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偃王遗迹】宋《嘉定赤城志》称:“徐偃王墓在县(指黄岩县)东南二十五里胜果寺后院山,有土砖台址及石笋尚在。”胜果寺(升谷寺)在路北街道西北端(解放前为徐山乡),离路桥大道仅二公里许。其后院山叫徐山,寺前的两颗石笋、寺右侧的土砖台址尚在。
徐偃王是西周徐国的诸侯,建都洒水,生活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他趁周穆王赴瑶池会西王母之际,率军西进,紧迫黄河。周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偃王王主之。”(见《后汉书·东夷传》)。管辖500里范围。徐偃王对下属以仁义相待,有6个诸侯向他朝贡臣服。后来周穆王命造父联合楚文王进攻徐国,徐偃王主张仁义不肯战,遂败逃(见《史记})),数万百姓感其义跟随。徐偃王临终日:“吾赖于文德,而不明武务,以至于此。”(见《说苑》)
徐偃王逃往何处.众说纷纭。史籍记载说他死于彭城武原县(今江苏郑县)东山。但据一些地方志,如《郡国志》、《太平寰宇记》、《大明一统志》等记载,徐偃王不是败退彭城东山,而是南逃浙江。唐代韩愈在《衡州徐偃王庙碑》中说:“或日,偃王之逃战,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弃玉几砚于会稽水中。”现代学者也认为,西周时徐偃王或其子孙逃战,曾到浙东南沿海。嘉兴有徐偃王庙及墓;郸县、翁洲(舟山)有徐偃王宅;衙州、龙游有徐偃王祠;象山、湖州有徐偃王墓等。徐偃王遗址在古黄岩(包括路桥、温岭)的记载更为详细。南宋《赤城志》载:“古城在黄岩县南三十五里,故老相传即徐但王城也。城东偏有偃王庙,又曰徐偃王墓在黄岩县东南胜果(寺)院后。”明代《万历黄岩县志》载:“外城周十里,高仅存二尺,厚四尺,遗煌断堑隐约可稽;内城周五里,有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址崇十四级,上有乔林可数十围,故老相传即徐偃王城。其东偏有偃王庙,又南五里有叶、鲍二将军庙,或谓亦偃王之将。”“徐偃王墓,在县南二十五里胜果寺山后,墓之山亦名徐山。”
徐偃王南逃浙江,行无定所,又其仁义卓著,所到之处人民都怀念他,这是情理之事。当然一个人不可能有许多坟墓,有些只是衣冠家。不过出土文物的发现更加重路桥徐山的份量。《光绪黄岩县志》记载了在徐偃王墓地徐山(路桥马铺)掘地得碑文:“宋太宗十七世徐安喜王墓”。可见徐氏后裔在宋代仍聚居路桥,且有爵位。1985年,温岭县在文物普查时考察了古城遗址,位于大唐岭下照洋乡香里村有高约1-2米,宽4一6米的城基,并有偃王庙,惜于1984年被毁。199。年,在离徐山仅三公里的小人尖山发掘到66件西周时代的文物,青铜器有尊、剑、戈、矛、斧、锥、裤、桶等,青瓷有篮、豆、罐等,还有玉器,夹砂丙鼎。《周礼·掌客》载:“凡诸侯之礼,上公豆四十,侯豆三十有二,子男二十有四。”小人尖山出土的豆有45件,正可以说明徐偃王是徐国君主,只有王者才允许有这么大的排场,用来祭天或墓葬。路桥徐山即使不是徐偃王的墓所,也一定是徐堰王及其子孙非常重要的活动场所,这是无疑的。
据在徐山前屏的龙山开采石矿的石工说,他们在开采时发现原有山洞,高约4米,宽3. 5米,长约60米,支洞有好几个,通向山腹,洞是人工开凿不是天然形成,洞壁有烟火熏黑的痕迹,与韩愈所记“王死,号其山为徐山,凿石为室,以祠之。”很相符。龙山已被基本开光,遗迹荡然无存,只留下明代的诗日:
漠漠孤烟山上横,行人说是偃王城。
百年仁义将何用,九死流连恨未平。
故垒历朝看鹿走,荒基无岁不牛耕。
徐山石室今奚似,旧楚依然春草生。
【升谷寺】徐山前面是徐香(讹名士番,又名升谷吞),胜果寺(升谷寺)坐落其中。南面有对峙两小山,其东叫胜果山(俗名龙山),其西叫金屏山(俗名龟山)。其乡称徐山乡(解放后改属马铺乡,现属路北街道)。
据《光绪县志》记载,胜果寺建于北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距今已有930多年。胜果寺约在明末废纪,清末民初重建,谐音讹名为升谷寺。传说过去大雄宝殿后壁有个升谷洞,洞口不大,每日从里面流出金光闪闪的稻谷。不论春夏秋冬,晴天雨天,从不间断,而且不多不少,每日刚好流出一升谷。于是这寺也就叫做升谷寺了。后来,寺内有个和尚嫌每天流出的谷太少,他偷偷将一根铁棒插进洞口使劲捣,想把洞捣得大一点,不想反倒把洞捣闭了,从此谷也就再不外流了。
1994年初,升谷寺拆建,在遗址上挖掘出10余件唐宋时的文物,有月鸡腿瓶、青瓷钵、双系敞口瓶、青瓷葵碗等陶瓷品,及两枚唐开元铜钱、和一个和尚的随葬品。(现存黄岩博物馆)
升谷寺右侧有一土墩窑址。此窑虽未经发掘,但估计年代相当遥远。紧贴徐山的西面是桐屿埠头堂,1990年在那里发现大量东汉至南朝的窑址,估计升谷寺窑址处在同一时期。埠头堂窑址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但升谷寺窑址却基本完好,所以应该加以保护。
升谷寺的环境非常幽美,人口有龟、龙两山,形成屏障;寺前视野开阔,住宅极少,一片绿油油稻禾生长在水田里;旁山及后山树木葱笼,竹林繁茂。树木中大多是果树,有批把、杨梅、桔树,亦有少量的桃树。逢到开花季节或者果实成熟时,景致十分迷人。
现在升谷寺已经开始恢复生机,目前已有5间面三圣殿一座,5间面大雄宝一座,左厢房3间,右厢房2间。村里已经拨出土地7亩,留出空地几十亩作为寺院开发用。(资料来自陈顺利、严振非等人,阿根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