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年前,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壬子三月二十二日(1012.04.15),泰顺徐氏26岁弟子徐奭(shì)高中状元(北宋69位状元的第32位)。他是温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历史文献记载:“上(宋真宗)亲试礼部合格贡举人,得进士徐奭、明镐、徐杲(等)一百二十六人。”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八《祖宗科举取人.真宗》。“五年,得进士一百二十六人…省元、状元徐奭。”(考官为翰林学士晁迥、刘综、李维、孙奭)《宋登科记总目》。
徐奭,字武卿(968—1030年),泰顺徐氏始迁祖徐相十世孙,生于瑞安百丈木棉村(今浙江泰顺县司前溪口村)。家谱世系:相-新-彭-暹-良樻-利元-铎-志亨-骏-奭-未艾-宸、宥、宴。他在泰顺度过幼年和少年时代,后随其父徐骏游学于瓯宁(今福建省建瓯市),因他以瓯宁籍考上状元,世人多以为徐奭为福建瓯宁人,以至于温州典籍记录不详。
徐奭学识渊博,善于写诗作赋。殿试卷《铸鼎象物赋》句:“足惟下正,讵闻公餗之欹倾;弦乃上居,实取王臣之威重。”意思是:鼎足平正,没有听说鼎中美食倾斜倒掉的;王朝永固,取决于君王大臣的威严重信。诗《赐晏后会同年作》:盛筵喜复列蓬莱,领晏群仙愧乏才。五百人中龙虎俱,九宵天际凤麟来。花香雨露膺纱帽,雷动笙歌送酒台。异姓于今联兄弟,相期图报尽涓埃。
徐奭登第后初授将作监丞,转苏州通判,累迁著作郎、起居郎、礼部郎中、兴化知军、两浙转运使、翰林学士,终权知开封府(175任开封府尹的第47任,包拯为第87任),病逝于任上,封为晋宁侯。天圣元年(1023年),苏州水灾,冲毁太湖外塘,宋廷令两浙路转运使徐奭与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赵贺督治水患。徐奭等积极兴修水利,加固堤岸,疏浚河渠,导流入海,解除了水患,得到朝廷褒奖。
状元墓,落叶归根,归葬故里,徐奭墓在泰顺县岭下村沙墩。原墓碑:宋状元徐奭公墓。
自唐末五代以来,北方仕人和望族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居江南。泰顺始祖徐相自婺州兰溪徙居安固县(今浙江瑞安)上革小洪(今属泰顺县)后迀百丈木棉村。传至笫四世祖徐暹,后周试太子校书直文渊阁大学士,后封西台大宾师位校正太子。宋雍熙四年(987年),徐暹挈眷携子,迁往仙居村(今泰顺仙居村)。徐氏入迁仙居后,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尤其是两宋时期,徐奭以后进士就有徐清、徐定、徐涓、徐履、徐宏中、徐容、徐元长、徐元德、徐深、徐元善、徐谅等。诸科有徐达、徐震、徐霆、徐元则、徐武子、徐浚、徐一忠等。以军功、恩荫、赀叙等封官的有徐腾秋、徐○中、徐浩、徐麟、徐朴、徐元钜、徐元敏、徐师宠、徐耜、徐耘、徐坰、徐元昌、徐有明等。
泰顺徐氏家族之所以取得科举成功,主要是坚持耕读传家的结果。所谓“耕读传家”,“耕”即务农;“读”即读书,通过科举走当官之路;“传家”即通过一边务农,一边读书,来维持家族的世代绵延和千年兴旺。宋代以科举为主要的取仕之途,在重视读书、重视当官的社会,一个家族只有科举成功,在区域社会才有地位和发言权。泰顺徐氏为《分疆录》所说的泰顺以科举而著名的9个大族之一。元明清时期徐氏不断外迁,在泰顺的人口逐渐减少,现泰顺徐氏后裔主要分布于泰顺县、平阳县、瑞安市、文成县、温州城区、景宁县及青田县、福鼎市等地。
中国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最基本的选官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末。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千年科举中,曾产生出近1200名状元(文、武),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和不计其数的秀才。其中温州有进士1976人(文1583人,武393人);温州徐姓进士59人(文49人,武10人)。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科举作为中国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一种独特方式已淹没在历史进程的浪涛中,但它曾深刻地塑造过中国社会文化的形态和知识分子的形象,并对人类文明进程做出过重要贡献。
今年是徐奭状元及第一千周年,时值温州城区徐氏联谊会成立,重提徐奭状元公,为了让后人不忘祖先的文化遗产,不忘对考试和教育传统的继承。对弘扬和传播徐氏祖先的优良品德具有重大意义。
【徐奭】字武卿。建州建安县人。大中祥符五年进士第一人,初授将作监丞、苏州通 判。历两浙路转运使。仕至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
《宋会要辑稿 ·选举》七之一一 《亲试》:“(大中祥符)五年三月二十二日,帝御崇政殿 试礼部奏名进士……得徐奭以下一百二十六人,赐及第、出身。”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七、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三月己丑:“上御崇政殿亲试礼 部合格贡举人……得进士建安徐奭而下及第者百人,同出身者二十六人……先是,考进士 卷入第四等者止九十人,令取五举以上者再考,乃及前数。”
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二七《徐奭》:“徐奭,字武卿,建州建安人。大中祥符五年进士 第一,释褐为将作监丞、通判苏州,又为两浙转运副使……入为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卒。 故其家后居于苏……及退归,与元绛、程师孟诸人以诗酒相过,号‘十老',乡人荣之。年八 十乃卒。”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二《选举考》五《宋登科记总目》:“(大中祥符)五年,进士 一百二十六人、诸科三百七十七人。省元高悚,状元徐奭。”
嘉靖《建宁府志》卷一五《选举 ·进士 ·宋》:“大中祥符五年徐奭榜 徐奭,字武卿, 博学能赋,进士第一人。天圣初,迁两浙转运使。苏州多水患,奭度赤门以东筑土,为堤九 十里,架桥梁四十余,以济不通。有诏褒嘉之。后召知开封府。瓯宁人。”
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一O《徐奭》:“本朝状元多同岁:徐奭、梁固皆生乙酉 (985),王鲁(曾)、张师德皆生戊寅(978),吕溱、杨寘皆生甲寅(1014),贾黯、郑獬皆生壬 戌(1022),彭汝砺、许安世皆生于辛巳(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