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7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文化 > 江浙早期海洋群体的发展和探源
文化
江浙早期海洋群体的发展和探源
2024-05-1534

江浙早期海洋群体的发展和探源 

陈政禹 

摘要:江浙沿海自古便存在徐夷等东夷族支系和于越、句吴、东瓯和外越等百越族支系,这些东夷族和百越族之间存在 着历史的传承性,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有海洋性特征,共同构成江浙沿海早期的海洋群体。这些海洋群体给江浙文化的 发展注入了海洋因素,使其形成一脉相承的海洋文化发展脉络。这既表明江浙海洋文化具有自身的土著生成性,也进一 步表明中华民族在发展形成过程中, 自古就包含着海洋民族的成分。

关键词:江浙;海洋群体;发展;探源

DOI:10.16176/j.cnki.21-1284.2017.01.012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关于海洋文化的研究受到 学者的日益重视。要对一个区域的海洋文化作深入 的研究,就要有海洋文化的主体意识,对海洋文化 主体进行深入的分析。海洋文化是海洋群体与海洋 互动中产生的。海洋群体为了生存和发展,要不断 地适应并改造其所处的海洋环境,从而建立起适合 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海洋社会制度,并创造出具有自 身特色的海洋信仰和习俗。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海 洋文化的认识和解读都要抓住海洋文化的创造主 体。东夷和百越是我国东南沿海早期的海洋群体, 他们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地区是否存在海洋文化基 因的重要标志。在江浙沿海,存在着东夷族支系和 百越族支系,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他们的源流和 演化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江浙沿海早期的东夷族支系

东夷是江浙地区早期的海洋族群。“夷”字本 身就与海相关。据《越绝书》:“越人谓船为须 虑 ……习之于夷,夷海也。”[1]28 因此凌纯声先生 认为:“亚洲地中海的大陆沿岸,为环太平洋古文 化的起源地,中国古史称为夷的文化,故可名之海 洋文化。”[2]343根据凌纯声先生的观点,夷族应为海洋民族。根据分布地点的不同,夷族的名称各 异。吕思勉先生认为:“(东夷)在江以北者,古 皆称夷,《禹贡》冀州、扬州之鸟夷、莱夷,徐州 之淮夷是也。在江以南则称越。”[3]245

在吴越未兴起之前,江浙的主要海洋族群为徐 夷。徐人是东夷诸强中的强宗。据《左传 ·昭公元 年》:“周有徐、奄,杜注:二国皆赢姓。〈书序〉 曰 :成王伐淮夷 ,遂践奄。徐即淮夷。”[4]1636可 知,徐人属于淮夷。

徐夷中最著名的首领要数徐偃王。关于徐偃王 时徐夷的活动区域,据《韩非子 ·五蠹》:“徐偃王 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 六国。”[5]445可知徐人生活的区域在东南沿海,其主 要地区在今江苏泗水一带。后徐偃王为楚文王所 败,其部属开始迁徙。关于徐偃王的逃亡方向。有 四种说法,一是北逃至徐州。依据是《后汉书 ·东 夷列传》:“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偃王仁而无权, 不忍斗其人 ,故致于败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 下。”[6]2808一种说法是南逃到无锡的胶山,据《宝 佑重修琴川志 ·叙祠》:“王失国而亡至胶山而终, 遂立庙于此。”[7]2740一种说法是逃至会稽。据韩愈 的《衢州徐偃王庙碑》:“衢州,故会稽太末也。民多姓徐氏,支县龙丘有偃王遗庙,或日:偃王之逃 战,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弃玉几研于会稽之 水。”[8]45还有一种说法是徐偃王逃至舟山。据《括 地志 ·越州 ·郧县》:“徐城在越州鄭县东南入海二 百里。夏侯〈志〉云翁洲上有徐偃王城,传云昔周 穆王巡狩诸侯,共尊偃王,穆王闻之,令造父御, 乘腰裹之马,日行千里,自还讨之。或云命楚王帅 师伐之,偃王乃于此处立城以终。”[9]239

考察徐偃王可能的四条逃亡线路,可知,除了北逃徐州之说外,其他的方向南下江浙,其终点或 为无锡,或为绍兴,或为舟山。明确徐偃王迁移的 路线对明确徐夷在江浙早期海洋族群中的地位至关 重要。据笔者对江浙两省地方志的查阅,徐偃王庙 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和浙江境内。与徐偃王的逃难 路线相符,而徐州地区却无供祀徐偃王的庙宇。从 这个意义上说,徐偃王南下的可能性很大。

表1为 江苏地区徐偃王庙的分布。

所在州县

名称

所在位置

资料出处

苏州

徐偃王庙

在县西四十二里永春乡

宝佑《重修琴川志》卷十

镇江

徐偃王庙

在城东南三十里又有庙在下

嘉定《镇江志》卷七

无锡

徐偃王庙

在县南二十五里广塘山下

咸淳《重修毗陵志》卷十四

常熟县

徐偃王庙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胶山中

嘉靖《常熟县志》卷四

扬州

徐偃王庙

在李家底

万历《扬州府志》卷二十三

丹徒县

徐偃王庙

一在崇德乡大渎山下漕河西宋绍兴闲创 ,一在下鼻塘西南二

光绪《丹徒县志》卷五

泰兴县

徐偃王庙

在县东季家港

光绪《泰兴县志》经制志三

丹阳县

徐偃王庙

北门外七里

光绪《丹阳县志》卷十一

表2为浙江地区徐偃王 庙的分布。

 

 

 

定海

徐偃王庙

在县东地名翁浦俗呼为城隍头十道

宝庆《四明志》卷二十

黄岩县

徐偃王庙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嘉定《赤城志》卷三十一

严州

徐偃王庙

一在慈顺乡 ,一在水滨乡

景定《严州续志》卷五、七

嘉兴

徐偃王庙

在县西北二十里

崇祯《嘉兴县志》卷六

兰溪县

仁惠庙

宋淳熙中重建,在州北二百步溪上

万历《兰溪县志》卷六

分水县

徐偃王庙

在县西四十五里

光绪《分水县志》卷二

于潜县

徐偃王庙

有二皆在县西十五里

光绪《重修于潜县志》卷六

海宁

徐偃王庙

在县西北一十七里

乾隆《海宁州志》卷六

遂昌县

徐偃王庙

在邑东城外

光绪《遂昌县志》卷四

太平县

徐偃王庙

在古城旁

民国《台州府志》卷五十四

笔者推测,就算徐偃王本人没有南下,其部属 也是以江浙沿海为主要迁徙方向。在浙江舟山和黄 岩县皆有徐偃王城。据《宝庆四明志》:“徐偃王城 翁洲以居其址。”[10]1195《嘉定赤城志 ·纪遗门》: “古城在黄岩县南三十五里……即徐偃王城也,城 东偏有偃王庙。”[11]7371可知,徐人大量南下浙江。 徐人的后裔在浙江也有大量分布。据《元和姓纂 · 徐》:“于濳,偃王之后为杭州望族。”[12]206这一切 也印证了据郭沫若先生的观点:“则春秋初年之江浙殆犹徐土者,亦未可知也。”[13]109

浙江徐偃王遗迹多分布在沿海地区。这不仅反 映了徐人滨海而居的特性,而且也反映了徐人迁徙 路线以海路为主。曹锦炎先生历数了浙江有关偃王 的遗迹,指出:“我们若将上述浙江有关徐偃王事 迹的地点连结起来看,不难发现,徐人势力进入浙 江 ,显然不是从陆路而是从海上而来。”[ 14]《诗 经 ·大雅 ·江汉》有记载,召宣王派兵平定淮夷叛 乱之事:“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

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旗,匪安匪舒,淮夷来 铺。……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 土。匪疚匪棘 ,王国来极 ,于疆于理 ,至于南 海。”[15]482-483“于疆于理”和“至于南海”说明周 宣王征服徐淮而疆域达到南海,可见徐国的疆域也 一定达于海中。由此推测,徐人是一个善于航海的 族群 。《诗经 · 常武》载: “不测不克 ,濯征徐 国。”[15]487可知,对徐人的战争涉及到海战,这也 进一步证实了徐人善于航海。秦始皇时渡海求仙的 徐福也是徐人后裔。据《徐氏历代名人录》载: “徐福,秦,齐人,……偃王二十九世孙。”[16]2 由 此可知,徐人身上的海洋性特征明显。

根据一些文献记载,可知徐人的生活与海的关 系也很紧密。据《尚书》:“泗滨浮磬,淮夷嫔珠暨 鱼。”[17]55可知徐人有以海为生的现象。又据《尸 子》卷下:“徐偃王好怪,没深水而得怪鱼。”[18]24 可见徐人不仅善于航海,也善于捕鱼,以海为生。

综上所述,徐夷是活跃在江浙沿海的早期海洋 族群,他们身上带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

二、江浙沿海早期的百越族支系

越族也是江浙地区一个古老的航海民族,据笔 者对相关文献的查阅,江浙境内活动的越族有于 越、句吴、东瓯和外越。

(一)于越

在浙江会稽地区居住着土著的越族居民,被称 为于越。据《逸周书》:“於越纳,注:於越,越 也。”[19]245 因为“於”与“于”同音,因此“於越”也 可以叫做“于越”。

于越应为春秋时的越国。据《吴越春秋 ·越王 无余外传》云:“禹周行天下,还归大越,登茅山以 朝四方群臣,封有功,爵有德,崩而葬焉。至少 康,恐禹迹宗庙祭祀之绝,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日 无余。”[20]152可知越国的历史源于于越。

关于于越的范围 ,据《汉书 ·严助传》云: “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21]2789 辛土成先生认为,于越最初的地域范围以浙江绍兴 为中心,包括有今宁绍平原、杭嘉湖平原和金衡丘 陵地。[22]随着不断发展,到战国时,据《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正义》:“战国时永、郴、衡、潭、 岳、鄂、江、洪、饶并是东南境,属楚也,袁、 吉、虔、抚、歙、宣,并越西境属越也。”[23]2112可 见,战国时越国疆域已占有今浙江的大部、江西的 东北部、安徽的南部、江苏全境和鲁南及鲁东沿海 之地。生活在江浙地区的于越族,其生活具有明显的 海洋性特征。

首先,于越人善于航海。如《水经注》有记 载:“四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 百。”[24]54又据《越绝书》:“夫越性脆而愚,水行 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 从,锐兵任死,越之常性也。”[1]62《淮南鸿烈解》 也有云:“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25]396《慎 子 ·逸文》也有记载:“行海者,坐而至越,有舟故 也。”[26]16由上可知,越人使用舟船已经非常普遍, 并以此泛江涉海,来往交通。

于越族善于造船,并修建了许多与海船有关的 设施。据《越绝书》载:“舟室者,句践船宫也, 去县五十里。”[1]68又据《艺文类聚》引《周书》: “周武王时,于越献舟。”[27]1230将舟船作为贡物献 周武王,所献之“舟”必定是自造的,表明于越族 善造舟。

越国将海战作为自己的主要战争方式。如《史 记 ·越王勾践世家》:“勾践复问范蠡,蠡曰可矣, 乃发习流二千。”[23]2105“习流”指士兵中善于泅水 者。《左传 ·哀公十年》也有记载:“吴子三日哭于 军门之外,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 师乃还。”[4]2359《国语 ·吴语》也有云:“于是越王 勾践乃命范蠡、后庸,率师沿海溯淮,以绝吴路。 败王子友于姑熊夷。越王勾践乃率中军,溯江以袭 吴,入其郛,焚其姑苏,徙其大舟。”①“沿海溯 淮”和“溯江以袭吴”说明越国的灭吴之战很多通 过海战的方式进行。由此可见,越国还善于驾舟水 战。

除此之外,越族人还喜食海产品。据《史记 · 货殖列传》:“今楚越之俗,尚有‘裹摇’之语,椘 越水乡,足螺鱼鳖,民多采捕积聚,摇叠包裹,煮 而食之。”[23]3968所谓“椘越水乡”当然包括滨海地

①韦昭注.国语[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带。可知越人多以“摇叠包裹”海产煮食为生。 

(二)句吴

句吴是江浙早期的海洋族群之一。句吴这个名 称出自史记,据《史记 ·吴太伯世家》语:“吴太 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 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 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 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 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 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23]1747句吴这个称号应为 族名。据《汉书 ·地理志下》:“号曰句吴,师古注 曰 :句音钩 ,夷俗语之发声也 ,亦犹越为于越 也。”[21]1667

句吴为春秋时吴国的前身。据魏嵩山先生考 证,根据已经发现的春秋吴国铜器《攻吴壬大差 鉴》上的铭云:“攻吴王夫差择厥吉金 , 自作御 监。”再根据王国维先生的解读:“古音工、攻在东 部,句字在侯部,二部之字,阴阳对转,故句吴亦 读攻吴。”[28]141可知,句吴就是春秋时的吴国。

关于句吴的范围,据刘和惠先生的考证:“大 约东抵于海,在太湖东南与越族错居;南达新安江 上游南岸;西临彭蠡,与楚为邻;北以长江为界, 与南淮夷隔江相望。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苏 南、皖南和浙北一部分地区。”[29]295可知其疆域多 有与海相接的。

句吴和于越一样同属越族。据《越绝书》: “吴越二邦 ,同气共俗。”[1]51《吕氏春秋 ·贵直 论》也有云:夫吴之与越也 ,接土邻境 ,壤交通 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 使之。[30]628辛土成先生认为:句吴在习俗、语言、 经济生活、地域、心理素质诸方面和百越较一致, 故应属于百越的一支。[31]笔者认同辛先生的观点, 句吴族群同样属于百越,为其支系。蓝达居先生也 指出句吴是百越族群之一。[32]367

句吴族的经济生活也具有海洋性特征。沿海的 句吴居民以渔业采集为生,据《国语》:“今吴民既 罢,而大荒荐饥市无赤米,而困鹿空虚,其民必移 就蒲赢于东海之滨,韦昭注:蒲深蒲也,蠃蚌蛤之属。”①可知,句吴有向海洋取食的传统。

句吴的造船业也很发达。据《春秋大事表》卷 三十三:“吴不能一 日而废舟楫之用也。”②句吴当 时能造巨大的海船,还形成了水军的配备标准。据 《太平御览》引《越绝书》:“伍子胥水战法,大翼 一艘,广丈六尺,长十二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棹 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吏仆长各一 人,凡九十一人。当用长钩矛长斧各四,弩各三十 二,矢三千三百,甲兜鍪各三十二。”[33]1450

句吴人善于海战,当时形成了水军的战法。据 《太平御览》引《越绝书》:“阖闾见子胥,敢问舱 运之备何如?对曰 :舱名大翼、小翼、突胃、楼 舡、桥舡。今舡军之教北陵军之法,乃可用之。大 翼者当陵军之车,小翼者当陵军之轻车,突胃者当 陵军之冲车,楼舡者当陵军之行楼车也,桥舡者当 陵军之轻足剽定也。”[33]3413可见,海洋对吴国的经 济活动和军事活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东瓯

东瓯人为越族的一支。据《逸周书》:“东越 海蛤,欧人蝉蛇。注:东越,欧人也。”[19]245孙治让 先生指出:“夏为瓯、殷为沤、周为欧 ,实一字 也。”[34]103可见 ,“欧人”即为“瓯人”,属于越 族。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瓯越的概念。据《战国 策 ·赵策二》:“被发文身,错臂左社,瓯越之民 也。”[35]159到了西汉,瓯越之名逐渐消失,浙江南 部越人被称为东瓯。《史记 ·东越列传》:“闽越王 无诸及越王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后也,姓 邹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汉击项籍,无 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 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公元前191), 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 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23]3609从瓯 人到瓯越再到东瓯,可以发现瓯人与越人联系紧 密,逐渐成为新的越族。《史记 ·吴王濞列传》: “吴大败,士卒多饥死,乃畔散,于是吴王乃与其 麾下壮士数千人夜亡去,度江走丹徒保东越。正义 注:《东越传》云,东瓯即东越也。”[23]3430可知,西 汉时期东瓯已经被看做是越族的一支。王克旺先生


①韦昭注.国语[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春秋大事表卷三十三[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也认为东瓯族是春秋于越后的新越族。[36]

关于东瓯的范围 ,据《太平御览》引《十道 志》曰:“台州古越州,会稽郡之地,禹贡杨州之 域,春秋时越国,秦属闽中郡,后越王无疆孙闽君 摇,率越人佐汉伐秦,惠帝录其功封姚为东越王, 都于瓯 。郭璞注云: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故地 也。”[33]833临海和永宁县皆在今天的台州地区,可 知东瓯国包括今天的台州地区。又据《四库全书总 目 ·百越先贤志》:“南方之国越为大,自句践六世 孙无疆为楚所败,诸子散处海上,其著者东越无 诸,都东治至漳泉,故闽越也,东海王摇,都于永 嘉,故瓯越也。”[37]524可知温州永嘉地区也是东瓯 国的一部分。由此可以得出东瓯国的范围在今天的 台州和温州一带。这点从温台地区的地方志中也能 找到证明。据《嘉靖永嘉县志 ·祠祀志》:“东瓯王 庙,在华盖山下……惠帝三年(公元前192)…… 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殁葬瓯浦山,因立庙焉世 称永嘉地主昭烈广泽王。”①地方志的记载印证了 上述看法。

海洋因素渗透到东瓯社会的各个方面。《山海 经 ·海内南经》有云:“瓯居海中。”[38]219乘船渡海 是当时东瓯人的重要交通方式。《史记 ·东越列 传》有云:“至建元六年(公元前135),闽越击南 越……闽越王郢发兵距险。其弟馀善乃与相、宗族 谋曰……今杀王以谢天子,天子听,罢兵,固一国 完;不听,乃力战,不胜,即亡入海。”[23]3611“即 亡入海”说明当时东瓯的越族善于航海。又据《史 记》:“会稽太守欲距不为发兵,助乃斩一司马,谕 意指 ,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 ,闽越引兵而 去。”[23]3610“浮海救东瓯”说明当时东瓯的对外交 通也以渡海最为便利。

东瓯人并以海为生 ,从事渔业采集。《逸周 书》卷第八:“九夷、十蛮、越沤(瓯)、薪文身, 请令以鱼支(皮)之韩、乌铡之酱、鲛殲、利剑为 献。”[19]254可知东瓯人不仅捕鱼,而且以加工鱼类 为生。

(四)外越

外越是活动于东海岛屿上的越族。据《越绝三十里,今为乡也。宿甲者,吴宿兵候外越也,去 县百里,其东大冢,摇王冢也,乌程、余杭、黝、 歙、无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1]15据 徐建春在《外越与日本列岛》中考证,“娄北武 城”在今江苏省昆山县,文中提到的“外越”都在 姑苏以东距大陆不远的海岛上。[39]415又据《越绝 书》:“秦始皇帝以其三十七年东游之会稽……因徙 天下有罪适吏民,置海南故大越处,以备东海外 越,乃更名大越,曰山阴。”[1]72“东海外越”说明 在浙江以东的海岛上有越民存在。蒙文通先生在 《越史丛考》中也有云:“所谓外越者,殆指东海外 之越地而言。”[40]102除了《越绝书》外,《史记》也 对外越有间接的提及。据《史记 ·吴太伯世家》: “越王句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集 解贾逵曰:甬东,越东鄙甬江东也。韦昭曰:勾章 东,海口外州也。”[23]1781 甬东当在今舟山群岛。董 楚平先生以为这些人大概是今舟山群岛上的越 人。[41]261-292外越人作为海岛上的岛民,其生产和生 活自然会带有海洋性特征。

综上所述,于越、句吴、东瓯和外越皆活动在 江浙沿海及其岛屿,皆属百越支系,他们的生产和 生活带有海洋性特征,因此应被看做江浙沿海早期 的海洋族群。

江浙早期的东夷族支系和后来的百越族支系共 同构成了江浙早期的海洋族群。蒙文通先生指出: “吴、越之版图亦徐国之旧壤,自淮域至于东南百 越之区,及乎东海外越之地。”[40]147这表明江浙的 东夷族和百越族之间存在历史的传承性,也说明了 江浙自古就存在着海洋文化的基因。

三、结论

在中国文化史学中,农耕文化处于显性地位, 而海洋文化则处于隐性层面,甚至传统社会中国海 洋文化的发展被“海禁”一词所否定。究其原因, 是过于看重农业主体而忽视海洋主体。缺乏对海洋 文化主体的研究,海洋文化发展的种种事实就会变 为缺乏生命力的表述。江浙海洋群体发展的种种历 史事实表明,江浙沿海自古存在连续发展的海洋文书》记载:“娄北武城,阖庐所以候外越也,去县   化主体,从中原王朝的史书记录上来看他们的影响①嘉靖永嘉县志[M].明嘉靖四十五年刻本。 是有限的,但考古发现表明,他们的足迹遍及东南 沿海、东南亚和南洋群岛。凌纯声先称其为“亚洲 地中海海洋文化 ”,以其珠贝、舟楫、文身为标 志,区别于以金玉、车马、衣冠为标志的华夏大陆 文化。[42]339早期的夷越海洋群体与江浙其后的渔民 和海商等海洋群体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历史上江 浙辉煌灿烂的海洋文化实际上是对夷越先民的海洋 文化传承的结果。

作者简介:

陈政禹( 1985— ),男 ,广东省惠州市博物馆 ,博士

参考文献:

[1]袁康.越绝书[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民国25年.

[2]凌纯声.中国的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中国古代海洋 文化与亚洲地中海[M].台北:台北联经书局,1982.

[3]吕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左丘明.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王先谦.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孙应时.重修琴川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8]韩愈.昌黎先生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896.

[9]李泰.括地志辑校[M]//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北京:中华书 局,1980.

[10]胡榘.宝庆四明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11]陈耆卿.嘉定赤城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12]林宝.元和姓纂(附四校记):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3]郭沫若.公伐徐钟之鉴别与其年代[M]//殷周青铜器铭文研 究上册.

[14]曹锦炎.春秋初期越为徐地说新证——从浙江有关徐偃 王的遗迹谈起[J].浙江学刊,1987(1):143.

[15]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6]香港徐氏宗亲会编辑委员会.徐氏历代名人录[M].香港:香 港徐氏宗亲会,1971.

[17]慕平.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8]尸佼.尸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9]孔晁.逸周书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0]赵晔.吴越春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2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2]辛土成.于越名称居地和越国疆域变迁考[J].浙江学刊, 1992(4):111.

[2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4]陈桥驿.水经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25]刘安.淮南鸿烈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6]慎到.慎子[M]//古代文选第23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27]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8]魏嵩山.释“句吴”[M]//学林漫录五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 [29]刘和惠.荆蛮考[M]//文物集刊(3).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30]许维适.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1]辛土成.句吴族源族属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 1986(增刊):18.

[32]陈春生,陈东有.杨国桢教授治史五十年纪念文集[M].南 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33]李防.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4]孙治让.温州建置沿革表引[M]//浙江省通志馆馆刊创刊 号.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97.

[35]高诱注.战国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36]王克旺.浙江古越族历史初探[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 版,1984(2):98-99.

[37]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524.

[38]袁诃.山海经校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19.

[39]徐建春.外越与日本列岛,国际百越文化研究[M].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0]蒙文通.越史丛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1]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42]凌纯声.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M].台北:联经出版 公司,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