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若木封徐 四子得姓
徐州的史书千章万卷,其中有的章节记述的就是徐州的本文化和源文化。徐州的本和源来自古代的徐国。由徐国至徐州的文化传承,是徐文化的本。要想厘清徐州的源头,首先要厘清徐国的源头。身为徐州人,应知徐国史。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今天我们首先要问一问诸位看官:近年来,咱们隐隐约约地听说的那个神秘而又幽远的古代徐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距今一、两万年之前,在我国的东方,包括今天的河北东部、山东大部安徽东部江苏北部的广大地区同当时的中华大地上其他地方一样,就生活着许多个大大小小的原始部落,他们被人们通称为东夷人。后来,到了尧舜禹时期,东夷部落中出现了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名字叫“益”。因“益”在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大(老大称“伯”),又因他为人正直,处事公道,他的部落最强大,说话也最有力,因此,东夷各部落一致推荐他为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并尊称他为“伯益”。以伯益为首的东夷部落据说都是少昊的后裔。少昊出生在“赢”地,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少吴死后葬在曲阜东二十里。少昊的陵慕至今尚存,笔者二十年前曾经到少吴陵拜谒-------这是后话。伯益成年后,又被称作“大费(费读 bi闭)”。他在“费地(今山东费县)建立起“徐墟”作为政治经济中心。以“徐墟”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自古以来就被称之为“徐地”或“徐方”。
东夷各部落也有他们自己的图腾一-玄鸟 (即今天的家燕)当时他们认为:燕子吃昆虫,有利于五谷生长,是人类的朋友。他们同时又认为,燕子玄色,秋逝春来,能识门认主,诚实守信,感到十分神秘。由燕子他们又推崇至所有的飞禽。后来,他们将各种飞鸟的特点和长处集中起来,塑造出一种神鸟一一凤凰,作为他们的共同图腾。他们认为,凤凰的头像一个“德”字一“首有德”(衡量部落首领的品质,最重要的标准是“德”);凤凰的翅膀像一个“顺’字一“羽若顺”(暗示民众应“顺”于首领);风凰的胸像一个“仁字一“胸有仁”(这意喻着“仁”要融人每个人的心中。各部落都要以“仁”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凤凰的背像一个“义”字--“背负义”(这就是说,他们希望东夷各族所有的人,上至首领,下至平民,人人都应背负着一个"义"字一一道义仗义、诚义、信义)。
总之,东夷人将做人的准则和团队精神,幻化为一只集“德”“顺”“仁”“义”为一身的神鸟一-凤凰,从而将它作为东夷人共同的精神寄托。东夷人将凤凰画在旗帜上,绣嵌在衣冠上,希望能将风凰的精神融进每个东夷人的灵魂里。
当时的中华大地起初被称作“大荒”或者“海内”。“大荒”之上生活着上千的原始部落。这些部落之间,长期进行着相互的侵扰和掠夺。他们各自为政,互不隶属。他们忽而联合,忽而分裂。“大荒之上,成千上万年以来,一直充斥着各部落间的分化瓦解,冲撞融合。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华大地上逐渐涌现出几个较大的部落,他们开始组成了部落首领大联盟。当时,东夷部落的代表“伯益”就是高举着上面绣有“凤凰”的旗帜,参加了中华部落首领的大联盟。
这个大联盟的代表人物起先是“尧”。后来,随着“尧”的年龄大了,他就指定“舜”接替他承袭了这个大部落联盟的首领。加人这个大部落联盟的除了“尧”“舜”,还有“伯益”“皋陶”“契”“后稷”“龙”“垂”、“彭祖”和“禹”。这个"禹”,就是后来治水的那个“大禹”。当时,他们虽然组成了部落大联盟,然而,这个联盟并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或者行政机构。各部落之间,仍然各自为政互不隶属。它只是一种十分松散的组合体一一是一种“独联体“独立部落联合体”。只有作为这个部落大联盟的盟主,才被允许到其他部落的地盘去巡视巡视。所以,汉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上述部落联盟的首领们“自尧时被举用,未有分职。
“伯益”自己的部落在“费地”。因他排行老大,又被称作“大费”。费地北靠沂山,东临沂水,西部丘陵,南部平原,是一块益耕益猎,易攻易守的风水宝地。
“舜”代替“尧”代理中华大部落联盟盟主的第八年,“尧”就死了。于是,“舜”就作为“尧氏”的祭祀者,忠实地守护“尧”的陵墓三年,便名副其实地成了中华大部落联盟的首领。
“伯益”以东夷部落首领的身份,协助“舜”执掌山泽。他代表“舜”指导其他部落开山劈泽,同时又将他自己部落已经掌握的筑房掘井建船造车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其他部落,从而改善了无数部落千百年来逐水穴居的生活条件,得到了“舜”的极大信任。于是,“舜”便将自己的女儿赐给“伯益”做妻子“舜”同时宣布:日后大禹可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伯益"可作为“大禹”的接班人,次第担任中华大部落联盟的盟主。
根据“舜”的旨意,大禹将天下“大荒”“海内”广大的土地上存在的 1800多个大大小小的部落小国,划分为九个大州。因“伯益的领地“徐方”在东夷乃至“海内”的影响巨大,大禹便将“徐地”及其周边地区定名为九州之一的“徐州”。
“舜”正式担任中华大部落联盟的盟主的一年的初夏,天降暴雨,三月不息。一时间,山川咆哮,河流横溢,良田变沧海,山川成孤岛。于是,“舜”以中华大部落联盟最高首领的身份,委托“ 鲧”(读gun“滚”)协调各部落联合治理洪涝。
鲧从各部落抽调无数的壮丁,开始治理水患。他采取了“兵来将挡,水来土屯”的策略,四面堵口子,八方筑大堤。结果,雨越下越大,水越治越害。黄水漫堤,冲毁良田,人被鱼食,民不聊生。鲧领衔治水,三年无功。鲧生于羽山,治水失败后,他便逃回了羽山。舜大怒,他命令主管祭火的“祝融”将鲧杀死在羽山之下。
鲧死后,舜又命令稣的儿子“大禹”继续治理水患。同时命“伯益”协助“大禹”治水。大禹采纳了伯益改堵水为疏水的方略,率领众壮丁和“补丁”(候补壮丁)治水见奇效,百姓们又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因大禹、伯益治水有功,舜便将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让给了大禹,同时,舜又指定:将来由伯益接替大禹,担任中华大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舜死了,葬在了大荒山不远处的窑山下。大禹便成为舜的祭祀者。他按照惯例,在舜陵旁搭建茅舍,供守舜陵三年。三年服满,大禹作为舜的接班人,正式担任了中华大部落联盟的首领。此后,大禹因治水积劳成疾,常年卧床不起。依照舜的遗嘱,在大禹病重期间,伯益开始代行中华大部落联盟首领的职责。
大禹死后,伯益作为大禹的祭祀者,同时也继承了大禹对舜和尧的祭祀者的双重责任。依照惯例,伯益在会稽山大禹陵旁搭建茅舍供守大禹陵,而后便可自然成为大禹的继承者。
大禹有个儿子叫“启”,他身边豢养了一班智囊和打手,这些人对“尧让舜”“舜让禹”“禹让益”的这种禅让制十分不满,一心蹿掇夏启取而代之。夏启听信了智囊们的建议,派了一帮打手,趁着风高月黑之夜,悄悄地潜入会稽山禹王陵旁的那间茅屋内,将伯益杀死了。夏启便急不可耐地宣布立刻建立夏朝,并自封为夏王。
东夷各部落得到伯益惨遭夏启杀害的消息后,决定起兵诛启。当时,东夷部落中仅赢姓的后裔除了徐氏外,还有郑氏、营氏、终黎氏、运奄氏、苑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渔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等等。这些部落的首领们统率各自的壮丁和补丁,齐聚费地的费虚,一致要求立即起兵,除掉夏启,为伯益报仇。
夏启自知理亏,加上他深知自己的实力也远远抵不上东夷几百个部落国的力量。面对灭顶之灾,夏启无可奈何,只得向伯益的长子大廉和次儿子若木赔礼道歉,还赔偿了无数的牛羊和马匹,并“赐封”伯益的长子大廉于“陆地”为陆国的国君,赐给他陆姓,为陆氏始祖;夏启又不得不承认伯益的次子若木为徐(费地及其周边地区)地徐国的国君,宣布若木获“徐”姓,为徐氏始祖。若木早年就
在汉舒(今山东泗水县东南 18 公里的汉舒村)建立起了徐国的第个王城。徐国的政治中心,由伯益的“费地”已经转移至汉舒。徐国的疆域,以费地、泗水、郑城、平邑、下邵、海州为中心,开始向周边地区发展。
若木是徐国的第一个获得夏启承认的国君。后来,若木一共生育了四个儿子。为了削弱徐国的实力,待若木的四个儿子长大之后,夏启又将他们分别封为四个诸侯国的国君:长子“征国”,袭徐国国君,他的后代子孙承袭徐姓:次子“终”,封潢水,为潢国国君赐黄姓,是黄氏始祖,他的后代子孙承黄姓;第三子“季胜”,封马地,为马国国君,赐马姓,子孙承马姓;第四子“简”,封赵地,为赵国国君,赐赵姓.为赵氏始祖.子孙承赵姓。他们的后代们,均以国为姓,传承至今。从此以后,若木作为徐国的开国之君,同时又作为徐氏的鼻祖,为后世儿孙和子民开创了千秋基业。一个文明的东方大国-徐国渐渐地崛起在华夏的鲁南、东海苏北江准之间的大地上。若木的后代们也高举着“德”“顺”“仁”“义”的凤凰大旗不但承袭了徐国四十四世国君君位,而且经历了夏商周春秋四个历史时期,续存 1649 年,并且涌现出爱民如父子,宁弃王位而“不忍斗其民”的徐偃王。他的光辉业绩,千古流芳,永存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