳父子俨然端坐火光中,急唤诸仆破门入室,扑灭烈火。应镳父子求死不得,怏怏出户去,仓卒中不知去向。翌日众人得其尸于岳武穆祠前井中,皆僵立瞠目,面如生人。诸仆为具棺殓,厝于西湖金牛僧舍。同年益王赵昰立于福州,追赠应镳朝奉郎,秘阁修撰。十年后,其太学同学刘汝钧率儒生五十余人葬应镳遗体于湖滨方家峪,私谥正节先生。

第六节  大元

徐泰亨(1269—1333)

第七节  明朝

 徐曦(1369-1450)字叔霁,号东旭,世居开化城内大井头。少受司训张云航学,后从常山非斋何初先生,得其指授最深。洪武已卯中举,明年会试魁乙榜,授道州学正,仿胡安定法以励学者。永乐初诏修《永乐大典》,曦亦召至,内翰解缙,胡光大等均与交游,凡秘府四库书无不究通,于是学益博,才益充。永乐十二年,校文广西,所拔之士后多知名。丁父母忧,三年不啖酒肉。起复,宣宗擢为楚府伴读,面谕遣入,庄王见而甚喜,命授经王子武陵王,讲《尚书》至《无逸》篇,反复切谕,以戒其逸;又劝谙诵四书,以检其心。正统二年,告归省墓,王以厚礼相赠,王子命工绘像,亲为之赞。及武陵王嗣位,渴思欲见,及至,每朝召见便殿,命坐与论治道、讲古今、恒以“徐夫子”称之而不名,公亦日陈善言正道,从容启沃,多有裨益。欲擢长史,恳辞归养。卒年82。著有《大方笑集》若干卷。

徐文溥(1480—1525),字可大,号梦渔,开化县芹阳镇人。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南京礼科给事中,弹劾尚书刘樱、都御史李士实、侍郎吕献、大理卿茆钦,并请召还尚书孙交、傅珪,时论以为允宜。九年,南昌宁王朱宸濠求复护卫屯田职,文溥上疏历数朱宸濠剥削商民、挟制官吏、招诱无赖、广行劫掠等罪,请求“裁以大义,勿徇私情”。十年,复偕同官上疏言:“知之匪艰,行之维艰,陛下诚能延师讲学,早朝勤政,远嬖佞,而近儒臣,停诸路之织造,罢不急之土木,而不能转祸为福者,未之有也。”然武宗听信太监谗言,置若罔闻,愤而托病回乡,隐居梧山读书著述。十四年,应江山知县吴仲聘请,编纂《江山县志》。嘉靖元年(1522),群臣举荐,任河南参议,上《新政四要》、《地方四事》二疏,求革故鼎新。后任广东副使,广东湖田争讼甚多,撰《后湖七弊》请订立律令,以利遵循。时触犯权要,恐增母忧,引疾归,行至玉山病逝。一生清廉节操,死后囊无宿储。著有《燕程集》、《留都拾遗》、《南巡稿》、《东巡稿》、《梧山集》、《短箑录》及奏议等。

徐  珪(生卒年未详),字良璧,号翠岩,开化人。幼从名师,胸怀壮志。明弘治六年(1493)贡士,署唐县(今属河北省)教事。严立规则,督生员苦学。十一年,任福建省考官,选拔人才,均属优秀。后任福建罗源县尹,督军剿平海盗,且筑城备后患,百姓安居。指挥齐贤骄横无道,部属控诉,官吏不敢受理。珪受命查办,齐贤令人行贿,珪愤然拒绝,道:“刑法以惩罪犯,岂可凭贿幸免?”终严惩不贷。十七年,漳南不靖,府县需派兵民捍卫,督责甚急。珪云:“责过急,民无备而不安,必生祸患。”因处置得宜,府县中仅罗源安然无患,县民倍加敬爱。屡受荐举,不久升知钦州(今属广西)。钦州濒海,与交州(今属广西)南接壤。民困,常逃往谋生。珪轻徭薄赋,以苏民困为己任,百业渐复,民得安居乐业。近海疍民多捕鱼为业,官增渔税,久而渔业骤衰,税犹倍增,疍民苦不堪言。珪恢复薄税,渔业复兴,百姓集资建造“还鱼亭”。任职五年,以疾病求退养,县民恳留,留其屣以识不忘。

徐霈(约1511—1600),字孔霖,号东溪,江山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先后任两湖监察御史、京都给事中御史。二十七年,内阁首辅夏言与陕西三边总督曾铣受严嵩陷害,先后被斩。霈激于义愤,冒死上疏抗议,遭廷杖,血染朝衣,继被远谪贵阳。四十一年,严嵩父子遭黜,被起用,历任河南学政、广东左布政使。隆庆初年(约1567)辞官回乡,于县城北郊建东溪书院讲学,阐发王阳明致良知学说,订学习制度,每月朔、望大会诸友质疑辨难,各求有得。一生好学不倦,学界尊称东溪先生。著作有《世德乘》、《道器真妄诸说》、《东溪文集》。

徐世荫(生卒年未详),字尔绳,号竹孙,开化人。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初任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供应王府繁杂需求,井然有序。屯卫军多冒滥,大司农郑三俊拟予剔除整治,屯卫军哗然而围攻官署,世荫单骑前往,片言解围。历任武选员外郎、凤阳府知府。清介刚直多惠政,胥吏畏惧怵惕,百姓感恩。府治附近帝皇陵寝庙留守阉臣横暴为恶,给以礼法晓谕,有所收敛,乡里安宁。所属驿站常借机勒索,凶狠贪婪,则除去弊政,驿站守法,民夫欢悦。不久改任常州兵备道员。时所属宜兴县民不堪豪强欺凌,群起毁豪门祖墓并掠财物以泄愤,官不能禁。有请派兵剿灭者,世荫认为:“此非盗贼,不可。”亲临晓谕祸福,仅惩怙恶不悛者,民心始安,因感德,为立生祠纪念。升任福建按察使,整肃法纪,施行仁政,开释轻囚,严惩首恶。闽民迷信,患病多求神佑,又捐俸办药局,延医施药,救治病人不可胜数。升河南布政使,继升安庐巡抚,兼辖雍、楚、豫三藩所属州县。后奉旨调任,乞求归养。从此在开化县家居,杜门不出。平生孝友仁恕,以敦厚训子孙,以谦让励风俗,全县奉为楷模。

 徐应秋(?~1621),字君义,号云林,衢州府西安县(今柯城区)人。徐可求次子。应秋少时即手不释卷,有书癖,藏书充栋,又喜读书,藏书颇为其所用。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主持粤东乡试,所举皆国家栋梁之材。巡视闽海,平巨寇刘香有功,升左布政使。政迹炫赫,刚正不阿,不媚于魏忠贤而被削夺职位,遂返归里,杜门授徒,著书立说。著有《玉芝堂谈荟》、《骈字凭霄》、《雪艇尘余》、《古文藻海》、《两闱合刻》、《古文奇艳》等。人称其文:“读其文如入蛟宫琼室,但见光彩陆离而不悉名其宝。”

《玉芝堂谈荟》三十六卷,入《四库全书》著录。此书亦可称考证之书,以“订正名物,考证掌故”而卓然特立。徐应秋往往立一标题,即引诸书以证之,内容大抵采自旧小说和杂记。《玉芝堂谈荟》序一为明代铜山三忠臣之一陈士奇作。序二系“志尚高雅,博学多通”的明代学者张燮作。序三为徐应秋自序,应秋自序有曰::“昔李昉修《太平广记》,陶宗仪辑《说郛》,其中谲怪居多,而皆以取材宏富,足资采择,遂流传不废。应秋此编,虽体例与二书小别,而大端相近。”徐应秋还是著名的藏书家,名入《江浙藏书家史略》。

徐日久(1571—1628)

徐日葵(约1582—1640)

第八节  清朝

徐漳(1710—1792)

第七节  民国

徐葆兰(1906—1941)

徐志澄(1891-1942),原名缙琛,江山茅坂乡人。民国初毕业于浙江高等学校,后在文溪高等小学任国文教员多年。十二年(1923),集资在县城创办衢州地区第一所私立中学志澄初级中学,自任国文、英文教员。十六年任江山县教育局长。十八年联合衢县、广丰、玉山等县士绅,集股成立衢(州)江(山)广(丰)汽车公司,建造县际公路,历时二年建成通车。二十一年,应戴笠之邀赴杭州任浙江警官学校副科长。一年后辞职回志澄中学继续从事办学。三十一年一月病故于茅坂。

第八节  现代

徐陟(1900-1954),原名季丹,江山茅坂人。民国八年(1919)浙江省立第八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十二年改称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十三年毕业,以成绩优异选送官费留学,初进法国巴黎国立农学院农艺研究所,毕业后在里昂研究二年,获农业科学硕士学位,又在法国维拉磨兰育种场从事一年研究工作。归国后历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英士大学农学院教授。抗日期间,受聘为福建省科学院农事试验场总技正,培育各种作物新良种,并著《水稻栽培学》。民国三十三年至三十八年,徐陟任英士大学农学院院长,讲授“麦作学”、“作物育种”等课程,为省内外稀有的小麦栽种专家。英士大学于三十五年从温州迁至金华,条件十分困难。三年内却开辟了实验农场和新式畜牧场,引进麦类良种和荷兰奶牛,并在原有农学、农业经济和畜牧兽医三个系的基础上增设森林系,聘请国内知名教授来院任教。1949年下半年,任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系主任,对教育、科研事业更为兢兢业业,亲手栽培作物,著《中国水稻》一书。1954年病故于北京。

徐恭典(1892—1970),字敬五,常山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翌年,考取官费留学美国西北大学法律系。1922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继赴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深造,专攻民法各一年。1924年学成,由德国转道苏联考察月余后返国。先后任北京政法大学教授,上海公共租界临时法院候补推事,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秘书兼任陆军大学、中央军官学校英法文教官,司法行政部编纂室编纂、编纂主任,上海特区法院推事,最高法院民庭推事等职。1948年辞职寓居上海。1949年前后,曾任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南京工业专科学校董事等职。1955年回常山居住。为官清正,刚直不阿。任上海法院推事时,承办上海大地产商周湘云遗产诉讼一案,拒收贿赂,秉公断案。抗日战争胜利后,审理汉奸案,有一汉奸家属曾以一箱人参、虎骨、麝香等贵重药材及五根金条行贿,恭典厉声斥责,照判死刑。治家严谨,告诫子女“行勿越礼,取勿越义”,以“处世以正,待人以诚,持事以平,出言以信”为家训。

徐良董(1891—1981),字左史,江山人。1917年考入北京医药专门学校。毕业后任集美医院、吴兴医院内科医师。北伐战争期间,曾任国民革命军航空一队少校医官,随军北上。1929年,任浙江省卫生试验所技正,专攻生物药品研制。1934年,应邀赴桂林筹建广西卫生试验所,任技师。1937年5月,去印度尼西亚万隆巴斯德研究所考察鼠疫疫苗使用情况。两年后回国试制成弱毒活鼠疫菌苗,并冒生命危险在自己和妻子儿女身上做活体试验,以后投放疫区使用,效果良好。抗日战争前期,曾向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寄赠三联疫苗2000瓶。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任上海大汉药厂、葛氏药厂技师。又创办文达药厂,自任技师兼厂长,生产治霍乱、伤寒及白喉等的抗生素。1952年,在该厂试制鼠疫菌苗、脑炎疫苗等药品,供应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参加上海市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任主任技师、鉴定科科长、病毒科科长。60年代,在无资料、无先例、缺设备的情况下专门从事甲、乙型肝炎病毒分离之研究。1965年,在实验室中首次分离肝炎病毒。1976年提出肝炎病毒是“半抗原”理论,并多次获得典型验证。1978年,被研究所聘为鉴定科技顾问。1981年作动物试验时,感染肝炎病毒,逝于上海。

徐映璞(1892-1981),字镜泉,号清平山人,衢州江区徐家坞人。晚晴廪生。

1922年,任衢县地方自治协进会总干事、浙江省红十字会理事及水利委员会委员。后被选为浙江省宪法审查员、宪法协会执行委员。长期致力于地方史志的研究与编纂,参与民国《衢县志》编撰。抗战胜利期间,与马一浮、张宗祥、徐元白等雅士弹琴做诗,号为“西湖月会”。

1946年,应浙江省通志馆馆长余绍宋之聘,入馆编纂《田地考序列》和《军事略》。徐映璞善作文赋诗和方志,曾编有《鹿鸣诗社初集》、《九华山志》、《孔氏南宗考略》、《地理考》、《云居山志》、《玲珑山志》、《杭州西溪法华坞志》等。上世纪五十年代,徐映璞被推为杭州文坛“三老”。1980年被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1988年出版的《两浙史事丛稿》,另有《清平山人诗集》。《西湖志》入传。女徐晓英,著名古琴家、琴筝艺术教育家。

徐菊英(1905-1988),女,衢县岭头乡航埠口人,是一位从事小学教育多年的老教师。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孩子,为精心培育祖国花朵,耗尽毕生精力。大革命时期,她就跟随共产党员周石华一起慰劳过境北伐军,创办妇女会,参加文化补习班。以后,一直在樟潭等地从事小学教育,至1949年解放时,她的教龄已达23年之久。新中国建立后,她大部分时间在城区人民小学从教,一直爱校如家,不论节假日,都在学校吃住。1958年在人民小学任教。她注重深入家庭,深入学生,因人施教,耐心帮助,改进教学方法。平时,她总以自己的丰富感情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内在思想,把课讲精、讲活。遇上家庭困难不能及时到课的学生,她就利用休息时间上门查访,帮助克服困难,及时给予补课。她和同事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深受同事的称赞,也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爱戴。她先后被评为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15次之多,还被选为教育工会委员和省人民代表。

徐以新 (1911-1994) 衢州岭头人。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中央军委机要秘书。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是中共党史上著名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的那“半个”。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回国。后任鄂豫皖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参谋主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主任。参加了长征,任第四方面军总部高级参谋。后任中共西北工委副书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干部科科长、中央直属机关党委书记、中共黑龙江省依兰县委书记、沈阳卫戍区政治部主任。建国后,历任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副司长、司长,驻阿尔巴尼亚、挪威、叙利亚

大使,外交部副部长,“文革”后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逝世后,部分骨灰撒回故乡。

徐东福(1903—1989),衢县人。十五岁入新庆福科班学艺,习丑行。1922年出科,先后参加“大庆福”“大鸿福”“大荣春”等班,在金华、衢县及赣东北一带演出。表演机智风趣,诙谐冷隽。对各种类型丑角均能胜任。擅演剧目有《僧尼会》《借茶》《走广东》《李大打更》《黄金印》《马前泼水》《双按院》《孙膑与庞马前泼水涓》《漆匠嫁女》等。历任浙江省戏曲学校婺剧班副主任、浙江婺剧团团长。

徐晓英,女,笔名霞影,1937年出生。衢江区徐家坞人,徐映璞女。著名古琴家、琴筝艺术教育家。杭州艺术学校讲师,现为浙江省音乐家协会“霞影琴馆”馆长。浙派古琴大师徐元白先生的入室弟子,并师从于张味真、查阜西、管平湖、溥雪斋、吴景略、张子谦等古琴大师及浙派古筝大师王撰之先生,一生致力于浙派古琴的发掘、传承和发扬。她的演奏具有浙派古琴清、微、淡、远的独特风格,并以声情并茂的琴歌演唱而蜚声海内外。她先后整理、挖掘浙派代表曲目《潇湘水云》、《平沙落雁》、《普庵咒》、《渔樵问答》等,又打谱创作了《稚朝飞》、《乌夜啼》、《关雎》、《陋室铭》等优秀曲目。自八十年代起,徐晓英先生以浙江代表的身分出席历届古琴国际、全国交流会,历届全国古筝交流会。现被全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聘为古琴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时任中国琴会常务理事,浙江古筝研究社秘书长。

 徐邦毅,男,号海岳求真,别署双峰贵人。1939年出生。衢县航埠人。1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83年起,历任浙江省金华地区行署副专员、衢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台州地区行署副专员、台州市政府负责人、台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学六体,擅长行草。晚年,草书追求狂放随意之感。作品多次参展,并在《书法》、《文艺报》等刊物发表。1995年出版《徐邦毅书法集》。

徐佳增,男,1953年3月出生。开化人。中共党员。省委党校在职大专学历。中共江山市委书记、衢州市委常委。援助新疆期间,任和田地区行署副专员。中共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委、省政府信访局局长。

徐坚强,男,198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作曲系。同年分到北京东方歌舞团创作室工作。1989年调回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任教。现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室内乐《道白》获得中国上海首届唱片奖;歌曲《地球是个美丽的圆》被定为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节歌;钢琴组曲《学生日记》于2002年荣获“金钟奖”铜奖;《日环食》于2002年荣获全球华人民乐大型作品比赛唯一银奖(金奖空缺);《李有松》于2005年荣获全国合唱作品比赛二等奖;民乐五重奏《嚣板》荣获全国“文华杯”银奖;无伴奏女声合唱《春之声》、《对鸟》于2008年荣获全国合唱作品三等奖;2009年,首张原创歌曲专辑《感天拜地》向全国发行。主要作品还有:歌剧《特洛伊洛期与克瑞西达》、四架筝协奏曲《桐》、钢琴协奏曲《天仙配》、管弦乐序曲《六合》、民族管弦乐曲《日环食》、大型打击乐组曲《汉语四声调》、室内乐《对弈》、《游戏规则》、《黑白之间》、《人间肖像》、电影音乐《王勃之死》、儿童科幻剧音乐《带绿色回家》、四幕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交响乐版越剧电影《红楼梦》、丝竹乐与交响乐队《欢乐歌》弹乐合奏《天风地歌》、无伴奏合唱《运杨柳的骆驼》、《春之声》、《李有松》、《对鸟》。2010年,为世博中国馆纪录片作曲,并推出新专辑《一分钟等于76》。2011年11月赴瑞典,在国家广播音乐厅举行音乐会,博得好评。妻子渡边衣泉深,日本歌唱家。

徐鸣华,男,衢州高家人。1960年8月出生,198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3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学历。历任开化县委副书记、县长,开化县委书记 。2006年任天台县委书记 。2010年调任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

2011年7月,任浙江省嘉兴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徐宇宁,男,1961年出生于江山。1981年参加工作,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历任江山中学教师、教工团支部书记、教导处副主任,江山市教委副主任、主任、党委书记,江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衢州市教委副主任、主任、党委书记,中共衢州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中共衢州市委秘书长,中共衢州市委常委、秘书长,中共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共衢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2010年任中共温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徐红素,女,1967年出生。衢江区岩头村人。“老树根”创始人,现任浙江老树根油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衢州百分百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致力于食品贸易领域运作近二十余年,成为了衢州著名女企业家。其创立的公司也成为了衢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和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理事单位。1989年下海经商,涉足食品行业。2000年注册成立“衢州市百分百进出口有限公司”,代理中国驰名品牌“洋河大曲”酒及长白山葡萄酒等十余种知名品牌。2005年衢州地区总代理“油中黄金”希腊进口“阿格利司”牌橄榄油,并在本地大型超市“东方商厦”设立精品专柜。2006年建立基地一千余亩。公司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基本理念,致力于带动农业发展、农民致富,从而实现自身利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此,创新了“公司+基地”生产经营模式,着力于销售网络的构建与完善,把公司发展成为具有全国销售网络的综合性公司。由于基地网络健全,公司的经营进一步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既有力地提高了公司的经营水平和相间收入,又较好地带动了基地,网络点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公司自身利益与农户利益得到了有利结合,公司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主要社会任职:衢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秘书长;浙江省促经会副会长。个人主要荣誉:衢州市青年企业家;十大优秀女企业家。企业荣誉:衢州市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农业博览会金奖;2007 年浙江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金奖;2009年全国国食品博览会健康食品金奖;2009年衢州市市民最喜爱土特产产品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