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正当东方的徐国,励精图治,和平崛起之时,周昭于却开始了南征,不料却被百濮、群蛮、荆楚联军击败,全军覆没,君臣全都淹死在汉水里。公元前 976 年,周王满继周君位,称穆王,继续征伐南蛮荆楚。西周的两次南征,结果都是无功而返。这又在客观上,为徐国的崛起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南征失利.周穆王上台后只好向西北方向发展。他首先占领了西北地区犬戎部落的很多地盘,获得四只白狼、四只白鹿而归。他把 这些部落的民众全部迁到了太原(甘肃东部)地区。
获得白狼、白鹿,穆王以为祥瑞。战胜了犬戎,又进一步坚定了他继续西征的决心。
周穆王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他采取了灵活的战略战术:对胆敢反抗他的那些部落小国,他就给予坚决的打击:对那些弱小的不堪一击的氏族,一律进行吞并:对一时不能战而胜之者,他便同他们结盟联谊。当时,周穆王的战略重点在西北。那时,他仍然无暇顾及东方的徐国。
这一年,巧王将彭城“仁和商号”的业务交代给掌柜张大牙,他在大商人的帮助下,组织了一支庞大的商队,准备前往周国都城深阳,以便开辟一条彭城至洛阳的商道。临行前,跑腿毛蛋向巧王禀报说,自从老爷开始准备到洛阳做生意,大商人的弟弟二商人连续请他吃了好几次饭。每次二商人都想细心打探老爷西行的详情。我向师爷路路通请教,师爷让我即刻向您察报,并嘱咐我不要打草惊蛇,要处处留心二商人言行,有什么蹊跷之处,定要及时察报老爷巧王听了,沉思半日,对毛蛋点点头说:“很好,目后我们都要多长些心眼才是”。
自从巧王收养小梅为义女,毛蛋也顺理成章地跟着小梅成了巧王的义子。然而,巧王并不许毛蛋称自己为父亲,只许他一如既往称“老爷”或“东家”。只有待没有旁人之际,才许他叫上几声。他觉得,这样既有利于生意,也是对毛蛋的一种保护--一个小“跑腿儿”,当然要比富家子弟安全得多。
过了数日,巧王选了个黄道吉日,满载着东方徐国的稻米、蚕丝、茶叶、绸缎和鱼干、海贝,浩浩荡荡地向西行进。好马快车,不几日.巧王、师爷“路路通”毛蛋他们便来到了芒杨山。谁知天不遂人愿时辰不凑巧,突遇磅磷大雨。巧王只好歇马停车,卸了货物,租了民房单等雨过天晴.再作道理。谁知屋漏偏遇连阴雨。芒杨山地区突发瘟疫,短短几天功夫,当地民众和商队随员十有二三患上了此病。无奈,巧王只好选了精干人马,返回彭城,取来药剂,救治病员和百姓。待控制了疫情,天晴路干,已过了月余。巧王清点了人马,装载好货物,重新走上了西行之路。
巧王的两只小黄犬十分乖巧可爱一一那只公的,通身金黄,却长着两只黑眼圈,一条黑尾巴:那只母的,也是一身金黄,却长着-对白眼圈,一条白尾巴。因此,它们分别获名“黑眼儿”和“白眼儿”.此刻,它俩正紧紧地跟在巧王身后,公的那只跑在路的左边,母的那只跑在路的右边。它们张着大嘴,伸着长长的舌头,急促地“哈哈哈哈”喘着气。每每见到路边的土块、树木、巨石、岔道,它们总要停下来,撒下几滴尿液,以便回程时作为寻路的气味记号一一这是狗
临行前,大商人叮啊巧王:彭城至洛阳的商道,道路曲折,大多地段山大沟深。最可怕的是临近洛阳的一段百里峡谷,那峡谷沟深的天性。吸陡,两面夹山。 峡谷的两端,各有一道极窄的谷口,第一个谷口,名叫头门峡,后面一个谷口二门峡,这道峡谷因为有了这两道峡门,便被叫做“二门峡”。过了“二门峡”,还有一段最闲的地段名叫“鬼门关”。当地民谣这样唱道:二门峡,十道关,最险要数“鬼门关”,走入十道关,犹如缝里钻。过了“鬼门关”,一步登上天·.....因此,巧王花高价雇了标行的护商队,以确保商队平安到达商都洛阳。
临行前巧王暗暗叮嘱师爷“路路通”要带足笔墨纸砚,细细地将沿途所经城镇村庄,道路河流,关隘驻军,都要一一描画真切,标注明白。并严令:只许他一人操作,不许第二个人知晓。师爷“路路通”得令,发誓以脑袋担保,一定恪尽职守,严格保密,圆满完成任务。
由于周穆王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向西北推进的速度十分迅速而有效。
这一年,周穆王带领造父等人,率十余万精兵,又开始了他的西行之游。
周穆王此次西行的目的,除了争城掠地,主要是要拜会传说中的西天王母。他听人说,西王母居瑶池之上,美艳超人,她生有七十二个女儿,更是个个赛过天仙。
周穆王率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蜿蜒数百里,不觉已行数日一天,穆王来到一个叫做“龙翔峡”的地方。只见峡谷如刀劈斧开的一般,泉水从高山之巅倾泄而下,形成一片水雾,.将山川树木全罩在迷雾之中。
穆王听当地百姓说:山峡附近有一条暗河,从暗河可以到达“跌鱼石”和“喊鱼洞”,只要人对着那洞口大声喊叫,若遇有缘之人,鱼便会从洞中随飞流而出,直跃落在洞前的“跌鱼石”上。
穆王令人找来水手和木船,打了火把,向暗河进发。
这条暗河,天然形成,千百年来,四季流淌。进了暗河,穆王发现:这里的水清澈透明,如丝如纱。通过火把的照耀,可清晰地看到河床上褐色的、青色的、浅白色的大大小小的卵石,还有那些游来游去的小鱼小虾。水气形成的一团团云雾,时聚时散,迷迷茫茫,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忽然,一道金色的阳光,从石缝中照射到流动的河床上,反射出灿烂的光芒,整个山洞都像在是动,波光粼粼。那些
千姿百态的石笋、石柱、石塔、石牛、石羊、石鸡、石鸭、石树、石花
石佛、石人、石林、石屋,全都栩栩如生,既像龙官宝殿,又如仙山亲阁。他们行进了约十来里水路,便弃舟上岸。走出洞外。
穆王他们在山谷中走了半响,忽然又听见了泉水的声音,那泉声时远时近,若隐若现。再往上走,云雾散去,阳光灿烂,太阳的光辉向峡谷中撒来了万道霞光,周围的山峰,更加显示出它的神秘和威
在峡谷的尽头,有一条瀑布从山洞中喷涌而出,这就是有名的“喊鱼洞”了。
喊鱼洞高大宽敞,水从洞底流出,洞口青藤缠绕,古木参天。洞旁岩石上不知何年何月被刻上了许多牛马、鸡、狗或狼、豺、虎豹以及一些看不懂的符号。
到了洞前,穆王令人对着洞口大声喊叫。每喊一声,周围的群山就会发出阵阵回响.让人觉得一时似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我好像进入了一个洪荒的时空,不知身在何地,已为何人。
喊了半日,也没见一条鱼虾出来,只有那如珠如玉的水花,伴随着若绸若缎的泉水,喷涌而下。
船工说:“人太多,得一个人喊才行。
穆王只好派人轮流去喊。几十人喊过一遍,还是不见什么动静
那船工只好摇摇头无奈地说:“那就是运气不好啦!
穆王走上前去,往洞中望了望:只见那山洞深不可测,酒滔水流,排天而下,只是不见一条色的影子,他自己忍不住直着嗓子喊
了几声“来......来......来......”
喊声声刚落,突然,几条小鱼随着水流联落在洞前那块巨大的石板上,跳跃几下,很快就随水而去。接着,又有几十条大一些的小鱼,直落下来,在石板上翻漆着,人人们赶署去捉,谁知水急石滑,一条也没捉到。
穆王来了兴致,他又高声喊了几声。突然,一条几十斤重的大鱼,从洞中的水面上翻滚而下,跌落在石板上。那鱼先是高高的地弹起,紧接着“嘣”地一声直落在了穆王的面前。
老船工看到这里,吓得扑通一声跪在穆王面前,接连磕了几个响头,嘴里不停地说:“大王神人也,大王神人也!”
将士们兴奋无比,齐声高呼口号:“穆王无敌、穆王必胜·.....穆王无敌、穆王必胜!”喊声一阵高过一阵·....·。
离开喊鱼洞,周穆王一行又走了月余,来到了犬戎地方。这里的犬戎,新近刚被穆王战败并迁往太原(甘肃东部),穆王封了自己的长子翳扈为共王.令他带领五万人马,驻扎辖制在犬戎之地。
听说父王的兵马到了.共王翳扈赶紧早早出了城门,赶到二十里外迎接。
穆王看到当年大败犬戎后,自己亲手栽植的那几排杨树.在城门外已经根深叶茂,长势良好。他登上城门一看,只见王城周围已被当年兵士们栽植的树木所包围,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王城也如同绿海中的岛屿一般。
共王在城楼上为父王设宴接风洗尘,为三军补充粮秣,更换马匹车辆
酒宴上,穆王听说西边不远处有个名叫“青龙海”的大湖,有青龙六十年一现。他又听巫师介绍,今年正好是“青龙再现”之年。穆王无心酒宴,吃了几杯,便早早地安歇了,他打算次日一早,便向青龙海进发。
第二天,穆王他们就赶到了海边,穆王见这青龙海果然名不虚传:海水清澈见底,水中游鱼如梭。远处海天一色,一望无际。岸上草茂林丰,牛羊成群。穆王顿觉心旷神怡,便令人在湖边安营扎寨以便临海观龙。
巫师着奴隶们在湖边筑三丈之坛,搭十尺之篷,设千人之座以便君臣观龙。
据传说,这青龙十二年一小现,六十年一大现。每年惊蛰到谷雨间,海水便波浪翻滚、涛声震天。居住在周围的犬戎,对大湖视者神明,不敢近前。就连那些放牧牛羊的牧民,也都早早地迁往外地他乡。他们要待谷雨过后,才敢回到海边安家。
现在清明已过,又逢六十年大现。穆王虽然每日派人登台观察,却一连数日不见动静。巫师每日炙龟焚甲,播烟施雾,海中却依然风平浪静,甚至连一条小鱼小虾也看不到。眼看谷雨已到,仍不见动静,穆王心中焦急,打算待谷雨一过,若再无缘见到青龙,便不再等待,继续向西行进
到了谷雨的前一天,穆王一夜无眠。他早早地就起了床,率儿子共王翳扈出了帐篷,在湖边散步天渐渐地亮了,远处的山峰开始露出了自己的真实模样。这时的湖中,依然一片寂静。湖面上雾蒙蒙一片,天空中晴空万里,飘着丝丝白云。天很高,云很低,雾很浓,霜很重。
穆王一行登上了观龙坛,他端端正正地坐在中间的那把椅子上,目不转睛地看着海面。这时,阳光初照海面,一片金黄。微风排着海浪,波光鳞鳞。海面上洒满了阳光,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水面如绸,风亚浪静,海阔天空,一览无余。
穆王正看得出神,只听儿子共王轻叫了一声“父王,您看”,穆王顺着儿子的手指望去:只见极远处海天相接的天际线上,蒙蒙的水雾之中,似乎有一个黑色的圆点在浮动。那圆点越来......越大,忽而向南、忽而向北,游移不定。
太阳慢慢地升了起来.湖面的晨雾渐渐散去,只见那黑色的圆点先是像一块圆石,继而像一座小岛,冲击着海浪。慢慢地向东南方向游来,惊得人们唏嘘一片,谁也不敢大声说话。
那黑色的"小岛"突然打了一个滚,沉人水中不见了。正当人们狐疑之时,湖面上突然窜出一只巨大的黑色怪物,浪花飞溅有数丈之高。那怪物像一只半沉的木船,前头浮出水面,后身沉人水中,横冲直撞,后面还有十几个小些的怪物尾随其后,
穆王看得眼花缭乱·心动神摇。不料,当那怪物游到距离岸边齐飞快地往东南方向冲来·.....。半里之温的地方,忽然在原地转于一个儿,打了几个穴,搅得水花四溅,然后只听得扑通一声巨响,沉入水中不见了。跟在后边的那些小怪物也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海面又恢复了平静,刚才的一切就像没有出现过一样。
穆王愣在那里,半天也没回过神来。太阳升得更高了,照在人们身上,暖洋洋的。周穆王傻愣愣地坐在那里,又等了半日,见实在没有希望了,这才离了观龙坛,一步几回头,依依不舍地回到大帐去了。
自从看过青龙再现,人们便议论纷纷,都说只有穆王这位真龙天子,才能亲睹青龙,实乃我宗周之大幸也。天下诸侯朝周王,穆王君临天下乃当之无愧也。穆王听了自是高兴万分。
自从那日看到了青龙再现奇观,穆王仍然余意未尽。他还是日日派人登台观海,眼看已过半月之余,还是没有一点动静。看来希望渺茫,穆王便令儿子共王翳扈返回镐京代行国政,自己率领造父、巫师及十几万精兵.继续向西北方向进发。
再说那义士楚生在外地游学数月,返回了彭城,他听说巧王组织了商队,去了洛阳,便觉事情有些不妙。他先是向大商人讨教。大商人说,彭城至洛阳的商道,最要紧的是“二门峡”,不出事便罢,出事十有八九就出在这里。希望楚生速速赶往“二门峡”去保护。接着楚生又找到赵铁腿一家商量。赵氏一家近日也隐隐约约地听说一商人行踪诡秘,纠集一帮不三不四的无业游民,演练月余,后来却突然不见了。觉得这事有些蹊跷,晚饭后正在商议办法。楚生同他们商定:留下飞燕的娘“张大仙丹”看护门户,赵氏一家三口连夜打点行装,跟随楚生,星夜往洛阳方向的“二门峡”赶去·.....
离了青龙海,穆王一行很快到达了大夏国的疆界。这大夏国是党项人元昊称帝时建立的。大夏在我国宁夏、甘肃、陕西、青海一带,雄据了三百余年。周穆王西游时,大夏已经建国一百余年,正值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上升时期。大夏后来被蒙古人所灭 一一这是后话。今日,大夏王见穆王来到,自知国小力弱,无法与周穆王对抗,便早早地杀牛宰羊,准备好美酒佳肴,迎接穆王的到来,
穆王到了大夏国,在夏王的陪同下,吃遍了各种美味佳肴,阅尽了大夏国的绝佳美景,收尽大夏奇物异宝。然而有一件宝物,穆王询问了多次,夏王总是推而挡之,躲躲闪闪。这件宝物,就是人们传说中的“汗血宝马”。
穆王听民间传说:大夏这地方有一种叫做冬虫夏草的怪物一-冬天它能够变成虫,钻入地下。每到夏日,它又可变成花草树木,生长在地面上。冬天里,如果有人见到它,只要叫它一声“虫”,它就永远是只虫,即便到夏天,它也变不成草了;如果有人在夏天叫它一声“草”,它再也变不成虫了。
这种怪物如果不遭破坏,让其自然生长,过了千年以后,它就能变成一匹俊马了。这种马,早上要吃天山的雪莲花,晚上要喝青龙海的海水。就这样年复一年、日 复一日这种马每天往返于天山和青龙海之间,一日千里,风驰电掣。每到夏日,身上出汗,一片血红。于是人们又叫它“汗血马”。若要得到这种神马,必须要到有雪莲的地方。你若待它好.它就任骑任驰;你若打它、骂它,虐待它,它就会立身扬蹄,将你翻下马背,挣脱马缰,扬长而去,任何人无法阻
穆王听了,时时记在心中,一心要得到这汗血之马,便一个劲能。地向夏王催要。夏王见实在瞒哄不过去,只得亲自陪了穆王,来到了一片山林之下.只见那里正散养着几百匹骏马,它们个个扬蹄飞奔,自由自在地纵横驰骋。夏王打了一声哝哨,群马听了,全都立刻打了个机灵,其中一头最高大威猛的白马,一步步向夏王走来。夏王从怀中掏出食物,亲饲天马。那马也像见了亲人一般,不停地。
摇穆王见了,喜不自胜,便向夏王讨了吃食,欲喂天马。谁知未等穆王靠近,那马就打了个响鼻,一声长嘶,纵身跑回马群去了。头摆尾,亲昵无比。穆王自知自己不是养马之人,便着造父留下训马。令他们将马训好,即刻将马送往国都洛阳,交给军队使用。周穆王别了夏王,继续向西方寻访而去。
楚生一行四人日夜兼程,匆匆赶到了“二门峡”,见这里车来往,风平浪静。待向过往客商打听此处日前是否发生过什么事故客商们一个个都是摇头不知。楚生他们见了,不觉放下心来再说二商人纠集了一帮地皮流氓,提前赶到了洛阳。他勾结洛阳守城将军魏求财,早早地在"鬼门关"设好埋伏,一举将巧王的商队劫回到洛阳城中。
楚生他们进了洛阳城,方知巧王他们早已被拘,自己救援来迟,后悔不已。
此刻.巧王他们正在酒楼上喝酒哪!
原来,巧王他们被拘后.早已被巧王设在洛阳的仁和商号总管“刘一手”探得结实.他花大价钱赎出了巧王一行人等,又从洛阳守城将军魏守财那里买下了两百余匹周穆王西征送回来的天山骏马。
造子听说巧王来到了洛阳,急忙前来拜访。多年没见,兄弟俩自然有说不完的话。只因造子身在周穆王军营.两人不便过多地交往,造子将一块玉环交与巧王,托他带给六姑,说来年一定前往徐国泗州王城迎娶六姑。说完.匆匆告辞回营去了。
楚生等人见了巧王,真是百感交集。他们不敢怠慢,连夜收拾好行李,骑上高头大马,一路马驰尘扬,日夜兼程.往徐国彭城飞驰而夫.......
周穆王自从离开镐京,已经一年有余。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他们吃尽了千般苦,受尽了万般难,虽然有幸见到了青龙再现也得到了希世瑰宝--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汗血宝马,穆王仍然不满足。穆王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到昆仑山下,会见他朝思暮想的西天王母娘娘。
周穆王早就听说:西天昆仑山下的王母娘娘,有七十二个女儿,个个年轻貌美。其中有七个女儿,人称七仙女。她们不但一个个美艳无比,而且神力无边。她们能歌善舞,又可平地升空,扶摇直上,轻而易举地取回天河之水。她们还可变幻无穷。-遇见好
人,她们变成美女。遇见恶人,她们就变成魔怪。她们还能够扯云为衣,聚雾为裳。她们吸收天地之灵气,聚苍茫之力量,变化无穷。多年来,穆王心仪已久。此番西行,穆王决心一定要见到西天干母,一睹七仙女的芳姿。
西行一年多来,穆王遇山令奴隶们开路,遇水着兵士们架桥,不知累死了多少奴隶,也不知伤亡了多少士兵。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直到后来,待造父送来调教好的天山汗血宝马,这才加快了行进的速度。到了第三年的春天,他们终于来到了西天仙境昆仑山。
昆仑山,号称"万山之祖"。山顶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冰雕玉砌。山下猎猎山风,千万条溪水流到山下,滋润着无边无际的大草原。蓝色的天空.洁净无比,活像一块无瑕的美玉。成群的牛羊,活像天上的星星.撒落在绿色的草原上。连鸟儿也不愿高飞,他们只能在人们的头顶上飞翔而不愿意飞上远处的山岗。
穆王到了一座大湖边。便令兵马临水扎寨,就地宿营。自己带了造父、巫师等人,观看这昆仑美景。周穆王听人说,这昆仑山的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盛产羊脂玉,这是难得的瑰宝。好人得玉可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恶人得玉也可弃恶从善,成为圣贤。得它可以有病治病,无病防身,实乃真宝
听说这羊脂玉有“仔玉”和“山料”之分。仔玉是洪水将山中矿苗玉也。冲刷下来,经过千百万年河水的冲击、磨滚、撞击,杂质尽消,最后也就成了凝脂聚英的羊脂玉。上好的玉石,如同凤毛鳞角,十分难面对昆仑圣山,面对这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思念着无价的美玉,穆王心中如大海波涛一样随风激荡,他想到:我这华夏大地,天高地觅。阔,人口亿万。我宗周领天下诸侯,就如这昆仑之山,傲视天下,唯我独尊,舍我其谁也?周穆王想到这里,翻身上了造父送来的汗血宝马,向山边的草原飞奔而去·.....
这几天,西天王母也听说周穆王就要前来访问,便着大臣前去
迎接,并定在七月初七,与穆王相会。
昆仑山下的这一片大湖,是昆仑山上千万条溪水汇聚而成。湖边有一座巨大的城堡,城门和城墙全由巨大的玉石砌成。高大的官殿上巨大的蘑菇状兰色圆顶,倒映在湖中,似梦似幻。宫中的歌声笑声.不断地传向大漠草原,如云如风。
这一天,西天王母宫中,西王母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周穆王坐在西王母身旁,手举酒杯,醉眼朦胧。王母的七位女儿,正在宫前翩翩起舞。宫内宫外,歌声震天。西王母的那些歌手、手、乐工、仆人、侍卫、管家,一个个无不美艳绝伦,无一男性。只有穆王一人,坐在王母近旁,满眼都是美女--有美女为他斟酒夹菜,有美女为他捏肩槌腿。弄得穆王不知自己此刻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想想自己一生劳碌征战,天南地北,风餐露宿.寝食无常,从不知什么叫做享受。他今天终于明白,在这世上,竟然还有比做君王还要快活的事。想到这里,他向西王母看了一眼.大有相见恨晚,从今永不分离之意
穆王在王母宫中,日日欢宴,夜夜歌舞,不觉已过数月,他似乎已经忘记自己是宗周的君主,忘记了这世上还有一个宗周之国,忘记了在那万里之遥,还有一座周国的王城和王宫。就连那十余万兵将们,也都散进了昆企山下的百姓中.自寻其乐去了。
造父和巫师看着眼前的穆王,觉得再这样下去,不知将如何是好,便劝穆王早日东归。不想穆王早无东归之意,并声言:“谁再言归者斩!”
穆王为了终生永伴王母,决定在王母官旁再造一座更加高大的美玉宫殿,取名为“永驻官”
穆王招回自己的兵马和奴隶,请了当地的能工巧匠,备好了石材、木料,选了个良辰吉日,准备破土动工,建造宫殿。穆王打算待“永驻宫”建好,他便同自己带来的千军万马一同驻扎城中,终老于此。
那一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大湖岸上,王母官旁,人欢马叫,
欢声震天。穆王同王母并肩而立,周围美女如云,远处兵马群羊涌
动。
穆王看了王母一眼,只见王母光彩照人,两腮含羞,双眼含情心中便涌出一股暖流。两人同握一把铜铲,相视一笑,向地面铲去了建筑新宫的第一铲。
不料,当穆王和王母铲下这建城的第一铲时,不由得双双面带惊异之色,他们手中的铜铲也随即跌落在地上。周围的人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全都围过来观看。
造父令人继续挖地,挖了半日,竟然挖出了一个圆滚滚、软塌塌、肉嘟嘟、黑乎平的东西,少说也有五六百斤之重,谁也不知道这是啥玩意儿。
穆王用手摸了摸,觉得那东西软绵绵的,摸上去觉得就像摸到了猪屁股,热乎乎地微微颤动着,便不敢再摸。
这时,只见造父举起宝剑,对着那东西狠狠地劈了下去,然而却不见那东西上面有一点痕迹。造父又令几名勇士,拿刀剑砍了半
天,那玩艺儿竟然毫无损伤。造父又命人架起柴草,燃火焚烧。那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等到灰飞烟灭,再看那东西,但见它不但仍然毫无损伤,甚至还呈
现出了微微滚动之态。穆王只得令巫师焚烧龟甲,画符作法。只见那巫师先是翻眼呲目,手舞足蹈,接着就摇头摆尾,撕衣扯胸紧接着就燃符焚甲,撒火扬灰,口中念念有词:“天皇、地皇、人皇:我乃千年太岁,谁敢在我头上动土?--我太岁今日昭告天下:在我大荒海内的东南方向,已出现了一个异怪之人。他有凡人不具的无限神力,天赐万军不可抵挡之功,日后必然雄霸天下。请穆王早日回国,以免天下大乱。不然,后悔晚矣,此乃天机也”。巫师且说且舞,一边装疯扮魔,一边发疯地朝天山方向狂奔而去....
穆王见了,顿觉浑身发冷。他急令人深挖大坑,将那太岁埋了,自己赶紧率众将十们跪拜焚香,许愿祈祷,然后惶惶然携了王母
手,急冲冲地回宫去了。
自从挖地见太岁,穆王食不甘味,夜不能寝。他整日介昏昏欲睡,昏晨颠倒。就这样,他思虑数日,终觉万般无奈,只得令造父早作准备,决意择日返程。
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周穆王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西王母
约定三年后一定再来。穆王上马出城,王母站在城楼,远远地向穆王频频招手。
周穆王一步三回首,走了半里之遥,回头望望,见王母仍在城楼上向他招手,似有抹泪之状。穆王心里忽然一热,瞬间顿生不离之意,又要拨转马头。
“穆王......穆王......”造父、巫师一干人等连声呼唤“我大周臣民还等着您早日归国哪1”
周穆王回头望了望自己那些排阵列队、蓄势待发的千军万马这才将牙一咬,拨转马头,扬鞭策马,走向东归的征程。
再说巧王一行离了周都洛阳,火速赶回了彭城。他派师爷路路通带上他的亲笔信,赶赴泗州王城,呈上西行所绘地形图,详细禀报在周国的所见所闻,并请偃王派遣武侯铁柱等人,前往彭城九里山主持军马训练事宜。
偃王听了路路通的禀报,赞叹道:“今日我方知五弟辞王经商的良苦之心也--好兄弟呀!难为你啦!”遂安排武侯铁柱等人,即刻奔赴彭城找巧王听命。
巧王见了武侯铁柱等人,十分高兴,立刻设盛宴款待
巧王令铁柱、楚生和刘飞燕一家在九里山下买下千亩田产,在山前“赵家窝铺”旁建起了房屋,令他们雇人训练马匹。对外号称:“车马营”。楚生将那两百余匹骏马依肤色分成“红马营”“白马营”“黑马营”、“花马营”和“马车营”等
赵铁腿还独出心裁地造出了各种烛灯--有火红喜庆的“节庆灯”“飞天灯”、“喷烟灯”、“喷火灯”;还有极其实用的“袖灯”“马灯”“火种灯”“风雨灯”,等等
赵双棍带人造出了“攻城车”。这种车,装着四个轮子,上有坚周小屋,内藏兵士,可防箭矢,利于接近城墙。还有“临门冲撞车”车前装“鸟嘴刺”,可冲击城门。还有“鸟巢车”,可升可降,顶端若鸟巢,内藏一人,可探敌城城内情况,也可射箭。还有“塞门刀车”车前装刀无数,城门被敌破后,可代之。还有“云梯”--折叠的木样可升降,外覆牛皮,用前喷水,可辟火防箭,便于登城。
赵飞燕创造了一种叫作“地听”的东西儿。人们可沿城门、城墙、房角挖掘深井,井口蒙牛皮,让听力好的兵士听之,可防敌挖地道攻城。
总之,武侯黑柱和楚生及赵氏一家在九里山前忙得不亦乐平巧王的仁和商号越开越大,生意越做越好。他将彭城"仁和商号"全权交与掌柜"张大牙"。他又租了几间民房,开了三间酒馆,五间客房。门前茶肆,门里酒楼。竹亭草顶,石桌石凳,陶碗瓦罐。平日里,巧王喜欢一个人躺在竹椅上,左边趴着那只公犬黑眼圈儿右边趴着那只母犬白眼圈儿。巧王祖胸露乳,似睡似醉,眯缝着眼睛.细观行人·.....
巧王将妻儿家眷一并接来。能料理家务的,料理家务;该读书识字的,读书识字。一切井井有条。
巧王早已不许称其为“巧王”,只许别人称其“五哥、五弟”或“五叔、五爷”之类。
“跑腿”毛蛋跑前跑后,门里门外地忙碌着·....·
一日午后,“五爷”巧王酒足饭饱,打着饱嗝剔着牙,正眯缝着
这时,巧王见毛蛋毛手毛脚地跑来,希里斜歪地跪在那里。便两只眼睛观看街景,慈爱地责备他说:“你看你这个毛蛋一一走没个走样、脆没个脆样一一人要有品,君子要有像。你要体悟人的品格,展现你的品相你不见我们徐国之人,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无不温良恭俭让,款款有礼、行动有节。人们如若都和你一样,如何做得大事?”
“五爷我记住了。”毛蛋站立起来,急切地说,“五爷,我是说,彭城王他......他......”
巧王睁眼一看,见面前突然跪了一大片人。定睛一看,原来是二侄子彭城王宝衡一并人等,不知何时跪在了他的面前,一个个不停地硫头作揖。
巧王急忙站起身,弯腰搀起宝衡,口中一叠声地叫着:“我的99儿.我的儿,你何时到此? 快进屋、快进屋·....·。
宝衡站起身,复又跪下给巧王磕起头来。
“你看你看,”巧王急忙拉着宝衡。“你这孩子今日是怎么啦?快起来 快起来......”
宝衡磕完头,又作了几个揖,这才挽了五叔巧王的胳膊,招呼随从,抬了礼盒,朝院内走去。原来,宝衡今日是奉了父王徐偃王之命,专程从国都泗州赶来给五叔巧王庆生日做寿来了。
过了一些日子,毛蛋闲来无事,他忽然想起一件大事,不由分说,急忙拔腿就往大商人的店铺里跑。过了半日,他才从大商人那里回来。原来毛蛋是去请求大商人做媒,他是想帮巧王早日将赵飞燕娶回来一-这是他这几年一件最大的心愿。自那日起,毛蛋有事没事总往大商人那里张望。有一天,大商人终于来找巧王了。毛蛋屁颠屁颠地前后侍候着。
中午,巧王置办了酒席,留大商人吃了饭。心想,有门儿。结果到底如何,毛蛋哪敢去问?毛蛋心里只盼着他于爹巧王新婚大喜的日子早点到来。
又过了些日子,忽然有一天,楚生和赵飞燕双双来到仁和商号门前。毛蛋困惑地围着楚生转了一圈儿,又围着赵飞燕转了一圈,上下打量着他俩,结结巴巴地问:“你们......你们......”楚生揪着毛蛋的耳朵,生气地说:“毛蛋你这是搞的什么鬼啊一-快去向五老爷禀报一一我们是来给我们的大媒人五老爷送喜帖,请五老爷喝我俩的喜酒的呢!”
毛蛋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口中支支吾吾地说,“不是·....
我不是.....·这·....·怎么·....·怎么·.....嗨!”
毛蛋突然明白过了:本来自己是请大商人做媒,希望巧王能将赵飞燕娶进门来,给自己当娘的。哪知巧王却同大商人商量好啦就瞒着我毛蛋一个人,移花接木,将赵飞燕嫁给了楚生一-自己至今还蒙在鼓里呢。嗨,我真是个大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