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5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文化 > 试论徐偃王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文化
试论徐偃王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023-07-195

      徐偃王是古代徐国的第32代君主,而儒家思想则是春秋时期诞生并逐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徐偃王和儒家思想,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文试图说明,引领中国社会2000余年中华民族道德行为规范的儒家思想,其实并不是孔子的独创,其核心内容是脱胎于比孔子早近500年的徐偃王的存世执政理念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从徐偃王“仁”的思想逐步发展而来,由孔子加以进一步总结归纳阐发而成的。

      一、孔子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 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甘七日),逝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春秋时期鲁国限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去世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也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咯也叫“德治"或“礼治”。“仁”与“礼”体现了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仁,即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了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需家思想的核心之核心。“信”为儒家的“五常”之。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孔子认为,孝梯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及长辈的尊重其弟子根据他的思想,把孝梯并称,视为“为仁之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而秩序和制度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这种思想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学或儒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2000多年来,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尊崇。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直至今天,儒家思想作导的一些理论观念仍为主流社会所认同、遵循对中国、东亚、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梯”需家学说主张以仁治国,德治与仁政为其重点其最推崇的的理念是仁、仁爱。由此引申生发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梯"和博爱、厚生、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信条,至今仍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人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仁的基础是孝梯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爱人”,既是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又推已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因此“仁”在历朝历代中都为统治阶层所推崇,为大众所接受。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可以说,儒家思想是孔子在广泛汲取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来的基础理论和思想。而其广泛汲取的古代思想精华,最直接和有史可稽的出处就来源于徐偃王

      二、徐国与仁义之君徐偃王

      说到徐偃王,要先介绍一下徐国。徐国是东夷族首领建于夏朝初期的方国,曾经在今鲁南苏北及准河流域盛极一时。据史料记载,上古时期东夷部落有位首领名若木,因其父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徐”这片区域,史称徐国或徐方。若木后人即以该地为姓,在这片区域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史料载“海岱及准惟徐州”,说的就是古徐州、古徐国的势力范围。

若木被封赐于徐地立国后,徐夷在东夷族地区势力逐步扩展强大起来。其早期的主要活动范围和行政中心在今山东南部地区辗转迁徙相继活跃在山东滕州、费县一带,并曾在山东最南部的郯城地区建立根据地。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篡修的《郯城县志》记载:“郯城县唐虞时为徐州之域。·...··秦易封建为郡县,以是城为郯郡地,汉改为东海郡,置县十二,治郯县,统领徐州刺史部。”上述记载说明,郯城在上古时曾长期为徐州、东海郡和徐州刺史部的治所,是当时徐国的行政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刘宝春教授,在其专著《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研究》中指出:“徐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部族。早在上古时期,就活跃于今天山东东南部一带。"“徐国自夏初立国至商末周初已发展为巍巍大国。其活动范围在今山东泰山以南.曲阜以东,位括莱芜、费县、郯城等广大区城而早期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即在历史上被称为“徐州’或东海郡’的今山东省郯城县及周边地区。”

      徐国在东方的强大,为主宰中原的西周王朝所不容。周武王即位后,专门派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到山东曲阜出任王朝鲁国的第一代国君。伯禽到任后即以徐国为大患,并兴兵讨伐。《尚书·费哲》有载:“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甲戌,我惟征徐戎。”

      《费誓》是伯禽率兵在“费”所作的征伐徐国的誓师之辞。这个“费”在今山东费县境内。这次战役,伯禽“遂荒徐宅”,就是占领了徐国在今山东的地盘。徐国迫于军事压力,不得不从郯地南迁至今安徽泗县江苏泗洪一带。然而,不屈不挠的徐国经过几代人的蓄势修整,势力再度壮大起来。到了西周穆王时期,徐国在徐偃王的领导下势力达到鼎盛,故能“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讨济于河”,向其朝贡者“三十有六国”。东夷文化李白风曾指出:“在周穆王时,徐偃王的势力强大到几乎席卷东南,弄得穆王也只好半公开地承认他成为东方的霸主。”[2]

然而,为政强悍的西周穆王(又作周缪王)可不是等闲之辈。惯于东征西伐,不断辟疆扩士的西周帝国,容忍不了徐国在东方称雄,一俟时机成熟便举兵讨伐。穆王二十八年(一说穆王三十五年),在西周王朝的指使下,与徐国相邻的楚国举兵伐徐。徐偃王在周、楚连谋争伐时,眼看就要大规模地兵戎相见,不忍兵士流血牺牲与百姓涂炭,便选择了回避战争的办法,忍痛弃国率部向北撤退到老根据地,也有一部分徐人南下逃亡至今江、浙一带。

      对于这段史实,《后汉书·东夷传》有载:“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穆王得曝骥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目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以往典籍对此也多有记载,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元和郡县志》的记截“穆干乘八骏之马,使造父御之,发楚师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宗遂北徙彭城武原山下,百姓归之,号曰徐山

2.《都城记》也有记载说:“穆王末年,徐君偃好仁义,东夷归之者四十余国。”

3.《韩非子·五毒》谓:“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4.《淮南子》卷十八载:“昔徐偃好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

5.东方朔《楚辞·七谏·沈江》篇内有:“偃王行其仁义兮,荆文(楚文王)寤而徐亡。

6.刘向《说苑·指武》篇中说:“徐偃王好仁义之道,汉东三十二国尽服矣。王若不伐,楚必事徐。王曰:若信有道,不可伐也。对曰:大之代小,强之伐弱,若大鱼之吞小鱼也,若虎之食豚也,恶有其不得理。’文王遂兴师伐徐,残之。

7.西晋张华撰《博物志》卷七《异闻》引《徐偃王志》云:“....··偃王既主其国,仁义著闻,江准诸侯皆服从偃,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使乘驿,一日至楚,使伐之。偃王仁,不忍斗,害其民为楚所败,逃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

      以上索引典籍虽然在时间和事件主体方面的叙述有些抵悟,但是对于徐偃王“行仁义”“好仁义”“好行仁义之道”的记载却是基本一致的。三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徐偃王的“好行仁义之道”

徐偃王的生卒年代虽不确切可考,但我们可以从其与周穆王属同时代人来参照。《史记》将其推至西周中期穆王时代,是合乎当时的历史背景的。

周穆王(约前1054年一前949 年),姬姓,名满,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在位 55 年,世称“穆天子”,是西周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史记·赵世家》记载:“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易,攻徐傻王,大破之。"这里明确说明徐傻王和周穆王是敌对阶营的两个同时代著名人物。

孔子在鲁国开创讲学之风,们导仁义礼智信,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入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虽然孔子的“仁”的思想,史书并没有明确说是脱胎于徐偃王的理念,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史实中得到启发并推测到。

      孔子素以好学著称,他曾说道:“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海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孔子的好学的事例中,至今仍被人门称道的有“孔子师郯”的典故。

郯城,曾是徐国的国都,后被鲁国伯禽率兵占领.于此地建起了一个从属于鲁国的附庸国郯国。可以说.郯国的历史积淀和人文掌故是很多的。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国国君郯子到鲁国例行朝拜。期间,鲁国大夫昭子曾向郯子询问少昊时代以鸟名官是怎么回事。郯子侃侃而谈,令在场的人很是佩服。孔子知道了这个消息后,连夜赶往郯子住处,迫切的向郯子请教少昊时代职官制度等历史情况。其后,孔子曾再次亲临郯国求教郯子,成就一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的佳话。唐代大文豪韩愈在其名篇《师说》中还专门例举此事。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 年),孔子在众弟子的簇拥下,孔子疲马凋车,开始了为期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在经过一番考察论证后,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经国治世理念。《论语》中记述了孔子的有关格言: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a“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民之于仁也,其于水火。水人,开见留而死者矣,未见留仁而死者也。"《论语》一书言“仁”者有58章,提到“仁”宁之处有 109次,以大量的文字,把仁爱规定为人类精神文化领域以及人类整个文明的最高价值孔子把仁同人的各种美好的品质联系在一起,在其心目中,仁是一个非常崇高的道德标准。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仁爱思想并不是他的首创。孔子的生卒年代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徐偃王的生卒年代大约比孔子早400多年。如此说来早在孔子400多年前他所极力推崇信奉的“仁”就已经被徐国的君主徐偃王提出并践行了。《淮南子·人间训》曾称徐偃王为“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徐偃王在周、楚连谋争伐时,因“好行仁义之道”“不忍斗其人”,选择了回避战争的办法,弃国率众“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后又南迁至今浙江沿海一带。3由于徐偃王“好行仁义之道”“汉东诸侯三十二国尽服矣”。叫所以“仁义之君”这个称号,徐偃王是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

在这里,“仁”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之,徐偃王早已做到,且具体化了。孔子不过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概括,给以系统化整理,从而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儒家学说。可以说,在“仁者爱人”理念上,孔子的“仁”就是对徐偃王“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四、孟子的理念与徐偃王思想内涵

      徐偃王思想内涵中的“仁”,对孟子“仁政”学说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一公元前 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是战压时期比孔子晚200多年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是与孔子并称的儒家学派“孔孟之道”的标志人物。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高度评价为先秦儒家学派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

      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仁,义、善。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工道的理论。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星其民甚,则以身藏国亡”、强调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提出的“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他反对实行道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

孟子总结了历史上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并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这个民本思想的命题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孟子总结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生命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主的王位放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重仁的思想是对孔子仁爱的思想的发展。只不过他提出的民本观念,比他早600多年的徐偃王就已经践行过了。在楚国兴兵将要与徐国决战时刻,为使黎民百姓免遭战争的茶毒,义之君徐偃王宁愿放弃江山社稷,放弃自己的王位,做出了弃国撤离与百姓同生死共患难的决策。这正体现了孟子所总结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是很值得称道的。可以说,孟子的仁政学说,就是基于对徐偃王行为的认同而做出的恰如其分的理论诠释。

      至于刘向在《说苑》记述徐愿王临终时曾说“吾赖于文德而不明武备,好行仁义之道面不知诈人之心,以至于此。”我们觉得,这段好像徐很E反思自己成败的话,不是徐假王说的。而是《说范》的作者以自己的见解,是假托徐展王之口说出的。

      先有徐展王仁义失国的行为,有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石破天惊的观点并大加推崇,似乎两者不存在必然联系,尤其是孟子的这句话在史籍也没有明确载明是针对徐偃王的行为而言,但是孟子这个重要思想观念的形成受到了徐偃王的影响,则应当是确定无疑的。

      五、儒家学说与徐文化

      儒家学说的中心是“仁”,孔子和孟子只是在言论上加以呼吁推行,而比孔子早400多年,比孟子早600多年的徐偃王却以治国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也就是说.远远早于孔、孟之前,东夷古徐国就已经施行仁义了。只不过,孔子及其后世文人因受“尊王攘夷”正统思想的影响将被大周王朝视为对立面而遭讨伐的徐偃王视为非正统不予记载、承认罢了。由于史籍没有明确记载阐述徐偃王具体的治国之道,我们只能从一些零碎史料中,反证推测到其仁义治国思想的存在。

      徐偃王是徐国的重要首领之一,徐偃王的仁义思想是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徐文化则是当时华夏东方民族最重要的文化源头之一,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据现代学者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殷商,而继承殷商文化的主要是后来的西周、宋国徐国和楚国。郭沫若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的真实文化期起源于殷人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在殷朝灭后分为两大支。一支在周人手下在北部发展一支在徐、楚人手下,在南方发展。徐是夏、商就存在的古国具有相当的经济基础。”他还进一步指出:“吴越人的汉化一定受了徐、楚人的影响吴的支配者虽然是周人的伯夷、仲雍,但他们初到吴时也还是半个蛮子,徐、楚人和殷人的直系来人是传播殷代文化在中国南部发展的。”同也对古徐国尤其是徐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给予了肯定性评价。

我们可以从儒家学说与徐文化的关系中,不出徐文化对儒家学说的积极影响。儒家学说的中心是“仁",而“个”本来是徐文化的核心内容之,是孔子加以发挥、概括,给以系统化整理形成儒家学说。孔子曾几次“欲居九夷”,即包括深入到原属徐国的地盘上考察学习。现在鲁南苏北一带还有不少孔子遗留的痕迹或者传说。例如,郯城有孔子师郯子路遇程子谈本并与之“倾盖而语,相见甚欢”的倾盖亭,郯城马陵山上有孔子登临处的望海楼。江苏铜山县有个村庄叫圣人窝相传孔子就是在那里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

      综上所述,以徐偃王思想为代表的徐文化是无可否认的客观存在。徐偃王倡导力行的仁义道德理念,在儒家思想的总结归纳传播推动下,对当时和以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并以客观求实的态度正视它,使之发扬光大,还其本来面目和应有的历史地位。

 

注释

[1]参见该书,中华书局2013年12月版,第10页。

[2]李白凤著:《东夷杂考》,齐鲁书社,1981年9月版。

[3] (唐)韩愈撰:《衢州徐偃王庙碑》;(清)徐时栋撰:《徐偃王志》。

[4](西汉)刘向撰:《说苑》。

[5]见《孟子·尽心章下》

[6]郭沫若著:《历史人物》,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版。


(徐绍贵:山东省郯城县广播电视局原副局长,山东徐氏文化会副会长,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山东省历史学会东夷古国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历史学会徐国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晓焕: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山东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历史学会徐国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