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徐国及徐偃王故事的文化解析 孙文起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古徐国与徐偃王故事是探知古史时代徐 州地域文化 的 重 要依据 。 在 复杂 的文化语境 下,记载古徐国与徐偃王故事的文献呈现“ 层 累”衍 生 的状 态。《尚 书》《诗经》《左传》载 录徐伯 立 国 及偃王失国,《管子》《韩非子》《尸子》等诸子之 书,演绎出更为丰富的徐偃王形 象。“仁义失 国”“ 夷 吾问徐伯”等故事经由历史流入诸子论说,意涵指向有所不同:以法家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者,认为徐 偃王的仁义不切实用;“泗水捞鼎”故事在徐州地区流行,则体现仁义精神深入地域文化之肌理 。 徐 偃王行仁义是古徐国地缘政治的选择,也铸就了古徐国文化内蕴之核心。
关键词:徐国;徐偃王;文化
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71(2021)02-0051-07
在有限的文献条件下,徐州的“信史”时代是从秦汉开始 的,“楚风汉韵”也成为徐州文化宣传 的名 片 。然而,在先秦时期,徐淮之地的历史文化又是悠久而灿烂 的 。 以烹饪养生闻名的彭祖,仁义治 国 的 徐偃王,这些传说故事勾连起古史时代徐州的文化面貌 。 地域文化的形成 非 一朝 一 夕 。 史载大 禹 治 水,分天下为九州,徐州居其一 。在《春秋》等先秦文献 的记载 中,“徐”也始终是周王朝在东部地区的藩 国。“古徐国”在先秦存在时间很长,是徐州地域文化之源 。 作为古徐国历史存在 的标志,徐偃王故事 广见于秦汉时期的史子著述,其衍生文献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话语内涵 。 前人对于“ 古徐 国”及徐偃王故 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实考证,如徐时栋《徐偃王志》采摭佚文,考辨徐偃王故事之不诬,李世源《古徐 国小史》以及徐永生《徐国史研究》,较为系统地梳理 了先秦古徐 国发展之事实 。 古徐 国及徐偃王实有 其事,其所衍生的众多传说故事体现不同的文化语境 。 本文也意在梳理古徐国及徐偃王 的信 史 与传 说,在传说故事的“层累”文献中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推动当下地域文化研究的深入。
一、“层累”文献中的古徐国及徐偃王故事上世纪初的“ 古史辨”学派提 出“ 层 累”地造成中国史观,这一理论被应用在上古三代的历史研 究 中。“层累”史观揭示了古文献中的有趣现象,即愈往后代有关古史 的文献记载愈加详细 。造成这一现 象的主要原因,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的 多元 阐释 。 在特定的话语背景下,历史 中 的人和事衍生 出新 的故事情节和价值指向 。历史考索不仅要试 图揭开历史真相,更要揭示发生历史 阐释 的文化语境,对 于后者而言,古史研究已不限于历史学,而是要结合文学,深入到文化学的范畴。
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历史与传说缠绕不清,古徐 国及徐偃王 的故事 留下 了繁复 的文献记载 。 较早 涉及古徐国历史的典籍是《诗经》《左传》,有关徐偃王故事的记录则多见于诸子之书,如《管子》《韩非
收稿日期:2020-10-0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社科基金项目“ 汉唐小说转型研究”(2019SJA0908) ; 徐州市社科基金项 目“ 徐州楚汉故事的文化整合研究”(18XSZ- 049)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孙文起(1981- ) ,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引文格式:孙文起.古徐国及徐偃王故事的文化解析[J] .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 36(2) :51-57.
子》《尸子》等。《隋书· 经籍志》曾载录《徐偃王志》,不题撰人,西晋张华《博物志》、郦道元《水经注》皆征 引过此书 。而后,徐偃王故事为诗文所采,广见于集部注疏之 中 。 纵观周汉文献 中有关古徐 国及徐偃 王的记载,如“层累”积淀而成,呈繁衍扩张之势 。 在此不妨梳理古徐 国及徐偃王故事在各类文献 中 的 “ 生长”过程。
战国之前,徐淮地区存在一个以“徐”为名的诸侯 国,其地域范 围约相当于现今淮海地区,治地 以现 今徐州为中心。《春秋· 庄公二十六年》云:“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1]233 杨伯峻注解云:“徐,国名,嬴 姓。”[1]233 鲁庄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 668年 。杨伯峻所说徐国是嬴姓,当是依据《史记》。 当时 的鲁 国 因 为与徐接壤,双方时有冲突,《春秋》又是根据鲁史所作,于是留下古徐国的史乘记录。
事实上,古徐国的历史记载最早可上溯至西周。《尚 书 · 周 书 · 费 誓》云:“徂 兹 淮 夷、徐 戎 并 兴。”[2]511《书序》云:“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2]611 伯禽,即周公旦 的长子 。 鲁 国是周室 在东方的重要立足点 。鲁国立 国,与周边 的徐、夷发生矛盾 。 所谓征伐,不过是站在周王、鲁公 的立场 言说历史 。从中可以看出,早在西周初年,徐 国便是 东方较有实力 的政治实体 。 而此后 的历史 中,“古 徐国”的身影时常见于各类典籍 。譬如,《诗经· 大雅· 常武》云:“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 留不处,三事 就绪”,“徐 方 绎 骚,震 惊 徐 方,如 雷 如 霆,徐 方 震 惊 ”,“四 方 既 平,徐 方 来 庭,徐 方 不 回,王 曰 还 归。”[3]1837-1839《诗经· 毛序》称:“常武,召穆公美宣王也 。 有常德以立武事,因 以为戒然。”[3]1834 孔颖达疏 解云:“言征伐徐国,使之来庭。”[3]1834《诗经》所叙之事 当是周宣王伐徐 。 周宣王是西周第十一代君主, 于公元前 828年至前 783年在位 。此时徐国已然势大,迫使宣王亲自征伐 。春秋时期,徐国活动范围进 一步扩大。《春秋· 僖公四年》载曰:“徐人取舒。”[1]284 鲁僖公四年,即公元前 556年。“舒”亦为古 国,治 地在现今安徽舒城 。杨伯峻认为“徐越数百里而取舒,固不能有其地,故其后舒复见”[1]284 。 舒城在淮河 以南,距徐国较远,故不能对其实行有效控制 。 由此可知,在春秋早期,古徐国的势力范围北至鲁国,向 南已抵江淮流域。
记载“ 古徐国”历史的比较重要 的先秦文献还有《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春秋晋 国史 官所撰史 书,后由战国魏国史官编辑整理而成 。 秦汉之 间,该书散佚 。 西晋咸 宁五年(279年),汲县 出土一批竹 书文献,其中包括《纪年》《琐语》《穆天子传》,总称为“ 汲冢之书”。《纪年》也被称为《竹书纪年》。《竹书 纪年》所载内容与《史记》等传世文献互有出入,史料价值较 高 。 据整理本《竹书 纪年》记载,周成王二 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4]40 ; 周穆王六年,“徐子诞来朝,赐命为伯”[4]44 , 是为徐伯;周穆王十 四年,“王帅楚子伐徐戎”,三十五年“ 荆人入徐”[4]45 。 周穆王册封“ 徐伯”,说 明徐 国已得到周室认可。 至于“徐人”“徐戎”,见于《左传》,此在前文已有引述 。前人研究认为,“徐人”“徐戎”是东夷部落,这一观 点主要受《后汉书· 东夷传》影响① 。所谓“ 人”或“ 戎”不过是周室史官对归化或半 归化诸侯国 的称 呼。 罗泌《路史》云:“若木至偃王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后封其子宗为徐子。”[5]241-242 若木乃伯益之子,亦为徐 氏之祖 。伯益,大禹时人 。 司马迁《史记· 秦本纪》云:“大费(伯益)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 曰 若木。”[6]174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 九鱼》载曰:“徐,赢姓,伯益之后 。夏时,受封于徐。”[7]548 南宋郑樵《通 志· 氏族略》云:“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木于徐。”[8]61 若木后裔徐偃王,已是周穆王时诸侯,其后为周 室所封 。 因此,徐国在上古三代即享国祚,无疑是先秦古国。
以上文献皆为古徐 国历史提供佐证,其 中又勾连 出“ 古徐 国”的重要人物——— 徐偃王 。徐偃王,西 周穆王时徐国首领,其事迹多见于诸子之书 。 如《荀子· 非相》云:“且徐偃王之状,目可 瞻焉。”[9]53《韩 非子· 五蠹》云:“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 百里,行仁义。”[10]445《史记· 秦本纪》:“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
①《后汉书》载徐夷叛周,其云:“康王之时,肃慎复至 。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 详见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五,北京:中 华 书 局,1965年版,第 2806页。
御,长驱归周。”[6]175 记载徐偃王事迹最详的文献,当属《徐偃王志》(或称《徐偃王传》)。《徐偃王志》原 书已佚,西晋张华《博物志》引其文:徐君宫人娠而生 卵,以 为不祥,弃之 水 滨 。 独孤母有犬名鹄苍,猎 于 水 滨,得所弃 卵,衔 以 东 归 。独孤母以为异,覆暖之,遂烰成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 。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 。 长而仁智, 袭君徐国 。后鹄苍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 。偃王又葬之徐界中,今 见云狗袭 。偃王既主其 国, 仁义着闻 。欲舟行上国,乃 沟 陈、蔡之 间,得 朱 弓矢,以 己得知瑞,遂 因名 为号,自称徐偃 王 。 江 淮 诸侯皆伏从,伏从者三十六国 。周王闻,遣使乘驷,一 日至楚,使伐之,偃王仁,不 忍 闻 言,其 民为楚 所败,逃走彭城武原县 东 山下 。 百姓 随之者 以 万数,后遂名其 山 为徐 山 。 山上立石 室,有神灵,民 人祈祷 。今皆见存[11]214 。
正如黄帝、商汤、文王等上古君王,徐偃王 的 降生也有一番传奇 的经历。《志》云偃王卵生,是上古 东方民族常见的神话。《诗经· 商颂· 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3]2125《史记》也将商汤卵生记入 历史 。拂去神话的氤氲,可知徐偃王乃王室 宫女所生,由于“ 仁智”而继位 。 偃王主政徐 国,广开交通, 与地处中原的陈、蔡接壤,又得到江淮诸侯的拥戴 。 西周觉察到威胁,遂兴兵讨伐 。偃王为使臣民免受 战乱,弃国而逃 。然而,偃王之后,徐国并未亡祚 。 前文所 引《路史》,云偃王之后,周室复立徐 国 。 此亦 表明徐国在东方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故而周室复立其国。
《徐偃王志》在后来逐渐散佚 。据今人考证,《徐偃王志》的成书应该在东汉章帝 ① , 该书虽有神话色 彩,然征引先秦典籍,并非虚妄臆造 。南北朝时期,郦道元《水经注》曾 引《徐偃王志》,唐宋之后,众 多文 献仍多有引述 。清人徐时栋辑佚钩沉,整理编校《徐偃王志》六卷,是探知徐偃王及古徐 国历史 的重要 文献。
徐时栋(1814 — 1873),字定宇,一字同叔,浙江鄞县人,晚清藏书家,著有《四明六志校勘记》。《徐偃 王志》是清代“辑佚学”高度发达的产物 。徐时栋“ 湖西烟屿楼藏四部书六万卷,尽发而读之,丹黄杂下, 穷旦夕弗倦”[12]7 。遂从前代古籍中辑录徐偃王事迹,得《徐偃王志》百余条,汇集成书 。卷首云:徐得国传二千年,几与夏、商、周相终始,将必有左史、右史之记焉 。秦燔《诗》《书》,诸侯史记尤 甚,邦国之志,百国春秋,荡无孑遗,可胜悼哉! 典午之代,有《徐偃王 志》,不知作 家 。揆厥文义,非 出周秦,而亦亡矣 。爰溯偃王受姓所由来,以迄其子孙失 国,经传史子采而辑之,著其 系本,考其都 邑、冢茔,记其祠庙之在浙东、西者,而终之以辨难之词,仍厥 旧名,勒为卷帙,愧无知 官之 明,聊避 数典之诮,作《徐偃王志》。[12]7徐时栋辑佚《徐偃王志》,有为徐 氏宗姓辨 明渊源之意,然其 内容考诸典籍,实事求是,并非 穿凿 附 会,捕风捉影,体现了清代“ 朴学”的学术风范 。 徐 时栋整理 的《徐偃王志》共有六卷 。 卷一、卷二为“ 记 事”,载录古徐国及徐偃王事迹;卷三“ 世系”,载古徐 国宗族源流;卷 四“ 地理”,述古徐 国 区域范 围及地名遗事;卷五“ 冢庙”,记述徐偃王在浙东地区的传说古迹;卷六“ 论说”,主要考辨古徐国及徐偃王历史。 大体而言,“记事”部分,史料多为秦汉古籍所载,相互参证,较为详实。
以上文献表明,先秦徐淮之地虽受齐、鲁、吴、楚等政治实体 的影 响,其自身也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化 特色 。相比传说中的“ 大彭国”,古徐国历史有据可寻,在信史与传说之间的徐偃王故事,也蕴含着丰 富 的文化内涵。
二、 徐偃王故事的文化语境
《徐偃王志》与文化相关之话题约有三处:其一,徐偃王与秦 同生;其二,徐偃王让 国;其三,夷吾 问 徐伯。
①古小说研究通常将《徐偃王志》归入唐前志怪小说,详见宁宗一《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 11页。
《徐偃王志》据《史记》《世本》《路史》等文献,勾连徐氏宗族脉络:大费生大廉、若木 。 大廉玄孙曰中衍,是鸟 身 而人言,是御夏 帝 大戊,以及 蜚廉 。 蜚廉生 恶来、 季胜 。 恶来有后曰非子,周 孝王 以封之秦,是 为秦祖 。传 至秦政,是 以暴 灭周 。 季胜之裔造 父,周 穆王赐 以赵城,是为赵祖,是其后代晋有国 。 若木事夏后 氏,是始封 于徐,是始主淮 夷,是 与秦、赵 同出嬴姓 。 若木有后曰费昌,生夏桀之世,观乎河上有二日焉 。 东 日殆起,西 日将灭,若疾 雷之声。 乃问冯夷曰:“曷殷? 曷夏?”冯夷曰:“西日夏也,东 日殷也。”于是去夏 归殷,是为 汤御右,以败 桀 于 鸣条。[12]13
文中所述虽带有神话色彩,却不难看出徐氏传承有序 。 大 费,即伯益,曾辅佐大禹治水,“海 外 山 表,靡远不至,是著《山海经》”[12]10 。 当大禹治水成功之后,曾向舜推赞伯益之功,于是,舜赐伯益 玄玉, 又妻之以姚女,且命之曰“ 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 。尔后嗣将大出”[6]173 。 史载伯益博闻强识,能辨 百物鸟兽,赐姓为嬴 。伯益生大廉、若木,大廉为秦、赵两 国祖先,而若木在夏时受封于徐 。 若木 的后代 费昌在夏当亡之时投奔殷商,为“ 汤御右”,即商汤 的侍卫副 官,此后,“徐 国始封逮商、周,子孙相继,君 徐不革,三十二世”[12]15 。
徐、秦同根,发展历史却迥然有异,此为后人文化 阐释提供话题 。 据《史记· 秦本纪》,秦 国本是西 方小国,平王东迁后,守护姬氏关 中故地,受到周室器重,政治地位有所提升 。 然而,由于种姓不 同,地 缘疏远,秦国与姬周关系若即若离 。 甚至对于东方诸侯而 言,秦 国始终是潜在 的威胁 。 特别是春秋五 霸之一的秦穆公,励精图治,走军事强 国路线,秦 国逐渐强大,直至 战 国,对 东方诸 国攻伐不休,最终灭 六国,废周室,建立秦王朝 。此后,赢秦行暴政,士 民不堪其苦,揭竿而起,不可一世 的秦王朝也落得二 世而亡的命运 。 总而言之,自东周以来,秦国的文化形象是刚毅而强悍 的,史传 中 的秦 国,多被称为“ 强 秦”“虎狼之师”,秦也逐渐成为“暴政”的代名。
秦国文化形象的塑造,多半缘于东方诸侯国的评价 。在政治、军事方面,秦 国是强 国,但在文化上, 秦国相对贫瘠,因此,东周以来 的文化话语权始终掌握在东方列 国之手 。 在畏秦、仇秦 的话语语境下, 秦王的强悍暴烈与同为赢姓的徐国形成鲜明对 比 。徐、秦 既然 同根,两者的文化形象不同,更能 引起后 人注意 。秦汉之间流传颇广的“ 泗水捞鼎”便与此有关。
“ 泗水捞鼎”的故事始见于《史记· 秦本纪》,其曰:“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 。使千 人没水求之,弗得。”[12]248 对“ 泗水捞鼎”事实考辨最详的是王充《论衡· 儒增篇》,其曰:
传言:“秦灭周,周之九 鼎入秦。”案 本 事,周 赧 王之 时,秦昭王使将军摎攻王赦 。 王 赧 惶惧 奔 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 。秦受其献,还王赧 。 王赧卒,秦王取九鼎宝器矣 。 若此者, 九鼎在秦也。
始皇二十八年,北游 至 琅邪,还过彭城,齐戒祷祠,欲 出周 鼎,使千人没泗水之中,求 弗 能得。 案时,昭王之后三世得始皇帝,秦无危乱之祸,鼎 宜不亡,亡 时殆在周 。传 言王赦奔秦,秦取九鼎。 或时误也 。传又言:“宋太丘社亡,鼎没水中彭城下 。 其后二十九年,秦并天下。”若此者,鼎未入秦 也 。其亡,从周去矣,未为神也。[13]170
鼎是政权的象征,“九鼎”传说也自古有之,秦昭王得九鼎是有明确记载 的史实,然何以有一鼎丢失 在泗水,却甚为蹊跷。“泗水捞鼎”在徐州一带出土的汉画像石刻中较为常见,这一传说在该地也流传 甚广,影响甚大 。从政治层面,“泗水捞鼎”体现 了世人对专制政权 的反抗,然从文化层面,却体现 出仁 义之道与暴秦苛政的对抗 。鼎乃 国之重器,不仅 象征统治权威,还意 味着统治 的合法性 。 合乎天道方 得鼎,逆乎天道则失鼎 。秦始皇捞鼎而不得,是上天对无道之君 的警示与惩戒,而故事发生在彭城,则 不由让人联想到在战国时期同样盛传已久的徐偃王失国的故事。
古徐国以仁义立国却奔亡他乡,战国诸子对此议论纷纷 。其论之所指,便是将徐与秦对比,两 国 同宗,行事却迥异,结局也大相径庭 。 秦始皇统一 中 国之后,种种苛政让六国故地民不聊生,文化话语发 生反转,秦皇集残暴无道于一体,天道成为打击暴政的武器 。 因此,徐偃王与泗水捞鼎的故事前后呼 应,其文化内涵与古徐国仁义立国的本色密切关联。
据《徐偃王志》:“徐处汉东,地方五百里 。 既受命天子,乃弛戈甲之备,坠城池之险,修行仁义 。被服 慈惠,视物如伤,以怀诸侯 。诸侯贽玉帛死生之物于我者,三十有六 国 。 是共戴君为王。”[12]19 此事 多见 于先秦诸家文献所载,然其后发生 的故事结局不 同 。 秦汉诸子载述徐偃王行仁义,得到周 围诸侯及徐 淮部落拥戴,引起周穆王的不满,后者遂兴兵讨伐 。徐偃王扮演反叛者 的角色,《徐偃王志》却为后人呈 现不同的历史:
楚王孙厉谓楚子 曰:“汉东诸侯三十六国,胥服徐矣,不伐,楚必事徐。”楚子 曰:“偃王有道,好 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大之伐小,强之伐弱,犹石之投 卵也,犹大鱼之吞小鱼也,犹虎之 啖豚也,又何疑焉! 且夫文不达德,武不任力,乱莫 大 焉。”楚子 曰:“善。”穆王三十五年,楚人伐我。 君曰:“吾闻之也,君子不处危邦,贤者不顾荣禄 。吾其去之。”去之彭城,民从之者数万人,居之,是 为徐山。[12]20
此段文字出自《韩非子》。 很显然,讨伐徐偃王 的不是周天子,而是 当 时雄心勃勃 的楚 国 。 据文 中 所云,徐偃王是徐淮区域内颇有影响的诸侯,其 以仁义立 国,赢得尊重 。 此时楚国进犯中原 。 行仁义且 受周边诸侯、部族拥戴的徐国便成为楚国的眼中钉 肉 中刺 。徐偃王深知敌我力量悬殊,为保全人 民,弃 国奔亡 。徐国在当时地域范围甚广,据《徐偃王志》:“徐处汉东,地方五百里。”徐偃王“ 去之彭城”,即是 往彭城定居 。徐山,在今邳州境内 。徐偃王之后离开彭城,“乃之越,过会稽之水”,“遂老于 甬东,既薨, 是葬之隐学之山,群臣谥之曰隐王”[12]23 。徐偃王逝世之前,曾感慨道:“吾赖文德而不修武备,好行仁义 之道,而不知诈人之心,以至于此 。夫古之王者,其有备乎。”[12]23 徐偃王的叹息成为士人热议的话题,行 仁义反而不得善终,其中潜藏的话题是秦 国不行仁义而纵横 四方 。 同样 的历史,站在各 自 的角度去 阐 释会有大相径庭的结论 。法家认为徐偃王行仁义是不 明智 的,《韩非子》引述徐偃王 的故事,意在提倡 法家富国强兵的学说 。在儒家看来,徐偃王 的故事却有几分悲情色彩 。 总之,徐 国 的仁义与秦 国 的霸 道形成鲜明对比,两者结局不同,引发众多感慨,体现当时士人对仁义与暴力的思考。
《徐偃王志》记载齐国管仲 曾 向徐伯 问政,后又将徐伯之 言转述给齐桓公,桓公深 以为是 。 徐伯 即 徐国国君,早在周穆王时期,徐国即被封伯爵 。徐伯所云本见于《管子· 四称》,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夷吾闻之于徐伯曰:昔者有道之君,敬其 山 川、宗庙、社稷,及 至先故之 大 臣,收聚 以 忠 而 大 富 之 。 固其武臣,宣用其力 。圣人在前,贞廉在侧,竞称 于义,上下 皆饰,形正 明察,四 时不贷,民 亦不 忧,五谷蕃殖 。 外内均和,诸侯臣伏,国家安宁,不用兵革 。 受其币帛,以怀其德 。 昭受其令,以为法 式 。此亦可谓昔者有道之君也。[14]615
此段言说意在宣明君臣相处之道,由此推及民众,可 以 明法令,聚人心,上下一心,国政 昭 明 。 从政 治实践的角度,徐伯的观点无疑是在提醒君王重视人才,德与法兼容并举。
昔者无道之君,大其 宫 室,高其 台榭,良 臣不使,谗贼是舍 。 有 家不 治,借人 为 图 。 政令不善, 墨墨若夜 。辟若野兽,无所朝处 。不修天道,不鉴四方 。有家不治,辟若生狂,众所怨诅,希不灭亡。 进其谀优,繁其钟鼓 。 流于博塞,戏其工瞽 。 诛其 良 臣,敖其妇女 。 獠猎 毕 弋,暴遇诸 父 。 驰骋无 度,戏乐笑语 。 式政既柔,刑罚则烈 。 内削其民,以为攻伐 。辟犹漏釜,岂能无竭? 此亦可谓昔者无道之君矣。[14]616-617
此段文字以无道之君的种种行径,劝告君主当谨言慎行,不可骄奢淫逸,恣意妄为 。 其思想与孟子 仁政相若,但较之儒家后学所述更为朴素,有《尚书》之遗风。
昔者有道之臣,委质 为 臣,不 宾 事左 右 。君知 则仕,不知 则 已 。 若有事必图国家,遍其 发挥。
循其祖德,辨其顺逆 。推育 贤人,谗 慝不作 。 事君有 义,使下有礼 。贵贱相 亲,若 兄 若 弟 。 忠 于 国 家,上下得体 。居处则思义,语 言则谋谟,动作则事 。居 国则 富,处 军则克 。 临难据 事,虽死不悔。 近君为拂,远君为辅 。 义 以 与交,廉 以 与处 。 临 官则 治,酒食则 慈 。 不谤其君,不毁其辞 。君 若有 过,进谏不疑 。君若有忧,则臣服之 。此亦可谓昔者有道之臣矣。[14]619-620
此段文字言为臣之道 。 有道之臣应知其本位,自持有度,在行为上以道德自律,具备忠、义、勇、信 等优良品质 。与君相处亦要直而不佞,有理有节,忠心不贰,刚正不阿。
昔者无道之臣,委质 为 臣,宾 事左右,执说 以进,不蕲亡 己 。遂进不退,假 宠 鬻贵 。 尊其货贿, 卑其爵位 。进曰辅之,退 曰不 可 。 以败其君,皆 曰非 我 。 不仁群处,以攻 贤者 。 见 贤 若货,见贱 若 过 。贪于货贿,竞于酒食 。不与善人,惟其所事 。倨敖不恭,不友善士 。 谗贼 与 斗,不 弥人争,唯趣 人诏,湛湎于酒,行义不从,不修先故,变易 国 常 。擅创为令,迷惑其君,生夺之政,保贵宠矜 。 迁损 善士,捕 援 货 人 。 入 则 乘 等,出 则 党 骈 。 货 贿 相 入,酒 食 相 亲 。 俱 乱 其 君 。 君 若 有 过,各 奉
其身。[14]621-622
此段文字论无道之臣的种种表现,约其归旨,是在讨论为 臣本分 。 历史上的乱臣有诸多相似之处, 无外乎唯利是图、自私自利 。在利益面前贪得无厌,对于贤能之士妒忌排挤 。 无道之臣善于伪装,总能 博得人主信任 。在危难时刻,莫不“ 各奉其身”,谈不上任何忠诚 。 徐伯之 言将千古奸 臣 的 嘴脸刻画得 淋漓尽致。
“ 君臣四论”体现徐国的政治智慧 。 偃王 因行仁义而丧 国,被法家解读为教条主义 。 事实上,西周 时期的徐国地处中原文化圈的边缘,所处之地未经充分开发,其地理位置又非常重要,是南北政治文化 交汇之所,因此,徐偃王及其继任者施行仁政,大体符合徐 国 的定位,是较为明智的政治选择 。 而后吴、 楚势力北抬,徐国处于齐鲁吴楚等大国之间,仍左右周旋,至东周敬王之时为吴所灭 。在“ 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的春秋时代,徐国能够在大 国之间获得如此长的生存 时间,已是难能可贵 。反思其之所以能传承“ 四十有余君,享国千六百有余年”,恐怕也得益于仁义。
要之,仁义是古徐国立国之本 。 在春秋各 国 中,徐 国 的政治体量偏小,行仁义,利用 区位优势凝 聚 周边力量,和谐相处 。徐偃王的仁义与孟子“ 仁政”又有 区别,据徐伯“ 君 臣 四论”,其中仁义思想较为朴 素,趋近孔子所美之“周德”,符合封建时代诸侯国政治运行的法则 。 以仁义立 国,有利于徐国获得发展 机会,因此,这种政治定位并非迂腐,而是蕴含着杰出的智慧 。 由于史料的匮乏,徐国在东周时与齐、 鲁、吴、楚的政治交往已不得其详,然其享 国千年之久,足见仁政之效 。 值得注意 的是,在春秋 时代,与 徐国地缘政治相似的郑 国,在杰出政治家子产的主导下,也将仁义与智慧协同一体,取得 了 良好 的 效 果 。郑国在政治上孱弱,其经济文化却不容忽视。《诗经》有“ 郑风”的爱情篇章,郑国的商人走遍天下。 古徐国特殊的地缘环境孕育了一方文化,在长达一千六百年的文化积累中,仁义与智慧 既是古徐 国地 缘政治选择,也是其文化内蕴之所在。
参考文献 :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M] . 北京:中华 书局,2009.
[2] 孙 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M] . 北京:中华 书局,2004.
[3] 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注疏[ 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 洪颐煊,点校.竹 书纪年[ M] . 上海:商务 印 书馆,1959.
[5] 罗泌.路史[ M] . 北京:中华 书局,1985.
[6] 司马迁.史记[ M] . 北京:中华 书局,1959.
[7] 李 吉甫.元和姓纂[C]//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 印 书馆,1986.
[8] 郑樵.通志[ M] . 北京:中华 书局,1995.
[9] 楼 宇 烈.荀 子新注[ M] . 北京:中华 书局,1979.
[10] 王先谦.韩非 子集解[ M] . 北京:中华 书局,1998.
[11] 张华.博物志[ 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2] 徐 时栋.徐偃王志[ M] . 北京:中华 书局,2009.
[13] 张宗祥.论衡校注[ 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4] 黎翔凤.管 子校注[ M] . 北京:中华 书局,2004.
(责任编辑 蒋成德)
CulturalAnalysisoftheStoriesofAncientXuKingdomandKingXuYan
SUN Wen-qi
(Faculty ofLiberalArts,JiangsuNormalUniversity,Xuzhou,Jiangsu221116,China)
Abstract:ThestoriesoftheancientXuKingdomandKingXuYanareimportantbasisforexploring thelocal cultureofancientXuzhou. Inthe complexculturalcontext,theliteraturethatrecorded those storieshadbeenaccumulatedgradually in some classics. TheBookof History,BookofSongsand Zuo CommentaryrecordedXuBo'sfoundingandKingYan'slossofXuKingdom,andGuanZi, HanFeiZiand ShiZi,depicteda more abundantimageofKing Xu Yan. Dueto theintroductionsof various scholars throughhistory,thestoriessuchas " LosttheCountry forBenevolenceandRighteousness" and " Yi Wu InquiringXuBo" havebeenpresented withdifferentimplications. Somepragmatists,representedby the legalists,believedthatKingXu Yan'sbenevolenceandrighteousness were notpractically used. But the stor y of " SalvageofTripodinSishuiRiver" popularly spreadinXuzhouareajustreflectedthatthespiritof benevolenceandrighteousnesshadbeenplantedin-depthintothelocalculture. KingXuYan'sbenevolence andrighteousnesswasnotonly thegeopoliticalchoiceoftheancientXuKingdom,butalsothecoreof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Keywords:XuKingdom ;KingXuYan;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