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绩,字元初,宣州南陵人。举进士,调吴江尉,选桂州教授。清朝将领徐绩,汉军正蓝旗人。乾隆十二年举人。入赀授山东兖州泉河通判。
简介
王师讨交址,转运使檄绩从军。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绩杖之,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郭逵宿留不进,绩谓副使赵禼曰:"师出淹时,而主帅无讨贼意,何由成功?"因具蛮人情状疏于朝,谓断者人主之利器,今诸将首鼠不进,惟断自上意而已。既而逵、禼果皆以无功贬。
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亶为人,辞不答。求知建平县,入为诸王宫教授,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绩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复教授广陵、申王院,改诸王府记室参军。哲宗见其文,谕奖之,欲俟满岁以为左右史,未及用。
徽宗立,擢宝文阁待制兼侍讲,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史》。时绍圣党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沮新政。帝谓绩曰:"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直,朕所倚赖。"因论择相之难,云已召范纯仁、韩忠彦。绩顿首贺曰:"得人矣!"诏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绩不肯与京联职,固辞,奏京之恶,引卢杞为喻。迁给事中、翰林学士。上疏陈六事:曰时要,曰任贤,曰求谏,曰选用,曰破朋党,曰明功罪。
国史久不成,绩言:"《神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盖由元佑、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主司马光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日录》,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臣谓宜尽取用,参讨是非,勒成大典。"帝然之,命绩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毋使失实。
帝之初政,锐欲损革新法之害民,曾布始以为然,已乃密陈绍述之说。帝不能决,以问绩,绩曰:"圣意得非欲两存乎?今是非未定,政事未一,若不考其实,姑务两存,臣未见其可也。"又因论弃湟州,请"自今勿妄兴边事,无边事则朝廷之福,有边事则臣下之利。自古失于轻举以贻后悔,皆此类也。"
绩与何执中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绩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俄而遭忧。京入辅,执中亦预政,擿绩行章惇词,以为诋先烈。服阕,以主管灵仙观,入党籍中。起知江宁府,言者复论为元佑奸朋,必不能推行学政,罢归。
大观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对曰:"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而力行之耳。"帝曰:"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加龙图阁直学士,留守南京。
蔡京自钱塘召还,过宋见绩,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绩笑曰:"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绩亦终不复用。以疾,除显谟阁学士致仕。卒,年七十九。赠资政殿学士、正奉大夫。绩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生平
汉军正蓝旗人。乾隆十二年举人。入赀授山东兖州泉河通判。累迁山东济东泰武道。三十四年,擢按察使,丁父忧,命以按察使衔往哈密办事,赐孔雀翎。三十五年,擢工部侍郎、乌鲁木齐办事大臣。三十六年,奏:"玛纳斯在伊犁、塔尔巴哈台之间,请驻兵,使声势联络。"从之。授山东巡抚。三十八年,上幸天津,迎谒,赐黄马褂。
三十九年,寿张民王伦为乱,绩率兵捕治,次临清城南,为伦所围,总兵惟一赴援,战败。上遣左都御史阿思哈率兵援绩,并令大学士舒赫德视师。谕曰:"绩为巡抚,地方有此奸民,不早觉察,不为无罪;但以民乱将巡抚治罪,适足长其刁顽,事定,功过自不能掩。"寻事定,命解任,责捕伦馀党,捕得伦弟柱、林等二十馀人。上嘉绩黾勉,授河南巡抚,仍缴进孔雀翎示儆。四十二年,奏按察使赵铨健忘,上责绩於铨应否去留不置一辞,下吏议,夺官,命宽之。召授礼部侍郎。四十七年,坐雩祭礼器误,夺官,以三品顶带往和阗办事。召授正黄旗汉军副都统,迁正红旗汉军都统。六十年,上询前政弘旴在官事迹,奏不实,夺官,以六品顶带往和阗办事。
嘉庆元年,授三等侍卫、乌什办事大臣。召授大理寺少卿,还孔雀翎。再迁宗人府府丞。十年,以病乞休。十二年,重与鹿鸣宴,赐二品衔。十六年,绩子锟,授建宁总兵,入觐,上以绩年逾八十,调锟直隶正定总兵,俾就养。卒,锟官至直隶提督。
2004年下半年,在南陵县家发镇徐家桥村发现了一本颇具史料价值的宗谱——《徐氏绩修宗谱》。这本宗谱成书于民国32年(1943年),书面虽因年代的历远有部分破损,但内页却完好无损,勅命、祖像、宗祠图、宗礼图、名宦、科甲、贡生、国学等内容资料丰富,生动详实。无论是版本、体例,还是内容、资料,都在谱学研究中显得弥足珍贵。其中,它保存了北宋徽宗给徐氏族人徐勣的两道圣旨,南宋高宗赐给徐勣孙子徐陵任吏部尚书的一道圣旨,它还记载了徐勣是在熙宁六年(1073年)考中进士的,当时是一甲榜眼及第,并记载了徐勣的生卒年月,即公元1055年至1134年,这些都弥补了史书的记载。
据《徐氏绩修宗谱序》记述:“陵阳徐氏,江南之名族也,自北宋以来,登甲第而膺显宦者代不乏人”。言语之中饱含自得,但也有凭有据,可查可考,徐氏族人徐勣在北宋年间以榜眼进第后,一路升迁,官至中书舍人、龙图阁直学士、显谟阁大学士,职权相当于副宰相,并以论朝政得失,抨“奸臣”弄权等行径,赢得了身后美名。
徐勣为官清廉,为人正直,曾在担任地方官时,不畏权势,不惧丢弃乌纱帽,为民请命。他冒着风险为服兵役的百姓说情,免除他们的杖责之苦;他曾亲自率领士兵修筑海坝,保护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他还同皇帝争辩,竭力主张免去苛捐杂税,力图减轻百姓负担;他退休返乡后,热心桑梓教育,创办了元功书院(原址今城关三小)。《二十四史》中的宋史有他的传记,2004年江苏省高考文言文题目就是《宋史•徐勣传》。
据考证,徐勣在朝任职时,与误国误民的权臣蔡京曾共事多年,且蔡京最后为徽宗选任为宰相。造化有时也戏弄人,徐勣的孙子徐陵,在南宋小朝廷任吏部尚书时,时任宰相的又是误尽苍生的权臣秦桧,宋朝是中国传统文人最易迸发热情的时代,因为历朝皇帝坚持“偃武修文”、“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的立朝之纲,宋朝文人官僚集团蔚为壮观,但朝政一旦为奸佞的文人把持,其结局只能是积贫积弱,因此,被皇帝赞誉为“立心刚正、积学渊源、利行端方”的徐勣和其孙徐陵终不复用,都先后驰驿归田,不问政事了。
《徐氏绩修宗谱》记录了徐勣归隐徐家桥后所写的两首田园诗,其中一首后来未有任何史书和县志记载。
脱却乌纱辞却官,红尘万虑了无关。
野蔬春酒随时乐,径菊山花带笑看。
万里乾坤自放浪,四时风景任盘桓。
流来白石滩头水,醉里讹听响珮环。
徐勣的心情-诗中所描述的那样惬意吗,只有白石滩—这个今日后港河上的一段普通滩涂,饱裹着一段远古的情思。试联想,一位老人站在沧桑的外滩上,聆听血脉深处颤动的余响和折叠翻卷的悲喜情感,锐利的宋金两国开战的厮杀声和历史遥远的呐喊,凝成血性的意念,深遂了河水,也沉重了岁月。
徐勣逝世后,归葬于徐家桥村旁的小山丘,这似乎也佐证着“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的历史宿命。其时,北宋王朝已先于1127年为金人所灭,让一位老人晚年遭受“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大事变,这未免有些残酷,但一本《徐氏绩修宗谱》却记载了徐勣的本然元色,和徐氏宗族在朝代更替中的生息演进。
按《唐书·李绩传》:绩,字懋功,曹州离狐人。本姓徐氏,客卫南。家富,多僮仆,积粟常数千钟。与其父盖皆喜施贷,所周给无亲疏之间。隋大业末,韦城翟让为盗,绩往从之。李密亡命雍丘,绩说让,推密为主。以奇计破王世充。密署绩右武候大将军、东海郡公。以麾下兵五千付绩,袭黎阳,守之。武德二年,密归朝廷。绩乃录郡县户口启密,自上。帝曰:纯臣也。诏授黎州总管,封莱国公。赐姓,附属籍,徙封曹。封盖济阴王,固辞,改舒国公。及密诛。绩请收葬,从之。俄为窦建德所陷,使复守黎阳。三年,自拔来归。从秦王伐东都,降沈悦。平建德,俘世充。破刘黑闼、徐圜朗,累迁左监门大将军。圜朗复反,诏绩为河南大总管,讨平之。太宗即位,拜并州都督。贞观三年,为通漠道行军总管,出云中,与突厥战,颉利降。诏拜光禄大夫,行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徙封英,治并州十六年,以威肃闻,薛延陀子大度设侵李思摩。诏绩为朔方道行军总管,击度设。以功封一子为县公。晋王为皇太子,授詹事,兼左卫率,俄同中书门下三品。帝征高丽,以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从战,功多,封一子为郡公。延陀部落乱,讨破之。改太常卿,仍同中书门下三品,复为詹事。绩既忠力,帝谓可托大事。尝疾,谓太子曰:尔于绩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宜即授以仆射,彼必致死力矣。乃授叠州都督。高宗立,召为尚书左仆射。永徽元年,求解仆射,以开府仪同三司知政事。四年,进司空。帝欲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等持不可。绩曰: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帝意遂定。帝东封泰山,为封禅大使。高丽莫离支男生为其弟所逐。诏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讨之。破其国。进位太子太师。总章二年,卒,年八十六,谥贞武。绩子震嗣,终桂州刺史。震子敬业、敬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