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偃王外出周游,所到之处,凡见过偃王的人,无不为他那奇美的容貌而称奇,继而又为他的品德仁爱所折服。“偃王仁君”的说法.很快传遍了整个徐国和周边广大地区。国内很快出现了上行下效、形成了体察民情、关爱百姓、兴利除弊、勤俭务实的良好风气宗子们主动释放奴隶.救济穷弱,抑制强梁。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徐国的国力更加强盛起来。
过了半月,“跑腿”毛蛋带来好消息--飞燕戏班今日正在二十里铺。巧王不敢怠慢,抓紧收拾行装,让毛蛋带路,急冲冲朝二十里铺赶去......
为了防范周、楚两国的进攻,也为了方便国人的生产生活,偃王令谋王组织民力,重新拓宽徐国的道路,加固桥梁,疏通河道,确保全国的陆路东西沟通,水路南北相联,水陆交叉,纵横交通。他又令勇王重修关隘城保,加紧训练十兵。偃王组织了由步军、水军、车军、马军、牛军、羊军、蛇军等诸兵种组成的“杂军”,探索新的作战思想和作战方法,并着力发展冶铜炼铁,改造军队盔甲刀矛、弓箭矢弩。
巧王带着“跑腿”毛蛋跟随着飞燕戏班走乡串镇,每场必看在巧王的眼中,那飞燕的一招一式,莺啼风吟,甚至一个眼神,一辈一笑,都牵动着他的魂灵。巧王若一日看不上飞燕的戏,便茶饭不思,坐卧不宁。巧王觉得:飞燕不知是何方神灵,降临人间。她是美玉雕就,水晶塑成。她是一汪水,她是一团汽一-碰不得、惹不得她理应得到千人的宠、万人的爱巧王恨不得拿黄金美玉打造一座欧楼玉字,请飞燕去住,重希望导一座仙山球离,让飞燕在那里尽情歌舞......
一日,巧王来到了一个名叫“七里沟”的地方。远远听得有吵闹打骂之声。寻声赶去,单见一家酒店门前,老板娘带着几个伙计对着一个秀士破口大骂。那秀士低头不语,不知如何是好。经打听,方知秀士是楚国人,名叫楚生,文武双全。此番他离开家乡,遍访天下,访文拜武,行侠仗义。近日来到七里沟,本打算寻访一位武林高手,不料巧遇一个自称“二商人”的西周国的朋友,他说是认识那位武林高手。楚生便请他帮忙寻找。二人同吃同住,一连数月,仍未寻到。不料,忽一日却不见了那位周国的“二商人”,楚生发现自己的钱囊也不见了。没有了钱,尚欠一日的房钱饭钱,楚生愿将随身宝剑作抵押,外出寻朋友借钱还账。店家不允,因此吵闹打骂。
巧王代楚生付清了账,讨回宝剑,离了那家酒店,跟随飞燕戏班来到一个名叫”八里屯”的地方,找了家干净的酒店,吃饱喝足住了下来。楚生厚道仁义,真诚大气,同巧王情投意合,两人相见恨晚,遂成为挚友。
巧王、楚生和毛蛋三人,着民服、穿草鞋,不露锋芒不显富,远远地跟着飞燕戏班,听戏、喝酒、闲逛,该吃就吃,该住就住。这天傍晚,他们跟随飞燕戏班来到了一座大桥上,见桥头写着”五孔桥”三个大字。觉得饥渴难耐,便倚在桥栏上歇息打尖。忽听一声呼哨,从桥两头蹿出两帮黑衣强盗.众人立刻厮杀起来。楚生机警,一眨眼跳出圈外,冷眼探寻对方的底细。巧王和毛蛋也寻机跳出圈外。赵铁腿一家因被强盗泼洒石灰白粉迷了眼睛,一个个全被强盗们打翻在地。
楚生紧了紧腰带、挽了挽袖子,大喊一声,三脚两拳就将那群强盗一个个全都打翻在地。楚生招呼赵铁腿一家一起动手,将这帮强盗捆了个结结实实,蒙了他们的双眼,封了他们的口.踢下桥头让他们等待明日艳阳高照时,待遇到好心人时再求救去吧!
自从楚生勇救赵飞燕,飞燕一家对巧王、楚生、毛蛋三人不再生分,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巧王从此也就名正言顺地同飞燕戏班混在了一起。
有一天,巧王跟随飞燕戏班来到十二里半,见路旁跪着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名叫小梅。小梅头上插着两根稻草。原来.小梅的父亲病重,无钱治疗,女孩自买其身,换钱救父一-原来是个义女。巧王心蒸,送于她十两银子。小梅的母亲说家里有五个孩子实在养活不了,希望这位好心的老爷行行好.赏小梅一碗饭吃让她这孩子给你当牛做马都行。巧王无奈,只得又留下了二十两银子.将小梅收为义女,好让她的家人放心。于是,巧王一手牵了小梅,一手牵了毛蛋,跟着飞燕戏班四处游乡去了。一路上,毛蛋看了看小梅,又看了看自己,仰头再看看巧王,一边走、一边说,“五老爷一您今日有了义女,何不再收一个义子呀?”巧王故意说:”我早就想收个义子啦.只是一时没找到可心的呀?毛蛋你帮我介绍一个如何?”毛蛋羞羞答答地说.“五老爷,您......您看......您看我?.....·我......”巧王假装生气地说:“什么五老爷五老爷的那么难听---叫爹爹不就中了吗?--傻孩子!”“那......那......我就叫你父亲啦?”“叫爹爹!”“好-爹爹、爹爹、爹爹......”毛蛋和小梅一起叫起来。”好好好好!今日儿女双全一-这不省了我的事了吗?”毛蛋淘气地说:“爹爹.我同小梅妹妹还缺少一位娘啊, 你看让飞燕做我俩的娘如何?”“你少多嘴!”巧王打了毛蛋一巴掌,”好好走你的路---到前边集上给惩俩买烧饼吃!”“嗷-有烧饼吃了,有烧饼吃了一-两个孩子手拉着手.飞快地向前跑去·....·
经过数年的努力,徐国的势力已经发展到了长江以北,两准流域以及鲁西、鲁南、淮北、豫东等广大地区,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东方大国。
当时的西周,仍然保持着“天下宗主”的特权地位,禁止各诸侯国之间的攻战兼并,使原来比宗周落后的各诸侯国,反而因长期的休养生息,经济大都逐渐兴旺起来。
西周时期,西周自称宗子国。他们将天下各诸侯国分成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当时,西周和各诸侯国的国君,对内也都自称为宗子,同时他们也将各自国内的同姓或异姓亲属及功臣这些师大夫,分成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西周和各诸侯国的国君也都占有大量的土地。西周国王和各诸侯王都是本国宗族土地的所有者,五个等级的卿大夫他们的受封地,作为他们自己的采邑,采昌内可以收族聚党。受封人的嫡长子世代相传为宗子,其余子孙以及异姓的姻亲称为族党。他们耕种宗子的土地,身体被束缚,不能自由迁徙。宗子统率宗国,宗妇统率宗女。宗子、宗妇受一族人的尊敬。族人得车马衣裘等贵重器物,要选择上等的器物献给宗子,次等的器物归自己使用。宗子与族人的关系,就是宗子同享族人的财物。贫贱族党耕种宗子的土地,算是宗子和他们同财,实际是宗子剥夺他们的劳动产品的大部分。
各诸侯国和大小宗族,有土地、刑罚(杀人权)、军队(私卒、私属)、臣隶(卿大夫、士)、农民(耕田的族党)农奴(非党族人的农夫)、隶农(耕田的奴隶)和奴隶(包括手工业、商业及家内役使的奴隶),诸侯国内的宗族,实际是一个小国家,所谓“氏”,就是这个小国的国号。宗子就是这个小国的国君,他在这个小国里强有力地统治着全宗的族人。
诸侯国内宗族对诸侯要缴纳贡赋,并服各种摇役。有时被诸侯惩罚,加倍出赋,有时被驱逐甚至被灭族。当时的西周、荆楚、徐国等国内,都同样存在着大量的宗族。
徐偃王设“敢谏之鼓”“进善之旌”和“诽谤之木”征得无数治国安民的良策,对那些关系国计民生或者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尽快地给予了适当的解决。
由于偃王广开言路,招贤纳士,天下贤良,应者云集。于是,偃王在王宫旁新建了“八公殿”,供八位德高望重的王公颐养天年。在官外千年银杏树下,新筑“十三谋士坛”由谋王带领十三谋士,日日谈论国家大事,沟通内外交通(外交),及时向偃王贡献安民之道和建国良策。设三十六将校,由勇王率领,加紧训练“七军”。接纳“七十二贤士”,随仁王主持“鼓”、“旌”、“木"事宜,听民言,解民困。
集全国一百零八勇士,组成“勇士团”,由勇王直接指挥,专门应对察发性事件。同时,组织能工巧匠,,开始修建偃王殿。
消息卫在全国各关隘城堡都设置了“消息馆”,专门搜集当地的情报和各国的军事动态,并派精明强干之人,或以走亲访友的名义,或化妆成周人、楚人,到西周、荆楚和其他国家打探消息。
偃王陆续访问了周边几十个国家,同不少诸侯国建立起友好的联盟。
偃王除了将本国的水陆交通纵横相连,还同其他诸侯国家联合修建边境相交的道路、河道。使那些同徐国友好国家的车辆、舟辑往来十分方便,促进了各国间的政治交往和物资交流,使徐国的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
五孔桥楚生救飞燕,日后成为了一段佳话,也使巧王、楚生同飞燕戏班结成了生死之交。巧王听戏,再也不用躲躲闪闪的了
一日,巧王和楚生正在三眼井的“都是客”酒楼饮酒,楚生突然发现隔壁房间里有一人好像是商国的“二商人”。楚生走过去,仔细一看,没错.的的确确就是他!
楚生左手端起自己的酒杯,走过去,走到二商人身旁,笑嘻嘻地说:“二哥,别来无恙! 生意做得怎么样,想我了吗?”
二商人一愣,慌忙站起来.点头哈腰地说:“兄弟抱歉,兄弟抱歉......”
“说抱歉的应该是我!”楚生右手一把将二商人提了起来,反手将他举过头顶,接着,左手轻捏酒杯,慢慢地将酒灌进二商人的鼻孔里。
阿嚏......阿嚏......”二商人口鼻立刻酒饭乱喷。
这位兄弟请息怒”坐在首席的一位富翁模样的站起来说,
楚生放下二商人,双手拘拳,对那富翁模样的说:“大哥,让你他是我兄弟.有话可以对我讲。见笑了|”
“义士请坐!”富翁向蒂生点了点头,自我介绍道,"我是做生意的,他们都称我叫大商人。”说完,他转脸对二商人吼道,“老二,你又干了啥缺德事了-你给我说清楚!”
“大哥,你别生气一-”二商人指着楚生狡辩说,“这位是我朋友--前日他托我帮他寻朋友。”转身对楚生说,“楚哥,我只是拖得久了些......你多担待,多担待......
“放屁!”大商人生气地说,”你何时对我说过真话--来来,楚老弟--你跟我来------。
大商人挽了楚生的胳膊,来到巧王的坐席,先是道歉,后是耐心地听了楚生的述说。三人接着推杯换盏,推心置腹,相见恨晚.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那一年的七月,偃王随三弟谋王沿着淮水逆水上朔疏通河道到了陈国和蔡国之间,三国集中能工巧匠,将三国间的河道疏浚一新。就在即将峻工之日,谋王在河中掘出了一弓一矢,众人观之,只见朱弓赤矢奇异无比,十分精美。弓矢刚一出水,就冒出道道金光飞上了天空,倾刻化成一道七色彩虹。众人见了,十分吃惊,急忙将弓矢献给偃王。蔡国君王和陈国君王双双来到偃王面前,深深施礼,高兴地说:“恭喜偃王,今日您得了朱弓赤矢,实乃祥瑞之物也我等甘愿与陛下结为联盟,随时听候偃王的调遣!”
偃王拉住蔡王和陈王的手,高高地举起来,大声说道:“此乃天意。众君可举首观天俯首察地--君不见天之圆,地之方?天上日月星辰,地下人畜生灵。日有起落,月有圆缺。国强国弱,阴阳轮回今日我徐国和平崛起,实赖天下诸侯相扶相帮。开掘运河,疏通陈蔡徐三国,绝非我徐国一国之力,实乃三国同心戮力,合力相帮使然。运河疏通,今日润及你我他三国,他日既可恩泽天下诸侯。尔等陈王、蔡王实乃我左右手也!”众人听了,也都大声欢呼起来。
沟通陈蔡,得了朱弓赤矢,不仅获得了水利之便,还同陈蔡两国结成了盟邦,偃王十分满意,便班师回国。偃王等人水陆兼程,行进十余日抵京,见“偃王殿”已经建成,他心中大喜,便召集王公大臣们前来观看。只见偃王殿高大壮丽,实乃国之球宝,人们一个个笑逐言开,相互祝贺。
有一天,偃王正与八公谈论国事,忽听官外有吵闹之声。有人蜜报说,舒国、六国(“六”读作 lu“路”)的两位国君前来拜见偃王。
偃王走下台阶,前去迎接。只见两位君王边走边吵,“叽叽嗜陪”的地方口音,很难听清楚说他们的是什么。偃王设宴招待,席间才慢慢弄清:原来,舒国、六国自古都是徐国的同姓国,他们两国的+地相联,边界不定,民间常年械斗,每年都有死伤,两王争执不下,各说各的道理。两人先是到宗周那里评理,不料穆王外出游猎行迹不定,难以找到。他们又到楚国,楚王熊绎提出:舒、六两国各割让辖地 100里,楚国便为他们主持公道,派人帮助两国勘疆。舒六两国均感不妥。后来他们听说偃王仁厚,公道无私,便慕名结伴前来徐国,想请偃王给个公道。
偃王沉思半响.慢慢说道.“民以地所生,地为民所有。分民应以分地始。地分民,地有主,地分民则分也。”
舒、六两国君王听了.茅塞顿开。两人先是面面相觑,继而哈哈大笑,接着双双跪在偃王面前,十分感激地说:“早闻偃王仁慈聪慧盖世,今朝一见,实乃三生有幸。听君一席话,解我万世愁。我兄弟今日告辞,日后有用我之处,愿肝脑涂地,在所不辞,”说完,双双上马回国去了。
送走了舒、六两国国君,不一日又来了郑国和根牟两国的国君。这郑国、根牟两国同舒国,六国一样,也都是徐国先祖伯益的后裔。都是同姓国。根牟国在蒙山之巅,郑国居沂水之侧,千百年来,河水总是从根牟流人郑国。天旱之时 根牟筑坝截水:洪涝之季,沂水漫郑。两国之间因水而争,世代结怨。听舒、六两国君王介绍,偃王善断大
事,于是,根牟、郑国两国国君便前来请偃王给予决断。
偃王笑嘻嘻地说:“这事儿很好办-根筑坝,郑国亦可岁,涉时,上下两坝同时泄求,星时两坝同时节流。两国各派大臣销制,官府设在两国机同时泄水,旱时两三生男女,可赐为夫委;若营男或皆女,可结义为兄弟姐妹。”
根牟王、郑王听了,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他们千恩万谢地拜别了偃王,手挽手地上马回国去了。
此以后,天下人皆知:“徐偃王公道仁慈,善断难题。”于是,周边各小国之间,凡是遇到难断之事,便双双前来拜请偃王。一时间徐国城内、城外,各种服饰杂陈,口音南腔北调,热闹非凡。人们-批接着一批地抬着米粮、布匹,牵着牛羊骆马,前来竞相献给偃王。
为了巩固同各国的联系,偃王采纳东方诸国建议,决定在灵壁山举办会盟大会。
原来,徐国境内有灵璧之邑,邑内有灵璧之山,山中产灵璧之石。灵璧石天然形成,奇形怪状,不着刀斧,一块块或状若飞禽走兽,或像花鸟鱼虫。有的色彩斑斓,有的漆黑如墨。灵璧石坚硬无比,用灵璧石打磨成乐器,敲击有天籁之声,名曰磬,因此,灵璧石又名磬石,以其形瘦、漏、透、皱、秀、雄、奇、丑、悬九美俱备而名扬天下。灵璧石还被称作“八音石”。当年,徐绥王献给周昭王的就是这种以灵璧石磨制的编磬。
在这灵璧山上,有一块巨大无朋的顽石,它高约数丈,无隙无缝,顶风傲雪,千万年不蚀不坏。远远地看上去,那石头上村庄、河流、牛车、扁舟,历历在目:羊群、牧牛.农夫、村姑.活灵活现。巨石上刻着“灵璧”两个大字,更显石之灵秀,山之峻美。
会盟这天,艳阳高照,彩霞当空。山上山下,彩旗飘舞,人欢马叫,鼓角相闻。诸侯各国自带帐篷,山上山下随处安营扎寨。整个灵璧山上,顿时成了兵马的集市,将帅的海洋。各国的精兵良将,都来这里展示自己的风彩。
到了午时三刻,随着三声炮响,徐偃王骑着一匹高大俊美的高头大马,带领三十六国的国君,从山脚下走上山来。徐偃王骑乘的这匹大白马,便是他当年收养的那个白衣秀士遗下的那匹瘦马,经过细心调养,它终于恢复了当年的风采。只见它鬃毛抖动,双目圆瞪,肌肉颤动,打着响鼻,甩着长尾。浑身上下,散发着巨大的能量。它四蹄生风,稳若行舟。载着偃王,一步一步地走上山来。山路上各国将士们,整齐地站在道路两旁夹道欢迎。他们拿手中的刀枪剑戴,撞击有声。山上山下,人头攒动,金鼓齐鸣,锣鼓喧天。
徐偃王和各国的君王们来到灵璧石前,这里早就搭起了祭坛接着,各国的君臣使节,依次排列。随着司仪官徐国的仁王的一声今下,礼炮响过三十六响,徐偃王身背他那柄心爱的神木拐杖,肩负朱弓赤矢,领衔杀鸡滴血。接着,各国君王们或献生猪、或献牛羊。祭坛之前,果品牺牲摆了一片又一片。
献完牺牲.开始祭酒。以偃王为首,各诸侯国君紧跟其后.洒酒燃香,秉烛燃灯,叩头跪拜,齐声颂盟。徐国的仁王每念一句,各国君王及随从便跟念一句,声音宏浑、激越如波似涛,山上山下共鸣回响。
盟誓完毕.大摆酒宴。山上山下,日夜不息。整个灵璧山成了一个节目的海洋。
前来参加会盟的诸侯国主要有:舒、六、蔡、陈、萝、舒萝、舒庸舒鸠、宗、莱夷、任、宿句、灏臾、郑、莹、小郑、杞、介、郑、根牟、成、群蛮、百濮、卢戍等三十六国。
灵璧会盟以后,徐偃王的影响力,已经渐渐地超过了宗周和荆楚,大大领先于其他诸侯小国。徐国以一个国富民强的东方大国形象,像一轮初升的太阳,从华夏的东方冉冉升起。
为了方便各国使臣往来,徐国都城接着又新建了三十六座宫
由于徐国同各国的联系得到加强,各国的民众也都大量涌人殿,供三十六国自主使用。徐国,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徐国的科学文化的发展,国力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偃王也成为徐国自若木被封为徐国国君以来历代君王中影响力最大、经济文化实力悬强的君王。徐偃王执政时期,也被后
巧王的一言一行,都被徐国派来的消息卒探得一清二楚,并及世称为”偃王盛世”。时的报告给勇王。起初,至巴五需派消息本打探巧王的行踪;另一方面派出武林高手,暗中保护巧王。到后来,他见巧王实在无心为王,铁心为民,也只好作罢,一任他随心所欲去吧。再后来,巧王也隔上个十天半个月返回泗州徐国王城一趟。他既不穿王服,也不登王宫,只是陪着妻儿住上几日,拿了换洗衣服,带上一些银两,明来暗走,来去自由。他觉得,做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自由自在,这才叫“没白活一回”。
自从那日遇见了大商人,巧王在五股路口租了个门面,学着大商人的样子,开起了商行。他的商号大门上方也挂上了一块匾额上书“东方第一商行”-这是大商人所赠并亲手挂上去的。大牌匾的下面,还有一幅牌匾,上书“仁和商号”四个大字,这才是巧王商号自己的真名字。左右一副对联,上联是:求利为民谋财为国利己不损人。下联是:移花接木互通有无生意利为桥。
在仁和商号正堂正中,供奉着徐国先祖财神伯益的圣像,像前香炉里,香烟缭绕,日夜不息,四季不停。保佑着仁和商号兴旺发达,财通四海。
自从结识了大商人这个朋友,巧王也长了不少见识。他听大商人说,大商人他们的祖上本是商国之人,他们的先祖与徐国是血脉相承的。周武王伐纣时,商国遭难,国灭族散。商国后人为避国难不再谋求复国而转为谋利。商国的后人,有相当一部分转为生意人,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正因为做买卖的生意人中商国之人居多人们便将天下一切做生意的人和经商的商国人混称为“商人”。这个行当,也相应的被称为“商业”。商族人受了“生意人”名称的庇护,失国而不亡族,实乃商族人之大幸也。
从大商人那里,巧王还学到了许多经商理念:如“商”,可解为“协商”、“商榷”“商量”;“量”,可解为“计量”“计算”“数量”、“比较”,等等。
大商人的”西方商号”正堂,也供奉着财神若木的圣像。门口也有一幅对联,上联是:草尖取露火中求粟圣像面上刮黄金;下联是:竹篮打水水中捞月走遍天下皆为利。
总之,商人是世上最苦的人之一,也是最累的人之一,更是最联明的人之一。他们借以赚钱谋生的要诀是:“互通有无双方方个我得利,移物换物唯凭机敏方赚钱”。
你说怪不怪?巧王他放着一个现成的王爷不做,却偏偏选了个“走遍天下寻访千家克服万难求微利”的商人。
没出几年,巧王开设的“仁和商号”同大商人的“西方商号”以及后来楚国人楚生的堂兄“楚士”开设的”荆楚商号”逐渐在彭城商界形成了三足鼎力互补互利的局面。三家商号互通有无,拾遗补阙,相互竞争.成为当时彭城二家最大的商号。三家商号的东家既是竞争对手,又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又过了几年,在大商人和楚士的帮助下,巧王还在周国国都洛阳和楚国国都荣阳开设了分号。"
巧王请了一位名叫张大牙的掌柜、一名管账先生和一位名叫路路通的师爷。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
又过了几年,巧王结识了一个名叫“东方”的商人。这是一个品行极高的商人。他的生意做得极大。丰年,他以高价收购民间的余粮;歉年,他平价出售,平抑物价,赈济灾民。他在粮食生意上有朋专久,的生意却越做越大,他常说,生意人,首先必须是个善人,大生意人,必须是个大善人--善为生意的灵魂。
后来,这个东方商人同巧王合资经营的商号,开到了十几个诸侯国家。他们购置了几十条商船,开展了海上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