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2015 年/9 月/24 日/第 006 版 文化论坛
传说中的运河
靳怀堾
任何文明,都有自己成长的烦恼。
打开中国的地图,你会发现,受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构成了高度渐降的三级阶梯) 的影响,中国境内的大江大河多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河流为连贯东西、沟通山海,提供 了极大的便利,却也为南北间的交通设置了重重障碍,大大影响了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 政治的大一统。
众所周知,古代陆路交通一直比较落后,土路泥道、老牛拉车成为千百年不易的主旋律。相 对陆路而言,借水行舟载人载物(尤其是粮食、砖石、木料等大宗货物),则彰显出既便捷又经 济的优势。为了改变赤县神州“大河东流”的天然缺陷,运用人的智慧和力量开凿出一条贯通南 北的人工水道,就成了华夏民族孜孜以求的目标。
运河何时呱呱落地?或者说大运河的第一锹土是从哪儿挖起的呢?
说起运河的起源,民国著名水利专家武同举有言:“征诸历史,最古为太伯渎。”(《江苏水利 全书》卷三十一)认同此观点的还有《中国三千年运河史》的作者嵇果煌等。他们认为,中国历 史上最早开凿的运河是太伯渎,它纵贯于今江苏无锡、苏州之境,是一条灌溉、行舟兼用的运河, 首开者是商朝晚期生活在今无锡一带的吴太伯,后世多次重开,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其依据 是北宋初乐史编撰的《太平寰宇记》和稍后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及地方志中的相关记 载,并强调:在北宋以前的史书中没有关于太伯渎的记载,不等于北宋以前就不存在太伯渎这条 运河。
我同意太伯渎这条运河在北宋以前就存在了。因为,《新唐书·地理志》中就有“无锡县南 五里有泰(太)伯渎,东连蠡湖,亦元和八年孟简所开”的记述。可见,至迟在唐代,太伯渎就 已汩汩流淌了。但是,我不赞同太伯渎开凿的年代可以上溯到商代后期。原因很简单,以当时的 生产力水平和江南一带的自然和社会状态,开挖运河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太伯奔吴”的故事,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不陌生。 太伯(泰伯)是商末周族首领公亶父(史称周太王,与其部族生活在渭水流域的周原即今陕 西岐山、扶风一带)的长子。公亶父以三子“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史记·吴 太伯世家》)。季历虽为三子,但贤能过人,而且还生了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儿子姬昌,让公亶父动 了立贤不立长的念头。宅心仁厚的老大太伯和老二仲雍,为了成全父亲的心愿,悄然离开周原, 一路南下,抵达荆蛮之地的江南,定居梅里(今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 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仲雍来到江南后, 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很快与当地土著打成了一片,并播下中原文明的种子。
当地人见兄弟俩仁义,纷纷归附,渐渐形成一个以太伯为首领,拥有千余家成员的族群,建 立了自号“勾吴”的小方国。相传,太伯、仲雍率领当地民众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穿 浍渎以备水旱”,又开凿太伯渎(伯渎河)以利交通,云云。
我以为,关于“太伯开河”仅是个传说,不能当成信史看待:一是当时发达的中原地区尚处 于青铜器时代,荆莽丛生、炎热潮湿、瘴气弥漫的江南较之中原落后许多,纵然太伯、仲雍将中 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江南,在以木石为主要生产工具(由于冶炼青铜的主要原料锡矿较少, 且开采和冶炼需要一定的技术,因而青铜器主要用来制造兵器、礼器和日用品,青铜时代人类的 第 1 页 共 2 页生产工具仍以木石为主)的条件下,面对那片遍布荆莽、板结黏重的土地,进行大规模开河的难 度可想而知。二是当时的“勾吴”人烟稀少,以“千馀家”的实力,从事大规模的开河工程,显 然是力所不逮。
至于后人将唐代前后在今无锡至苏州境内开的运河称为“太伯渎”,无非是为了缅怀太伯这 位德高望重的江南开拓者、吴国的创始人,遂让太伯渎成了太伯的纪念碑。
徐偃王,嬴姓徐氏,名诞,西周时徐国(徐戎)国君。相传他统治的疆域“地方五百里”(相 当于今苏北、皖中、鲁南等江淮广大地区),诸侯从者“三十有六国”(《后汉书·东夷传》),一 度成为东方霸主。实力的强盛刺激了徐偃王“欲霸上国”的野心,他不但率先僭越称王,而且多 次联合淮夷伐周,叫板周天子(穆王)。后周穆王御驾亲征,并借助楚国的力量打败徐国,徐偃 王被诛(一说逃走隐居山林)。徐偃王生活的年代为西周前期,当时还未出现质地坚硬且韧性十 足的铁器工具,大举开河辟路同样力不从心。更何况,徐偃王的故事多系传说,众说纷纭迄无定 论,加之有关他开河的说法多为后出,可信度要打上大大的问号。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把“太伯渎”“徐堰河”称为“传说中的运河”。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