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7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文化 > 徐国史影考述 绪论 徐国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文化
徐国史影考述 绪论 徐国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2024-05-159

绪论徐国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一)徐国研究的意义

    清代徐时栋(1814一一1873)在《徐堰王志》中提到:“徐得国传二千年,几与夏、商、周相终始。”(D李维松在《徐夷迁徙考》一文中提出:“追溯徐夷的族氏,可以上溯到夏代以前的涂山氏。”②何光岳认为,“约在四千年前,徐族是东夷集团鸟夷的一支”③。还有很多学者都提到,徐国是个古老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史籍类文献材料中,有关徐国的记载,最早的事件是在文丁四年,即前1108年;而根据《左传》的记载,徐国的灭亡在前512年。这样算来,徐国历史,有明确文献记载的,至少有近600年时间。

    徐国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历史,在徐堰王时期又盛极一时。这样一个国家,历史文献中应当有其一定的分量。然而关于徐国的文献记载却非常有限,对其研究也很少。以至于目前很多古典文献研究者对于徐国甚至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于徐国的了解片面的停留于徐堰王,或是与徐国相关的一两件历史事件;对于与徐国相关的一些概念也较为混淆,如混淆徐与淮夷的概念,等等。正是因为如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徐国历史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且对一些较有争议的内容进行探究,以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徐国。

  (二)前人在徐国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

    由于徐国材料的有限,也因为春秋时期徐国在历史上的地位无足轻重,前人对徐国的研究较少,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成果也非常有限。

    对徐国有过系统研究的有两书:一是晋代张华(232一一300)《博物志》中提到的《徐堰王志》,可惜此书已佚,我们已经看不到它的概貌;另一书是清代徐时栋的同名研究著作《徐堰王志》。因而,徐时栋的《徐堰王志》也是目前能够见到的、系统研究徐国的唯一的前人作品。

      《徐堰王志》从记事、世系、地理、家庙与论说五个方面对徐国进行了研究,几乎涵盖了徐国研究的所有方面,较为系统、全面。其书广征博引,参考了《左传》、《史记》等书,可能还参考了一些现已看不到的古文献或是古注。然而,徐时栋同时也参考了诸如《博物志》之类的志怪小说,因而书中不乏错谬荒诞之处④。此外,徐时栋之书,近一半内容不知所依何据,不可采信①。笔者以为,徐时


①(清)徐时栋:《徐堰王志》,四明丛书第八集,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卷6,第1页。

②李维松:⑧何光岳:《徐夷迁徙考》,《历史研究》19%年第4期。《徐族的源流与南迁》

④如关于徐堰王,徐时栋书中载:  《安徽史学》1984年第2期。“初,先君宫人有娠,弥月,生而胞不诉,有犬鹊仓,猎其所,衔而归,异焉。暖之成儿。先君命取而来,有文在手,话色彩,荒诞不经,显然不可采信。以为不详,弃诸水滨。独孤母曰‘堰’。”此段内容充满神


栋之书,虽较全面、系统,然所述内容多未经考证,有其不足之处。

    除《徐堰王志》一书外,前人再没有专门研究徐国的著作,但是在涉及到相关内容时,会有顺带提及。如《国语》一书中,韦昭(204一一273)有三则关于徐国的注解,虽加起来不足二十字,然而有一定的参考研究价值。此类情况还有很多,如孔颖达(574一一648)对《尚书》的正义、杜预(222一一285)对《左传》的注解等等,虽然分布较散,部分观念也有局限性,然而有其价值。

    今人对于徐国的研究,较成系统的有董楚平先生的《吴越徐舒金文集释》与孔令远的《徐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两书。两书主要对徐国的出土文物进行了研究、梳理,研究成果丰厚,值得参考借鉴。现代大部分研究者主要研究徐国的某一个方面,以论文形式作为研究成果,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顾颇刚《徐和淮夷的迁流》、徐中舒的《蒲姑、徐奄、淮夷、群舒考》、李维松《徐夷迁徙考》,等等。今人的研究成果中,涉及到的点较多,然而缺乏全面的研究、梳理。

    总而言之,自古至今,对于徐国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但是缺乏系统的研

究,有待更多的研究成果。

  (三)徐国研究中P}待解决的问题

    在上面部分我已经论述,对于徐国的研究,虽有一定的成果,但是缺乏系统的、全面的研究整理。片面的研究虽比较容易深入,然而容易导致理解的偏面。因而,要对徐国有更深入的了解,必须首先对徐国有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的从更立体的方面对徐国进一步研究。

    另外,关于徐国的文献材料虽然很有限,但是不能因为材料的有限,而将涉及到相关内容的材料全部用上。徐国材料中,有部分材料明显不可采信,如《博物志》中的相关内容;有部分材料则需要考证后再利用,如《韩非子》、《今本竹书纪年》中的相关材料等。一些学者在研究时,将这些不可采信的材料用作直接的文献证明,导致其研究结果的不可信。

    最后一点,对于徐国的研究,出土材料与文献材料的利用没有结合在一起。董楚平先生《吴越徐舒金文集释》中只是利用了出土材料;而其《涂山氏后裔》一文却只用了文献材料。部分研究点中,文献材料与出土材料的利用可结合起来,这样的研究不仅材料丰满,结果也更为可信。

  (四)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本文的写作思路是先对所用材料进行选择判断,在选材正确的基础上再进行徐国的基本问题研究,然后再进一步拓展研究。

    先将涉及到徐国的文献材料、出土材料进行搜集,对其分析判断,确认材料的可采信度。这一部分工作是文章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最为重要的工作。笔者将这部分成果以附录的形式展现:附录一中逐条判断《今本竹书纪年》中七则材料

①如书中论及徐堰王之子名“宗”,其他材料中均不见相关证明。


的可信度;附录二中整理所有的材料,并进行判断。

    在材料判断的基础上,笔者再对徐国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整理研究。对徐国的历史事件纪年,对于徐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就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了解徐国的一些重要人物。笔者以为,徐国人物中,最重要的就是徐堰王,而徐驹王其实也就是徐堰王;对于文献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因为有或多或少的争议,笔者也结合了出土文物进行了一定考证。以上两块内容是对徐国整体的一个了解,属于基础性研究。

    在上面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再对徐国进行发散研究。首先对徐国的历史地位进行一个考述。对其地位有所了解,徐国的形象就更为立体的呈现出来了。其次是对与徐国相关的两个地理位置进行考证。最后一部分是对徐与淮夷、奄、戎、东夷的关系论述。因经常有学者、研究者将这些概念混淆,特别是混淆徐与淮夷的关系,笔者在此对这些概念做出考证,对其梳理。有了这些内容,对徐国的了解就更为具体、形象了。

    总结来说,笔者对于徐国的研究,可概括为基础性考证与发散性研究。基础性考证,还原一个更贴近历史真实的徐国;发散性研究,了解一个更为立体、丰满的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