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徐山安居喜见孙儿
自从偃王离开徐理山,前往武原地方,代王宝宗便封武侯黑柱的儿子黑牛为“少尉”。令他率十余兵丁,化了妆,保护着父王和王后一路前行。他们有的骑了马,有的驾了车,不远不近地跟在偃王他们后面。这样,一来可保偃王等人的安全:二来可在偃王所需之时,供些衣食,还可将偃王等人的踪迹,及时报告王宫。
黑牛带领三五人,不远不近、不紧不慢地跟在偃王后面。其他车马随员,则跟在黑牛少尉等人的后面。
当偃王和姜王后夜宿五松亭之时,黑牛少尉便在周围设了暗哨,连夜保护偃王。天亮之后 .这才撤岗下山。待偃王和王后遇见了狗儿,他们又跟在狗儿他们后面慢慢前行。
当偃王住进了狗儿的家,黑牛便在对门的邻居家住下,并着人将偃王、姜王后一路平安的情况,向代王宝宗作了禀报。
偃王、王后离开狗儿家,众人追随偃王北行之时,少尉黑牛等人便混入百姓之中,一路直跟到武原。
当偃王在徐山安顿下来之后.仁王、谋王、勇王、代王等人,也多次化妆前来。每次他们都是远远地张望,不敢近前问安。郑城侯宝明距徐山最近,更是隔三差五地前来。他见父王母后衣食无忧万民拥戴,自己也就放下心来。
自从楚国鄂王到了徐山,代王宝宗便派人送来大批的钱粮。-来可确保父王、母后的日常用度,二来亦可供养那些追随而来的百姓们。
代王宝宗及叔叔、弟弟们,打算再过些时日,再来拜见父王和王后。
却说楚国鄂王自封为“大理”之后,便带人日夜忙碌。他们首先在山前建造了一座“偃王宫”,让偃王和姜王后住了进去。又在山后建了一座“徐君庙”,供奉若木公至绥王的三十一代徐国君王。还在山前山后,依山傍水,为百姓们修建了无数的民房。
施工中间,在徐山东南脚下,他们还发现了金矿。鄂王“大理又派人日夜开采黄金。
一时之间,以徐山为中心,方圆几十里之内,人欢马叫、犬吠鸡鸣。白日里,八方施工、热火朝天。黑夜中,灯火辉煌。随着人员的不断涌来,鄂王“大理”继续安排民众筑房建屋架桥铺路、开垦田地、种菜种粮。不多久,他们便将个徐山地区,几乎建成了第二个徐国王城。为了维护徐山地区百姓们的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鄂王“大理”还发布了不少规章制度。
偃王弃国,本来是想以此来促使周、楚两国罢兵息战。后来,他又见太子宝宗已经长大成人,便刻意想让他担当起治国的重任。自已虽然退居一旁,儿女们一旦有什么差错,自己仍可出面摆平。万一出现重大的危急.自己也不会袖手旁观。只有自己离开王宫.儿女们才可大胆地发挥他们聪明才智,放手大干。这也是先王对待他的方法。俗话说.“父母不放手,儿女长不大。”从王宫方面传来的情况看,兄弟子女们不负我望,治国有方。偃王更觉自己出走的决策是正确的了。然而,偃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有十余万民众追随而来,云集徐山,心中便觉十分不安。百姓们抛弃家园,带领妻儿老小来到徐山,既要重新安家,又要重新开田种地,这要给老百姓带来多少不便?以爱民而闻名于世的徐偃王,心中岂不忧伤?更让偃王忧心的是:自己本打算隐居山林、扶牛而作、傍竹而眠、朝霞暮雾、顾养天年,没想到,却惊动了天地、惊扰了百姓,竟有十余万民众集聚徐山。在这里,既建了宫殿,又置了宗庙,还立了大臣,颁布了法典。这不成了国中之国,自己也不成了王中之王了吗?自古以来,天无二日、国无二王。自己已立太子为王,就应悄然而隐,不再干政。今日却在这徐山之上,聚民成城,发号施令,这让儿女们如何治国?让周、楚两国如何评说?我这退而不隐,罢而不休,算着什么?偃王思虑再三,脑海里又出现一个“走”字一一他决定离开徐山,另觅仙乡。
然而,一个“走”字谈何容易:无论走到哪里,可瞒天、可瞒地怎能瞒得了老百姓?这徐山上下,本来荒无人烟,自己一来,这里便成了一个大都市。自己无论住在徐国的任何地方,百姓们都能逐影随形,竟相追随,所到之处.无不又是一座“徐山”?
想到这些,偃王便决定离国出走,到大海中寻一小岛.开荒种田.饲鸡养牛朝云暮鹤,日月为伴。有了这个决定,偃王眼前豁然开朗,便请来楚国鄂王商量行程。
鄂王听说偃王又要出走.便百般反对。鄂王想:自己回徐国探亲,本来就打算劝偃王收回成命,放弃隐居念头.回朝执政。偃王不但不听,反而隐居徐山。后来见偃王确实退心已定,自己为了给偃王颐养天年,只好瞒着偃王,在代王宝宗的帮助下,为偃王建造了宫殿,配备了侍从,以备照料偃王百年。谁知今日偃王又要出走一一上次是出官,这次是出国。这可如何是好?想到这些,鄂王赶快令“建造官’狗儿飞马赶赴泗州王城,代他禀报代王宝宗。
接了狗儿的禀报,代王只好留下宝明代理国事,便陪了叔父仁王、谋王、勇王、一同赶来徐山,力劝偃王无论如何也不要离开徐山,更不要离开徐国。
偃王任他们百般劝说,万般请求.只是微微地笑着,既不作解答,也不作应允,只是催他们快快返京理政。
代王宝宗深知父王的脾气--他老人家一旦下了决心,任何人也动摇不得,只有从命。宝宗派少尉黑牛率 500 兵马,护送偃王自己哭哭啼啼地随三位叔父回泗州王城去了。
到哪里去呢?偃王决定到千里之外的海越国的卷屿山(今浙江省的舟山群岛).去寻一片松山竹林,安家落户,顾养天年。
这卷屿山,本是海越国贸州东面的一座海岛,离大陆三百余里。岛上人烟稀少、民风纯朴、四季如春。这海越国虽然依附东越国,然而却世代同徐国为友。因海越国同徐国没有利害冲突,两国虽然海疆相联、海域相接,然而千百年来,从未发生过冲突。两国海船相往,渔民相亲。这海越王十分钦佩徐偃王的人格,对爱民如父子的徐偃王无比的敬重。海越王每年除了向东越王居水纳贡朝拜每到年节,还要派使臣前往徐国,贡献一些海货珍宝。徐国也时常派人出访海越国,回赠他们不少丝绸棉布,兵戈农具等等。海越于同徐偃王多有交往,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即使当周、楚联军伐徐之时,东越王居水令海越王派兵同往伐徐之时;海越王仍以种种理由推托,始终未发一兵一卒,足见海越王待徐偃王的至诚之心。
当年徐偃王召集三十六国在灵璧山会盟时,海越王也曾派使臣前来祝贺,并着人送来夜明珠一枚,至今仍被姜王后收藏。
想到这些,徐偃王拿定主意,决定择日离开徐山,前往海越国贸州的卷屿山去安度晚年。
楚国鄂王见徐偃王连日来心情舒畅,有时还哼哼些小曲,不停地收拾着行装,便知他决心已定,无法阻挡。回过头来,鄂王想想自已本是徐国的一名战俘,偃王不但不杀不罚,反而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对待自己。自己在徐国期间,偃王自己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而我一战俘,却肉山酒海,日日盛宴。这样的国君,怎不让人崇敬?怎不让人怀念?此番偃王再迁,与上次不同。上次是出京,这次是出国。一旦偃王去了东海的那个什么小岛上,自己何年何月才能同偃王相见?再说,眼见偃王的年龄也一天比一天大了,他老人家一心为民,操劳半生,到了老了,却要弃国别家.海外安身。假使一旦有病有灾,谁在身边侍候?一旦短衣缺粮.让他老人家向谁讨要?想到这些,鄂王便暗暗下了决心:跟随偃王到卷屿山去,
鄂王转而又想到:若自己轻身而随,倒也罢了。那老太太和秀儿是否愿意随我而往?她们若愿同去,倒是两全其美之事,她们若要留下,那将如何是好?还有,父王熊绎见太子句弯王身体欠佳,有
意传位于我。我这一走,不但意味着有可能抛却爱妻,而且意味着舍弃王位。自己还倒好说,那父王的脾气他也是知道的。一旦让他得知自己的儿子跟随敌国的偃王渡海而去,还不知要发生什么事情。然而,为了偃王,他也顾不了这一切了。他决心伴随偃王身边保他老人家平安幸福地度过后半生。
近日来,“偃王要走”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民间流传。黑牛、狗儿也来找鄂王商量,三人一致同意跟随偃王而去,伴他老人家终生。三人约定:先不要让他老人家知道,三人悄悄地暗中作些准备,到时跟在偃王后面便是
一日,徐山地区阳光灿烂,秋高气爽。偃王携姜王后出了宫门站在徐山之上,观看徐山周围的景象:只见山前山后,民房相接,道路相联。百姓们牵牛骑马.穿行其间。他们有的走村上店、有的来往于田间。山林里鸟语花香、山脚下溪水潺潺。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田地里翻滚着金黄的稻浪。这徐山、这徐国,的确是一方鱼米之乡。偃王为徐国百姓能够生活在这样的土地上,感到无比的高兴和欣慰。看到眼前的一切,偃王与姜王后会心地笑了。
偃王和王后正想要往别处去看看,忽然发现山下驰来一队人马,在山前停了下来。来人早早地下车下马,远远地朝山上走来。偃王正要下山迎接,山下的那些人已经走上山来。到了面前,偃王这才认出:原来是宝宗携了兰儿双双跪在了偃王面前。兰儿的怀中,
还抱着一个婴儿。
三个月前,偃王就听说宝宗和兰儿婚后生了个大胖小子,心中便十分欢喜,一直想看看,没想到今日却给送来了,他便伸手将孙儿接过来,抱在怀中,送给姜王后看。姜王后一边擦着眼泪,一边接过孙子,抱在怀中,一叠声地说:“我有孙子啦......我有孙子啦
龙儿跑过来,将鼻子凑到那孩子的小脸上,不停地闻着。那小..。。孩一点也不怕,笑嘻嘻地伸出小手,扶摸着龙儿脑袋,高兴得笑歪了小嘴儿。偃王也忍不住也笑了。
代王和兰儿仍然双双跪在偃王面前。代王说:“启察父王,这孩子才几个月,就知道跟您老人家亲。说来也巧,他竟然同您老人家同月同日同时生。
偃王听了,不觉一愣。再仔细看那孩子,只见他浓眉大眼,宽额头,阔嘴巴,似曾相识。竟不像第一次见面,倒像早就相识一般。
儿媳兰儿说:“听老年人说,这孩儿很像父王小时侯的模样。
宝宗接着说:“父王,我们今天来,就是想请您老人家为孩子赐个名字,以便日后呼唤!”
“那好你们快起来吧!”偃王说着,扶着姜王后向偃王宫走去两眼一刻也没离开王后怀中的孙子。
到了偃王宫,偃王和姜王后双双坐下。代王宝宗和代王妃兰儿又跪在了阶下。
偃王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孙子......将来你也会如你的“大大一样重任在肩啊!”
偃王伸手逗了逗孙子的小脸,接着说:“我的大头孙子,将来治国安邦的担子,也要压在你的身上。你这小小的肩膀,能承担起来吗?”说着,偃王忍不住往孙子的小脸上亲了一口,那孩子一下子又笑起来。
“嗯!俺爷儿俩有缘”,偃王说,“孙子见了爷爷就笑一一再给奶奶笑一个......”谁知那孩子又对着姜王后笑了一下!偃王高兴得满眼含泪,喃喃地说,“我徐国天长地久,我徐氏万世流芳,将来就看孙子你的啦....·将来你重任在肩,就叫任儿吧大孙子,你听懂了吗?”
代王和代王妃见父子为儿子赐名“任儿”,又见父王今日特别高兴,便一边不停地磕头,一边说:“孩儿不孝,惹父王母后离京隐居,今日看在孙儿的面上,您二老还是跟我们回泗州去吧!
偃王对代王的请求似乎没有听见。他起身伴了姜王后,一边退着孙子,一边朝后官走去,将代王和兰儿丢在阶下,理也不理。龙儿不由分说,急吼吼地跟进宫去。
偃王和姜王后刚回到后宫,进屋一看,里面也坐着一位妇人仔细一看,原来是造女。偃王吃了一惊,问道:“你......你何时而来?”造女向偃王和姜王后施过君臣之礼,一把抱住姜王后,大声哭了起来,“姐姐,你可要带我走啊。”原来,造女随女婿代王夫妇一同来到徐山。见偃王见了孙子忘了别人,便来到后宫等候。她心想:若偃王出国再迁,日后再见面就难了。于是,她下定了决心,随他而去,伴他终老百年。偃王知道造女的来意,哪里肯允?一个不肯收留,一个非要跟随。最后,姜王后作了决断:三人共赴翁州,一起终老卷屿山。
代王和妻子伴着父王和母后在徐山住了三月有余,一心想凭借孙子魅力,打动爷爷的心,好接父王回京。没想到,同父王说什么都行,只是不准提那个“留”字。最让父王开心的依然是孙子。只要代王夫妇说起这孩子出生以来的那些小故事,两位老人家听了,就十分高兴。比如小孩子什么时间开始睁眼啦,什么时间开始吃奶啦。哭声如何大啦、小便如何多啦、如何耍赖、如何撒娇啦等等。偃王听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像第一次听到一样新鲜和高兴。
说来也怪,这任儿自从见了爷爷、奶奶,便十分乖巧。他除了吃奶睡觉,总爱跟着爷爷、奶奶玩。上山三月有余,没听到他哭过一声。他不但不吵不闹而且说笑就笑。跟在徐城完全两样,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偃王和姜王后除了休息,一刻也不想离开孙子,就连吃饭时也要将孙子抱在怀里,舍不得放下。偃王一口一个“孙儿”,一口一个“任王”。有时高兴起来,竟像对大人说话一样,什么"你要继承历代君王美德,自幼养成节俭良习”,什么“你要树雄心、立壮志,要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什么“你要勤政爱民,不要欺负人家小孩子,有了好东西,要分给旁的小朋友”,等等。
孙子的出现,给偃王和姜王后带来了无限的欢乐。然而,这并未留住偃王的心。他那离国出海的决心,已不可动摇。代王和代王妃日夜劝父王回京,终见偃王实难回心转意。代王转而又想到,那海越国同徐国是友好邻邦。又听人说那海岛空气怡人,有利于老年人延年益寿。再说,那里离这儿并不遥远,不时还可前往探望。再加上他记挂着宫内的国事,代王不敢再在徐山久留。临行前,他对鄂王、黑牛、狗儿反复交待,要他们代为多多关照父王、母后的衣食住行。一切日常用度,着人到宫中领取便可。代王宝宗择日拜别了父王和母后,带着任儿,离开徐山回泗州王城去了。
偃王自从见过了孙子,心中便十分高兴和安逸。他看那任儿天生聪慧,将来必有出息。徐氏后继有人,徐国也能万代流芳了。一天,偃王见山下又来了一帮人马,到了近前,他万万没想到,来人竟是五弟巧王夫妇。
偃王紧紧地抱住五弟,老泪纵横。他使劲地拍打着巧王,呜咽着说:“小五呀,你让我寻得好苦啊!”姜王后抱着巧王妃.也是啼不成声了。
此刻,巧王的两只爱犬一-黑眼圈和白眼圈双双翻愣着眼睛努力想弄清眼前的一切.....·。
巧王告诉王兄:彭城息战,三国撤兵之际,本想拜见王兄。不料王兄神速返泗,未能见到。后来他又寻到泗州王城,大哥却又隐居徐山。因此,今日寻迹而来。半路上,他又听说王兄决意到海外漫游。小弟已在东海预备好了几艘大船,专供大哥驱使。偃王正为离开徐山前往卷屿山发愁之际,巧王的一番话,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兄弟俩站在徐山之上,谈天说地,回顾人生,无不感慨万千。他们有说不完的心里话,叙不完的兄弟情...........·这,人的一生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