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7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文化 > 徐偃王传奇 第四章 东西两市忘情游 白果青梅结奇缘
文化
徐偃王传奇 第四章 东西两市忘情游 白果青梅结奇缘
2023-08-233

      徐诞同四个兄弟两个妹妹在五子宫、双慧楼或习文练武、或学修女红,十分刻苦认真。见儿女们学业有成,徐绥王心中大喜。日,他将儿女们召进宫来,将他们的学业、品行一一进行了讲评,并宣布给他们放假半月,许其在王城内随处游玩,不受任何约束。五子傅、王师爷、天水婆也不必再随行护佑。允许他们白天可以在王城内四处游逛,夜间务必回王宫歇息,每日早晚需向母后请安问好。

      徐绥王将诞儿单独叫到面前,他从怀中取出一块黄灿灿的宝石,亲手给儿子挂在了胸前。

      这块宝石的来历,说来也有几分蹊跷--据人们传言:某年某月某日的黄昏时分,那只曾经护佑徐诞出生的多年不见的那只大黄犬鹄苍突然急匆匆地闯进王宫冲到徐绥王面前,两眼含着泪水望着徐王直喘粗气。徐绥王以为它病了,正要着人替它医治。却见它突然张开大嘴,大叫了一声,口中闪出一道金光,随即吐出了一块金黄色的石头,然后轻轻地哀鸣一阵,倾刻间便倒地身亡了。徐王抱着那只黄犬鹄苍,默默地流下泪来。他深深地感到这只黄犬来得神秘,走得也奇怪。冥冥之中似乎与诞儿以及徐国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似的。

      徐绥王着人将黄犬鹄苍厚葬于城北十里外祖庙山前,还为它建了三间精致奇美小石屋,后人称其为“三间房”

      当时,徐王着人抬走大黄犬鹄苍,这才弯腰拾起黄犬口中吐出的那块奇石一一只见它圆如鸟卵,灿若黄金,握在手中似有温热之气。后来,徐绥王着匠人为它镶上银边,栓了红绳,吊了丝穗,时刻

揣在自己怀中。据说,这块人称“狗宝”的宝石既能避却天神地鬼还能驱除病魔灾星。

      此刻,徐绥王给大儿子徐诞挂好了宝石,对孩子们出官后如何活动,却未加任何要求和约束。这正是徐绥王教子的过人的高明之举。其深意就在任其自由发挥,进而察其秉性,区分优劣。因此,他

便不由分说地将孩子们送出了官门。

      见王子们从王宫里出去,五子傅很不放心。他跟在王子们身旁不停地嘱咐着,结果被徐王发现并唤回官去。王师爷躲在宫门外僻静处小声地告诫徐诞:务必先到祖庙拜祖,而后方可到“东市场”“西市场”去买“东”、买“西”。临别时,王师爷不容分辩地塞给徐诞把碎银子和几只银角子,权做购物之资,便急急地回官伺王去了。

      出得宫来,六姑、七姑吵吵嚷嚷地争着要看徐诞的那只“狗宝”。徐勇将那宝贝从徐诞脖子上小心翼翼地摘了下来,交给了六姑。孩子们围过来仔细地观看:只见那宝石由一条长丝红绳栓着上面打着一个梅花结,宝石镶了精美的银花边,下面坠着红丝线穗子。那狗宝呈金黄色,表面光滑如玉,细看正面有些细纹,似云中飞龙形状,孩子们更觉神奇,一个个口中不由得发出惊叹之声。待孩子们看了个够,三王子徐谋双手捧着宝玉,小心翼翼地帮诞哥哥戴Eo

      徐巧说:“你们想想吧一-那条狗一它不但护佑诞哥出世临死前还献给诞哥这块宝玉一一那这苍是啥变的?

      “可能是个好人变的吧?”

      也可能是天上的神仙变的呢!”

      “神仙还变狗吗?”

      “那谁知道啊?”

      “我看你就是个狗变的。

      “你才是狗变的呢-我打死你,哈哈哈哈......”“好啦好啦!”徐仁大声说“大家别吵了别吵啦一一诞哥呐?

一一诞哥,咱们去哪里呀?”

      “是呀!”四王子徐勇问道:“大哥,你说咱们到哪里去玩呀?

      徐诞没有立刻回答。他们兄妹自幼生长在官中,虽然有时也随父王母后到宫外赈济贫户灾民或到徐庙山祭祖。然而从未单独外出,以往去过的地方也很少。他们只是听人说,王城东门里的“东市”和西门里的“西市”最好玩,可他们一直没有机会去过。这时,王子徐仁提议说:“那咱们先上东市吧,那里最好玩”。

      “不!”四王子徐勇抢着说,“还是先上西市好!那里有骆驼、皮衣、还有皮靴!”

      “先上东市好!”五王子徐巧也争着说,“那里有好吃的!”

      “先上西市!”“先上东市!”

      孩子们七嘴八舌争论不休孩子们围着大哥徐诞,急切地希望他能立刻拿出主意来。面对大家的争执,徐诞只是憨憨的笑着,不置可否。四王子徐勇摇着徐诞的胳膊,急切地问:“大哥,我们先去哪里呀?你快说话呀!”

      “别难为大哥啦!”三王子徐谋高声说:“你们没听五弟说东市有好吃的吗?”

      听说东市有好吃的,六姑七姑立时馋得直咂吧嘴。

      徐谋看了六姑七姑一眼,笑嘻嘻地大声说:“大家别争了,早上六姑七姑还没吃饭呢!为了她俩,咱们先上东市吧|”

      “好!”王子们齐声欢呼!

      “不行”,七姑提出了抗议,“好像就我俩嘴馋似的。--三哥你真坏,自己嘴馋,却拿我们女孩子作挡箭牌!”

      大伙听了,全都笑起来。徐诞也不说话,迈开大步,带头往东门走去。

      “走了!上东市了!”王子们欢呼着往东门里跑去

      王官离东门不远,转过十字街,转眼就到了东门里。单见这里街道宽阔,店铺林立,车水马龙,人头攒动。街上的行人,三教九流三六九等。

      街上的穷人们,他们大多赤裸着上身 光养双脚照着一圈麻布。讲究一点的,脚上穿着木展、草鞋,上身穿“衣”,下身着裳”,头发盘着“算”。见不到几个戴布帽子的,只有少数戴草帽的还有许多穷人只穿着蓑衣,下身围一块破布。极少数富余一些的般都穿布衣,着布鞋。也有着木展的。人们的衣案以蓝、灰、浅红白、毛蓝等为主,个别官员戴官帽、着官服。官服以黑为贵,官越大服越黑。服装以黄为尊,王官里以黄、红为最,黑为服装的底色。

      徐诞等人因均未获得册封,父王只许他们着民服。包括两位公主,一律全身青黑色的旧衣服。只是两位公主在领、袖之处嵌以红黄小花,以示男女之别,实与百姓无大差异。

      王子们来到东市街口,只见一家高门大户,人来人往,进进出出,十分热闹。细看,却觉得有些奇怪一一进去的人从从容容,出来的人小心翼翼,像护着什么怕风的东西。见大伙不解,徐谋解释说这里是“火正里’听说全域的火都是从这里引走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徐勇问道。

      “我早就听王师爷说过,东市有个火正里我估摸着,可能就是这里啦。”徐谋回答说。

      孩子们觉得好玩,一窝蜂地涌进门去。只见里面是一座十分宽散高大的方形大屋,以粗大的木料作梁架,窗户宽大透风,房顶还有出烟口,屋子正中.有三口大灶,居中的一只三脚大灶,青铜制作,灶内木柴粗大,炉火很旺。左侧的是两只极长的石灶,全由数十块长石垒成,里面炉火能能。百姓们进来时,手中带了引火的蒿草珍,棉线绳,或者是朽木棍等“火媒子”,在石灶前引燃后,带回家中生火做饭。平时各家自留火种,家灶一旦无意中熄灭,便来这里引火。右面,一排十几口陶灶,形状如三脚青铜大灶,只是小了许多灶内生火,灶上正吊着陶罐烧着开水。专供公职人员或无家可归之人以及行脚商们前来领取开水饮用。

      见王子们进得门来,火正赶紧起身迎接。他自我介绍说:“我是这里的火正。"他指养中间那只铜灶说:“这是圣火灶。自徐国立国至今,一千余年来,这只圣火灶里的圣火,从未熄过。此灶专供王官祭天祭神祭祖时才来取火。君王以下百官民众,取火一律到左边的大灶或右边的小灶。”火正说着,又将王子们引进后屋,指着挂在墙上的一排器物一一介绍说:“这是钻木取火器,这是打击取火器,这是碰击取火器。------万一外面的灶火熄灭,就用这些器物来取火外出征战或勾当,也可带这些火器去”

      王子们真没想到,这火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大伙还想继续参观.这时,三王子徐谋拉了拉徐诞的衣角,指了指六姑、七姑,又指了指自己的嘴巴,直向他眨巴眼。徐谋转身对火正说:“你这里很有学问,我们下次再来请教。”临别时,火正送给徐诞一只火镰、一块火石、几根火绒绳。徐诞起先再三推却,后来想了想,觉得也许今后真有可用之处.便犹犹豫豫地收了下来.让徐谋揣进怀中。

      徐巧觉得这些点火的家什,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很普通,其实很奇巧,很精妙,懵懵懂懂地感到,日后说不定何时用到它。便觉很宝贵,得很珍惜。于是他偷偷地向火正讨得一副小的,趁人不在意赶忙寨进怀里。

      出了“火正里”,第二家是个织坊,里面纺车嗡喻,织机咔咔。再往前便是小布市,布衣铺,布衣街。穿过鞋匠铺,银匠店,接着又是米行、粮店。又过了挂满油葫芦的油坊,便是一个酒坊。这酒坊不大,门口一位大嫂带了一位七八岁的小女孩在卖酒。透过门脸可见院里一位壮汉同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正在忙着做酒酿。

      五王子徐巧性子急,他凑到酒坛子上闻了闻,大声问:“好香一-这酒怎么卖?”

      女店家笑盈盈地说:“小孩子不能喝酒,不卖给你!

      四王子徐勇大声说:“我们不是喝,只是尝一尝!”

      女店家从酒坛里取出一只小竹提子,将酒盛在一只小木碗里送到徐诞面前。徐诞接过来,闻了闻,抿了一点点,觉得味道不错酸酸的、甜甜的,还有一股说不出的苦味和香味,便随手递给徐勇徐勇喝了一大口,咂巴咂巴嘴,还要喝,早被五王子徐巧一把夺了过去。徐巧自己并没有喝,却送到七姑面前说:“七妹,你尝尝!"

      七姑用衣袖掩了嘴,竖起眉毛,假装生气地笑着说:“谁喝?你自己喝吧!”

      徐巧小心翼翼地喝了一小口,转身递给二王子徐仁。就这样你递给我,我递给你,一小碗酒传了两遍,后来又传到六姑七姑面前,她俩也都抿了一点点,连称:“不错!不错!”

      “这酒怎么卖?”徐谋问道。

      “这一碗不收钱。”女店主笑盈盈地说,“一尺白布换一大碗;一尺青布,或一尺蓝布换一大碗加一小碗:一斤米换一大碗,十斤米或十尺布换一葫芦。”

      徐巧拍了拍徐诞的口袋,仰着脸问:“大哥,再买两碗赏我们吧.天快响午啦,大家又渴又饿!”

      徐勇伸手从徐诞口袋里掏出一枚银角子,问店主:“大姐,这能买几碗?”

      “能买十几葫芦!”女店主见了银角子,十分吃惊,知道眼前这帮孩子不是普通的百姓家子弟。

      “那就买一葫芦吧!”徐勇对女店主说。

      “那哪成?”女店主从墙上摘下一只大葫芦,连同银角子一起交到徐诞手上,认真地说:“这钱我不能收。这葫芦酒我送给你们带回去孝敬家里的老人,你们自己千万不能喝。”

      徐诞还要推让,七姑摘下自己头上的丝巾,递给女店主说:“用这个换成吗?

      女店主摇了摇头说:“这头巾太珍贵了。”她见六姑衣扣上悬着一只桃核刻成的小猴,红着脸说:“若是这位姑娘肯将这只“桃猴赏给我家小孩,今后你们何时来买酒,我都不收钱啦!”

      六姑听了,毫不犹豫地解下“桃猴”,细心地给小女孩挂到脖子上,又在她的小脸蛋儿上亲了一下。小姑娘的脸立刻红了起来。

      六姑解下手脖上的那串杏核手链,套在小女孩的手脖儿上,又将七姑的丝巾围在小女孩的脖子上,也亲了一下她那红扑扑的小脸蛋儿,摸摸她的头,小女孩甜甜地笑了。

      孩子们不由分说,拿了那个酒葫芦,留下一只银角子,一窝蜂地疯到大街上去了。

      出了酒坊,前面是一家卖水的,门口一只石做的大水瓮,旁边几只小陶餐,灶上吊着几只陶釜。旁边条桌上摆着几只碗。有木碗也有石碗,还有陶碗。大小不齐,新旧不一。

      徐勇从肩上取下酒葫芦,急急地间:“老奶奶,一碗酒能换几碗水?”正在烧火的老婆婆一边擦着头上的汗,一边说:“给一碗酒,我的水让你们喝个够。”

      听说有酒,正在拉风箱的老汉站起身来,给孩子们每人倒了-碗水,待孩子们喝完,老汉又提起一只陶罐为孩子们盛水,直到每个孩子都喝足了,他这才找了一只最小的石碗,拿衣襟擦了擦,双手捧着对徐勇说:“请公子们以酒付账吧!”

      徐勇拿起一只最大的陶碗,将酒倒得满满的,递给老汉说:“老伯伯,您慢慢喝!”

      “这.....·这......”老汉看了看众兄弟,不好意思地咂了一小口接着一饮而尽,连声说:“好酒、好酒,谢谢......谢谢!”

      徐谋向徐勇使了个眼色,徐勇会意,不由分说地又给老汉倒了三大碗酒。“走啦·.....”孩子们一阵风似的又跑了。

      从一大清早就出了王宫,现在时已近正午,刚才又喝了一肚子水,孩子们感到饿极了。徐诞紧追着弟弟妹妹们来到一家饭铺前正要坐下,忽见造子、造女两兄妹早已坐在那里。

      对于造子和造女,徐诞他们虽然时常从王师爷和五子傅口中得知,他们同父亲造父都是西周派到徐国来的奸细。然而,在孩子们眼里,他们并未做过任何坏事,左看右看都不像坏人的样子,加之他们又是姨表亲,虽然当着大人的面,他们之间形同路人,不敢造次。而当大人不在时,他们却成了好朋友。尤其他们近来很少见面,孩子们的心底反倒生出许多淡淡的思念之情,今日见了,一点生分也没有,友好之情溢于言表。

      六姑七姑一人拉着造女的一只手,叽叽喷喷说个不停。五王子徐巧与造子早已抱着滚成了一团。

      徐诞见了造女,发现她越发出落得楚楚动人,两眼放着奇异的光。造女虽与两位王女亲热着,两只眼睛却一刻也没离开过徐诞徐勇见状,走过来逗趣地说:“我说造姐,你们几个光顾着亲热了怎么还不过来拜见诞哥呀?”

      造女红着脸,走过去,微微低头弯腰,向徐诞轻轻施了一小礼小声说:“诞哥哥儿好!”说完,又拿眼睛膘了瞟徐诞。

      “好.....·好......”徐诞惊慌失措地说:“你......你们怎么也来这里啦!”

      “我·.....我们......我·.....”造女不知说什么好,只拿两只眼睛瞟着徐诞,看了一眼又低下头去,显得十分局促。

      徐巧走过来,一手拉了造女的手,一手拉了徐诞的手,大声对大伙说:“我说哥们儿,让造姐做咱们的嫂子你们看怎么样?”

      “好”大伙齐声赞同。造女挣脱了徐巧的手,逃回到六姑、七姑身边,三个女孩子早已笑着抱成了一团。

      “好啦好啦!”徐谋大声说,“咱们还是先点吃东西吧。你们看'老五的口水都快流出来啦!”

      “我倒没那么馋”,徐巧挤眉弄眼地说,“你该先问问咱嫂子想吃点什么”。

      “我打你!”造女跑过来揪住徐巧的耳朵,咬着牙齿地使劲猛扯。

      “哎哟、哎哟,疼死我啦!”徐巧极其夸张地大声叫着,“我一喊嫂子,你就心惊,这不是不打自招啦......哎哟哎哟,疼死我啦··....造女急忙松了手,逃回六姑身旁,一连声地嚷着让六姑七姑替她报仇,大伙又笑作了一团。

      这时,造子站在六姑和造女面前,嘿嘿嘿地一个劲地傻笑。造女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六姑一扭身,躲到别处去了.....。

      这家饭庄不大,几条长石桌和几只石凳,饭菜倒也齐全:一只三脚陶釜里焖着大米饭,一只石釜中表着鱼汤,另一只铜釜中正吱吱啦啦地烧着大块的猪肉。

      徐谋知道造子、造女自幼生长在西周旱地,很难吃到白米饭便令徐巧为他们俩人要了两碗米饭,浇了浓浓的鱼汤和大块的肥猪肉。其他孩子也是米饭加猪肉鱼汤,一个个吃得天花乱坠。就连两个王女的脸上,也不知怎么粘了几粒雪白的大米。别人对着她俩笑,她俩也莫明其妙地对着旁人笑,大伙立时笑成了一片,连店家夫妻俩也被这群孩子逗得咧着嘴直乐。

      吃罢饭.店家只向徐勇讨了三碗酒,不愿再收钱。徐勇塞给店家两个银角子.店家千恩万谢地送孩子们离去。

      出了城门,东门外便是码头。码头上,人马货物,上船下船,熙熙攘攘。客商们大多是徐国的百姓来这里贸易,也有东方的郑国营国、根牟、虚虑等各国的商人来此,他们或以羊换米,或以米易布。大宗的生意才用钱币交易。时不时地还能看到西方的周国、韩国,南方的越国、楚国等国商人,他们大多是拿本国特产来此换回大米、鱼干、虾干,或是布匹、丝绸或茶叶。有的甚至学会种植稻谷从这里购回未邦和稻种,回乡种稻去了。

      徐诞等人不及细看,匆匆搭上了一条顺路的西行货船,穿过徐城中心大街,向西市而来。

      这西市以西方人居多。这些西周等国的商人们,从早年就听说“东方有君子之国,其民好让不争”。他们来到徐国一看,果然不错。他们便来徐国做生意。生意做久了,不少人就在徐国住了下来,融入徐人之中。这西市便是东西交流的良好场所。徐国人要买西方各国的皮衣、皮帽、牛马、骆驼,就到“西市”要买本国或东方其他国家的货物就到“东市”,经过千百年的手传口授,人们便将到东、西两市购物称作买“东西”了。

      王子们穿过了城中的十字大街,很快就在西市口下船登岸。一下船,他们就看到:这里同东市相比,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一一市场内大多以西方人为主。他们大多穿着皮毛制作的西服、西装。他们多数是商人。大一些的商人,大多拉来验口 政成具店衣帽

皮靴,换回去米、面、粮、油、棉布、丝绸,等等;小一些的商人则在徐城开个牛肉馆、羊肉馆或是拉面馆什么的。也有穷人,但是很少。这些穷人,有的是因生意失败,有的是因病灾家景破败。他们有人沿街乞讨,有的给人帮工。他们一心积聚力量,以图再次发达起来。因这些二次创业者大多集聚附近的东山上,购置产业,形成了西方人的小群落,所以,后人将生意再度辉煌的人称作“东山再起”。

      王子们进了西市场,便闻到人群中散发出一阵阵牛羊气味扑面而来,六姑七姑急忙用手掩了鼻子。路旁的一家西饼店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西饼店门口有几只大饼炉,这种炉子很特别,一-首先要在地上挖出灶坑,留出灶眼儿,然后放一块石板,石板周围以石块围之,石板上放一张大饼,底下烧火。这大饼不是人工和面,而是用压杠反复挤压,把面挤压到一定程度,这才放在大灶的石板上,然后又在上面再盖上一块大石板。烧火也很讲究,要小火慢烧一张大饼要两个时辰才能出炉。此刻,饼店门旁立着好几个半人高的大饼和很多小饼。孩子们对这种小饼很感兴趣。只见这种小饼有手心般大小,四周捏有花边,活像一块柿饼,长得十分可爱,孩子们一个个爱不释手。店主是个大个子,十分豪爽,他见孩子们喜欢,便不由分说地拿起一把大刀,一刀就那张大饼切成两半,接着又像切西瓜一样切下一小块,送给七姑说:“哦这块大饼,不好吃不要钱。若要再买,三尺布换一张大饼或十只小饼!”

      七姑接过那小块大饼,咬了一小口连声说“不错”,随手送给造女。造女说:“哦是吃着这个长大的!”

      “哦吃,哦吃!”徐巧一边调皮地捏着自己的鼻子,学着店主和造女的腔调,一边捏着小饼问:“哦们每人一块小饼要多少钱?”店主说:“每人两个小饼要一只角子。”

      徐谋从徐诞口袋里掏出一只角子交给徐巧,徐巧心疼地将那只角子在手掌中把玩了半日,方才心有不甘地交给店主。店主给每个孩子两个小饼,外加一张大饼,他翻来覆去地把玩着那只银角子,心中暗暗庆幸一一看来今日他遇上了不懂行的了。他十分满意----他发财了----只不过发了一点小财。

       孩子们穿过长长的西市,来到了西门里。这里是西市最热闹之处。这里有“马市街”、“羊皮巷”、“牛羊市”等街道,是市场的交处。这里店铺林立,人头攒动。几个孩子东瞅瞅、西望望,只恨为何不早点到这里来玩玩。

       “造子-----造女----!”听到有人喊,孩子们回头一看,原来路旁一间西服店门口站着一位大嫂,此刻她正向造女招手呢!

       造女飞快地跑过去,高兴地抱住那人说:“姐姐,许久没见你啦!好想你呀”

       “今天带这么多人”,那大嫂问造子,“都是来买衣裳的?”

       “是的!”造子掏出两只银角子,交到她手上,豪爽地说:“给他们每人买一顶帽子、一件皮衣、一双靴子吧。”

       “哦哪能收你的钱哪!”

       “不用客气!”造子一边说着,一边先为徐诞选了一顶毛绒绒的小皮帽,亲手给他戴上,又给他选了一件上好的皮衣,一双合脚的长筒皮靴。孩子们欢呼雀跃,各自选好自己的衣帽。一群东方孩子立刻变成了西方孩子的模样。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得直不起腰来。六姑、七姑不习惯穿皮衣皮靴,她们每人只选了一顶精美的翻毛小帽,歪歪地戴在头上,显得十分活泼可爱。

       这时,造子趁大伙不注意,悄悄地走到另一家服装店前,同店家低语了几句。那店家点了点头,挑了一件漂亮的披风,送到对面的六姑面前,笑眯眯地指着造女对六姑说:“姑娘,那位姑娘送你这件披风,你试试看。”

       站在旁边的造女听了,先是一愣,转眼看了赵子一眼,接着红着脸急忙朝六姑点了点头。

       六姑将那件披风披在身上,在原地转了几个圈儿,左看看,右看看,问身边的七姑:“妹妹,好看吗?”七姑见不远处的造女一个劲地朝自己使眼色,嘴里支支吾吾地不置可否地胡乱点了点头。

       “好看吗妹妹?”六姑反反复复看来看去,无意间转脸看见徐巧正朝着造子一个劲地眨巴眼,她似乎即刻明白了什么,好像怕被火烧着似的,急忙将那件披风交到店家手中,连声说,“谢谢!谢谢!-你拿回去吧,拿回去吧......”

       看看天已经过响,徐谋提醒诞哥和大伙:我们不能光顾自己高兴地四处乱疯,别忘了临行前王师爷的嘱咐,该到庙山祭祖去了孩子们听了,只好离了西市,返回到“大十字”再往北拐向了徐庙山方向。

       徐国的祖庙在徐城北门外十余里的庙山上,人称徐庙山。孩子们紧赶慢赶,终于来到了山前。只见山门前路西旁有一座半人高的小房子。这房子石顶、石墙、石门、石窗,十分精致典雅。这就是闻名徐国的“三间房”了。来到“三间房”前面,弯腰即可看到房里有一座石犬雕像一-这石屋建造的很机智,它的门窗不高不低,恰到好处。不管是谁,只要他想观看石屋里的石犬雕像,必须弯腰低头作出鞠躬敬礼形状。这里就是护佑徐诞出生的那只黄犬鹄苍的灵魂寄居处了。房后紧接着就是一座土坟,那便是鹄苍的葬身之处了孩子们站在“三间房”鹄苍坟前,心中十分悲伤。他们谁也不说话默默地站了好久,这才一个个眼泪汪汪地离开了。

       过了“三间房”不远处就是徐王庙。这里供奉着始祖伯益公和自徐国开国君王若木公到徐诞的爷爷共三十代君王圣像。

       庙前有一片宽阔的广场,大门前竖立着一根巨大的石柱,足有两丈多高,石柱上立着一只石雀。徐国属东夷,同其他东夷国一样徐国也是以鸟为图腾的国家,人们视鸟兽为神灵,尤其对家燕,更是敬重有加。人人自觉呵护,从不会有人伤害它们。

      几个孩子站在庙前广场上,眺望四周的景色,一个个心旷神怡,兴奋不已。

      徐谋指着正南方赢立在一片山岗上的徐国王城大声说:“你们怡,兴奋不已。看一那是咱们的王宫-那是双楼-那是五子宫一那是大十字街一-那是东门一-那是西门......那是.....

      “唉唉唉,你们看,你们看,"徐勇抢着说,“城南的那座山真漂亮一-山顶红若火焰,山下绿树成荫------”

      徐仁说:“那山叫红山。”

      “你们看,你们看-”徐谋指着东边的那座山说,“那山上的石头全是青的,树也是青的,整个山都是青的。”

      “那叫青龙山。”

      “快看快看,你们快看-”徐勇指着西边的那座山说,“那座山整个都是白色的!”

      “那叫白虎山!”

      “那北面的这座山叫什么山呢?”七姑忍不住问。

      “它叫黑汪山。”徐仁解释说“这四座山和王城底下的那座黄龙岗都有讲究。”徐仁咽下一口唾沫,接着说,“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黄龙;青龙代表太昊,白虎代表少昊,朱雀代表炎帝,玄武代表灏预一-他们都是上古时期我们东夷人的先祖圣贤。”

      “二哥你咋知道的恁多?”七姑忍不住问。

      “这谁不知道?还不是王师爷告诉他的?只是我们从未站在这等高处观看罢了。”徐巧不屑一顾地摇摇头说。

      “咱们的王城真是个风水宝地一-有四位先祖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护佑着我们,真真是咱们的福气。”徐谋赞叹说。

      六姑远远地看到大哥徐诞站在高处,正呆呆地看着这群孩子们,还一个劲地傻笑六姑便忍不住走过去,摇晃着诞哥的胳膊问:“你看他们一个个”能“得跟青葱大蒜似的,你怎么不说话啊大哥?”

      徐仁走过来解释说:“大哥比我们谁都明白,他只不过觉得犯不上同我们争执罢了。”

      七姑羡慕地说:“你们咋啥都知道?”

      “你没听王师爷说过吗?”徐巧得意的说,“一个人是“从小看大,三岁至老。’-每个人从他刚生下来,就分成了三六九等一有的人呢,不教他就会;有的人呢,一教就会;还有的人呐,你再教他也不会。诞哥嘛,是属于“不交就会’的那种,仁哥、勇哥、谋哥我们这些的人是“一教就会’的那种。还有的人哪,是属子“敏也教不会’的那种一一你明白吗?”

      六姑翻楞着眼睛想了半天,她突然跳起来,一边憨憨的笑着一边追打着徐巧,嘴里还不停地骂着:“死老五,死五哥,我叫你变着法儿骂我,我叫你变着法儿骂我......”

      “哈哈哈哈哈哈!”孩子们全都哈哈大笑起来。

      孩子们看罢四方景致,入得大门,见里面便是一个大院子,山门两侧各有一株杏梅树。院子正前方就是徐庙正殿,两棵高大的白果树,矗立在大殿的正门两侧。

      对这里,孩子们都很熟悉,他们每年都要随父王母后来此祭拜先王。他们还听大人说过,在这黑汪山后面的深山里,拳养着巨角鹿、山糙、白象、貌狱、驼鹿、羚牛、巨蟒等奇兽。山里头那个名叫黑汪的深渊里还养着江猪、蝗俞、娃娃鱼什么的。不过,他们几个孩子谁也没有亲眼看见过。因那里是禁区,除徐绥王外,全国官员、百姓,未经徐绥王许可,谁也不准观看。

      依照父王祭祖的仪式和程序,由徐谋指挥着,徐诞领头,很快祭祀完毕。大伙正要下山,徐谋提议要玩玩“摸树撞果”的游戏。      以往,他们每次随父王祭祖完毕,父王同庙祝叙话,就放孩子们自由玩耍。他们先是向空中抛掷帽子,谁的帽子接不住,掉在了地上,就把谁的眼睛蒙了.让他先靠在一棵白果树前,围着白果树转上几圈,然后再走过去摸另一棵白果树。摸到的,就算是你有了好运气;若是摸不着的,就要给人当马骑。谁若失败了,必须让四个兄弟每人轮流骑上一遍。你想想,那还不够受的?

      再一个活动就是“撞果”第二遍接不着帽子的,就要站在大门两侧的一棵杏梅树下,也是蒙了眼睛.在原地转上几圈,然后要用嘴巴去撞另一棵杏梅树。如果撞到了果子,就算是好运气了,可以有权吃一只杏梅:若只撞了枝叶,那便要围着两棵杏梅树和两棵白果树各爬上三圈。即便撤上了果子,若正赶上果熟了那倒还罢了,若是杏梅正青时,那颗青果吃在嘴里,味道好坏,那一定是天知地

知你知他知了。

      看看天色已晚,徐谋仁觉得出来的时间已经不短,不同意再玩上述游戏,便向长兄徐诞建议山回官。

正当大伙在为下山还是不下山而争论不休时,徐巧突然拉住造子的手,悄悄地向他使了个眼色。造子顺着他的眼神一看:只徐诞在北面依着一棵白果树,自己的妹妹造女在南边依着一棵有梅树。两人虽然离得很远,但是两人的眼睛却笑嘻嘻地远远地相互凝视着,含情脉脉。他们似乎忘掉了吵闹的兄弟,忘掉了身在何处看到这里,徐巧好像突然发现了天大的秘密。他突然大声地对大伙说:“哥儿们,姐儿们,听我说,你们急着回官干什么.诞哥儿和造姐嫂子还没拜天地呢!”

      “噢!拜天地罗!”孩子们立刻炸了营

      “拜天地”是儿童们玩的一种过家家的游戏。一个儿童今天同你拜,明天又可以同他拜。孩子们只图当时欢乐.过后也就忘了,谁也不会拿它当回事。任何男孩、女孩,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玩“拜天地”这种游戏。即使双方父母在场,他们也只是站在一旁笑嘻嘻地观看,谁也不会出面干涉。

      不管徐诞和造女情愿不情愿,孩子们一齐动手呼啦啦地将徐诞和造女两人按倒在祖庙门外,让他们对着门内的先祖,不停地磕头。还有的按住造子和六姑一起胡乱地磕头拜天地。欢声笑语,在几里之外就能听到。

      庙祝和几个徒弟站在一旁,只是笑眯眯地看着嬉闹的王子王女们,一句话也不说。

      孩子们正吵闹着,隐隐约约从山下传来马鞭“叭叭”的响声,由远及近。很快又听到了马蹄声。大伙停住吵闹,便见五子傅从大门外走了上来,他手握长鞭,招呼王子们说:“孩子们,君王派我来接你们啦!”

      “噢.....回官了!”孩子们一阵欢呼,争先恐后地爬上了那两辆马车,压得马车咯咯直响。

      五子傅打了一声响鞭,高声喊了一声“驾!”两辆马车飞快地向

山下驰去。孩子们疯了一天,在东西两市又吃了个大饱,还穿了一身暖烘烘的皮服西装,待上了马车,颠了不大一会,有的也就忍不住睡着了。

      徐诞正巧同造女面对面坐着。他见造女低着头,两腮红红的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十分妩媚动人,便不由自主地拉了她的手,只见造女浑身一颤,抬头深情地看了徐诞一眼,两人目光对视像有一道闪电,击中了徐诞的心灵,他心中不由地打了个机灵。他将造女的手握得更紧了。

      刚才的对视,在两个人的心灵深处掀起了无限的波澜。这一对视,两人就好像结下了千古奇缘。徐诞立刻觉得就像欠了造女许多东西,欠的是什么,他也说不清楚,好像有终生还不清的账·.....徐诞心中涌起一股神圣的责任感。他暗暗地发誓:今生今世,我要竭尽一切力量保护她,决不能让她受到一丁点儿委屈,要让她永远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