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7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文化 > 徐偃王传奇 第二十二章 弃国别祖 北走武原
文化
徐偃王传奇 第二十二章 弃国别祖 北走武原
2023-08-242

      徐偃王由郑城平安地抵达泗州国都,一路上,只见荒地遍野农家十室九空。心中暗想:这一场战争,一打就是三年,国家经济不知要倒退多少年,同时也要给老百姓们带来多少苦难。这场战争若再打下去,前线的士兵,大部分非死即伤。全国青壮年全都上了前线,土地由谁来耕种?牛马由谁来喂养?无人耕种土地,无人饲养牛马,国力由何而来?百姓穷困.国力衰竭,我做这君王的还有何用?想到这些,他心中渐生退意。他希望以自己的退位之举,换得周楚、徐三国正式罢兵息战,好让三国的老百姓,好好地休养生息。想到这些,偃王便传出逊位退隐的想法

      首先反对偃王退位的是二弟仁王。

      仁王对偃王说:“大哥,你我兄弟五人,自幼跟随父王,励精图治,勤俭治国。先王退位后.我们兄弟几个团结如一人,同呼吸,共命运,终于将国家建设得富抵周、楚,全国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即便周、楚联军大军压境之时,然,我徐国军民仍然同仇敌忾,团结御敌。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目前我国已经取得彻底胜利,你为何要心生退意?”

      偃王说:“周楚罢兵,正是我退位的良机。我要以退位之举,昭示天下:徐国并非好战之国,偃王为民,可舍王位也。

      正说话间,三弟谋王走了进来。他向偃王施过君臣之礼后便说:“大哥.阿满那孩子虽然撤军归国,可那楚王熊绎,却依然盘踞在琅现军营。楚国的兵将们,仍在我国门之外,虎视眈眈。现在最需要您安抚民众,抵抗楚王,怎可言一个“退’字?”

      偃王说:“周穆王撤兵远去,荆楚虽然按兵不动,可他再也无力

伐我。只要我不出兵犯他,他自然罢兵。现在退位,正当此时。四弟勇王也闻迅赶到。他同仁王、谋王一起跪在偃王面前,齐声说道:“王兄如若言退,我兄弟将长跪不起。”

      偃王走下台阶.拉着兄弟们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不要再劝,我心意已决,不可更改。”说完,头也不回地走进后宫歇息去了        仁王兄弟三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他们几个人商量了半日,决定请国师他们过来,看看他们能否想出什么好办法来。不一会儿,国师几个请到,他们见三位王爷全都在场,知道是为偃王退位而来。国师向四位王爷施过礼.便说.“偃王退位,绝非惧怕周楚而是一颗爱民之心使然。偃王秉承先王之志,爱民如父母兄弟一贯秉承以仁立国,以民为国之根本的治国理念。与周楚争战,事出无奈。偃王实则不忍斗其民。偃王今日退位,只为昭示天下,希望从此罢兵息战,富国养民,以仁义感化穆王熊绎也。

      谋王说:“那个周穆王阿满好大喜功时时自以宗周为家天下自称天子。一心要雄霸九州,称雄海内。这是他一牛的追求。穆王西归.是后院起火使然。他像一只受伤的狼,一旦舔干了身上的血迹.包扎好自己的伤口,喘过那口气来,他又会向我扑来。徐国军民需要王兄啊!

      国师五子傅奉先王令,在五子宫教导五位王爷.是看着偃王他们长大的。他对偃王今日的决定,心里十分明白。便耐心地对几位王爷说:“偃王退位,意在息战。他既然决心已定,实难回心转意,咱们只能寻找机会,分头再劝,看看偃王有无改口的意思,不知几位王爷心下如何!”

      谋王说:“事已至此,也只好如此啦|”

      接着,兄弟几个又商量半天,便决定除了分头劝说,再求姜王后做做工作,还要动员宝宗、宝明两兄弟前往求情。他们决心,一定要劝偃王收回成命,不再言退。

      徐国的百姓,听说偃王欲退,万人空巷,扶老携幼,涌向王宫他们长跪不起,敬请偃王复位。

      偃王躲在后宫,谁也不见

      徐国宫殿内外,全都跪满了百姓。当时正值盛夏,白天烈日暴晒,夜晚蚊虫叮咬。数万百姓,绝食长跪,哭声一片。忽一日猛风大作,暴雨如注,全城的百姓们,病倒饿昏的不计其数。直到此时,偃王这才走出王官,冒着倾盆大雨,安抚百姓。百姓们齐声高呼:“偃王复位,偃王复位......”

      偃王见百姓们冒雨长跪,饥寒交迫,实在于心不忍,便答应再作考虑。百姓们以为偃王已经回心转意,这才一个个慢慢地爬将起来,相互搀扶着,出宫回家将息去了。

      徐偃王闭门三日.不理朝政。他亲手写了一篇“息战誓”,全文如下.“

      徐偃王息战誓

      兵勇者,民之子也:兵勇者,民之夫也;兵勇者,民之父也。

      徐国之兵,实徐国之民也。

      周军之兵,周之民也。

      楚军之兵亦楚之民也。

      百万军旅,千万兵勇,亿万民众之父之兄之弟也。

      国与国争,军与军战,实民父、民夫、民子之战也。

      夫国之争战,实民之争战也。

      鸣呼!今古百国争锋,亿万民众之伤、之残、之亡、之轶也。

      哀哉!千秋争帝,亡民、伤财也。

      悠悠天地间,何为贵?人也!人间何为贵? 民也! 民间何为贵?情也!有人、有民、有情,才有夫妻、才有子女、才有家庭、才有国家。

      国家何也? 万民之大家也。民不为国,国则贫;国不为民,民则轶。

      夫民众若水,君者若舟。待民如父母,如兄弟、如子女。君为万民之子也。

      民若无,君何有之?

      民若伤,君何欢之?

      纵观亘古千年,天无不落之日,世无不亡之国。日出日落,天地轮回。改朝换代,民仍续延。

      暴戾恣睢,视人民为草芥,虽存亦亡;修德行仁、弃土地、王冠为敝履,虽亡尤存。

      今我徐之偃王,不忍斗其民,舍君位弃国土,保万民远离战争佑国人守土不绝,护后世万代繁衍。今日呼唤周、楚君王:皇皇天地间,唯民众为大:悠悠千万事,唯民事为重。今之徐国,刀枪铸犁,军马事农。万金散尽,还田于民。鄙人寡身而隐,不做君王。浪迹山林自事柴米。周、楚、徐三国,各自为政,互不犯疆。普天之下,息战罢兵。千家安居,万民乐业。皇天在上,先祖佐证:今日之起,偃王逊位。为万民计,无可不舍也!

      徐国第三十二世君诞,偃王十八年仲夏。

偃王写完息战誓,着交通送往周、楚两国,并公诸于天下。自己仍然闭门不出,一心择日隐退,归依山林。日后绳床瓦灶,青茶绿菜,不涉国事颐养天年。

      时间过得真快,过了盛夏,转眼就到了初秋。有一天,徐偃王带了姜王后,在仁王、谋王、勇王及太子宝宗,三子宝明,国师五子傅武侯黑柱,消息卫德五,以及十二谋士,三十六将校,一百零八勇士等人的陪同下.乘车前往徐理山。到了山前.他们停车下马.步行登山祭祀先王徐国绥王。

      当年先王隐居山林时,徐诞 19 岁继位,开始治理徐国。先王过世后,葬于徐理山中。偃王将先王居住在山中的竹林茅舍,一一保留。又在旁边为先王建造了青砖红瓦的庙宇。庙中除了供奉先父,还为先祖若木等前三十世徐国国君塑立了铜像。

      偃王等人来到绥王庙中,向先父神像拜了又拜。偃王跪在先父像前,说道:“父王在上,诞儿看您来了!诞儿自继位以来,一心秉承父王治国之道,以仁待民、以义待友、以诚待人、以礼待邦、以智治国、以信立身。洁身爱民,不言享乐。孩儿布衣草厢,亲事稼稿。体察民情,精心治国。诞儿知民之难,解民之闲,脱民之苦。这些年来

      举国百姓,安居乐业,国富民强。穆王贪功,楚王好利,连谋伐我,三年有余。兵戎相见,劳民伤财。兵民死伤,诞儿不忍。九里山比武周、楚罢兵。三国有约,诞需退隐。为民息战,为国罢兵,有约必践以谢天下。诞儿不才,请先王降罪。今日别父,远走他乡,结草衔环再祭父王。”

      偃王说罢,又连连叩头。随行人员,跪倒一片。有的低声呜咽有的放声大哭。悲痛之状,难以言表。

      偃王率众祭罢绥王,又向列祖、列宗祭拜祷告,这才来到绥王慕前,绕慕三周,增土添石。

      偃王跪在先王墓前,哭着说,“父王,诞儿向您辞行来了一一来世诞儿还做您的儿子,不做君王不为官,围在您老堂前膝下,端水奉食,捏肩捶背.做牛做马。诞儿今生不孝,只能待来生再补。您老静卧此山.诞儿走也......

      偃王说着说着,又痛哭起来。众人忍耐不住,也都大放悲声。山谷之中,哭声阵阵.绥王庙内,人皆垂泪。

      众人劝了好久.偃王这才止住了哭声。他对众人说:“今日在此与大伙儿告别.我与王后,远走他乡。-你们都回宫去吧!”

      仁王等人听了,不知如何是好,忽啦啦跪倒一片。宝宗、宝明兰儿等人,上前抱住偃王的双腿,大声哭喊,力劝偃王收回成命,继续为王。

      宝宗说,“父王,儿子们哪里对不住您老人家啦?让您老人家如此伤心?儿子有什么不对之处,要打要杀,儿子无怨。儿子纵然有天大的差错,也不致于让父王弃王别国,远走他乡?儿子们错了,父王指出,儿子改了还不行吗? 你让儿子怎么样,您才能回心转意

      偃王含泪扶起宝宗,语重心长地说:“宗儿,父王今日封你为代呢一_父王......”王。从今日起,你代父为王,代父立言、立法、立政、立国。你要尊重四位叔父。他们也都老了,身体也都大不如以前。你要细心地侍奉他们,要少让他们操劳。他们若有病、有灾,要及时为他们医治。你

要勒政为民、廉政为本。要以民为天、为民立国。要敬重农商、富国强兵。宝明儿辅佐王兄,需尽职尽责。你要忍辱负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冲锋在先,享受在后。要多为王兄贡献良策,物色人才。"

      说到这里,偃王从腰中抽出宝剑,在地上划了一条长线,大声对大伙说:“你们原地送我,不许越界前行。待我远行十里开外,你们再越线回城!--这是我徐诞向你们下的最后一道王令,任何人不许违拗!”说完,偃王扶着姜王后上了马车,往北方慢慢地离去。

      人们面面向觑。他们站在那里,谁也不敢前行。

      为偃王拉车的,是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车上装载着他心爱的三件宝贝一-朱弓赤矢、神木拐和一尊精美的灵璧石。这副朱引赤矢,自于当年疏通陈国、蔡国间的淮水:这支神木拐,就来自于无名坡那位无名的白衣秀士的身旁;而这块灵璧石,却得自于灵璧山上。只见它长约三尺,宽约两尺.玲珑奇巧。在这块石头上,有着天雕地刻的许多自然纹路。看上去,上面的车马行人,店铺酒肆,栩栩如生;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清晰可辨:河流村庄,道路山峰,历历在目;山脊沟壑,瀑布溪流,若隐若现。直直是天地之精华浓缩集聚其一身的“灵石”。越是仔细观看,觉得它趣味无穷。无论谁见了,都会惊讶不已。在马车的尾部,拴着一只长长的马槽。马槽内装满精料细草和一坛清水。车后还跟着一匹无缰无鞍的光脸大白马。这匹大白马,就是当年偃王收养的白衣秀士的那匹大白马。随着它年老体弱,已经今非背比。它的毛色已经失去了光泽.力气更是大不如前。前面的枣红马拉着车,后面跟着大白马。它一步三援。自由自在地往前播晃着。每当车子走得快了,它就被落在了后面:而当车子走得慢了,它就跟了上来;车子停了,它就趁机随意地喝上两口清水,或者吃上几口草料。那只幼犬“龙儿”,它听不懂人言,它也不顾偃王“不许何人跟随”的命令,别了众人,一溜烟地跟了上来。它一会儿摇头晃脑地跑到车前,一会儿又摇着尾巴,跟在偃王的脚边跑前跑后。如

今的这匹大白马和那只灵犬龙儿,已经成了徐偃王最心爱的两

宠物了。朱弓赤矢、神木拐、灵璧石和瘦马、黄狗,成了徐偃王最后的财产......

      老马拉车,瘦马跟随。爱犬护驾,灵石压厢。草履布衣,夫妻同行。路不平,车不稳,心不急,马不快。就这样,徐偃王舍了王位,弃王城,别了众人,离了祖庙,向彭城方向慢慢地走去。一路上,偃王既不扬鞭,也不催马,单凭那两匹马儿信马由缰,自由前行。他们走了数十里路,天快黑了,马车来到了五松岭下。偃王见那五松亭依然座落在半山坡上。五棵老松,依旧傲然挺立。偃王不由得想起了当年众兄妹在五松岭的快乐。他便在亭前卸了车,拴了红马。他先将爱犬龙儿喂饱,再从亭旁小溪打来泉水,让姜王后净面,他又从车上取下两张面饼,同姜王后一同,就着泉水吃了。接着,他在车上铺好了被褥,便靠着姜王后睡下了。也许实在太累了,偃王一着枕头,便鼾声大作。龙儿趴在偃王脚边,警觉地向四周张望着。姜王后看着睡在身旁的夫君,不觉流下泪来。想想自己,自从嫁了偃王,这些年来,随他日夜劳顿。在偃王的心中,多有民众,少有家人。他只知为国家尽职尽责,为人民鞠躬尽瘁。他整日里总是披星戴月为民操劳。成年累日,不知疲倦。两人虽为夫妻,也是聚少离多。他知道,在偃王心中,仍然牢牢地装着那个造女。但他们两人从没有一点越轨之举。想那偃王,一生奋斗,把个徐国经营得天堂一般。虽然周楚联谋伐徐.而我徐国并未战败。偃王为何一心弃国别民,远走他乡?姜王后不由得又想起了自己的三个儿子。二儿子宝衡战死在麒麟谷。太子宝宗承袭徐国王位,毕竟只是个一二十岁的孩子,能否胜任?三儿子宝明至今尚未婚配.为娘的怎可忍心离他们而去?

      姜王后一边抹泪,一边想这想那,不知不觉,自己也睡着了。

      徐偃王躺在五松亭旁的马车上,没有了国事的思虑,没有了战争的担忧:没有了对百姓的责任,没有了对亲友的义务。他将这一切的人间琐事.全都抛在了脑后。有生以来,第一次睡得如此香甜.等他一觉醒来.睁眼一看:太阳早已升上半天,夫人坐在那里,两眼红红,热泪未干。爱犬龙儿打了一夜的更,这时反倒睡着了。便知王后定然一夜未眠,安慰她说:“别想了,从今往后,咱们老夫老妻,迹天涯,归依山林。我耕你织,相濡以沫。抛弃了人间的杂念,远离一滚滚的红尘。清心寡欲,白头到老。还有比这更美的事吗?”偃王说完,拿了面巾、面盆,到小溪旁洗手洗脸。他打回来一盆泉水,让姜王后净面梳妆。接着,他又找来三块石头,支起锅来,开始拾柴造饭。

      不多时,只听得锅中“吱吱”有声,那水眼看就要开了。偃王从车上取出面粉,倒在盆中,再往面上加了一点冷水,用手拌了几拌水溶面开,顿时变成大小不一的面疙瘩。偃王见锅里水已烧开,便将盆中的面疙瘩倒进锅内,用勺子搅匀了,又煮了片刻,也就熟了。

      偃王满满地盛了一碗,他从小溪边挖来山葱野蒜,洗净切碎撒在碗内。他又从车上取下油葫芦,往碗里倒了几滴香油,加了-点盐,拿鼻子凑到碗旁,嗅了两嗅,高声说.“好香啊!”

      偃王双手捧着饭碗,送到姜王后面前,高兴地说;“夫人,在朝时,日夜为国操劳,身不由己。今日老夫亲手为您做了一碗一一这叫什么--你看这碗中的面疙瘩:一个个如小鱼小虾一般,干脆俺就叫它“面鱼’如何-好,请夫人享用我的面鱼儿--来啦!”

      姜王后接过汤碗,两行热泪流了下来。想想这偃王,劳碌一生自己身为王后,很少能为他做上一碗可口的饭菜。到老了,反倒让他来侍侯自己,心里难过,便忍不住哭出声来。

      偃王接过姜王后手中的汤碗,将碗放在车上,又攥了姜王后的手,心疼地说:“让我看看,烫着哪儿啦|”

      “夫君!”姜王后扑在偃王怀里,拍打着偃王的脊背说:“你就别说啦......呜......”

      偃王紧紧地搂住姜王后,深情地说,“你在官中几十年,日夜劳顿,没享过一天的清闲。从今往后,我要为你烧菜煮饭。咱们天天改善伙食,天天吃扁食(水饺),天天过年,可好?”

      “别说啦!”姜王后哭得更厉害了。爱犬龙儿围着他们转来转去,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天空中飘来一片白云。二下子遮住了阳,云彩过后,天空中依然放射出太阳的万丈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