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偃王好说歹说,终于让姜王后安静下来。两人吃过“面鱼儿”,又收拾好行装,装车催马,离了五松亭,朝武原方向慢慢走去那匹枣红马,拉着马车,后面跟着无缰无鞍的大白马,车上坐着对似睡非睡的老夫妻,后面还跟着一只活蹦乱跳的调皮小狗·.....
这武原地方,地处彭城与郑城之间,洲水岸边。这里山清水秀山多水多。山也不高、水也不深。旱季里,水流成河,绕山而行;雨季里,若遇大涝,沂山之水,倾天而至,水淹田亩,山峦成岛,一片汪洋。当年勇王和三王子宝明水淹周军,就在这一带地方。
徐偃王坐在车前赶着马车,姜王后靠着偃王的后背,慢慢地睡着了。偃王扬鞭,缓缓而行,不知不觉已到正午。前面有一道山坡坡上有一片松树林,偃王打算在林里歇了。一来做点吃的,二来也让那两匹老马吃点草料,歇歇蹄脚。
徐偃王叫醒了姜王后,扶她下了车,找到一块平整些的石头,垫上一件旧衣,让她坐了,便去找水。龙儿突然竖起两只耳朵,呜鸣地叫着。正在此时,迎面忽然跑来一群绵羊,将偃王围在羊群中。那羊馆正要举鞭赶羊,他看了看偃王,便叫出声来:“您是否是偃王爷?”
偃王看了看那个羊信,也觉得面熟,一时竟也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
“我是狗儿,”那羊信扑通跪倒在地,大声说,“您是偃王!狗儿在这里给你老人家磕头啦!”
偃王急忙扶起狗儿,高兴地说:“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你,-----你的伤好利索了吗?”
狗儿使劲地跺了跺脚,诚挚地说:“您看,早就好啦!”
偃王问:“你家过得怎么样,你娘和妹子在楚国还好吗?”
狗儿得意地说:“那天那小舅子楚鄂王手下的那个九头鸟,单手举我,实在让人气愤,本打算等我的伤好了,再跟他干上一仗,没想到他却回楚国去了,不然我可饶不了他!”
“你家里都好吗?”偃王问。
“挺好的。”狗儿说,“徐国息战,周楚罢兵,不用打仗了,我的伤一好,就回家种地放羊,还取了个好媳妇,美滋滋的!”偃王听了.也笑了。龙儿也兴奋得围着偃王和狗儿直转圈儿狗儿见姜王后坐在车里,赶紧跑过去向姜王后磕头请安。
姜王后问起狗儿母亲、妹妹在楚国的情况,狗儿一一作了回答。狗儿早也听人说偃王弃位,没想到竟在这里让他遇上,觉得十分荣幸。他急忙对偃王说:“请偃王等我一会儿,我过去看看我的羊群,一会儿就回来陪您老人家!”
徐偃王烧了一锅水冲了两碗茶,同姜王后对饮休息。不一会儿,狗儿将羊群赶到小溪边让它们喝水。自己在石边挖了一个三尺多深的深穴,深穴的底部,往外还打了一个进气的小孔,里边架了柴草。狗儿拿火石火镰打火点燃柴草,柴草便烧起来。狗儿又从羊群中挑出一只肥羊,将它四条腿捆了,扛到后山去了。
过了一会儿,昔日的老战士狗儿,竟然扛着赤裸裸一只剥了皮的绵羊走了回来。只见他将土洞中的明火熄灭,又将裸羊挂在了洞里,上面还盖了一块大石板,留出排烟小孔,转身对偃王说:“今天我给您老人家和王后娘娘做一道好菜--烤全羊。这是我的发明创造一-现在闷在里面,不用管它,一刻儿就好。”
姜王后于心不忍地说:“我说狗儿,一只活蹦乱跳的羊,一下子竟让你给杀了,怪可怜的!”
狗儿脖子一拧,得意地说:“王后娘娘您别心疼。这鸡鸭鹅,4羊猪,本都是一道菜。您别将它们看得如人一般。它们就像青菜、梦卜一样,生来就是给人吃的-若是家家户户的牛羊不杀也不吃,
那牛羊一个生一个,一个生两个,那天底下不就全都是牛羊啦,那人往哪里住呀?王后您说呢?”说完,狗儿自己倒先笑了起来。
偃王说:“那么大的一只羊,咱也吃不完呀!”
狗儿说:“偃王您老人家别怕一-今儿吃不了,我给您装在车上,带在路上慢慢吃|”
偃王听了,忍不住也笑了。
说着说着,大约过了一个多时辰,狗儿掀开火洞上面的石板说了声“好了”转身跑到山下水塘里摘来了一抱荷叶。他把鲜荷叶铺在石板上,又从洞中提出那只烤熟的绵羊,放在了荷叶上。狗儿向姜王后要了一只碗,又要了一点盐,放在碗里。只见狗儿从怀里抽出一把小刀,在荷叶上擦了几下,割下一大块羊肉,拿一片荷叶包了,双手捧到偃王面前说:“您先尝尝看!”
偃王割下一大块羊肉,丢给龙儿,又割下一小块,拿刀尖挑了蘸了一点盐递给姜王后说:“你先尝尝看。”
姜王后从车上找出一双筷子.夹了那块热腾腾的羊肉,尝了一点点,点了点头说:“蛮好的!”
狗儿从怀中取出一只酒葫芦,送到偃王面前说:“这是我媳妇做的米酒,您尝尝看。”
偃王接过酒葫芦 喝了一口 觉得甘甜爽口,便高兴地说:“很一你媳妇还有这么一副好手艺!”好
狗儿自豪地说:“那当然--俺村里家家都会做酒。你要是喜欢,我让我媳妇天天给您做!”
偃王扑哧一声笑出声来,说:“你还是让你媳妇在家里给你多生几个儿子吧。”
“那当然!”狗儿说.“生孩子,做米酒,两不误
偃王说:“我浪迹天涯,喝不上你的酒啦!”
“不!不!”狗儿说,“我和我媳妇跟您和王后一块去一一您走到哪里,我们就跟您到哪里。--想想您和王后这么大年纪了,几位王爷全不在身边,我不照顾您,谁来照顾您!”
“那不行!”偃王说,“你和你媳妇好好的过日子吧!”
一个非要跟着走,一个坚决不收,急得狗儿又哭又跳又跺脚狗儿没办法,他只好跟偃王打赌说:“偃王、姜王后,你们随狗儿回家,看看我媳妇的意思。她若不愿去,我狗儿就乖乖地留下来。若狗儿媳妇愿意随偃王而去,那偃王您只能带上我们1”
偃王无奈.只好答应。
于是,狗儿在前面赶了羊群,偃王在后面驾了马车。他们转过一道山梁,又走了不远,便到了一座村落。狗儿指着村头的一座新瓦房,对偃王说:“那就是我的家了。9
偃王抬头一看,见狗儿的房子竟是砖瓦所砌,这在全徐国都是少见的民房。便吃惊的问:“狗儿,你发财啦!”
“哪儿啊”,狗儿笑着解释说,“太子带人翻修王宫,我就带领村里人去帮忙,做义工。太子不但给我们开了很高的工钱,还将替换下来的旧砖旧瓦,全让我们拉了回来,盖了新房。说是一来是对我的奖励一-不但是我,村里参加劳动的人都分了砖瓦一二来等我盖好了新房,将来有一天,我娘我妹还有那个什么鄂王回来,也有个住的地方。”
正说话间,不觉进了狗儿的院子。只见正屋三间,偏房两间,灶房一间,全都宽敞明亮。龙儿进了院子,东闻闻,西看看,里里外外打量了个够。
这时,只见狗儿媳妇正坐在屋里纳鞋底,她听到动静,就迎了出来。当狗儿问她是去还是留时,狗儿媳妇一边将麻线往鞋底上缠着,一边毫不犹豫地、笑嘻嘻地冲口而出一个“走”字!义无返顾地回屋收拾东西去了。
偃王无奈,只好答应狗儿夫妇随行,于是,狗儿套了自家的马车,装了满满一车的东西,锁了大小屋门赶着自己的羊群,跟着偃王上了路,继续往武原方向慢慢走去。
偃王一行慢慢地往前走着,看看太阳快要落山,见前边路旁出现了一个村庄。村头那块田里,有一位农夫正在劳作。到了田边,狗
儿忽然大声叫了起来:“初来......初来......!
那农夫抬起头来,见是偃王和姜王后坐在车上,不觉得吃了一惊。这位昔日的老战士初来急忙丢下了手中的农具,紧跑几步,扑倒在偃王的面前,连连磕了几个头,又赶紧扶偃王下了车。
偃王轻轻地拉着初来的左臂,问道:“你的伤,好些了吗?2
“早就好利索啦!”初来回答。
狗儿对初来说:“初来!偃王驾到,还不迎回家中好酒好菜招待?”
初来说.“偃王能到俺家作客,我作梦也想不到--不知偃王今日因何驾到?”
“别嘤嗦啦!”狗儿说“赶紧前边带路,接偃王回家!”
“遵命!”初来一边说着,一边牵了偃王的马,带领偃王等人进了村子。
这是一座极普通的村子,村中没有高大的树木,也没有古旧的房屋。街里街外全都是新建的房屋和新栽的树木。偃王正待询问初来便对偃王解释说.“培们这个村子叫作“新村,,大都是接的亲朋和好友。他们全是从西周逃过来的奴隶。太子帮接们盖了新房打了水井,分了田地,还让撸做了百户长。全村人的日子全都过得
有滋有味|”
“好小子!”狗儿大声说,“看不出你小子还当上官啦!”
正说笑间,不觉来到村中一座四合院门口。初来指着大门说:“偃王,这就是接的家啦。”说着,他推开了大门,让偃王等人进了院。
院子很宽敞,正面三间堂屋,左右各有两间配房,大门两旁还子。
初来的媳妇听见有客人到来,急忙抱着一个娃娃出来迎接。她各有一间小屋。见是偃王和王后,赶紧施礼问安,并招呼屋里几个孩子出来给偃王和王后磕头请安。偃王双手抚摩着孩子们的头,亲切地说:“叫爷爷!叫奶奶!”
“爷爷、爷爷、爷爷、爷爷;奶奶、奶奶、奶奶、奶奶”!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叫起来。逗得偃王和大伙全都忍不住笑起来。
偃王抱起最小的那个小女孩,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几岁啦告诉爷爷,可好啊?”
“我叫西来,他们说我们家是从西边来的,所以就叫我西来”小女孩笑嘻嘻地说,“我今年四岁啦。爷爷,你叫什么名字呀?” 偃王笑了,随口回答:“我就叫“爷爷’呀。”
“那她呢,”西来指着姜王后问,“她叫什么名字?”
“她叫“奶奶’”呀,偃王笑着忍不住往西来的小脸上亲了一口。
“胡子......"西来捂着自己的脸。她从偃王怀里挣扎下来,跑到姜王后面前.仰着一张红嘟嘟的小脸,清脆地叫了一声.“奶奶”“哎!”姜王后一边答应着,一边弯下腰去.将西来抱在怀里,说了一声,“真是个小宝贝!”说着,泪水便流了下来。
“偃王、王后,你们请屋里坐吧!”初来招呼大伙说。
偃王进了屋,见正中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木椅,两边几只机子(机子,是一种低矮一些的木制方凳)。偃王和姜王后在椅子上坐了,初来端来两碗开水,让偃王和王后喝了,便吩咐媳妇打水让偃王和姜王后净面。狗儿和媳妇一同卸了车马,关了羊群,便和初来一同,陪着偃王和王后说话。不大一会儿, 初来的媳妇便端上菜来有一碗炒鸡蛋、一碗炒青菜、一碗炒河藕、一碗炒小虾。
初来为偃王和姜王后每人倒了一大碗自家酿制的米酒,偃王喝了一口,便夸奖说,“你媳妇来咱徐国没几天,倒学会了做酒啦,手蛮巧的吗?初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笑嘻嘻地说:“自打俺们来到了咱徐国,便不再做奴隶。每年打下得粮食吃也吃不完,俺村里家家
户户会做米酒--这都是跟着狗儿他们村学会的。
正说笑间,院内来了几个百姓。他们听说徐偃王来到了初来的家,便急忙向偃王硫头请安来了。
偃王走出房门,将百姓们一一扶起,让他们在机子上坐了,请他们一同吃饭。他们哪里肯吃?徐国的百姓们哪个不知道:徐偃王
一生节俭,每天都是粗茶淡饭,只是没有亲眼见过。今日见了,果然如此。他们一个个全都抱怨初来,一一即便平民百姓,平时哪家来了亲戚,起码也要杀上一只小鸡招待客人。他们一边埋怨初来小气,一边摇着头出门去了。
过了不大一会儿,就听见门外有鸡鸭的“吱呀”叫声,见那几个老汉一个个怀里抱了鸡鸭又回来了。他们要初来将这些鸡鸭杀了好给偃王做菜、做汤。
偃王执意不收,老汉们放下鸡鸭,头也不回地走了。
吃过晚饭.初来找出新被褥,在正房里铺了新铺.让偃王和王后安歇了。自己和媳妇住在了东屋,让狗儿和媳妇住在西屋。一夜无话,他们一直睡到了天明。
第二天早上,偃王他们吃完早饭,狗儿套好了车马,让偃王和王后坐了,狗儿媳妇仍然坐在后面狗儿的车上。出了初来的院子来到了村口,正待他们上路,却见初来也套了一辆马车赶。,初来的媳妇和几个孩子早已坐在了车上。初来牵着偃王的马缰说:“启京偃王:昨晚我同媳妇商量了一夜,决定跟狗儿一样,跟随偃王而去一一连我的性命都是偃王给的,偃王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说完,初来回到院内.点燃柴草,竟将自己的新房全给烧了。
偃王见初来确实下定了决心,便知劝到也无用,只好同意初来家同行。
偃王到了村口,又见到了昨晚那几位老汉。只见他们有的坐了车,有的骑了马,有的牵了牛,有的赶着羊,孙男弟女一大帮,跟在偃王后面。他们嘴里也不说话,偃王往前走,他们就往前跟。偃王走得快,他们就跟得紧:偃王走得慢,他们就站下等。他们不慌不忙像影子一样若即若离,用也用不掉,任偃王如何劝解,人们没有一个
于是,偃王、狗儿、初来的三驾马车在前面走着,旁边跟着龙回头的。儿,村民们在后面跟着。初来家的那只老犬“牛儿”也混在了人群中,跟着主人寸步不离。偃王他们出村走了十来里,后面的队伍却
越来越长,远远的看不到头。
就这样,偃王不情愿地带着一支奇怪的队伍,白日赶路,夜晚便找个村庄住下。每到一地,便有更多的百姓加入到偃王的队伍中来。待偃王到了武原地方,已有万余户民众,十余万百姓,追随而来。
徐偃王他们终于来到了武原。这武原同郑城一样,属最早的徐地也称徐方,是徐国最早的发源地。这里,自有人类活动以来,便是徐人祖先的根据地。
偃王他们在一座小山前停了下来。这座山的北边、西边、东边各有一座山。偃王住的那座山就座落在这三座山的正中间,只有南面没有山。东山、北山、西山上流下来的水,从三面绕过中间的山在山南形成了一个水滩,再往南,是一片大湖,水天相连。
偃王在狗儿、初来及百姓们的帮助下.很快就安顿下来。人们将带来的牛、马、羊全都放养在西山,将所带的草料,全都储存在北山。后来,偃王所住之山被人们称作“徐山”当地百姓不久便流传开了一个顺口溜:“左黑山,右马山,北面是座草料山,徐山座落在中间,山前是个黄金滩,跟着偃王到天边。”
一日,偃王早早的起了床,后面跟着龙儿,慢慢地走出他居住的草屋。此刻,他站在徐山之上,见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光芒,给大地染上了灿烂的金光,十分壮观。几朵美丽的彩云,从天空中飘过。鸟儿们,有的在林间啼鸣,有的追赶着云朵,飞向远方。渺渺的晨雾,在山间慢慢地飘荡。从林之中,百姓们临时赶造的草屋,隐约可见。袅袅灶烟,轻轻地飘荡在山间。百姓们在山间赶修的一条条道路,像一条条白色的丝带,环绕在山间。几条小溪.从山后流淌过来,在山前汇成了一条小河,缓缓地流向了远方的游中。远处的湖面,在朝霞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好像铺上了金砖银瓦。眼前的美景,如诗如画,不由人不陶醉其间。
有一个问题,始终令偃王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已经含弃了位,人山为民,那些黎民百姓们为何还四处道随”自从离开泗州王
城,一路上,先是狗儿,继而是初来。人们无不闻风而动,竟相追随偃王觉得,自己似乎成了一只蜂王,无论飞到哪里,都会被一群蜜蜂包围着。挥之不去,撵走还来。从泗州王城一路来到武原,除了撵走了几位王公大臣,而那些平民百姓们,却像着了魔一样,说什么也不愿离开偃王。偃王想:我身无分文,既不能封他们的官职,也不能舍他们钱粮。百姓们抛家舍业,随我而来,这到底为了什么?心中十分愧疚。
偃王正思虑间,忽见山下又来了一队人马。龙儿不由分说,箭一样窜出去迎接客人。此刻,晨雾已经慢慢散去,人马慢慢地来到了山前。“偃王·.....偃王...·..”领头的大声呼喊着,飞快地跑上山来。
偃王仔细一看,原来是楚王二太子鄂王。他急忙迎上前去,拉往鄂王的手吃惊地问.“鄂王,你怎么来啦,何时回的徐国?”
不待鄂王回答鄂干的随行人员也来到偃王面前,一个个跪倒在地,磕头跪拜.行礼问安。狗儿的娘-老太太也向偃王行过大礼,上前拉住偃王的手,关切地问:“偃王,您老人家为什么不做君王,跑到这深山老林里来做啥!”龙儿摇头摆尾地围着鄂王,亲热得
不知如何是好。
狗儿的妹妹--也就是楚鄂王的新媳妇秀儿,一直跪在地上不肯起来。她一边磕头,一边说:“请干爹早日返回徐城去吧!”原来,楚王二太子鄂王自从离开了徐国,带了老太太及秀儿回到楚国,楚王熊绎同意了儿子鄂王和秀儿的婚事,不久他们便拜堂成了亲。老太太也成了楚王熊绎的亲家母。秀儿娘儿俩到了楚国,就像生活在天堂里一般。
鄂王回国后,千方百计地促使父王罢兵息战,班师回到了鄂都楚国王城。鄂王仍然日日思念在徐国欢乐的日子,思念仁慈的徐偃王。过了不久.他便向父王熊绎请了长假,陪着老太太和新婚夫人秀儿,回到徐国来探亲。没想到,他们来到徐国泗州王城,才知道偃王轻身而退.隐居徐山。今日鄂王和老太太及秀儿他们,一来是想看望看望偃王,二来是想劝偃王回心转意,再回徐城。
偃王扶起老太太和秀儿,引大伙儿进了屋子。
狗儿见母亲、妹妹回来了,高兴得跑前跑后,不知如何是好。,
鄂王进了偃王的屋子,见屋内十分简陋:泥墙草顶,绳床瓦灶板桌木墩。桌上还放着半碗吃剩的咸菜疙瘩。鄂王见了,心中一热不觉流下泪来。他死活也要劝说偃王早日回都。
鄂王、老太太、秀儿、狗儿等人,软磨硬缠,喊爹叫娘,力劝偃王回都。然而,他们接连劝了几日几夜,偃王仍不动心,只是微笑,既不解释,也不作答。
鄂王见偃王心如止水,确无返京之意,便同老太太和秀儿商量,暂不回楚国。一来,可以陪着偃王和王后多住些时日--下次见面不知何年何月,二来趁机帮偃王修理一下住房。眼看冬天就要到了,偃王的草房夏日漏雨,冬日透风,他老人家如何受得了哇?
于是,鄂王招来那些从四面八方集聚而来的民众。他命初来为“材料官”,让他带领民众上山伐木采石。命狗儿为“建造官”,让他负责建造新房。命自己的媳妇秀儿为“内厨”让她专门负责偃王姜王后、老太太等人的衣食住行。他命狗儿媳妇为“食官”,让她带领 300 余姑娘媳妇,负责给大伙做衣做鞋,给民工们炒菜、做饭。自己自封为“大理”,总理徐山的一切事务。
百姓们自愿报名。木匠、石匠、铁匠、银匠,各显其能,各司其职。一时之间,徐山上下,周围几十里内,俨然变成了一个大工地。修路的,造桥的,修屋的,建房的。轰轰烈烈,热火朝天。八方百姓听说偃王定居徐山,便潮水般涌来。徐山上下,人山人海,活像一座大都市。
面对眼前的这番景象,偃王又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