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7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文化 > 徐偃王传奇 第十九章 勇王巧布阵 泗水淹周军
文化
徐偃王传奇 第十九章 勇王巧布阵 泗水淹周军
2023-08-242

      正当徐楚两军廖战彭城,徐国二王子宝衡血染麒麟谷之际穆王阿满率领造父、造子、司马孙、巫师等人,离了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附近).不日抵达了任国(在今山东省济宁市附近)城下。任国君王与徐国偃王本是好友,两国世代交好互为表里。周楚联军伐徐.任国也曾私下会唔邹国滕国、薛国鲁国等友邦本打算联合助徐,没想到周、楚联军动作如此之快。面对兵临城下的周穆王任国君王犹豫半日最终还是决定打开城门,迎接周穆王。

      周穆王进了任国,补充了粮草,增加了军服,修车换马.盘植数日又向滕国进发。滕王迫于周穆王大军压境虽觉对不起徐偃王但也只能开门迎周。就这样,周穆王连收任滕邹薛数国,又经过数日的跋涉,不日便来到了徐国郯城西北数百十余里的兰陵古镇安营扎寨。二十余万周军,秣马厉兵,伺机进攻郯城。

      郯城,地处最早属徐地,属徐国最早的封地是徐国四大城堡之一。这四大城堡,徐都泗州居首,彭城次之,郯城居三.宿城居四如今的郯城,巨石砌成高大的城墙,方砖砌成威峨的城楼。城楼以条石为梁,红瓦为顶,不怕日晒雨淋,不怕火烧烟熏。这种建筑,在西周荆楚两国只有王官才可有。他们两国的一般建筑均以土木为主。徐国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确比周楚两国先进许多。

      经四叔勇王、三王子郯城侯宝明多年的经营 早将这郯城建造得铁筒一般。数万精兵各守其阵,烟火兵、火兵等兵种各司其职城内粮草充足,渠宽井深。城外工事层层。三道护城壕沟.早已注满了火油,城墙半腰,砌成沟渠,里面火油盈盈,一旦点火,油溢火滴被称着“火帘”。这是第一道防线。三里之外,环城壕沟相联,陷阱相接,不但利于兵将调动还能陷敌于深坑,这是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在五里之外,环城布置了火砸部队。战斗一旦开始,便可以油布包石,蘸油点火抛向敌阵。第四道防线是五十里外修建的长城。百里之间,墙堡相连,城墙相接,重兵把守,易守难攻。六十里之外,磨山之上,还有重兵把守。整个郑城内外,固若金汤。

      第五道防线是,在郑城的西北方向,七十里之外有一座磨山这磨山,形若石磨,四面绝壁悬崖,山顶建有城堡.驻有徐国重兵山顶方圆数里,四周建有高墙,堡内泉水汩泪,草茂林丰,鸟语花香。经过数百年的修建,整个磨山像一枚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了郑城的外围阵地上。这五道防线,工事坚固,巧妙灵活,前后呼应内外相接旗旌相望,鼓角相闻,狼烟相联。这种阵地,在周 楚两国实难见到。俗话说,鸟靠翅膀兽靠腿,人靠智慧鱼靠尾。郑城的防御工事是勇王和宝明他们的智慧结晶。 

      却说周穆王驻扎在兰陵古镇,他多方派人侦察,探知郑城的城防工事坚固,易守难攻,便决定先拔掉磨山这个钉子。谁知连攻数日,仍未攻破他们便向徐国的长城发起了攻击。由于长城蜿蜒百里.周穆王集中优势兵力连攻月余方才勉强撕开了一道口子,打开了通向郑城的大门。

      周穆王率部队过了长城,直奔郑城,走不多远,便遭到徐国火碗袭击。周穆王先后派出战车,象队.轮番冲击,厮杀月余,好不容易才突破了火碗阵地.又遇陷阱壕沟阵地,火龙沟阵地。就这样,在郑城地区周穆王同勇王宝明大战一年有余,周军仍未攻克郑城。

      只到此时,周穆王才知道徐国的确国富兵强。他思虑再三,决定放弃攻击郑城,绕道向徐国腹地进击。周穆王带领大军.绕过郑城,单找徐国薄弱地区,过村拔寨,穿插迁回寻机而行。到了第二年的春夏之交的季节,他们终于来到了泗水北岸,在秦梁洪一带安营扎寨。

      再说楚王熊绎,自从李光禄去年在麒麟谷伤害了徐国二王子彭城侯宝衡,心中便觉得有些不安,又因楚王次子鄂王还在偃王手

中,深怕徐国报复,杀害次子鄂王和战将九头鸟。

      自从徐国在磨盘山俘获鄂王和九头鸟,徐国对他们二人既未体罚、也未关押,相反却一日三餐,大鱼大肉,盛情款待,整日里衣食无忧。在徐国王城之中,有一座卧龙潭,潭中有一座小岛,人们称作卧龙岛。岛上楼台亭阁,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本来是徐国的一座王家园林。自从俘了楚国鄂王和战将九头鸟,偃王便将闲杂人等出岛外,只留少量侍卫、女仆,负责照料鄂王二人的生活起居。岛卜既无兵丁,也无看守。鄂王和九头鸟可自由行动。鄂王和九头鸟两人初来之时,急着受死,多次自杀未遂。后知徐国既无加害他们之意,又不愿与楚国为敌。周楚伐徐,罪不在徐国。两人通过几个月的战俘生活,深深地体验到仁慈的徐偃王的大恩大德,对偃王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极力要求带兵出征,与周军决一死战。徐偃王安慰他们说.“抵抗宗周,徐国可胜。只等时机成熟,便送你们二人回国”两人听了不再胡思乱想每日里笙歌宴舞练剑习武有时还自由自在地走出岛外在徐城随处游玩。

      当楚国熊绎详细探知次子鄂王和九头鸟受到了良好的优待便对偃王产生了敬意。麒麟谷战役之后两国虽然也时常发生了不少大大小小的战斗,但是,楚军却一直未再侵犯徐国国境。徐楚两军呈现相持状态。

      再说周穆王驻军泗水北岸,一日,他来到泗水秦梁洪边,只见那秦梁洪两岸千仞,洪水拍岸,涛声震天。上下游过往的般舶,均在几十里外靠岸卸货装车,等绕过了秦梁洪,这再装船运行。这秦梁洪,水大浪急,势若飞瀑。据说,禹帝定九州,铸九鼎,其中一鼎便沉人秦梁洪之水。周穆王找来数百船工纤夫,令其打捞巨鼎,一连捞了数日,也未见踪影。周穆王只好作罢。他率部队从秦梁洪上下游分别渡河。二十余万兵马,刚刚渡河过半,周穆王忽然听到远处似有雷鸣之声。抬头看了看天空,见万里无云,哪来的雷声?他再仔细听听,那隆隆之声,是从西北方向秦梁洪上游滚滚传来,便觉得十分吃惊。随着“雷声”由远而近,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直致震耳欲聋

之时,就见西北方向有一道白色的水墙,掩天盖地翻卷而来,巨大的洪流冲决堤坝,冲倒树木房屋,将周穆王的兵马战象,一股脑儿冲进了一片汪洋之中。后来周穆王方才得知:原来,徐国三王子宝明亲率万余工兵,历时三年有余,在泗水上游筑坝积水,今日决坝冲淹周军。

      周穆王急忙爬上一个小山头,见周围全被洪水淹没周军兵马淹死的、冲走的,不计其数。

      周穆王清点队伍,见只剩十余万兵马,便准备向北撤退。正当他们发愁无法渡河之时,却发现小山周围停放着无数的小船.虽然一时寻不见船工,船浆船篱却一应俱全。周穆王便令兵马上了小船,纷纷向北岸驶去。到了水中,那些小船忽然一个个无声无息地悄然解体兵士们纷纷落人水中。那些木舟,早已散成了木板,夹杂着周军兵马,随波逐浪被冲到下游去了。

      周穆王十分纳闷.那些小船明明是些好船,为何船到水中,却会突然解体了呢?事后周穆王才弄明白--原来这些木船制作时不用一钉一卯木板是以胶漆粘合而成。这种船放在岸上,坚固无比,一但下水水溶胶化便船毁人亡。这种船,被称作“胶舟”,是徐国专门用来对付周军的疑兵之计。

      由于受到秦梁洪大水的冲淹,又加上“胶舟”的损伤,周军已死伤过半。周穆王无心恋战,骑上一匹汗血宝马,飞越泗水之洪,到了北岸,集结了数万兵马,回薛国休整去了。

      周穆王带了残兵败将,行了数日,来到了薛国城外,只见城门紧闭,城上无人。穆王便令人前去拍打城门,拍打了半日,才有几个老弱兵丁慢悠悠地打开了城门,周兵们一涌而入。

      周穆王进了薛城却见城内百姓早已失散,只剩了一些老弱残疾。薛国的王公大臣们,早已逃之天天,王官内空无一人。

      周穆王虽然只得了一座空城,但毕竟有了一个安身之地。他决定,以薛城为基地,再联合任、邹、滕等国,招兵买马,集聚力量。他~边着人传楚国国君熊绎前来薛国商量下一步伐徐之策,又令造

父驾驷马之车,前往陈、蔡等国调集兵马粮草,准备再同徐国次雌雄。

      周穆王纠集荆楚、九夷、八蛮之军,又收罗陈、蔡、任、邹、滕、等十三国,号称百万之师,再一次向徐国发起了全面进攻。周穆王命令;荆楚、九夷、八蛮务必攻占宿州,并最终占领泗州徐都王城。陈国、蔡国、任国从北、西两面攻击彭城,周穆王亲率邹、滕薛等国联军,再攻郑城,他决心,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正当周穆王廖战在徐国的郑城一带地方之际,巧王的商队却在西周国都洛阳一带大量收购粮草马匹,以小批量,多批次的方式,将这些战备物质源源不断地运往徐国军中。用巧王的话说:大哥偃王在泗州王城“扬汤止沸”,我在这里给它来个“釜底抽薪”。-明一暗、一硬一软、一阴一阳一东一西、一唱一和。“购得西周十万粮,胜于前线三万兵。”

      周穆王哪里知道,他与徐国胜与负的决战不仅仅取决于两军相交的战场上·.·..

      周、楚、徐三国的战争,就这样进行了两年有余,三个国家都感到了国力空虚,后继乏力。正当徐偃王也为粮草供应犯愁的紧要关头,巧王和东方商人的商船又从东部沿海一带收购来大量的粮米布匹。及时补充了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