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徐国采取裕民强国的政策.在东方逐渐崛起之时,西周已到了周昭王时期。
西周国君姓“姬”,相传是帝“誉”(上古五帝之一)后裔“弃”的子孙。有部氏(邻,今陕西武功县)女“姜娠”生“弃”。“弃”在“禅让’时代做农官,被尊为农神,号称“后稷”。“弃”的后代“公刘”迁居“露”(陕西句邑县)。从“公刘”到“古公父”共十代,都住在翻地。后因受戎狄侵略,“古公父父”迁居“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生三个儿子:“太伯”“虞仲”(即仲雍)和“季历”。“季历”继承周国国君之位,号称“西伯”。后来,商王“武丁”杀死了“季历”,由季历之子“昌”做了周国国君,晚年自号为“周文王”。公元前 1066年,文王的儿子在文王死后第四年伐“纣”,自称为“武王”。“武王伐“纣”后两年病死,他的儿子成王“涌”继位。因成王年幼,“武王同母异父的弟弟周公“旦”摄了王位,代行国政。他先后灭了五十余个诸侯小国,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强盛的国家--西周王朝。到“周昭王”时,西周以“镐京”(今陕西省长安县)为中心,有王畿方圆约干里土地,是西方的一个强国。
周天子自称是上天的长子。他们认为:天下的土地和臣民,是上天赐给他的。因此可行使所有权。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同姓诸侯都尊他为大宗子。天子分土地、臣民给诸侯或卿大夫,小国君尊大国君做宗子。周天子认为,天下的诸侯国都是他的子国,必须向他的宗国称臣纳贡。
周昭王听说徐国发展得很快,心中自然十分不安。他思来想去,决定让造父先到楚国访问,然后再前往徐国刺探国情,并酌情向徐国施加一些压力,警告徐王不可逞强称霸这时的楚国国君是“熊绎”
说来话长一-远在夏“禹”大战三苗时期,长江中游就有一个叫做“荆楚”的部落。“武王”伐“纣”时,“荆楚”曾派兵参加过周军联合作战。“周成王”封文、武两帝以来的功臣后嗣,“熊绎”的祖先就开始归附“周文王”,从“武王”伐“纣”的“簪人”酋长,到“熊绎”才受
到周天子的封爵。
“能绎”初封地在“丹阳”(今湖北省“归”县),土地面积非常小,不够诸侯国的资格。“周成王”大会诸侯时,“熊绎”只能同“鲜卑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 一同看守祭神的火堆。他带领自己的子孙,处在群蛮争斗的环境中。只能坐小竹车,穿破烂衣装。他亲自带领子孙和乡民开辟山林荒地.自食其力。后来,他慢慢地吞并了周边的许多诸侯小国,土地不断扩大,便立国号为“楚”,地域方圆约八百里。
楚人好斗,又经常取得胜利,国境扩大了,斗志更强了。楚人自称蛮夷,专力攻取其他诸侯小国。若是三年不出兵,便是全国人莫大的耻辱;一生不参战,是一个人终生的耻辱.死后不得进祖坟,不得葬楚地,只好丢进江河,喂鱼喂鳖。
再说造父奉命离了镐京,日行夜宿,不知不觉便到了楚都“丹阳?
楚王熊绎率谋士李光禄、长子句夏王,次子鄂王、三子越章王出城门外二十里迎接。
楚王熊绎为造父在楚宫举行了盛大宴会。首先先是苗舞。只见一群年轻貌美的苗女,赤裸上身,下着草裳,头上、项上,挂满了各种银环银铃,叮当作响。楚王能绎看得兴起,下台抱起一个苗女,搂
在怀中乱捏乱摸起来,引得文武大臣们一片狂笑。
接着是鬼巫表演。只见一名神巫,手持旌幡,指挥着面戴黑黄绿白诸色面具、青面擦牙的厉鬼在张牙舞爪。神巫的旌蟠往左-指,厉鬼们就往左狂舞:旋端往有二指,厉鬼们也就往右狂舞。他们上下左右,横冲直闯。忽然,厉鬼们一个个口吐烈火,耳中喷烟,吓得胆小的人们吱哇乱叫。
再接着是大象表演。只见宫门前排列着两队大象,各有十来头。象背上装了架栏,上面各坐着两名士兵。两支象队相遇,士兵们各挥长矛,相互搏击,十分惊险。忽然,一头大象背上掉下一人,立刻被对方的大象踩为肉饼,鲜血四溅,吓得人们一阵尖叫。
最后是奴隶相搏。两队奴隶,手持刀枪,双方刚一碰面,二话不说,挥刀就砍.举枪便刺,顷刻间便死伤过半。
这时,只见楚王的一位战将一一外号“九头鸟”的大汉飞身下台.他伸手扯起一个还在冒着鲜血的奴隶尸体,竟然喝起人血来喝罢,他还哇哇大叫着吩咐下人:“拉出去煮了,给王爷们下酒|”造父早就听说楚人好斗,嗜杀如命。今天算是让他开了眼界,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三日欢宴过后,造父向楚王传授周昭王的王喻。熊绎仔细看过,知道是令他同造父一道前往徐国,便满口答应,准备次日成行这楚国对待宗周,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爹一样。宗周有什么要求,楚国立即响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二天,造父在熊绎的护拥下,带领八百护卫,取道向徐国进发。。。。。。
造父此番使徐,心情不同以往。众所周知,造父的夫人姜氏与徐国绥王王后是一母同胞姐妹,徐绥王是造父的亲姐夫--妹夫向姐夫宣战,心中会是何等滋味?
造父和熊绎的队伍不日来到了徐楚疆界,早已被消息卫德五探了个结结实实,他急令黄犬传书,火速报于徐绥王。徐绥王立即下令:藏弥兵马武器,偃旗息鼓,脱去华服,着草履布衣,专等造父能绎的到来。
造父、熊绎进了徐国疆界,竟然未遇一兵一卒。一路走来,只见徐国关不置卡,隘不设兵。到了徐都,城门口也只有几名守城门的老弱病残,一个个灰头土脸,不瞎即瘸。他们手执竹矛木剑,身着柳盔藤甲。熊绎见了,暗自好笑,也不通报,打马飞奔,直冲城门,一直冲到徐城内宫,仍旧骑在马上,手持长矛指着官门大声喊道:“昭王特使来也,徐绥快来迎接!”
只见徐国绥王身着布衣草履,慌慌张张走出宫来,他一叠声地说:“不知嘉宾来临,有失远迎,万望怒罪。”
熊绎骑在马上,指着王宫,狐假虎威地说:“徐绥,你这官殿怎么盖得这么高,这么大,你想干什么?依我看,你务必将官殿降低=尺,缩短三丈。我听说你兵多将广,国富民丰。周昭王令你准备良马一万匹.稻米四万担,牛羊十万头,绸缎五万匹,赶快给昭王送往镐京去|”
徐绥王急忙答应:“我即刻着人去办。‘’
熊绎又说:“我和造父今番前来传你,是因昭王封你为列国侯。”说着,从怀中抽出黄卷,抛于徐绥怀中,只说一句:“你自己看去吧。”便同造父率随从打马出官,急吼吼地回国去了。
徐绥王见造父、熊绎如此无理.便知周、楚已经结成联盟。从今往后,东夷各国,必被他们逐一蚕食。想想自己的年龄也大了,体力精力也大不如前,几个孩子虽然聪慧过人,但毕竟年龄尚小,难当大任。想到这里,不觉流下泪来。
。。。。。
造父、熊绎走后,徐绥王便病倒了。他浑身发热,整日昏昏沉沉.夜里惊梦经常大声喊叫。
巫师从早到晚,不离徐绥王身边。过了几日,徐绥王头脑开始清醒,只是茶饭不思,一天到晚唉声叹气,不管见了谁,都是爱理不理。
巫师向王后禀报说,近日他夜观天象,见群星灿烂,银河漫溢。月轮理。圆满,银光四射,星月同辉,月相亢亢,夜空如昼。他又昼观日相,却见日辉黠淡,夏日竟然降霜现雾.晨昏颠倒。东南方向,天现二日双日争辉。此乃阴盛阳衰阴阳更替之兆也。每日晨昏之际,五子宫的上空,总现五彩祥云。太子偃王每每出动之时,总有祥云护卫。我观偃王,近日他印堂日益发亮,浑身散发异彩。天地间,阴阳交替不日即可见巨星陨落。天意昭昭,世人皆知--新的圣君已经现世因此,他向王后和王公大臣们建议:城东北二十里外,有一座徐理山,那里是块风水宝地,君王若去那里休养些时日,会对君王的身体大有脾益。
王后也没有什么好主意,听了巫师的话,只好找王公大臣们商议,并着徐诞他们前往徐理山打理。
过了半个多月,听说徐理山那边已经收拾停当,徐绥王便坐了轿子,上山去了。
徐理山并不太高,山前竹林如海,山后松柏若涛。山前背风向阳之处,有一道山泉从山上流下来。
徐诞因地制宜,依泉建起了竹宫三间,配房九间。竹官以巨竹支撑,离地三尺。竹墙竹瓦,竹门竹窗,竹桥竹路,竹桌竹椅,竹围竹扉。泉水从官后绕过官前的小桥,向山下流去。林中鸟语花香,官中风景如画。绥王看了,点了点头,便不再回城,当晚也就在竹宫住了下来。
徐绥王把巫史、八卿、王后、随从们,全都打发回去只留徐诞在侧侍候。警卫仆人、粮草马匹、厨娘医生在侧待命,自然不在话下。吃过晚饭,徐绥王便在暖榻上卧了,他牵了诞儿的手,流着眼泪说:“儿啊,你父王在位二十多年,披肝沥胆,谨记祖上“民为上君为下,以仁兴国’的嘱托,一生坚持察民情、解民意、释民困、供民需。一生之中,视民若父母兄弟子孙。民之父母、我之父母。民之兄弟、我之兄弟。民之乐、我之乐。民之怒、我之怒。民之苦、我之苦一生唯民是举。今西周强盛,荆楚南蛮尾随其后,日后必然以我为敌,有朝一日,必然兵戎相见。到那时,将如何应对呀一一我的儿!
说完,徐绥王喝了口诞儿送上的水,继续说:“周楚两国合而代我,势必难挡,望我儿早早定夺,我徐国的江山就托付给你了。"说完,他气虚神迷,喘息不止。徐诞急忙煎药喂水,侍前跑后,心中沉痛不已。
三月过后,徐绥王身体逐渐康复,便回到王城临朝坐殿。他对巫史八卿和徐氏五兄弟二公主一一交待完毕,又为徐诞加冕,正式封为“偃王”,自称“太王”,依然退居徐理山中,国事由儿子“偃王)
主理,徐偃王其时年仅一十八岁。
徐诞封王坐殿,立即传遍天下,人们纷纷传言:偃王为天上的神明转世,非常人也。他入卵转世,即有黄龙(黄犬)护佑,前世已被天帝赐为偃王,刻在掌上。再看那徐诞,身高六尺,面如始祖“若木”公,貌似先祖“伯益”公,神似“黄帝”。器宇轩昂,美若天神,光彩照No
徐偃王身上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那些公道正派的正人君子,在偃王面前,如鱼得水。那些心怀叵测的小人,见了偃王,都会心虚胆寒。平民百姓们.只要见上偃王一面,一生都觉得幸福美满。就连敌视徐国的人,只要见上偃王一面,多半也会恩仇顿弥,敬重偃王。
这徐偃王实为伯益的第三十三世孙,是若木的第三十二世孙。
就这样,十八岁的徐诞承袭了徐国第三十二代国君。
前番造父、熊绎代周昭王来徐国敕封,一来是想刺探徐国的虚实,二来是想向徐国施压---不可发展过快,不可富敌西周,不可强兵富国,只能做一个国弱民穷的小小诸侯国,绝不可同周昭王比肩。徐国向何处去,明明白白地摆在了这位十八岁的徐偃王及其子民们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