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徐”字
“徐”字同我国其他古文字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规范和固定的过程。“徐”,最早被写作“余”甲骨文中就有余字,形状如一座房子。众所周知:在远古时代,我国西部的远古人类最初掘洞而居(至今仍然保留有窑洞)。而徐人居东方.无处可掘窑洞,却有着大量的竹木茅草可供利用,先人们自然而然地架木缮草,构房架屋。“余”的“人”字头,就像屋顶,中间一立柱的两撇,活像两个人背靠背地靠在房柱上。因此,徐人最早用“余”字表示可以住人的建筑物。徐人以率先发明住房而自豪,便以“余”字表示自己的部落特征,将“余”字读着“徐(xu)”。徐人的文字,同其他氏族的文字既有相同的地方,更有其独特性,被史学家称为“鸟篆”。
从出土的徐器中可以看到:早期的铭文,大都是将“徐”写作“余”,而且有的还加饰笔写成“”“念”“盆”“馀”,等等。只是到了夏启封徐时,这才规范固定成为使用至今的“徐”字。
徐人是居住在我国东方的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一带被称作“东夷”人中的一支。他们不但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还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生活在以整个徐淮海地区为中心所形成的徐文化圈内的人们,他们所操的语音和方言土语,就是古代徐国人语言的遗存和保留。
据有关专家最新研究成果显示: 早在西周时期,徐人中的一支--蒲菇国(在今山东博兴县)被周公旦抢占后,由徐地迁徙到了云南。他们源本是“东夷”族的“徐人”,到云南后,被称之为“夷人”。也就成了今天的“彝”族人。他们将古代东夷徐国人所创造的”
徐国文字字”-_“鸟篆”,从徐国带到了云南。今天“彝族”人所使用的“黎文”就是保留至今的仍然活着的徐国的文字--“徐字”既“鸟篆”
二、关于“徐人”
早在八千年之前,在我国东方活跃着一支被称为“徐人”的部落。他们有记录的最早的先祖和少昊。
“徐”的族群最早从远古时代有文字记载的上古三皇五帝即黄帝尧舜禹时代,就有徐的记录。徐的族民开始以母系或父系社会形态存在着,后来发展为氏族或部落。他们有的是最早的“徐”的直系血亲,有的是经氏族或部族联合、吞并而形成的非直系血亲或非血亲关系的组合体。在以“徐”为核心的这些氏族、部族、部落联合体组合体内生活的族人,被统称之为“徐人”
氏族、部族、部落以至于民族,它们都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语言不同、文字不同、生活区域不同的独立的社会群体。
“徐人”是徐族人的自称。在外部也被称之为徐夷或者被蔑称为“徐尸”。“徐人”及其活动的地域,被外部称之为“徐方”“徐地或“尸方”。
三、徐人最早的活动区域
徐人最早活动的区域主要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猪文化、青莲岗文化、柳林文化、石山子文化等广大地区。徐之先祖一一太昊之后少昊,最早活动的核心区域,主要在以曲阜为中心的鲁西、鲁南等地区。少昊死后葬在曲阜东。少吴陵至今尚在,并且保存完好,号称东方金字塔。
四、徐族之“墟”
在我国八千年至 1万年之前的远古时代,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的各个不同地区,远古人类大多都以氏族部落的形式存在着。部落有大有小,有强有弱;有的相对先进些,有的相对落后些。他们相
瓦之间有碰撞和冲突,也有交流和融合。这些部落有的居无定所有的相对固定。其部落酋长居住时间较长的地点,也就逐渐开始构建相对坚固一些的居住和防卫设施。比如有的掘洞,有的挖沟:有的搭建草棚,有的构筑土屋。比较强大的部落又在居住区域外围挖掘壕沟.构筑管笆或土墙。以便于抵御野兽和外族的侵扰或抢掠。这种相对比较集中,生活设施相对比较牢固,部落又比较强大,部落酋长基本固定的居住点,在当时,一般都被称之为“墟”或“虚”。
大约在 6 千多年前,徐人的先祖少昊就在今天的曲阜建设了“少昊之墟”。这种“墟”,到后来就被称为“国”。当时的“国”,其实也只是一座“土墟”即“土围子”。“国内”即“土墟”内,才是他们这个部落的领地。而“国”或“墟”之外,往往就不是他们能够独享的“领土
随着社会的进步,比较强大的部落不但巩固了自己的“国内”即“墟内”,而且能够牢牢地控制了“国”之外的周边地区。于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开始过度为“城”或“都”。自此,由“城”“都”结合周围有效控制的“领土”这才构成了新的“国”的概念。
因此,由“墟”到“国”,又由“国”到“城”,是氏族部落政治经济中心“王城”逐渐演变的过程。
周穆王时期,徐偃王“徐国地方三百里”。在这里,“徐国”实际上也只是指“徐国王城”并不包括“城外”即“国外”可控制的领地徐国王城地方三百里”,方可与周穆王相匹敌
五、关于徐人之“国”
徐人活动的中心区域,也是徐族人相对固定的居住点。这种较早的居住点被称之为“徐墟”,后来被称之为“徐国”。“徐墟”或“徐国”,实际上就是“徐人的城”,即“徐城”。
“徐国”主要是指“徐城”。即使后来徐国的势力越来越大,然而,“徐国”也只能是指以“徐国王城”为中心的周边经常变化的控制区,并不像后来的国与国之间有明显分界线的国界。“国”或“城
之外的控制区,时而扩大,时而缩小。更何况徐国的政治中心也在不断地转移和迁徙。因此,“徐国”的王城和“领土”也经常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徐国续存 1649 年其王城何止三五个?
那么,这个“徐国”何时开始称之为“徐国”的呢?
早在尧帝时期,徐国的先祖伯益以东夷部落集团代表的身份参与了中华大地上由若干个大部落组成的十分分散的联盟。参与尧舜禹等部落酋长联盟的政治和军事活动。
尧舜禹时代实行部落联盟首领禅让制。尧指定舜为接班人;舜指定禹为接班人:舜又指定伯益为大禹的接班人。他们依序担任中华大部落联盟的共同盟主。
大禹死后,大禹的儿子“启”不满这种禅让制,他杀死了伯益自己做了中华大部略联盟的首领。
夏启为了平息以伯益为代表的东夷集团的不满,只好敕封伯益的儿子若木为“伯侯”,建国于“徐地”,开始称之为“徐国”。
当时的“徐地”是以伯益(伯益又被称为“大费”)的领地一一费地为核心的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郑城、邵州,东海、平邑、泗水等地区。
徐人第一次以“徐国”的名义,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南 18 公里处的汉舒村建立起第一个徐国王城。
自若木始封徐国,历经夏商周春秋四个时代,传承 44 代国君续存 1649 年,直至公元前 512 年的战国时,徐国第 44 世国君章方为吴国所灭。
六、最早的“徐州”
尧舜禹之前,徐人的基地在“少昊之墟”曲阜。夏启时,徐人在今费县建立徐国。大禹定九州时,将以费具的徐国为中心的“徐地“海岱及淮”定为“徐州”。当时的徐州,既无“徐州城”,又无“徐州府”,徐州这个概。只能是指“以徐国为中心的那块地方”。当初“徐州”仅仅是一个泛指的地域概念
商代的后期,徐国从下邱迁往上(即山东薛城)。“薛”字在徐国时念“徐”。当时“徐”“薛”同音同意。“薛城”就是“徐城”。“薛城”是史籍中最早有关“徐州城”的记录。
薛城周围的地区称之为“滕州”。根据《史记·鲁世家》记载:“鲁倾公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解集》:“徐在鲁东今薛县,”当即今山东滕州。根据《鲁世家》记载:“伯禽征徐戎,占地在今费县所以占徐国距曲阜不远”。
西周克商后,徐国又从薛城进入曲阜以东泗水上游的沂南、费县以西,郑城、邱州以北地区,建立起自己的领地。
徐族的另一支,迁入燕赵大地,先后在“东平舒”(河北大成县)、“徐吾山”(河北遵化县)、徐水(河北徐水县)建立徐国。这三个地方,史籍上也记有“徐州”之名。因此,在当时,只要是徐国活动的区域,在后世的史籍中,大都以“徐州”代替了“徐国”。“徐州”这个名称,后来演化为以“徐州城”“徐州府”“徐州地区”三者叠加的“徐州”这一总体概念。
七、徐州 徐州地区 徐州府 徐州城
徐州是一个整体概念,主要是由三个不同的概念组成:其一是指地区或区域,即“徐州这片地方”;其二是指国家任命的行政长官及其行政机构:其三是指是指城邑,即“徐州城”。当然也有其他情况。比如:国家任命某某人为徐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有时就称其为“某徐州”。当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就有人称其为“苏徐州”。有时
人们也往往将徐州城、徐州地区、徐州政府统统简称为“徐州”据《续汉志》记载:“徐州刺史治郑”.这就是说,当时徐州刺史的治所在郑城,统辖着周边地区。当时的郑城也就被称作“徐州
那种既有政治机构,又有治所,并且明确所辖地区的三合一的“徐城”州”,是比较典型的。然而,有时“徐州府”、“徐州城”“徐州地区”二者是相互分离的。
八、侨治徐州
据有关史料记载,徐州只有政治机构和统辖地区而无“徐州城邑”的境况.在历史上也很普遍。国家政府委派的徐州政治机构,侨居在所辖地区之外,而“遥控着”治理徐州地区的情况,就有十六处。
1.建业之徐州
据《三国·王宗传》记载:“迁徐州牧,王宗牧徐,仍居建业(即今天的南京城)。晋桓元·刘裕皆领徐州刺史,在建业。
2.准阴之徐州
晋明帝大宁二年(公元 324 年),徐州治准阴。
《晋书·元帝纪》“以下内史王邃督青、徐二州诸军事,镇淮阴。”穆帝初,苟羡为徐州刺史;太元十六年(公元 385 年),谢元为徐州刺史,皆镇淮阴。《晋书·荷卷附传》.“徐州故城在准安府西北四十里。”
3.广陵之徐州
大宁以后,徐州刺史部移镇广陵(今扬州)。根据《晋书》本传记载:徐州刺史先后有蔡漠、希鉴、王坦之、谢元等皆镇扬州。他们在扬州的"徐州刺史府院”,到后来成为扬州府的治所衙门。
4.京口之徐州
康帝时,徐州治所在京口(今镇江)。《晋书·何充传》:“何充以州刺史镇京口。”镇江的徐州刺史部后来成了镇江府台衙门.徐5.山阳之徐州
(《晋书本传》):“哀帝隆和初,庚希以徐州刺中移治山阳,其故城为准安府治所。”
6.(读 iuan 绢)城之徐州
东晋徐州又于太之一十一年徙至野城。《通鉴》:是年五月,“以彭城刘该为徐州刺史,镇野城。”其故城在濮州(治所在哪城,1913年改名濮县,1956 年撤销并入范县,1954 年,范县由山东省划归河南省)东二十里。
7.廖州之徐州
《方舆(读 yu 于)纪要·州域形势篇》:石赵盛时,置徐州于原州.其故城在今山东范县(后划归河南)。
8.阳都之徐
《晋书慕容氏载记》:段龛“徐州刺史王腾降于慕容恪(读 ke克),“晋”北中郎将苟羡攻破阳都,斩王腾以归。”其故城在今山东沂水县南。
9.项城之徐州
《方奥纪要州域形势篇》:后秦置徐州于项城,其故城在今河南项城县。
10.黄中固之徐州
《后燕录》:“慕容纪退屯黄中固,垂更以绍为徐州刺史,《方奥纪要》.“后燕初置徐州于黄中固,今山东章丘县北”
11.黎阳之徐州
《后燕录》:“以彭城王脱为徐州刺史,镇黎阳;”《方奥胜览》:“后燕徐州施徙黎阳。”其故城在今河南浚县。
12.营城之徐州
《晋书·地理志》.“南燕置徐州于苔城;“《魏书·鲜卑慕容德传》:”以潘聪为徐州刺史镇城”。其故城在今山东营州治。
13.平原之徐州《魏书·叔孙建传》.“授徐州刺史,治平原”。其治所在今山东平原县治。
《魏书·刁雍传》:“延和二年(公元 437 年),立徐州于外黄城14.外黄之徐州刁雍为刺史。”其故城在今河南杞县东北六十里。
14.外黄之徐州
《魏书·刁雍传》:“延和二年(公元 437 年),立徐州于外黄城刁雍为刺史。”其故城在今河南杞县东北六十里。
15.钟离之徐州
《宋书·州郡治》:“明帝时,淮北没寇,侨立徐州治钟离。”其故城在安徽风阳府城北。
16.朐山之徐州
《宋书·州郡治》:“徐州,秦豫之年移置东海胸山,其故城在今
海州治。J)
九、东南西北四徐州除了上述十六种乔治徐州外,自晋朝义熙初年以彭城为北徐州,至齐、周均有东徐、西徐、南徐、北徐之称。
1.东徐州
山东沂水县有东徐州。《宋书·薛安都传》:“太宗以张说为东徐州刺史,守固城。”其故城在今山东沂水县东北四十里。
2.南徐州
镇江府有南徐州。《宋书·州郡志》:“晋侨立徐州,永初二年(公元 421 年)改名南徐州,镇京口(镇江)。”
3.北徐州山东沂州府有北徐州,府治兰山县东南五十里其故城,即琅哪郡治。《魏书·地形志》:“东徐州,永安二年置,领东泰山、琅二郡。2,
4.西徐州
安徽涡阳有西徐州。《梁书·武帝本纪》:“陈庆之攻涡阳,涡阳降.因置西徐州。?
5.现代徐州
综上所述,虽然徐州乔治竟有十六地,并有东西南北徐州之说,然而,自魏明帝将徐州由东海郡(山东郑城)迁至彭城以后.只有彭城和下邱两地为徐州实土。彭城和下邵在当时既是徐州城,又是国家委派的政治机构所在地,并统辖以"城"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形成了“府、城、地”三者合一的“徐州”。这才成了名副其实的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为一体的“复合体的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