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7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文化 > 徐国史影考述 一徐国纪年考述
文化
徐国史影考述 一徐国纪年考述
2024-05-159

一徐国纪年考述

大丁四年(前1108年①)

    (大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周王季命为殷}})fi0o(((古本竹书纪年》)

    后二年,周人克余无之戎,于是太丁命季历为}})fi0o(((后汉书·西羌传》)

    (文丁)四年,周公季历伐余无之戎,克之,命为}})fi.o(((今本竹书纪年》)

周成王二年(前1040年)

    武王崩,三监及淮夷乱⑤。(((尚书·大语序》)

    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略⑥。(((逸周书·作锥解》)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

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⑦。(((史记·周本纪》)

    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亦并兴反⑧。(((史记·鲁周公

世家》)

    (成王)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邺以叛⑨。(((今本竹书纪年》)

    奄君谓武庚禄父曰:“此百世之时也,请举事。”禄父从之,率奄、淮夷叛。

周公奉王命兴师东伐⑩。(((资治通鉴外纪》)

        谨按:《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的“伯禽即位之后”有误:根据《尚    书·大浩序》、《逸周书·作锥解》等记载,管、蔡、淮夷、徐戎之反,即三监之乱,发生在成王立、周公代政之时,而非周公被封于鲁地之后。伯禽即

    位之后,淮夷一带也发生过叛乱,然而与此次不同。司马迁很可能是因为没有注意到淮夷一带在那一时期发生了反复多次的叛乱,才导致如此记载。


鲁侯伯禽在位时期(伯禽在位时期约为前1050年一一前1005年,伯禽伐徐戎之


纪年采用三代断代工程说法,下同。

②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

⑧(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87页。

④王国维撰,黄永年校点:《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04页。

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514页。

⑦(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胭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

1982年版,第132页。

同上,第1524页。

同注4,第81页。

(北宋)刘恕著,(清)胡克家补注:《资治通鉴外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页。

 

事应当在其在位初期。)

    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①。(《尚书·费誓序》)

    公曰:“噬!人无哗,听命。祖兹淮夷、徐戎并兴。……甲戌,我惟征徐戎。……”

②(((尚书·费誓》)

    时秋也,伯禽以出师征徐戎③。(《周礼注疏·大司徒》)

        谨按:三监之乱发生在“周公立,相天子”、“武王崩”时期,也就是成

    王刚立,由周公代政初时期。而伯禽被封于鲁发生在周公还政于成王后。也

    就是说,在伯禽被封于鲁之前,淮、夷、徐、奄就已作乱。此处为伯禽即位

    以后,徐、夷又叛乱。

        《尚书·蔡仲之命》载:“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作成王政。”④孔颖

    达正义曰:“周公摄政之初,奄与淮夷从管蔡作乱,周公征而定之。成王即

    政之初,淮夷与奄又叛,成王亲往征之。成王东伐淮夷,遂践灭奄国。以其

    数叛,徙奄民。”⑤也就是说,从成王即位后到成王即政之后这一段时间内,

    淮夷一带多次叛乱。

        《尚书·大浩》篇中,孔颖达正义云:“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作成

    王政”、“成王既黯殷命,灭淮夷,作《周官》”、“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

    兴,作《费誓》”与“淮、夷、徐、奄之属共叛周”是一时之事。

        关于《尚书·蔡仲之命》篇,孔颖达云:“《洛浩》之篇言周公归政成王,

    《多士》已下皆是成王即政初事。编篇以先后为次,此篇在成王书内,知是

    ‘成王即政’,淮夷、奄国又叛,王亲征之。”⑥孔颖达从《尚书》的编排顺

    序考证,《蔡仲之命》篇写的是成王即政初之事。孔又案:“王伐淮夷,鲁伐

    徐戎,是同时伐,明是成王即政之年复重叛也。”⑦东汉郑玄(127一一200)

    谓:“《费誓》之篇言淮夷之叛,则是重叛明矣。”⑧孔、郑都认为,伯禽伐徐

    戎与成王伐淮夷是同一时之事。笔者亦认可,《尚书·蔡仲之命》与《尚书·费

    誓》所述为同一时之事。淮夷多次反叛周王朝,因鲁与周密切,淮夷同时也

    扰鲁。周王朝与淮夷一带之间的斗争在这一时期内反复进行。

周穆王六年(前996年)

    穆王分东方诸侯,命徐堰王主之⑨。(((后汉书·东夷列传》)

    六年春,徐子诞来朝,锡命为伯⑩。(((今本竹书纪年》)

①(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sob页。

②同上,第807一一808页。

⑧(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李学勤主编:《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④同注1,第807页。

同上。

同上。

⑦同上。

同上。

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08页。

王国维撰,黄永年校点:《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7页。


                                                                       

周穆王十三年秋(前989年) 

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①。(《史记·秦本

纪》) 

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②。(《史记·赵世家》) 

徐戎侵洛③。(《今本竹书纪年》) 

 

周穆王十四年(前988年) 

周王闻之,遣使乘驷一日至楚,使伐之。偃王仁,不忍斗其民,为楚所败④。

(《博物志》⑤) 

十四年,王帅楚子伐徐,克之⑥。(《今本竹书纪年》) 

穆王闻之恐,遂称受命,命造父御,长驱而归,与楚连谋伐徐⑦。(《衢州徐

偃王庙碑》) 

谨按:《五百家注韩昌黎文集》载:“以《史记》世系表考之,穆王所与

连谋伐徐者,殆楚熊胜也。”⑧清沈家本 (1840——1913)《诸史琐言》云:

“穆王时楚君应是熊胜。”⑨陈逢衡(1778——1855)《竹书纪年集证》亦认

为:“《世表》穆王时之楚子是熊胜。”⑩ 

《史记·楚世家》曰:“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

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熊绎生熊艾,熊艾生熊䵣,熊䵣生熊胜。熊胜以弟

熊杨为后。熊杨生熊渠。”


《竹书统笺》云:“今据《周本纪》,由成王至穆

王凡四代,《楚世家》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俱事成王,绎生熊

艾,艾生熊䱇,䱇生熊胜,胜以弟熊杨为后,亦四五代,則穆王时之楚子当

是熊胜、熊杨。”


  

文献中虽有关于楚国历代君主的先后顺序,却没有具体年份。关于熊胜、

熊杨等人,文献中也没有具体的事件记载,无从推断年代。虽然成王至穆王

                                                        

①(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

1982年版,第175页。 

 同上,第1779页。 

 王国维撰,黄永年校点:《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8页。 

 (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4页。 

 《博物志》一书虽为志怪小说集,充满荒诞色彩,很多内容不可采信。然而此条内容有文献依据,可参

考研究。以下《衢州徐偃王庙碑》条类似,虽然碑志类文体大多有歌功颂德的成分,不可全部采信,然而

其中部分内容还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此条有事实依据,可参考。 

 注3,第88页。 

 (唐)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627页。 

 (宋)魏仲举:《五百家注韩昌黎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74册,集部13,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版,第765页。 

⑨(清)沈家本:《诸史琐言》,《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史评类,第45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版,第608页下。 

⑩(清)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第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第371页。 

同注1,第1692页。 

(清)徐文靖:《竹书统笺》,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03册,史部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第146页上。 


 

为四代,熊绎至熊胜亦为四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周穆王时期的楚王必然是熊胜,也可能为其父或其弟。所以只能说,这里的楚子很可能为熊胜。《竹书统笺》也认为,此楚子可能为熊胜,也可能为熊杨。 

 

周穆王三十五年(前967年) 

三十五年,荆人入徐。毛伯迁帅师败荆人于泲①。(《今本竹书纪年》) 

谨按:在“《今本竹书纪年》中的徐国材料考辨”部分,我已作出分析,

此条真实性与否,存疑。 

 

周宣王时期(前828年——前783年在位)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王犹允塞,徐方

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②。(《诗经·大雅·常武》) 

六年,召穆公帅师伐淮夷。王帅师伐徐戎,皇父、休父从王伐徐戎,次于淮。

王归自伐徐③。(《今本竹书纪年》) 

谨按:“省此徐土”一句,郑玄笺云:此徐当谓徐州之地,未必即是春秋之世徐子之国。何则?春秋之世,徐国甚小。宣王之时,非能背叛。而使王亲征之,六军并出,则是强敌者也,明非春秋徐国,但不知于时之君何姓

名耳④。郑玄认为,这里的徐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徐国,而是徐州之地,因为徐国在春秋时期是个小国家,并不会成为鲁的强敌。笔者以为,其说欠妥。 《史记》中记载了宣王的很多事迹,甚至连“王遣兵伐太原戎”这样的

小事都有记载,但是唯不见记载《诗经·常武》中此事。笔者以为,可能是因为《诗经·常武》中夸大了此事,将徐国写得更强大,将此次征伐写得更为宏伟,以夸大宣王之功。并且,徐国在此一百年之前穆王时期盛极一时,

在此一百年之后齐桓时期实力也较为强大,没道理在此时实力甚弱。 

 

齐桓公即位若干年(前685年——前643年在位) 

(桓公)即位数年,东南多有淫乱者,莱、莒、徐夷、吴、越,一战帅服三

                                                        

①王国维撰,黄永年校点:《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页。 

②(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释:《毛诗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第1834——1844页。 

③注1,第95页。 

④注2,第1837页。 



十一国①。(《国语·齐语》)韦昭注:“徐夷,徐州之夷也。”   

诸侯多沈乱,不服于天子,于是乎桓公东救徐州,分吴半,存鲁蔡陵,割越地②。(《管子·小匡》) 

谨按:《齐语》中的徐夷与莱、莒、吴、越并列。莱、莒、吴、越均为诸侯国,将徐夷放在其中间,徐夷应当也为诸侯国即徐国,而非蛮夷之国、蛮夷之地。《管子·小匡》中作桓公救“徐州”,此徐州指的是徐州之地,并

不是指徐州之地的蛮夷,徐国也活跃于徐州之地,这里指的应当还是徐国。 查阅《左传》,齐桓公在位年间,与徐发生征战的只有《庄公二十六年》(前668年)条:“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左传》此条记载,为齐

桓公即位十八年之事。 

根据《左传》的内容,我们知道,此次讨伐徐国的并不只是齐国,还有鲁国与宋国。徐国在三国的联合打压下失败。《国语》此条的记载虽然比较宏观,但是对于徐国的描述比较简单;而《庄公二十六年》条刚好与此条互

补,讲明具体的情况。综合得到的信息是:齐桓公时期,莱、莒、徐等扰齐,这些国家扰齐并不一定同时进行,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徐国是在齐国与鲁、宋的联合之下,在庄公二十六年即前668年被征服。 

 

庄公二十六年(前668年) 

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③。(《左传 ·庄公二十六年》) 谨按:此条与上面一条相互补充。此条没有记录结果,从《国语》的记载来看,结果是徐国失败。 

 

僖公三年(前657年) 

徐人取舒④。(《左传·僖公三年》) 

谨按:用“取”字,说明徐国取舒比较容易⑤。 

唐孔颖达正义:“徐人取舒。无传。徐国,在下邳僮县东南。舒国,今庐江舒县。”又曰:“诸侯相灭亡者,多是土壤邻接,思启封疆。今检杜注,徐在下邳,舒在庐江,相去甚遥,而越竟灭国,无传无注,不知所以?”由

此看来,徐与舒两地相差较远,徐国并不会因为受到直接性的威胁而去攻打舒。 

《崔氏春秋解》:徐人恃齐,故取之也。及桓德既衰,而后楚亟伐徐,

                                                        

①《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页。 

②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24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3页。 

④同上,第284页 

⑤《春秋公羊传》:“其言取之何?易也。”汉何休注:“据国言灭,邑言取。又徐人取舒不言伐。”唐孔颖达疏:“襄十三年传例曰:‘凡书取,言易也;用大师焉曰灭。’然则灭之与取,俱是绝其国家,有其

土地;难则称灭,易则为取。” 



徐之祸自此始矣①。 

《御纂春秋直解》:从齐令也。徐已从齐矣。齐伐楚必取道于徐及舒,齐恐徐之中变也,使之取舒,所以绝徐于楚,因以通伐楚之径也。舒国也变灭,言取何也?《鲁颂》曰:“荆舒是惩。”盖舒党,楚属邑矣。故书取犹云

取诸楚也,罪舒而恕徐也②。 

《春秋臆》:舒为楚党,取之以通齐桓伐楚之径③。 

根据《崔氏春秋解》、《御纂春秋直解》以及《春秋臆》的说法,徐国当时听命于齐,而齐欲伐楚,舒又是楚属国,所以徐国取舒是听令于齐。此说有理。齐桓在庄公二十六年(前668年)伐徐并战胜徐国,并且徐与齐在齐

桓公时期还有联姻,徐国很有可能听命于齐国。《春秋左传注》也言:“徐此时与齐为婚姻之国。僖三年经云‘徐人取舒’,《诗经·鲁颂·閟宫》亦云:‘荆舒是征’,则舒盖楚之与国,而徐为诸夏取之也。”④另外,在后面的一

些材料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齐、楚、吴与徐征战不断,而徐国不过是这些国家政治斗争的棋子。 

 

僖公十五年(前645年) 

十五年春,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三月,盟于牡丘,寻蔡丘之盟,且救徐也。孟穆伯帅师及诸侯之师救徐,诸侯次于匡以待之⑤。(《左传·僖公十五年》) 

(十有五年春)楚人伐徐。三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公孙敖率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⑥。(《公羊传·僖公十五年》) 

秋,伐厉,以救徐也⑦。(《左传·僖公十五年》) 

七月秋,齐师、曹师伐厉⑧。(《左传·僖公十五年》) 

楚败徐于娄林,徐恃救也⑨。(《左传·僖公十五年》) 

谨按:此年春,楚人伐徐;根据《左传》得知,同年秋,为救徐,齐与曹伐厉。可见,厉应当为楚属邑或楚属国。 

 

僖公十六年(前644年) 

                                                        

① (北宋)崔子方:《崔氏春秋解》,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7册,经部14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② (清)傅恒等:《御纂春秋直解》,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74册,经部186,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 

③ (明)徐学谟:《春秋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69册,经部163,上海古籍出版,2003年版,卷3,第9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1页。 

⑤同上,第351页。 

⑥刘尚慈:《春秋公羊传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28页。 

⑦同注1,第351页。 

⑧同注3,第228页。 

⑨同注1,第366页。 


 

夏,齐伐厉,不克,救徐而还①。(《左传·僖公十五年》) 

谨按:《春秋左传正义》曰:“十五年秋曾伐厉以救徐,此又伐厉以救徐也。今年楚或又伐徐,传不书,盖省文。”②杨伯峻认为,僖公十六年时,楚国对徐又进行了另一次讨伐,因而齐国对徐进行营救,伐厉,而《左传》

中对于这一次的楚国伐徐并没有记载,可能是省文。我认为,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但是,《左传》的编排,逻辑性、严密性较强,若是楚又一次对徐国进行讨伐,《左传》应当会提及。更有可能的是,前一年救徐未果,于是

在此年再一次施救。 

 

僖公十七年(前643年) 

十七年春,齐人为徐伐英氏,以报娄林之役也③。(《左传·僖公十七年》) 十有七年,春,齐人、徐人伐英氏④。(《左传·僖公十七年》) 谨按:娄林之役在僖公十五年,楚伐徐。英氏应当是楚与国。 

 

僖公时期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保有凫绎,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鲁侯是若⑤。(《诗经·鲁颂·閟宫》)。 

谨按: 郑玄曰:“僖公与齐桓举义兵,北当戎与狄,南艾荆与群舒,天下无敢御也。”⑥根据《左传》中的统计,僖公在位年间伐楚、郑、邾、莒,侵陈,灭项,等等,功绩颇丰。《左传》中甚至连一些很小的战争都记载了,

可是偏偏没有记载这次的战争。 

根据《左传》,在僖公年间,与淮夷相关之事有两则。一则是僖公十六年的描述:“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于淮。”这里只是“会”而已,并没有伐淮夷。另一则是僖公十三

年的记载:“夏,会于咸,淮夷病杞故,且谋王室也。”这里虽未直接写到鲁国与淮夷之间的战事,但是却能将两者能联系起来:鲁国与周王室联系密切,淮夷谋周,鲁伐淮夷,事情符合逻辑。《左传·僖公十三年》条没有写明结

局,如果《诗经·閟宫》条确实与此对应,则从《诗经》中我们可知此事的结局;同样《左传》中的信息也是对《诗经》内容的补充。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69——370页。 

②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9页。 

③同上,第372页。 

④刘尚慈:《春秋公羊传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33页。 

⑤(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释:《毛诗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版,第2078——2102页。 

⑥同上,第1149页。 



文公七年(前620年) 

冬,徐伐莒。公孙敖如莒莅盟①。(《左传·文公七年》) 

谨按:整个春秋时期,徐国国力相对较弱,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徐国在齐桓公时期与齐国有联姻。在齐国的庇荫下,虽然实力并没有强大,然而借着齐国的势力,颇为得意。僖公三年,取舒国;文公七年,虽然齐桓公已逝,但是齐国与徐国的联姻影响还在,徐国仍旧处于齐国的庇护下,于是徐

国攻打莒国这个小国家。 

类似这样的情况,即借着与强国联姻,欺负一些弱小国家,甚至挑衅一些较有实力的国家,不止是徐国才有的事情,其他国家也有类似事件。如杞国就曾经借着与晋悼公有联姻关系,仗着晋国的势力,去挑衅鲁国。 

 

成公七年(前584年) 

吴始伐楚,伐巢、伐徐。……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

上国②。(《左传·成公七年》) 

楚庄王怒,使子反将,败吴师,二国从斯结仇。于是吴始通中国,而与诸侯

为敌③。(《吴越春秋·吴太伯传》) 

谨按:《史记·吴太伯世家》也提到“吴始通上国”之事,但是没有提

到“伐徐”等。吴伐徐、伐巢,应当是因为徐与巢都是楚属国的缘故。 

楚国、徐国都是诸侯国,其君在春秋时都被尊称为子。吴国是姬姓国,

而楚国不是姬姓国。为了使吴国“通于上国”的行为更显合理,这里将楚、

徐都说成蛮夷之国。 

 

馀祭四年(前544年)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④(《史记·吴太伯世家》) 

谨按:此段没有记载时间,但是《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季札之初使是在馀祭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⑤。此为季札初使之路上发生之事,应当为馀祭四年或稍迟。 

 

昭公四年(前538年)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55页。 

②同上,第834——835页。 

③(东汉)赵晔著,(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④(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

1982年版,第1459页。 

⑤同上,第1458页。 


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

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楚子执徐子①。(《左传·昭公四年》) 

徐子,吴出也,以为贰焉,故执诸申②。(《左传·昭公四年》) 

灵王三年六月,楚使使告晋,欲会诸侯。诸侯皆会楚于申。……时郑子产在

焉。於是晋、宋、鲁、卫不往。……七月,楚以诸候兵伐吴,围硃方③。《史记·楚

世家》 

谨按:淮夷为蛮夷之属,因而排在宋世子之后。《左传》中对于地位、

尊卑分辨的很清楚。《左传》此条的记载可以证明,徐并非夷,而是真正的

诸侯国。 

《国语·楚语》中有记载伍举与楚灵王的对话:“问谁赞事,则陈侯、

蔡侯、许男、顿子,其大夫侍之。”④可见陈、蔡、许、顿均为楚与国。《左

传》此条记载“会于申”的诸侯国中,陈、蔡、许、顿均在其中,楚国也参

与其中,并且《左传》作者将楚国放在第一位。可见,这次诸侯会晤应当是

以楚国为首的。 

 

昭公五年(前537年) 

冬,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吴⑤。(《左传·昭

公五年》) 

谨按: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沈子以及淮夷在昭公四年伐吴,当时徐人因执于楚,没有参与伐吴,在昭公五年时徐子与越人也参与了伐吴。徐子执于楚而获救之事,《左传》中未提,应当就是昭公四年各国联合伐楚这次,其他昭公四五年间不见楚国战事的记载。 《左传·昭公五年》与《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此事时间上有误差,《史记》中载“楚以诸侯兵伐吴”在昭公四年七月。 

 

昭公六年(前536年) 

徐仪楚聘于楚。楚子执之,逃归。惧其叛也,使薳泄伐徐。吴人救之。令尹子荡帅师伐吴,师于豫章,而次于乾溪。吴人败其师于房钟,获宫厩尹弃疾。子荡归罪于薳泄而杀之⑥。(《左传·昭公六年》) 楚薳颇帅师伐吴⑦。(《公羊传·昭公六年》) 

昔楚灵王不君……踰诸夏而图东国,三岁于沮、汾以服吴、越⑧。《国语·吴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44——1245页。 

②同上,第1244——1252页。 

③(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705——1706页。 

④《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05页。 

⑤同注1,第1261页。 

⑥同上,第1179——1180页。 

⑦刘尚慈:《春秋公羊传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19页。 

⑧《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17页。 



语》 

谨按:东国,韦昭注:“徐、夷、吴、越也”,此为楚国的野心所在之地。吴国与楚国国力相当,与其势均力敌。国力较弱的徐国则非也。昭公四年楚执徐子,隔了两年又执徐国之人,徐国成为吴国、楚国玩弄的政治棋子的迹象越来越明显。这里仪楚应当还没有即位,否则记载中应当直接写徐子而非徐仪楚。 

 

昭公十二年(前530年) 

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颖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①。(《左传·昭公十二年》) (楚灵王)十一年,伐徐以恐吴②。(《史记·楚世家》) 

 

昭公十二、三年间 

攻敔王姑發 寿梦之子、 之弟未,初命伐□,有获。荆伐, 余亲逆攻之,败三军,获□□,缚七邦君。(吴王寿梦之子剑,绍兴市鲁迅路出土) 谨按:此段铭文为曹锦炎拟定。“姑發  寿梦”指的是寿梦,曹锦炎在《吴王寿梦之子剑铭文考释》一文中已考证分析,笔者赞同其说法。根据铭文的记载,剑主是寿梦之子。《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有记载,寿梦有四个儿子,即诸樊、馀祭、馀昧与季札。剑主除了是寿梦的儿子外,还有一个注明身份的就是为“”之弟,不管此处“”指的是谁,这里都可以排除老大诸樊。馀祭又作“句馀”,馀昧又作“夷末”,铭文上写明器主的名字是“未”,则这里的器主应当是馀昧(夷末)。“未”与“末”字形相近。 

馀昧在位时间为前544年至前527年,不过这段铭文并没有表明馀昧已经是吴王了,所以可以把时间年限放宽到馀昧一生的时间,即从前580年至前527年。另外,在寻找相对应的文献材料时,还要注意馀昧的年纪,不可能发生在比较靠近前580年的时间,因此时馀昧已经受命伐巢,又逆楚军,应当有一定年龄了。 

根据铭文大意,此段描写吴、楚、徐三国之间的战争,即楚伐徐,吴“亲逆攻之”。因《左传》中记载的历史事件相对完整,时间编排顺序也较为清晰,所以可以参考《左传》中,在馀昧生平年间关于吴、楚、徐三国之间的战事记载,然后找出大致符合的记载,就可以知道此青铜器记载的是哪一年的事情。 

查阅《左传》,其中相应年间可以对应起来的事件有以下几件: 昭公四年:“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38页。 

②(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705页。 



 

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楚子执徐子。”同年,“冬,吴伐楚。” 

昭公六年:“徐仪楚聘于楚。楚子执之,逃归。惧其叛也,使薳泄伐徐。吴人救之。” 

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颖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后一年,“楚师还自徐,吴人败诸豫章,获其五帅。” 

“昭公四年”条吴伐楚的目的是为了“报朱方之役”,与楚、徐无关,与铭文内容不符,可以排除。“昭公六年”条与“昭公十二年”相比较,更符合铭文内容的是“昭公十二年”条。铭文中记载战事的结果是吴“获XX,缚七邦君”,昭公六年吴伐楚师是为了救徐,因而结果就是救了徐而无其他;

昭公十二年条,结果是“获其五帅”,与铭文所述内容更为接近。《左传》中的内容之所以与剑铭文记载略有出入,我认为是因为剑铭文是站在歌颂吴国的丰功伟绩的角度上描述,因而将吴国的战功描述的较为详细甚至带有夸张的成分,而《左传》则是站在更为客观的角度来描述。 综上所述,此则铭文描述的是昭公十二年至十三年间之事。 

 

昭公十三年(前529年) 

楚师还自徐,吴人败诸豫章,获其五帅①。(《左传·昭公十三年》) 

 

昭公十六年(前526年) 

十有六年春,齐侯伐徐②。(《左传·昭公十六年》) 

二月丙申,齐师至于蒲隧。徐人行成。徐子及郯人、莒人会齐侯,盟于蒲隧,

赂以甲父之鼎③。(《左传·昭公十六年》) 

 

昭公十九年(前523年) 

邾人、郳人、徐人会宋公。乙亥,同盟于虫④。(《左传·昭公十九年》) 

 

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 

吴公子掩余奔徐,公子烛庸奔钟吾。楚师闻吴乱而还⑤。(《左传·昭公二

十七年》) 

谨按:此处虽未写到徐国的具体事件,但是可以作为徐与吴国间关系的

旁证。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48页。 

②同上,第1375页。 

③同上,第1376页。 

④同上,第1402页 

⑤同上,第1485页。 




昭公三十年(前512年) 

吴子使徐人执掩余,使钟吾人执烛庸,二公子奔楚,楚子大封,而定其徙。……冬十二月,吴子执钟吴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己卯,灭徐。徐子章禹断其发,携其夫人,以逆吴子。吴子唁而送之,使其迩臣从之,遂奔楚。楚沈尹戌帅师救徐,弗及,遂城夷,使徐子处之①。(《左传·昭公三十年》) 冬,十有二月,吴灭徐。徐子章禹奔楚②。(《公羊传·昭公三十年》) 谨按:吴国灭徐,置徐于“夷”。“夷”。杜预注为“城父”。《春秋左传正义》释“干溪”云:“干溪,在谯国城父县南,楚东竟。”可见,“夷”当在楚东境内。《公羊传》中记载可作为佐证。 

 

其余(未能明确纪年的材料如下): 

 

邾娄考公之时 

邾娄考公之丧,徐君使容居来吊含,曰:“寡君使容居坐含进侯玉,其使容居以含。”有司曰:“诸侯之来辱敝邑者,易则易,于则于,易于杂者未之有也。”容居对曰:“容居闻之:事君不敢忘其君,亦不敢遗其祖。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无所不用斯言也。容居,鲁人也,不敢忘其祖。”③ (《礼记·檀弓下》) 谨按: 关于邾娄考公,《礼记》注曰“考公,隐公益之曾孙。” 邾隐公在前506年至前472年,考公当迟于隐公,此时徐国已灭国,无需再行国礼,因而此段文献材料记载有误。笔者以为,这里应当为文献记载的错误,“邾娄考公”可能为“邾娄公考”,则这里指的可能是邾娄国的任何一位君主。 

清顾炎武(1613——1682)等人都认为,邾娄考公应当为邾娄定公。邾定公于前614年至前573年在位,其丧之时在前573年,则文献中记载之事

发生在此时。 

根据出土于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的徐王容居戈与出土于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的徐子白取此戈,我们可以得知,容居在某一时期为徐国君主(详细内容分析见“徐国人物”部分的“容居”部分分析)。可见,《礼记·檀弓下》此处的记载,容居应当是以太子的身份被派去吊丧。容居在位应当略迟于前573年。 

 

春秋晚期 

钟离公柏获(夺)徐人。(徐子白取此戈,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出土) 隹正月初吉庚午,余取此于之孙钟离公,择其吉金,玄纯铝,自作晋鼓。

                                                        

①同上,第1507——1509页。 

②刘尚慈:《春秋公羊传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71页。 

③(清)朱彬撰,饶钦农点校:《礼记训纂》,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2页。 



命从若(),咣闻于王,东吴谷,逆人。钟离公去蔡,持其神,人以野。师山之下。余寺参。钟离公其鼓乃于之雩。永祀是攼。钟离公获飞龙,曰夜白。乘即,余以共毓示帝庶子。余以会同姓九礼,以大夫(朋)友。余以宅以东土,至于淮之(上),世万子孙永常。(210九里墩铜鼓座,舒城

县孔集九里墩墓出土) 谨按:以上铭文为孔令远拟定。徐国与钟离国的战争,不见文献材料记载,却在青铜器中保留了下来。因没有文献材料的证明,具体年代不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