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7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人物 > 徐妙云明成祖仁孝皇后徐达之女(1362年-1407年)
人物
徐妙云明成祖仁孝皇后徐达之女(1362年-1407年)
2020-12-06IP属地 山东593

仁孝文皇后徐氏妙云(1362年-1407年),生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明成祖朱棣原配皇后,明朝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长女,生母谢氏。她天资聪颖,幼年时便贞洁娴静,喜欢读书,人称“女诸生”。徐氏自幼入宫,选在燕王朱棣之侧,洪武九年(1377年)被册封为燕王妃,深得孝慈高皇后喜爱;洪武十三年,随朱棣就藩北平,夫妻情深,王府内政肃然;建文元年,靖难之役爆发,徐氏镇守北平参与军务,使朱棣无后顾之忧;建文四年(1402年)被册立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崩于南京,谥号“仁孝”。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葬徐氏于长陵。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明仁宗上尊仁孝皇后谥号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升祔太庙。



人物生平


出身将门

徐氏生父徐达是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徐达曾出任征虏大将军,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追赠中山武宁王。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4]  [5]  徐氏作为徐达长女,自幼被徐达夫妇悉心教养,颇有将门虎女之风,不但饱读诗书,更能参与军事,披甲守城,由于明代皇后多出自民间仕宦人家,徐氏更是明朝为数不多的,出身功臣勋贵之家的皇后。



女诸生

徐氏自幼天资聪慧,贞静好读书,其父中山王徐达曾对其母谢氏说,此女天赋非常,应以经史充其知识,徐氏自幼饱读诗书,记忆力超群,读书时一览成诵,过目不忘,连她的老师都感到十分惊异。徐氏博通典籍,每读到古人的美德与言行,都会深思效仿。 [1]  因此,徐氏自幼便有“女诸生”的美名,在明代,“诸生”即为受过传统儒家教育,工于经史的生员,徐皇后能有“女诸生”之名,可见其才学修养。 [4] 



夫妻情深

早年订婚


明太祖朱元璋在徐氏孩提时曾对徐达说:“是女必贵,其以为吾儿妇,宜善视之” [6]  ,并闻知徐氏贤淑贞静,便将徐达召来说道:“朕与你是布衣之交,自古以来君臣相互投合的,一般都成了姻亲。你有这么好的女儿,朕想将儿子朱棣与她相配。”徐达马上叩头拜谢,徐氏与朱棣遂约定婚姻。 [4] 


少年伉俪


早在朱棣正式成婚前,徐氏已入宫备选为燕王妃,相伴朱棣左右,二人年少相恋,堪比青梅竹马。徐皇后永乐三年正月初一在《内训》自序里提到自己很早就作为王妃候选入宫,早晚侍奉马皇后并聆听训言,恭敬地侍奉当今皇上三十余年;永乐三年二月初九在《劝善书》自序里提到,自己很早入宫,每日侍奉马皇后左右,独被眷爱,恭事今皇上“三十有三年”,在永乐四年二月的《高皇后传》序里又提到“夙备宫庭之选”“日侍左右”“列诸妇之后”“独被宠眷”。根据时间推算,徐氏入宫应该在洪武六年左右,即徐氏在年仅十一周岁时便已入宫选为准燕王妃陪伴朱棣,并接受马皇后的教诲。 [6]  [7]  [8] 


情深意切


由于婚后感情深厚,明成祖朱棣的九名子女中,除了庶子朱高爔(早夭)与庶女常宁公主外,余下七人皆为徐皇后所出,在婚后九年,徐氏一直处于怀孕状态,为朱棣诞下七名子女,在这期间,朱棣独宠徐氏,并未“雨露均沾”与其他任何女人生下过庶子女。朱棣登基后,仍与徐氏帝后情深,二人时常同起居,讨论政事。“”上勤于政事,或日昃未食,后亦不食以俟。”朱棣在位期间操劳国事,时常到了午后还未吃午饭,徐皇后便等他一同进食,与他一起挨饿。在朱棣批阅奏折,处理国事时,徐皇后时常安静地站在一旁侍奉他,朱棣于心不忍,便劝她先去休息。 [1]  [6]  在徐氏去世后,痛失爱妻的朱棣因打击而性情大变,在宫中多任性,时常躁怒不安。 [9] 


除此之外,夫妇二人在精神上也十分契合,是一对知己伉俪,朱棣曾感叹:“朕之良师善友者,皇后也”“朕之妙善者即是此皇后” [10]  。朱棣好读书,徐氏也饱读经史,二人在文化素养上可相较高下,而在宗教信仰上,由于明初宫廷佛教信仰的盛行,徐皇后对佛教颇有研究,曾编纂多部经书传世,朱棣在位时期,不但册封了乌斯藏(今西藏)地区的大宝法王,也与当世诸多高僧大德多有往来。此外,在审美倾向上,《明太宗实录》记载徐皇后“性不喜华饰自御俭素”。徐氏喜欢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的白玉观音 [11]  ,而实录中也有朱棣偏爱“洁素莹然”的甜白釉瓷器的记载,因此,二人的审美取向十分相似,使他们可以达到精神世界的融合。 [1] 



内助藩国

洪武九年(1376年),徐氏被册封为燕王妃,徐氏待人处事,体贴谨慎,深受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喜爱。


洪武十三年(1380年),徐氏随朱棣离开京师南京,远赴北平就藩,入主燕王府。孝慈高皇后去世后,徐氏守丧三年,她按照礼制素食淡饭。高皇后遗言中可以诵读的部分,徐氏都能将其一一列举不遗。 [4]  燕王府机构庞大,下辖审理所、典膳所、奉伺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等,有负责教育的伴读、教授,管理王府仓库的大使、副使等官员 [5]  。要凭朱棣一人之力,管理好这么多的机构和人员绝不容易,徐氏便发挥了作为当家女主的职能,井井有条地管理内务,帮助朱棣“内助藩国二十余年”,不给朱棣留下内顾之忧。 [1] 



靖难守城

徐达是明初一代大将,将门虎女徐氏便也自幼便耳濡目染,亲自指挥和参与到战斗之中。朱棣起兵谋事,徐氏也参与其中,多有辅佐参谋,“上举义靖内难,后所赞画,多协上意。”,徐氏所提的意见多合朱棣之意。靖难兵起后,朱棣率军前去袭击大宁,李景隆乘机率军围攻北平。当时,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凡是部署防御之事,大多受命于徐氏,要向徐氏请示,徐氏相当于北平守备军的总指挥。李景隆猛烈攻城,而城中兵力缺乏,徐氏便激励将校、士兵、百姓的妻子,亲自披甲登城,北平城这才得以保全,在北平军民妇女的一致努力下,支撑到朱棣顺利回师。 [1]  [9] 


徐氏在北平二十余年,不但是朱棣的贤内助,更具有军事谋略,府中内务事宜皆有她辅助,靖难时又亲自防御守备,因此,在后来给徐氏的封后诏书中,朱棣提到:咨尔徐氏,中山武宁王徐达之女,为朕正妃,内助藩国二十余年,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 [1] 



辅君治国

身居后位的徐皇后在关心朱棣的饮食起居、管理好后宫的同时,也时常对治国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施展自己对丈夫的影响,朱棣也认为,“肃靖京畿,奠安宗社,实后有以相成之也”,自己成就大业离不开徐皇后的辅佐与襄助。


徐皇后是一位有政治见地的女性,她常向朱棣进言治国之道,劝他爱惜百姓,以天下生民为念,对于徐皇后的建议,“上悉嘉纳曰:后所言,皆合吾意。”朱棣对她的进言总是给予嘉奖并且采纳。 [1]  她精通经史,深知治国之道有两大要素:第一是关心百姓的疾苦;第二是重视人才。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朱棣登基为帝,十一月封王妃徐氏为皇后,徐后提醒朱棣说:南北之间,连年战争,兵民疲惫不堪,为政应当宽俭,务必要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从前伊尹辅佐商汤,姜尚辅佐周武王,这些都是杰出的人才。如今的贤才都是太祖高皇帝培养造就出来的,望陛下在选拔任用时,不要分什么新旧,要一视同仁,一体擢用。


有一次,朱棣因拔擢郡守而退朝稍晚,徐皇后便因此对选拔人才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国家与百姓的安定与郡守贤德与否息息相关,应当慎选人才,使贤才得以为国实用,治理国家才能有成效,朱棣也深表赞同。徐皇后还曾问:“陛下与什么人一起治理国家?”朱棣回答说:“六卿管理政务,翰林的职责是研究问题、草拟文告。”徐皇后因此请求召见所有这些人的夫人,赐给她们冠服及钱币,并对她们说:“妻子侍奉丈夫,哪里只是为他准备饭菜、衣服而已,应该还有别的帮助。朋友的话,可以依从,也可以违背,而夫妇之间的话,则委婉顺耳,容易听进去。我朝夕侍奉皇上,惟以百姓生计为念,你们也要鼓励你们的丈夫。” [1] 



厚德嘉贞

徐皇后恪守妇道,对马皇后的教诲深刻不忘,直到朱棣登基后提到先朝之事,问徐皇后是否还记得马皇后的教导,徐皇后便能一一列举出马皇后的谆谆教诲,朱棣听了便十分欣慰。


徐皇后为人低调,自觉抑制外戚势力,不骄纵自家,当初,徐皇后的弟弟徐增寿常常将情报送到燕地,暗助朱棣成事,因此被建文帝朱允炆所杀,朱棣登基后想追赠爵位给他,徐皇后极力表示不能这样做。朱棣不听,还是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命其子徐景昌继承爵位,然后才告诉徐皇后。徐皇后却深表遗憾地说:“这并非妾的意愿啊。”终归没有表示感谢。


徐皇后在后宫中侍奉朱棣恭谨,不懈晨夕,时常教育皇太子和诸王孝亲恤民,教育嫔妃要恭敬和睦,对于亲戚,则要求他们守法奉公,对于那些骄纵不法的外戚,徐皇后便召见责怪他们,并赏赐那些守法奉公的外戚。徐皇后为人喜怒不形于色,以德服人、下人有犯错的便教育他们改正,令人心悦诚服。


朱棣勤政爱民、崇尚简朴,徐皇后也同样如此,不喜欢华贵的饰品,不铺张浪费,自御俭素,以身作则为后宫树立了尚简典范。


徐皇后在后宫中积极参与女性事务的管理,懂得任人唯贤,时常召见和任用有才能的女官与妇女,领导她们发挥才干。《双槐岁钞》记载,永乐时期,御史翁庆巡按四川,为人刚正不阿,后来被人连累下狱,翁庆无子,她的长女效仿缇萦救父,到京城上书代父请罪,徐皇后甚为感动,就将她召入宫中,当了三个月的女官。 [12] 



著作颇丰

辅佐君王之余,徐皇后还笔耕不辍,著书立说,摘录《女宪》、《女诫》,写成《内训》二十篇,又类编古人的嘉言善行,写成《劝善书》,颁行天下,更因佛教信仰和维护朱棣正统性的政治需要,编纂了《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佛说五十三佛大因缘经》《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等经书。 [6] 



身后哀荣

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初四,徐皇后去世,年仅四十六岁。《明太宗实录》记载了这样感人的诀别一幕:皇后病危之际,朱棣前往探视,还未多言,却已泣不成声,徐皇后也泪流满面,在弥留之际还不忘劝朱棣以国为重,说自己生死有命,不能再报答朱棣的恩情,只希望他保重身体,割恩自爱,别为自己过于伤心。徐皇后临终之际,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机会和朱棣再回一次北京,她还不忘交代皇太子朱高炽,替她赏赐当年靖难时在北平随她守城的将士妻女。更交代他日后要好生侍奉父皇,不让他过于哀毁,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情难自抑,恸哭垂涕,群臣只能对他婉言劝慰。朱棣将徐皇后比作汉代明德和唐代长孙皇后那样的贤后,想到皇后音容宛在,他痛惜道:“从此朕在宫中再也听不到皇后的直言了。” [1] 


朱棣悲痛之余,决定不复立皇后,也使得永乐一朝后位空缺长达十七年,朱棣又因徐皇后之丧素服百日、辍朝一年,只在西角门等地听政议事,又在灵谷、天禧二寺为她举行大斋,接受群臣的祭祀,由光禄寺准备祭奠物品。十月十四日,朱棣封其谥号为仁孝皇后,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未有再立皇后的打算。 [7]  徐皇后的突然去世对朱棣打击很大,他一度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因而十分悲伤,在谥册中提到“岂意盛龄遽焉倾逝,朕心恸悼,万姓尽伤。” [1]  由于朱棣的重视,徐皇后的葬礼规格在明清两代的历史上都是极为隆重的。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北巡,回到了盛满往事的北平,并着手迁都事宜。于是命礼部尚书赵羾和江西术士廖钧卿等前往北京一带卜选陵址,随即选得吉地于昌平县天寿山,同年动工营建陵寝。由于徐皇后一时无法入土为安,朱棣便将她的灵柩停放在南京皇宫整整六年。


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长陵地下玄宫落成,朱棣将仁孝皇后的梓宫从南京迁至北京葬于长陵,徐皇后也是入葬明十三陵的第一人,自此之后,朱棣频繁巡幸北京,动辄逗留数月到一年。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壮志未酬的朱棣病逝于征讨漠北的途中,享年六十五岁。同年十二月,朱棣与徐皇后合葬长陵。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仁宗上尊仁孝皇后谥号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附太庙。 [9] 



个人作品




内训

《内训》一书全面细致地从理论上阐述了女教之道,内容详实,体例完备。全书共分为二十篇,前有《原序》。二十篇,篇名为 《德性》《修身》《慎言》《谨行》《勤励》《警戒》《节俭》《积善》 《迁善 》《崇圣训 》《景贤范 》《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 》《母仪》《睦亲》《慈幼》 《逮下》《待外戚》。不仅从德性修养 、谨言慎行、勤劳节俭 、积善迁善等方面系统论述女德修养的标准和规范问题 ,而且就分别处理与君主、父母、舅姑、子女、外戚等的关系做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极有见地的看法。徐皇后的《内训》一书在有明一代受到极大的推崇,对明朝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书中有不少内容反映了明朝女性道德教育的思想观念,透过这些女教思想的论述,并结合社会背景,我们可以了解明朝对女性道德规范的标准以及女教思想的发展。同时,女教书作为皇帝后妃女教思想的物质载体 ,其中蕴含的女教思想也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6] 



劝善书

徐皇后采辑历代儒、释、道三教中,足以劝善惩恶之言行,取其言为“嘉言”,采其事为“感应”,间采圣贤劝善惩恶之言,类编为《大明仁孝皇后劝善书》。永乐五年,徐氏薨后,皇太子请以颁赐臣民,世间始得刊本。我国首都图书馆的藏本为内府精刻,版式密丽,仍然保持蓝绫包背装原貌,各卷卷端钤皇后玺印“厚载之记”。



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

徐皇后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正月一日,焚香静坐,阅古经典,心神凝定时,恍惚若于睡梦中,见观世音菩萨现大悲像,谓其必为皇后,朱棣将登大宝,引其升七宝莲台上之宫殿,已而授以《如来常说第一希有功德经》,谓该经为诸经之冠,可消弭众灾,诵持一年精意不懈,可得须陀洹果,二年得斯陀含果,三年得阿那含果,四年得阿罗汉果,五年成菩萨道,六年得成佛果。惊寤后乃取笔书写所授经咒,而成《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功德经》。然而,此经是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舆论工具,旨在笼络人心及神化朱棣皇位的正统性,因而也被后世认为是伪经。



历史评价



《明史》: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 [4] 


《明太宗实录》:


咨尔徐氏,中山武宁王徐达之女,为朕正妃,内助藩国二十余年,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济朕艰难同勤开国,今寰宇肃清,朕登大宝,允赖相成,宜正位号,今特遣使奉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以奉神灵之统,母仪天下。 [1] 


毓兹贞淑,嫔于肇封,家政辑宁。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厚德嘉贞,壸仪懿范,同朕恭勤。 [1] 


肃靖京畿,奠安宗社,实后有以相成之也。朕主典神器,后正位中宫,不以既安而忘危,不以既尊而自足,职善道以辅内,治衍繁庆以益生灵,万方密囿于仁思,九族咸承于慈爱,德由成于天性,功实伟于古人 [1] 


《明仁宗实录》:恭俭劳勤,相中兴之洪业。 [2] 


《大明仁孝皇后劝善书》群臣上表:仁孝皇后仁慈闵惠之心,用广布天下,臣福等受赐,获观懿训,跽而诵之,金玉药石之言,谆谆教戒,欲俾人人皆化於善,莫不咨嗟感怆,呜咽流涕,仰叹仁孝皇后之德,广大周备,同乎天地也。 [6] 


《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文》:皇妣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徐氏,中山武宁王达之长子,贞静诚一,上佐皇考,孝徳彰闻,亲睦族姻,表正宫阃,内笃王化之本,协赞治平之道,功德之茂,追配任姒。 [13] 



家庭关系

编辑



祖辈

曾祖父:徐四七


曾祖母:周氏


祖父:徐六四


祖母:蔡氏


外祖父:谢再兴



公婆

公公:明太祖朱元璋


婆婆:孝慈高皇后马氏



父母

父亲:中山王徐达


生母:谢夫人


庶母:孙氏、贾氏



表兄

靖江王朱守谦,徐氏姨母谢氏为朱元璋侄朱文正之妻,靖江王朱守谦生母,因而徐氏与朱守谦互为表兄妹,朱守谦又为朱棣之侄。



兄弟

同母弟:徐辉祖、徐添福、徐增寿


异母弟:徐膺绪



妹妹

代王朱桂妃徐氏。


安王朱楹妃徐氏。


徐妙锦



丈夫

明成祖朱棣



子女


长子:明仁宗朱高炽


次子:汉王朱高煦


三子:赵简王朱高燧



长女:永安公主朱玉英,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下嫁广平侯袁容,子袁祯,永乐十五年(1417年)薨。


次女:永平公主朱月贵,下嫁富阳侯李让,子李茂芳,正统九年(1444年)薨。


三女:安成公主,建文四年(1402年)十二月下嫁西宁侯宋晟四子宋琥,子宋铉,正统八年(1443年)薨。


四女:咸宁公主朱智明,永乐元年(1403年)十二月下嫁西宁候宋晟六子宋瑛,子宋杰,正统五年(1440年)薨。


1.  (明)张辅等,明太宗实录[M].

2.  (明)张辅等,明仁宗实录[M].

3.  《明仁宗实录》:恭俭劳勤,相中兴之洪业。

4.  (清) 张廷玉等,明史[M].

5.  《明太祖实录》[M].

6.  (明)仁孝文皇后,劝善书[M].

7.  (明)仁孝文皇后,内训[M].

8.  (明)仁孝文皇后,高皇后传[M].

9.  (清)毛奇龄,胜朝彤史胜记[M].

10.  藏文史料,《贤者喜宴》[M]

11.  (明)张苯,五湖漫闻[M].

12.  (明)黄瑜,双槐岁钞[M].

13.  (明)朱高炽,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文[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