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7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文化 > 徐偃王传奇 尾声 偃王分身 魂归徐国
文化
徐偃王传奇 尾声 偃王分身 魂归徐国
2023-08-242

      却说徐偃王,那天他起了个大早,他同五弟巧王夫妇、姜王后造女简单地收拾好行李,带上了他的那三件宝贝一朱弓赤矢、神木拐和那块灵璧石。他们同坐一车。后面还跟着他的两只宠物-白衣秀士的那匹大白马和灵犬龙儿。这龙儿可不是个等闲之辈--它曾跟随彭城侯宝衡,血战麒麟谷。它护主袭敌,勇撕楚国“双锤将”,被击昏还阳后,又引领武侯黑柱收回了宝衡尸骨。它的叔叔,就是巧王的那只“黑眼圈儿”。它的父亲小黄、它的爷爷大黄都是偃王心爱的宠物爱犬。而它的老爷爷,就是护佑徐偃王降世出生的那只举世闻名的神犬鹄苍。如今.它的老爷爷鹄苍,早已安葬在徐庙山前的“三间房”它的爷爷大黄,也葬在了徐理山下的岔路口e

      武侯黑柱的儿子黑牛少尉,当年的老战士狗儿和西来,也都在车旁跑前跑后地忙碌着。

      偃王为了不惊扰百姓,他们轻轻地下了徐山,悄悄地往东方赶路而去。偃王的爱犬龙儿早已同黑眼圈儿、白眼圈儿成了好朋友它们同西来家的那只老犬“牛儿”一边纠缠打闹,一边撒欢调皮,一步不离地跟在队伍的后面·....·。

鄂王也套好了一辆马车。他同老太太、秀儿以及她的爱犬“浪儿”一同,跟在偃王马车的后面,寻迹往东而行。

      徐山的百姓们.他们早已知道偃王近日就要远行,他们同鄂王一样,私下里商量停当,到了偃王远行的这一天,便三家一伙、五家一帮,见偃王已经上了路,便跟在后面。他们决心已定:偃王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这一辈子跟定了偃王,永远也不后悔。

      就这样,偃王在前面走着,人们在后面跟着。从徐山、到海州一支特殊的队伍,透迤十余里长。

      海州码头上,巧王和东方商人联合设在东海商号的领班早已为偃王准备好了十几艘大船。等偃王他们到了,百姓们在鄂王的指挥下,首先照料偃王、巧王、姜王后、造女以及老太太、秀儿等人先上了大船,在前舱大厅坐了,又安排他们洗漱更衣,上了好酒好菜众人叙话不提。巧王和东方商人联合设在东海分号的领班,恣意要随船护送至卷屿山,而后再返回东海。偃王无奈,只好应允。大船便缓缓地离岸往东南方向驰去。

      途中无话.不日到了海越国贸州海岛的卷屿山。巧王和东方商人设在海越国分号的领班们,早已伫立在码头上迎接。鄂王指挥人们照料偃王等人下了大船,登上了码头,东方商人设在海越国分号的领班,带领全班人马跪在码头迎接偃王、巧王等人。偃王、巧王等人在众人的簇拥下,沿着山路来到山前。见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海湾是一个小鱼村,叫做舟屿。村里住的全是渔民。村前的海面上,停满了各色渔船。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都是在海上打鱼捞虾,然后到大陆上换回柴米油盐。这叫作"靠海吃海”。徐偃王爱民息战,举世闻名。村民们见偃王来临,争着腾出村中的祖传大屋,让偃王他们安顿下来。接着,他们又送来柴米油盐、山珍海味,让偃王品兴。

      徐偃王不想扰民,只想静养。他送走了陪伴而来的东方商人设在东海商号的领班,在村后山坡小溪旁,选了片草茂林丰的地方.建起了三间茅屋。茅屋正中,摆放着偃王心爱的那块灵璧石。后面的墙上,挂着他的朱弓赤矢和神木拐。这三件宝贝,陪伴了偃王大半生,如今一直跟着他,来到了这里。

      就这样,偃王同巧王夫妇、姜王后、造姑等人,一同安顿下来他们这几个人,一生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到了人生的终点,却终究归于一处。几个人相互痛惜,情同一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似茶煮粥、争相服侍;绳床瓦灶、淡饭粗茶。义犬龙儿跑前跑后,逐

随行,相伴终生。

      楚国鄂王和老太太、秀儿一家,黑牛少尉一家,老战士狗儿一家,老战士西来一家,也都在偃王家附近,造屋安。,他们同偃王做了邻居。几家之间,鸡犬之声相闻,每日都有往来,过起了平静的日子。同来的徐国百姓们,到后来也慢慢地融入到了当地的原居民之中成了海越国人。

      一日.山下村中锣鼓喧天,码头上红旗招展,几艘大船靠在了岸边。人们迎接船上的人下了大船,一路跟着向山上走来。到了徐偃王的茅屋前,便有人传话说:东越王居水、海越王东升,前来拜见徐偃王巧王和楚鄂王。

      不多时.便见东越王居水、海越王东升双双跪到倒在偃王他们的面前。人们向徐偃王、徐巧王、楚鄂王行过大礼,海越王居水仍然跪在那里,激动地对徐偃王说.“不知偃王驾到,万望偃王恕罪

      “哪里,哪里”!傻王和气地说“本人已经退位,意在找一块僻静之地,安度晚年。今日唐突占了贵国的土地,实不应当!”

      “您说哪里话”海越王东升说“你我两国世代交好。您徐偃王以邻为友,以邻为善的美德,举世闻名。您能在我海越小国定居,这是小王的荣幸,小王求之不得。从今往后,小王欲寻识求学,又多了一位良师,早晚可来求教啦!”说完,大伙都笑了起来。

      巧王拍了拍海越王居水的肩膀,笑着说:“小弟,感谢你对我设在贵国商号的大力协助!”

      “哪里哪里,”海越王居水双手抱拳,一个劲地向巧王施礼,“-切都是承蒙偃王的恩泽!”

      巧王接着说:“王兄正是乘了你的船,方才到了这里。

      那是偃王的福分!”

      “都起来吧!”偃王拉着东越王居水和海越王东升的手说,“都快起来吧|”

      东越王居水站起身,又向偃王施了一礼,惭愧地说:“偃王您大仁大义,当年我却背义跟着楚王助周伐徐,冒犯了您老人家徐国的

疆域,万望偃王恕罪!”

      “哪里话,”偃王说:“这就叫“各为其主’嘛!再说,这都是过去的事啦,何必再提。你不要拜我,快去拜见你的主子鄂王去吧!”说完,大伙又都笑了起来。

东越王居水虽然同鄂王年龄相仿。然而,他的东越国却是楚国的附庸,而海越国又是东越国的附庸。这东越和海越两国,又统归楚国鄂王分管辖制。而鄂王则又拜徐偃王为义父。这样,仅从私人的角度来看,在这无形之中,鄂王、东越王、海越王竟然都成了徐偃王的晚辈。与国与家,三人对偃王都应敬重有加,更何况徐偃王爱民息战,不但救了徐国的百姓,还促使周、楚两国罢兵止戈,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周、楚、徐三国息战,越国百姓才得以和平安宁。说到底,普天之下的百姓,全都沐浴了徐偃王的恩泽。

当晚,鄂王令海越王居水备了丰盛的酒宴。徐偃王、徐巧王、楚鄂王、东越王、海越王五王欢宴,纵论政事、国事、天下事。笑谈前世、今生和来世。一时成为佳话。

      第二天一早,东越王居水和海越王东升辞别了徐偃王、巧王和楚鄂王,乘船回国。他们约定:待春暖花开之时.请偃王、巧王和鄂王共赴两越国旅游观光。

      话分两头,各表一方。话说自从徐偃王离开了徐山,徐山的百姓们便将偃王宫改成了“偃王庙”。人们从山坡下的金矿里,挖掘出了许多黄金,他们为偃王塑了全身金像。人们又凿山为龛,将偃王一生的光辉业绩,刻于石上。从“偃王出世,”到“五子出官”,由“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到“罢兵息战、退隐徐山”等等,历历在目,光彩照人。人们又在徐山周围开田辟地,休养生息。每到初一、十五,徐山周围的人们就会前来登山,祭拜偃王。每年的二月二、三月三、五月初五、九月初九,外地的人们也都赶到徐山来祭拜偃王,同时交易物品,逐渐形成集市和庙会,人们称作“徐山庙会”

      这“徐山庙会”历经千年而不衰,

      巧王离开彭城后,楚生和赵飞燕一家,毛蛋和小梅一家以及彭城仁和商号掌柜张大牙,巧王的商界朋友大商人等人偃王巧王修了一座“巧王庙”里面供奉着巧王的金像一-这些都是后话。

      再说周楚两国罢兵息战回国后,再没来犯徐国。他们各自关注国内,体恤百姓,发展生产。华夏大地上,一时间出现了“百国争富”,周、楚、徐三国并立的时期。

      偃王自从迁居贸州卷屿山以来,心情一直十分舒畅。他每日里除了养花种粮,侍侯他的那两匹老马,逗着义犬“龙儿”玩耍,就是慰问百姓。当地民众有了纠纷,也都喜欢来找偃王调解。偃王每每都以自己巨大的人格力量,化干戈为玉帛,深得当地民心。自从来到了卷屿山.那匹大白马日见消瘦。它食量锐减,精神萎靡,两眼无光。偃王见它日渐衰老,早已不作役使,便将它和那匹红马一并放入了后山,让它们任马由缰,自由活动。偃王又买了十几只绵羊,伴了那两匹老马,请老战士狗儿将它们一并赶到后山草肥水美之处,细心照料。然而,那匹大白马却与那匹枣红马不同。它无意于清水绿草,美食精料。他每每面向西北,狂嘶长鸣。偃王见了,心中十分难过,便决定派狗儿将大白马送回徐国。一日,天气晴朗,海上风平浪静。偃王没有惊动别人,只同狗儿一起,牵着那匹大白马,租了一艘大船,送它回国。狗儿先上了大船。

      偃王抱住大白马的脖子,流着眼泪,轻轻地对它说:“我说老马,--我知道你不是一匹普通的凡马。你的事业不在我这里。你本应去冲锋陷阵.驰骋疆场。你最善长的是杀敌虏酋,勇立战功。自从你跟了我,你的理想便无法实现了。这不怨你,是我没有给你这种机会。_-杀敌立功,固然风光,而罢兵息战,可保人人安居,个个乐业。你也同大伙儿一样,过着平凡的日子,这样不也是很幸福的吗?我知道,你是“战马思战’。然而,为了我,为了周、楚、徐三国以及普天之下的平民百姓,都能够过上这种和平安康的日子,只能罢兵息战,远离战争。我本想让你陪着我度过一段这种平淡的日子,谁知道你却是“故土难离,你是想家了,想你那白衣秀士主人

了。那好吧,为了随你所愿,今日就送你回国,那你就快点上船归家,去陪伴你的老主人去吧!”

      狗儿见偃王同那白马依依不舍的样子,复又跳下大船。偃王将马缰交于狗儿,仔细地嘱咐说:“回国后,你要松开马缰,让老马自寻归途。你只单单地跟在马后照料,单等哪一日它实在走不动了你就在那里掘一坟墓,将它葬了,你再回来伴我!”狗儿听了,两眼含泪.不住地点头。

      偃王轻轻地推着大白马的屁股,一步一步地将它送上了船头船,慢慢地开了。偃王站在岸上,不停地招手。大船离岸越来越远。突然,大白马两只前蹄猛然腾空,向着岸上的偃王“呱儿呱儿恢儿”地嘶叫不停......偃王见了,一边挥动着双手,一边喃喃地说!“马通人性、马通人性啊......去吧,去吧!你快去吧·.....。2

      过了几个月,狗儿从徐国返回。他向偃王禀报说,自从回到徐国,那马脱了缰绳,自寻路径,径直走到了“神木坡”上的那座“白马秀士”的坟前,便长卧不起,三日后自毙。狗儿将它葬在了"白马秀士"的坟前,让它永伴故主。偃王听了.唏噱不已。口中喃喃地说道“老马识途、老马识途啊!真真是一匹义马也......”

      第二年的春天,偃王在五弟巧王、楚国鄂王、黑牛少尉、老战士狗儿和老战士西来等人的护卫下,携姜王后、造女,同赴南越国会稽山,祭拜禹王陵和徐氏先祖伯益慕。

      那日,偃王巧王等人来到了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海越王东升、东越王居水、西越王谷来、南越王乌利、北越王翁同虫、中越王路弟,都来拜见。偃王推托了各种应酬,只带了巧王夫妇、姜王后、造姑、鄂王夫妇、黑牛夫妇、狗儿夫妇等人,坐了乌蓬小船,怀里抱着爱犬龙儿,在门前登舟,慢慢出了会稽城,向会稽山驰去。

      这会稽山,原名“箕山”,又名“茅山”。当年大禹治水时,为疏河道,通山川,三过家门而不人,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治平洪水据《越绝节》记载,大禹“忧民救水到大越(今绍兴)大会计(会计即会议,召开大会讨论的意思)爵有德,封有功”(给有德之人封以丽

位,给有功人员加官晋级)。会议的地点就在箕山。为纪念这次有意义的大会,改箕山为“会稽山”。当年禹帝正是在这次有意义的大会上,当众宣布自己最得力的治水助手,舜帝所指定的伯益作为自己的法定接班人。

      闲话少叙,却说偃王等人,他们乘坐乌蓬小舟,沿着曲曲折折的水渠,不久便来到了会稽山下,他们弃舟登岸,拾阶而上。这里高地平展,一条青石铺就的长长甬道,直通到禹王墓前。

      据古籍《越绝书》记载,禹帝的墓址“穿土深七尺,上无泻泄,下无邸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周方一亩”。

      话说偃王等人来到了禹王慕前,见陵慕经雨水冲刷,土石流失.荒草盈尺。便用双手捧来土石.为禹王慕增土祭扫。鄂王等人也找来铲杖爸斗.一同帮着增土添石。不多时便将禹王陵墓修饰一新。众人这才献上牛羊牺牲,焚香跪拜,颂禹功绩。

      祭罢禹陵,偃王等人又绕到了山南,寻找先祖伯益的陵墓。到了伯益慕前.却见陵前有一老者.正在那里跪拜祭祀。经与他仔细攀谈,方知此人也系伯益后裔。他的先祖原是伯益的侍卫官。当年禹王欲传位于伯益,禹王死于后葬于这箕山(即会稽山)。伯益守禹王陵三年。禹王的儿子启不遵父命,杀了伯益,自己做了夏王。这老者的先祖,身为伯益公的侍卫,便为伯益公守陵。其后代繁衍至今,代代守陵不绝。细论起来,这老者竟与偃王同辈。两位老人在伯益公墓前大颂伯益功德,大谈国家的兴亡,人世的沧桑。

      跪在伯益公慕前.偃王心中热血澎湃-想我徐国:自从伯益公佐禹王治水,到若木公封徐,历朝历代皆以“让”为本,从不与人争名争利。先祖伯益因“仁让”伤身,而当今我偃王为“仁让”弃国。两人相距千里.心中似有一条细线贯穿,个中的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

      偃王在伯益公的慕前跪拜半日,一直泪流满面,一言不发。义犬龙儿伏在偃王身边,呜呜地小声叫着。众人深知偃王心中难过也不便劝慰。直到日落西山,偃王这才下山登舟,回到会稽城中。

      祭过禹王、伯益二墓,偃王、巧王他们又巡游了龙游、衢州、兰溪、常山、武义、东阳、象山等地。所到之处,万民空巷。众人无不顶礼膜拜,争睹偃王圣颜。徐偃王仁慈至极,罢兵息战,已名扬天下尽人皆知。

      徐偃王巡游六越之国后,返回贸州卷屿山,于公元前九四七年逝世,享年 67 岁。

      偃王逝世那天,虽逢初夏,却天降大雪。普天之下,一片洁白。那一天,代王宝宗,三王子宝明,携太子任王,前往徐理山祭祖。路上,大雪夹着冰雹,铺天盖地,迎面扑来。徐国大地,成了银色的世界。他们到了山上,忽见一块巨冰,降落在了先祖绥王的墓前。只见那块巨冰,高约两丈有余,似若人形。细看那面容眉目,似有先父偃王之态。宝宗急忙向那巨冰硫头跪拜说.“父王远走他乡你这是借了冰身,前来拜祭先王来啦!”说着,便泣不成声。郑城侯宝明也肝肠寸断.嚎啕大哭,痛不欲生。

兄弟二人正在哭拜,忽见墓后飞出一只玄鸟.在绥王陵和偃王冰像上面盘旋了三圈,就往东南方向凌空而逝·.....代王宝宗便对宝明说:“父王转世啦,父王转世啦一-”兄弟二人和太子任王抱在了一起.哭得更加伤心了

      却说那周穆王自从联楚伐徐未获胜利,被迫息战罢兵,无可奈何地回到了镐京。他决心卧薪尝胆,集聚力量.以图再战。曾有好几次,他也试图再次伐徐,总因国力不及,再加上自己年岁已大,体力不支,也只好作罢。周穆王一生,争胜好强。他南征北战,有胜有负人到暮年,心地便宽。一日,他觉得高兴,便又想起了徐偃王这个老对手。周穆王的先父周昭王,当年曾经封徐诞为“颖川”侯(颖川在今山东省郑城、江苏省邵州一带地方),徐诞一直未予接受.被遵为偃王。时至今日,穆王隐隐约约地听说徐诞已经到东海贸州的一个小岛上,去安度晚年,有些将信将疑。他心想,既然世上的人们,早已尊徐诞为“偃王”,自已虽然一直不予承认,现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追封徐诞为偃王罢了。这也可借此了结今生两人之间的恩怨。

于是,周穆王亲手写了手谕,全文如下.

      “依天救命:

      窃惟崇忠褒烈,必当其人;论德极功,必核其实。苟生有殊勋安能殁有殁极?尔偃王,力尽忠漠,独守灵山,镇近威远,生为忠良之臣,卫前拥后,殁验显应之灵,特追封为偃王,可代代物色,足表世世精忠,千秋恤食,万古蒸尝,以彰殊遇。(录自浙江泰顺《徐氏宗谱》)

周穆王此逾

      周穆王二十六年”

周穆王亲自派人至徐国加封,自已坐在大殿闭目养神。一日他忽觉一阵天摇地动。自觉大事不好,便欲往后宫躲避。他刚刚站起身来,又跌倒在地,半天爬也不起来。日后,穆王着人打探,方知偃王恰在那日谢世。

      偃王去世那天,天摇地震。穆王的王官东南角也倒塌了一半,穆王早年亲自为自己选定的慕地,也地陷十丈,深不可测。

      周穆王不久也病重身亡。停棺三年,才有了葬身之地。

      徐偃王在贸州卷屿山仙逝,当地百姓为他建了神庙。为了纪念徐偃王,人们将偃王的肉身安葬于卷屿山背风向阳的山坡之上。

      偃王谢世那日,人们发现:徐偃王的那只爱犬龙儿的两只耳朵、四只蹄子、一条尾巴,在一夜之间突然全都变白了。自从偃王人土那日起,龙儿便一直匍匐在偃王的土坟前,一动不动地守在那里。数日后,有人发现:龙儿头生四角、臀生六尾、肩生双羽,随着一阵黄风,升空去了。大家都说:义犬龙儿,化成了黄龙,飞到天上护佑偃王去了。接着,人们又为偃王做了木身和纸身。人们以竹木为骨架,以纸复之,形若偃王,面带庄严,迎风放飞,往西北徐国方向扶摇直上,升天去了。人们又将一巨木,雕成偃王人形,连同他的那支“神木拐”和那副“朱弓赤矢”一同放人大海,海中立刻巨浪滔天突现两条祥龙.围着偃王木身,上下翻滚。人们都说,那支神木拐和朱弓赤矢,全都变成了祥龙,伴偃王木身人水而去了。

      日后,只有那块神奇的灵璧石,永久地留在了海岛上那座徐偃王庙里.千秋万代地迎着人们的目光···.·

      过了几年.徐国国君宝宗协太子任儿等人,来到了翁州卷屿山祭奠先父偃王、五叔巧王夫妇、母后姜氏、五婶巧王妃、姨妈造女等人。

      志愿终身守护偃王陵墓的楚国鄂王一家、黑牛少尉一家、老战士狗儿一家、老战士初来一家,还有跟随偃王而来的数万百姓,以及当地的原居民们,呼啦啦跪下了一大片......突然,人们发现,就在偃王的陵慕前,竟有一只黄色的幼犬,匍匐在那里。这只幼犬,龙头虎脑,浑身金黄。而在他的脊背上,从脑后到尾巴尖儿,也长有一道清黑色的繁毛。活脱脱又一个重生的龙儿。。。。。

      徐王宝宗见了,飞快地冲了过去,将那幼犬紧紧地抱在怀里他昂首仰望着天空,声嘶力竭地大声喊道:“父王.龙儿还在这里为你守陵呐......父王,您看见了吗......啊......”

      一片乌云忽然遮住了太阳,很快又飘了过去。天空中依然晴空万里。太阳依旧向大地放射出万丈光共......

再后来,姜王后、巧王夫妇、造女、楚国楚鄂王夫妇、少尉黑牛夫妇、老战士狗儿夫妇、老战士初来夫妇等人也相继去世。先后也葬在了偃王圣墓的周围。几座土坟,座落在青山绿水黄茅枯蒿之

中.伴随着偃王走向无尽的未来。徐偃王的爱犬龙儿的后代们,黑眼圈儿和黑眼圈儿的后代们黑牛家高大的义犬“牛儿”及其后代们,楚鄂王和秀儿家的灵犬“雪儿”及其后代们,还有其他白的、黑的、黄的、花的,各色犬儿.穿梭般巡逻在这片土坟茅蒿之中......

      多年后,跟随徐偃王从徐国来到海越国贸州卷屿山的老人们也大都相继去世。西周逃亡奴隶、徐国新民、老战士初来的那个伶制乖巧的小女儿“西来”,也早已长大成人。她同其他追随徐偃王来券屿山的徐国百姓们,他们的后代,一代接着一代地繁衍下去,变

成了地地道道的海越人。然而,他们并未忘掉自己原先却是徐国人。每到初一、十五,或是过年过节,他们总要来到卷屿山上徐偃王和自己先人的墓前祭拜。后来,人们在卷屿山下建起了一座徐偃王庙。庙里供奉着徐偃王的神像和他们的祖先巧王、鄂王、黑牛、西来、狗儿等人的排位。这不但为人们祭拜偃王等人提供了方便,这里还逐渐形成了集市和庙会。徐偃王庙里的香火,日夜不息。偃王庙会至今仍然感况空前......到后来,处于越地的龙游、衢州、兰溪、常山、武义、东阳、象山等地的百姓们.也纷纷建起了许多徐偃王庙,至今尚存--这是后话。

      再到后来,楚国,西周等地,也相继出现了不少徐偃王庙,偃王的故事,依旧在民间代代流传.....·

      太阳依旧暖洋洋的照耀在这片土地上......一阵清风吹过来吹了一阵 慢慢地又停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