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报/2020 年/9 月/30 日/第 006 版
舟山沿海的海神信仰及文化价值
朱秀华
生活在东南沿海的舟山人依海为生, 善于舟楫与航海。与海相伴, 靠海为生的劳作方式, 深 深影响着舟山渔区的生活观念和心理特征, 也形成了渔民独具特色的风格习惯。沿海与海岛区域 不仅有龙王, 还有观音、妈祖、渔师公等诸海神, 还有鱼神、船神、网神、岛神、礁神, 名目繁 多, 各司其职, 从而构成了一个以海神为核心的层次分明的系统的海洋神灵信仰体系, 而且祭祀 频繁,礼仪奇特,信仰活动渗透在每个渔汛的主要环节和人生礼仪的一举一动。
舟山沿海的海神信仰大致包含下述几种:
(1)龙王信仰。海龙王信仰习俗,起源于海岛特定的生存环境。旧时渔民终年过着“三寸 板里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前有强盗,后有风暴,开船出洋,命靠天保”的日子,渔民的 旦夕祸福都掌握在海龙王手里,唯有向龙王祈求才能避祸赐福。 一直等到龙潭水面上出现鱼虾、 泥鳅、青蛙之类水族, 人们便认定是龙王显灵了。故而渔区昔日流传着请龙王、敬龙王、祀龙王、 谢龙王等信仰习俗。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龙俗文化又成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龙、 龙王出游等活动又在民间流行。在舟山,历来还流传有大量与东海龙王信仰相关的地名、礁名、 人名、桥名、庙名、传说故事、祭祀仪式、生活习俗、日常禁忌、服饰器物等。
(2)观音信仰。舟山是我国四大渔场之一。渔业生产的流动性和作业方式的特殊性、海洋 生活的危险性, 迫使广大渔民去寻找自己的某种精神寄托。他们把一切苦乐祸福都寄托于观世音。 海上遇到风暴, 求观世音保佑; 家里有人生病, 求观世音救治; 渔业生产丰收, 是托观世音的福; 有了天灾人祸, 怨自己拜观世音不诚。人们更把这海岛视为虚无缥缈的神仙佛地, 信佛拜观音的 风俗也因此在各地流传。
(3)妈祖信仰。妈祖是包括舟山在内的沿海地区渔民长期以来信仰的主要保护神之一。妈 祖相传真名为林默, 自幼聪明, 15 岁便精通医理, 为了治病, 谙熟水性, 能观察天气, 保护渔舟、 商船的安全,被尊称为神女。她死后被奉为神祇,立祠供奉,尊称妈祖,成为人们信仰的海神。 沿海及海岛地区民众对妈祖(天后) 的信仰几乎无处不在。在海岛神灵信仰中, 天后妈祖具有至 高无上的地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信仰更加兴盛。
(4)岛神信仰。在舟山群岛较有特色的岛神,是中街山列岛的渔民菩萨财伯公和嵊泗列岛 的羊山神。财伯公的海神信仰,始于清朝末年或民国初年。清朝光绪年间,有个福建渔民姓陈, 名财伯, 因在中街山渔场捕鱼, 不幸在一个大风暴天, 船翻了, 人泅水上了荒岛——东极庙子湖。 此时, 岛上荒无人烟, 财伯公以砍柴、种番薯为生, 住了下来。联系自己的不幸遭遇, 日后每逢 海上大雾弥漫或是风暴天, 财伯公就上山点燃篝火, 为即将遭受不幸的渔夫舟子, 指点迷津, 使 他们转危为安。渔民不知个中缘由,以为庙子湖岛有神仙显灵,称篝火为“神火”。有一天, 渔 民登岛去祭祀岛神, 发现财伯公已死在篝火旁, 为此给他立庙塑像, 祀典为神。因财伯公是渔夫 出身, 他的神像上穿背单, 下扎龙裤, 成为一尊渔民菩萨, 这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海神信仰中, 绝 无仅有。 “青浜庙子湖, 菩萨穿龙裤”的渔谣也由此而来, 并在华东沿海各省渔民中广泛传播, 颇有影响。
(5)泗洲大帝信仰。嵊山岛上的泗洲堂(塘),反映了岛上渔民及来嵊山一带渔场作业渔民 的泗洲大帝信仰。而渔民的泗洲大帝信仰, 源于公元前 668 年至公元前 512 年这段时间内入浙的 徐偃王。
浙江从西南山区到东南海隅, 从浙北平原到史称“中国海山之尽处”的嵊山等前沿岛屿, 几 乎处处都有“徐偃王”的传说与遗迹。而嵊山岛的泗洲堂地名,也出自古徐国所在地“泗洲”。
从浙南到浙东沿海, 即温岭——鄞县——舟山等地, 可将徐偃王曾落脚过的城池串联成一线, 这条沿海线上, 活跃着众多以徐偃王为始祖的徐氏后代。而恰恰是这些地方的渔民, 世世代代驾 舟越洋赴嵊泗, 和岛上土著渔民一起, 开发建设了嵊山渔场, 同时也把泗洲大帝信仰风俗传播到 了嵊山等渔岛。因古徐国在泗洲,故先民们尊徐偃王为“泗洲大帝”。
(6)鱼神信仰。鱼神是渔民信奉的神灵。有关鱼神的传闻,早在我国古代已经形成了。如 《山海经》中的海神禺京,有鲲鹏之变的神通。其实,鲲就是大鱼。京,鲸谐音,也即为鲸鱼。 可见海神禺京就是中国最古老的鱼神。舟山群岛海神中也有鱼神崇拜。如船出外洋,路遇大鱼, 即撒米粒、赠船旗、叩拜祭祀, 以求鱼神庇护。舟山把鲸鱼称为“乌耕将军”,“乌耕”露面, 意 谓鱼群涌至,渔夫敲锣打鼓放鞭炮,并举行盛大的海祭,以求海神降福兆吉,喜获丰收。
(7)礁神信仰。舟山群岛海域中有许多礁群,礁石或林立于海面,或潜伏于水下。过往船 只稍有不慎, 即或有触礁危险, 民间遂生礁神崇拜。舟山嵊泗大洋岛有圣姑礁, 礁上有庙, 供祀 的“圣姑娘娘”,即是一位礁神。渔船来往过礁,必登礁祭祀,以免在附近海域有触礁、破网等 事故发生。传说,圣姑娘娘是个海上巡行娘娘,每逢大雾天和风暴天,娘娘就在礁上提灯巡行, 好像现在的灯塔一样,为海上航行的海员和渔民指明方位和航向,使之能安全返港,化凶呈祥。
舟山沿海的海神信仰活动, 是一种生活, 也是一种文化, 还是一种资源, 它植根于民间, 具 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发挥并利用海神信仰的多元价值, 把海神信仰转化为舟山海洋文化可持续利 用的文化资本,将有力推进舟山社会的协调、持续和创新发展。
舟山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海神信仰, 给后人留下了一 份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完整、系统地保护海神信仰民俗文化资源, 要进一步挖掘海神信 仰的文化内涵, 对历史悠久、保存完整, 能反映当地风情, 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海神信仰, 重点加 以保护和开发利用。舟山市诸多的海神信仰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如“南海观音”“东海龙 王”等。我们应当通过进一步的典籍考证, 深入挖掘海神信仰的文化内涵, 创造海洋文化的新亮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