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7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文化 > 徐偃王传奇 后记
文化
徐偃王传奇 后记
2023-08-244

      清代学者徐时栋(字柳泉)所著《徐偃王志》卷首称:“徐得国传二千年,几与夏商周相终始。

      据《史记》夏本记记载: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禹沿袭尧舜禅让制,死前在选择继承人时,论功绩、能力、资历和社会影响等因素选择了他的副手伯益。舜帝生前在选择大禹做接班人的同时,也为大禹选定伯益作为大禹的接班人。大禹死于会稽箕山(今浙江省绍兴东)。伯益守禹丧三年期满,自已退居算山之阳隐居起来,让禹的儿子启继承了大禹的帝位。启对伯益始终不放心,终于杀害了他从此中国帝王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瓦解了.子承父业的私有制登上了历史舞台(参见刘艺、王光等主编的《中国通史》第 72页)。

      夏启继帝位后,封伯益次子若木于方国徐.其国都初在鲁南一带地方,后移至江苏邱州西北三十里左右的地方,再后来,又移往今安徽泗县北四十里的徐城。若木为徐国第一代国君,到徐偃干时,徐国王城“地方五百里”。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今安徽泗县、凤阳.江苏泗洪、盯胎一带。

      徐国经历夏商周春秋四个时代,至周穆王时,已传至三十一世。其时,徐诞为国君,都泗洲(今安徽省泗县北)。当时周穆王修刑武,漫游四海,(参见刘艺等著《中国通史》第 121 页)诸侯离心天下不宁,而诞行仁义,去刑惩,爱民若父。其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综合国力可与西周相匹敌,江淮诸侯割地而朝者三十六国。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国、蔡国间,得朱弓赤矢,以为祥瑞,遂被诸侯尊为偃王。此时,徐国的疆土已扩大到整个苏北、皖中、鲁南地区及浙江东部等江准大地。

      周穆王感到宗周受到了徐国的巨大威胁(参见刘艺等著《中国通史》第 120 页)。便派造父驾八骏之骑,使楚伐徐。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衢州徐偃王庙碑》中写到:“偃王不忍斗其民”,不与楚军从正面进行战争对抗,而是“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随而从之万余家。偃王死,民称其山为徐山,凿石为室以祠偃王。”

      以徐山为出发地,偃王率子民沿海路南迁至浙江东部龙游、衢州兰溪、常山、武义、东阳绍兴、象山等地。偃王终老于会稽翁州贸县(今舟山)。被周穆王册封为“徐偃王”,舟山至今仍有偃王城遗址。《括地志》载:徐城在越州贸县东入海二百里。

      偃王南去舟山,大部子民留在了武原县东山周围,人们凿山为"龛"纪念偃王。而后其子民散居苏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东山也改称为徐山,居住地改称为徐城。最初,大禹定九州时,也是根据徐国及其徐地作为地名的依据 .将徐国徐地定为徐州,这一徐族的名称.便成了九州之一的徐州了。

      偃王死后,其长子宝宗于周共王时,继位第三十三代君,继续治理徐国。

      春秋周灵王时,章禹继位徐国第四十四代国君。周敬王八年(公元前 512 年),吴王阖间在孙武(《孙子兵法》作者)伍子胥两位大将的协助下,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伐徐。徐国君章禹领兵固守,以待楚军来援。阖闻见徐国城坚兵历,兵民同忾,无法攻取,便决定筑堤引水灌城。徐君章禹见久持必败,为了不殃及百姓,于当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乃断发携夫人迎降吴王。于是,泱泱徐国,历夏商周至春秋.经四十四世国君,存续一千六百四十九年而亡。

      徐国末代国君章禹(吴王之女所生)将国献于吴,率臣民化装潜逃奔楚,楚司马沉伊戎奉命救徐,与徐君章禹相遇于途中,急挥

军与吴王作战.将吴军击退。

      楚国助徐君章禹在筑城(筑城在今安徽毫州东南)地区驻扎使其安民蓄势.积聚国力,以利共同抗吴。其时正值春秋“七雄”

(齐、楚、燕、韩、赵、秦魏)争霸,天下风云激荡。徐国至此,再也无力回天.国已不国,民力衰竭,徐氏族人渐渐离散于天下。古老的徐国烟灭在华夏历史的滔滔江流中。

      民国学者张寿镛于民国三十四年(即1945年)作《徐偃王志序》时说:“典午之世,有徐偃王志,作者何人,无可考,而其书亦亡唐韩愈作《徐偃王庙碑》,于是天下始知偃王之行仁义,子孙繁盛古今无不亡之国,暴戾恣睢,视人民为草芥,虽存亦亡;修德行仁弃土地如敝履,虽亡亦存。徐偃王避楚之锋,不忍斗其民,其后祠守土不绝,徐氏繁衍。有国有家者,可以鉴矣!”

      郭沫若先生在《历史人物》中指出:“中国的真实文化起于殷人,殷商灭亡后分为两大支:一支在殷人手下向北发展,一支在徐楚人手下向南发展·.··.·徐人的文明并不比周人初起的文明落后徐是夏商周并存的古国,具有相当的经济基础,文化十分先进....··吴越人的汉化一定受到徐楚人的影响......徐楚人和段人的直系宋人是传播殷文化在中国南部发展的传承之人。”古代的徐国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作出的贡献,是不应忘记的。

      封面徐偃王铜像,笔者于2011年6月16日摄于徐州市民广场。封底徐偃王铜像摄于徐州名人园。

      2004年11月6日为迎接11月20日徐国历史研究会成立大会出版。

      2011年11月20日为纪念徐国历史研究会成立7周年“修增版”出版。

      在此书出版之际,尤其要感谢晁念胜先生批阅数月增删无数拾遗不缺,为书稿付出了无数的心血。更要感谢孙晋平先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