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文化遗产”是国际上新兴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由文化线路(culturalroutes)衍生并拓展而来,主要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族群。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万里长城等都是广为公众熟悉的典型线性文化遗产。
在中国旅游日创设一周年之际,“徐霞客古道申遗”被提上日程。近日,由人民政协报社和宁海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旅游日创设一周年纪念暨徐霞客古道申遗论证”座谈会在全国政协礼堂金厅举行。与会学者认为,徐霞客古道申遗有利于保护、修复和管理徐霞客古道,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徐霞客精神。
开拓古代地理学新方向
徐霞客是明代后期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他以旅行为毕生事业,其著作《徐霞客游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精神财富。“徐霞客古道”就是在该作品基础上提出的文化概念,力图展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可视为线性文化遗产的又一典型。
徐霞客的旅行将“搜奇访胜”与“探奥求知”有机结合,始终以《大明一统志》、《衡州统志》、《名胜志》等方志为伴,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学思想与研究方法,开拓了古代地理学走上实地考察、研究自然规律的新方向。
徐霞客是世界范围内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杨文衡认为,徐霞客在自然地理研究方面的主要贡献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对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差异的描写,尤其是对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的详细考察和科学记述。其次,他的著述纠正了以往文献中有关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记载,肯定了金沙江是长江上源,并正确指出河床坡度与侵蚀力的大小成正比等。再次,观察记述了多种植物的生态品种,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最后,调查了云南腾冲打鹰山的火山遗迹,记录、解释了火山喷发出的红色浮石的产状、质地及成因。他是中国对地热现象进行详细描述的第一人,对所到之处的经济、交通、城镇聚落、少数民族和风土文物等人文地理情况,作了详尽记述。
研究面临瓶颈
徐霞客研究是历史研究的经典领域之一,有关其本人及游记的研究已成为专门的徐学,内容涉及其生平事迹、思想渊源,《徐霞客游记》的版本、体裁、思想与学术价值等。东南大学旅游规划研究所教授喻学才认为,当前徐学研究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关注重点从探索其科学精神转向人文精神的发掘;二是研究领域愈来愈宽,朝当代旅游业关注的方向发展。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范毓周指出,新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开始结合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对徐霞客进行多方位研究。《徐霞客游记》记录了作者考察山川地理获得的宝贵资料,是当前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的文献宝库,可以利用其中的资料复原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则指出,当前徐霞客研究面临瓶颈,有价值的成果很少出现。其原因在于选题和资料有限,且前辈学者的概述已经比较清楚。今后的研究应拓宽视野,不能就徐霞客谈论徐霞客,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探索徐霞客在中国古代地理学上的贡献,准确定位《徐霞客游记》在游记题材发展中的地位,厘清徐霞客在明代学者和名人中的地位。
回到徐霞客
作为古代杰出旅行家,徐霞客“问奇于名山大川”的探索精神,热爱人生、大忠大孝的人文精神,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徐霞客对世界旅游、地理、地质学的贡献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巴兆祥认为,研究徐霞客,首先要深刻领悟其精神,这并不意味着简单重走徐霞客的旅行路线,而是要传承其勤奋刻苦、勇于探险,在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其次要结合时代背景,通过游记再现当时的自然景观与各地风貌,揭示自然景观与人文社会的历史变化轨迹。
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