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徐国相关地理考
徐国的地理位置,清徐时栋的《徐偃王志》认为“为江苏之徐州、安徽之凤阳与其泗州”①。 李白凤在《东夷杂考》一书中论述,徐国所处的位置,“大约相当于今安徽省泗县以北,到今江苏徐州一带。”②关于徐国地理的大致范围,基本认可在江苏徐州、安徽泗州一带范围。但是,徐国的地理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徐偃王时期徐国势力达到顶峰,其地理范围也是最广的;后徐偃王在周穆王的打击下南迁,春秋时期其地理范围也在发生变化。
正是因为徐国地理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范畴,对于徐国地理的判定有一定的可变性,一些学者时或将一些看起来与徐国相关的地方与徐国联系起来,或是将一些有着徐国传言的地方完全扣在徐国头上。比如池太宁在《徐偃王与台州徐偃王城考》一文中,根据台州有徐偃王庙及其他一些与徐偃王相关遗迹,而认为徐国在台州活动过,而且认为黄岩人的祖先是徐人与越人。又有一些学者猜测舒国即为徐国,而将舒地也归在徐国地理范围内,如赵宗秀《试论商末周初徐国之所在》一文,认为汉舒村之地属徐国。其推测都缺乏有力的证据。当然,也有一些学者的推测证据充分、理由充足,故而理论成立。比如孔令远根据出土文物及一些地方传说,再辅以文献材料,证明梁王城遗址与鹅鸭城遗址与徐人活动有关,证据充足,理论站得住脚。
类似的猜测还有很多,笔者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此篇所要探讨的两个地理位置,是两个字面上看起来与徐国关系最为相关的地方——涂山与徐州,讨论它们与徐国的关系。
(一) 涂山
徐国的“徐”,在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多作“余”或“”。绍兴坡塘狮子山西麓306号墓出土的春秋晚期青铜器“徐尹鼎”,其铭文记载“丩津涂俗”③。关于“涂俗”,董楚平先生认为“‘徐’与‘涂’皆本于‘余’字,涂俗即徐俗”④。还有很多学者也都将涂俗解释为“徐国的习俗”,如曹锦炎、孔令远等。涂山的“涂”,从字形上看与徐国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清)徐时栋:《徐偃王志》,四明丛书第八集,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卷6,第11页。
②李白凤:《东夷杂考》,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103页。
③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04页。
④同上。
董楚平先生在《涂山氏后裔考》一文中提出“涂山其实也可称徐山,涂俗就是徐俗”, 并提出“徐是涂山氏后裔”①。董楚平先生根据的是“涂山在皖北淮河流域”,而徐人居住之地也在此。李维松在《徐夷迁徙考》一文中,也认为“涂山氏就是徐夷”②。李维松只是从“涂”的字形上来考证;董楚平虽有此说,但是并未提出相关文献或其他材料证明。究竟其说正确性与否,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董楚平先生所说的涂山指的是《左传·哀公七年》中所说的“禹合诸侯于涂山”③之涂山。要考证涂山与徐国是否有关系,或是有怎样的关系,首先要考证涂山究竟在什么位置。
关于涂山的位置,主要有以下五种说法:即唐代苏鹗(886年登进士弟)在《苏氏演义》中总结的会稽之说(今浙江绍兴县西北四十五里)、渝州之说(今四川重庆市)、濠州之说(今安徽怀远县东南八里)、当涂之说(今安徽当涂县)以及由清代顾祖禹提出的三涂山之说(今河南嵩县)。
当涂(今安徽当涂县)之说,“源于怀远县居民流亡江南于湖县(今芜湖市)境而侨置,可以不论。”④
会稽(今绍兴)之说有文献上的依据。“禹合诸侯于涂山”一句,《韩非子·饰邪》中作:“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 同一事件,《左传》中作“涂山”,《韩非子》中作“会稽”。此外,《国语·鲁语下》、《墨子·节葬》、《淮南鸿烈》、《水经注·淮水》等书中均作“会稽之山”。《越绝书》中载:“涂山者,禹所取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⑤。会稽为古越国之地,即今绍兴明矣。在今天的绍兴安昌镇东,有涂山。
从文献的相互印证来看,涂山为会稽之涂山,其说具有合理性。然而,若涂山果真为会稽之涂山,则徐不可能是涂山氏的后裔。徐国在前512年被灭国之前,并没有到过越国之地或者生活在此处,徐国到越地是在徐被灭国之后的事情。并且,涂山之名的由来也与徐人活动无关。《越绝书》作者距离徐国活动于越地的时间较长,大约间隔四百多年的时间,并且徐国后代在越地的活动本身较为隐蔽,因而《越绝书》作者可能对于徐国后代在越地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即使如此,《越绝书》中记载的涂山是“禹所取妻之山”,则作者对于涂山的了解是涂山之名在大禹之时便已有之。即便作者所述有误,涂山之名并非大禹之时有之,但是涂山之名也必当由来已久,不可能是徐国活动之后才留下的名字。
渝州之说来自东晋常璩(约291——361)《华阳国志》:“禹娶于涂山……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不知其所说何据,既没有相关的文献证明,也没有其他出土文物为证。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云:“江之北岸,有涂山,南
①董楚平:《涂山氏后裔考》,《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②李维松:《徐夷迁徙考》,《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42。
④陈立柱:《涂山地望再研究》,《史学月刊》2003年第7期。
⑤李步嘉:《越绝书校释》,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28页。
有夏禹庙、涂君祠,庙铭存焉。常璩、庾仲雍并言禹娶于此。余案群书,咸言禹娶在寿春当涂,不于此也。”①郦道元(472——527)也否定了常璩之说。总之, 渝州之说无凭无据,也没有合理的推断,可不信。
濠州(今安徽怀远县)之说,信者较多。杜预《左传》中有对于涂山的考证,注曰:“在寿春东北”,即今天的怀远县涂山。还有众多学者如东汉许慎(约58——147)、高诱(205年任司空掾)、北魏郦道元等人都认可怀远之说。《水经注·淮水》引《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日,复往治水。故江、淮之俗,以辛壬癸甲为嫁娶日也。”②《吕氏春秋》此条已亡佚,但是它能与《尚书·皋陶谟》中“禹曰:余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相印证。根据《吕氏春秋》的描述,涂山当在江、淮一带,与濠州之说相符。
在今天的怀远县东南部,有涂山,有禹会村遗址。禹会村之名,最迟在《汉书》中就已经出现。禹会村遗址出土过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大禹与涂山紧密相连,涂山又与禹王会诸侯的地点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而禹会村遗址的考古资料也在逐步证实我们正向历史靠近。”③
种种迹象将大禹会诸侯之地与怀远联系起来,虽然这些证据不够强大到能够就此证明两者的联系,然而也并没有与之矛盾之处。因而,怀远之地为涂山之说存在着很大的可能性。
《后汉书》中有徐偃王“处潢池东 ,地方五百里”的记载。“潢池”的具体位置,根据《水经注》的记载,“一名汪水,与泡水合,至沛入泗”。清徐时栋认为此时徐国之地“为江苏之徐州、安徽之凤阳与其泗州。” 凤阳古有濠州之称。可见徐偃王时期甚至更早之时,徐国活动于怀远一带。
若涂山为怀远涂山之说成立,则涂山确实在徐偃王时期与徐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徐偃王时期或更早,徐国活动于这一代。董楚平先生所说的徐为涂山氏后裔之说,主观敷演性较强,夸大了事实,但是很有可能涂山之名的由来就是因为徐国。后来徐偃王被周穆王打压,“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离开了原来的土地。但是涂山之名就一直保留了下来。
三涂山(今河南嵩县)之说最早由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提出,后受到众多大家认可,如钱穆、闻一多、杨伯峻等人。陈立柱在《涂山地望再研究》一文中详细分析了三涂山即为涂山的原因,其主要根据是涂山氏之女所歌为南音、涂山的地理位置当与夏人活动中心不远以及关于涂山氏的传说。然而,陈先生所论有明显的矛盾之处。陈先生在此篇文章中论涂山时将禹会诸侯之涂山与禹娶妻之涂山混在一起而论,其立证点也是将两者混在一起而论。而在陈先生本人的另一篇文章中,陈先生提到“大禹娶、会之涂山不可能是同一个地方”④。
①(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正:《水经注校正》,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741页。
②同上,第680页。
③王吉怀:《禹会村遗址的发掘收获及学术意义》,《东南文化》2008年第1期。
④陈立柱:《禹娶之涂山与禹合诸侯之涂山非是一地》,《合肥学院学报》2005年8月第22卷第3期。
关于三涂山即是涂山之说,没有文献上的证明。只有清代顾祖禹随笔一记,认为三涂山就是涂山,后代就有很多学者附和上去。认为三涂山为古涂山之说的学者,如杨伯峻先生,只提到“似禹之涂山即三涂山”①,不但没有做出充分的说明,甚至在同一书中提到“涂山即哀七年传‘禹会诸侯于涂山’之涂山,在今安徽怀远县东南八里”②,前后相矛盾。其他如顾颉刚等学者,其论说或是有矛盾之处,或是没有论说充分。我认为,三涂山为古涂山之说,虽得到很多学者认可,但是找不到明确有力的证明,不可盲信。
综合上述的讨论,笔者以为,古涂山之说,有两说较为可靠,一为会稽涂山之说(今绍兴),一为濠州涂山之说(今怀远)。若涂山在会稽,则涂山与徐国并没有联系,因徐国在前512年被灭国之后才到过越地;若涂山在怀远,徐国在徐偃王时期或之前曾活动于怀远一带,怀远涂山之名的由来很有可能是因为徐国的活动。
(二) 徐州
徐州之名,字面上看起来与徐国的联系应当是最为密切的。我们这里探讨的徐州,有两个概念的徐州,一为古文献中所载的徐州,二为今天所说的江苏徐州。
《尚书·禹贡》中提到,“禹别九州”③,分为冀州、兖州、徐州、扬州、豫州、梁州及雍州等。关于徐州,又有记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④ 《正义》云:“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⑤《尚书·舜典》正义云:“是羽山为东裔也。”⑥根据《尚书》及其正义的描述,古徐州地分别以海、岱、淮为东、北、南边界,沂水流经徐州之地,蒙山与羽山都在徐州境内。
徐州的东、南、北界限已经明了,其西界,还需要根据其他文献来推测。《尔雅·释地》曰:“济河间曰兗州,济东曰徐州。”则徐州以济水为西境。根据以上的文献材料,我们已经能看到古徐州的大致地理范围:古徐州的大致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安徽省的淮北、宿州、蚌埠、亳州、阜阳及山东省的泰安、临沂、日照、枣庄。由此可见,古徐州的概念比今徐州的概念大很多。
今徐州的概念包含在古徐州的概念中,因而讨论徐州与徐国的关系时,首先讨论今徐州与徐国的关系。
今天的江苏徐州与徐国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徐州古称彭城,徐偃王之后曾在这里活动。《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有记载:“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致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42页。
②同上,第1251页。
③(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
④同上,第204页。
⑤同上。
⑥同上,第93页。
于败。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①《博物志》中也有“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的描述。又《水经注·沂水》中有云:“县(指下邳县)为沂、泗之会也。又有武原水注之,水出彭城武原县西北.会注陂南,径其城西,王莽之和乐亭也,县东有徐庙山,山因徐徙,即以名之也。山上有石室,徐庙也。”②可见,在徐偃王被周穆王打败之后,徐国逃到了彭城武原一带,并在此活动。
今徐州附近的邳州也与徐国有着密切的联系。邳州市戴庄乡禹王山北麓出土了九女墩徐国贵族大墓群。该大墓的时间约为公元前六世纪,即徐王仪楚前后。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徐器,已被证实与徐人活动相关,《江苏邳州市九女墩三号墩的发掘》③、《徐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等文都有详细说明。此外,位于邳州市戴庄乡禹王山北麓的梁王城遗址及距其两公里的鹅鸭城遗址,也证实与徐国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徐国在徐偃王败于穆王之后逃往到今徐州及附近一带,春秋时期一直活动于此。春秋时期,徐国一直被迫参与楚国与吴国的政治斗争中,原因之一便是徐国地理位置与吴、楚两国较近。徐州一带就是处于两国之间的位置。这也可作为徐国春秋时期活动于徐州及附近一带的间接证据。 然而,虽然徐国在偃王时就到了徐州,并且春秋时期一直活动于这一带,但是今徐州之名并不是来自于徐国。在偃王时期以及春秋时期,徐州还没有被叫作徐州,而称为彭城。彭城是三国时期才改称为徐州的,因而徐州之名与徐国人的活动无关。
《元和姓纂》载:“伯益之子夏时受封于徐,至偃王为楚所防,以国为氏。”在徐偃王之前,徐国还没有到达现在的徐州,因而伯益之子受封的“徐”,指的肯定不是现在的徐州而是古徐州。伯益之子(若木)是徐国的第一位君主,然而并不是徐州之地以徐国这个国家为地名,而是徐国这个国家以徐州之地为国名。
徐国最早时是以古徐州为活动中心,至于具体的活动范围,因没有出土的文物或具体文献材料为证,只能根据文献中对于徐国的历史事件记载推测出大致的范围。徐偃王之前,徐国事件见于文献中的只有三事:文丁四年周人伐徐之事、周成王时期三监之乱事、伯禽出师征徐戎之事。徐国对周王朝建立威胁,说明徐国与周王朝地理位置上并不会很远;伯禽被封于鲁后,又出师征徐戎,说明鲁地与徐国相距也不会太远;此外,徐国在历史舞台上的活动常与淮夷一同出现,而淮夷是在淮河附近,并且淮夷与徐国实力相当,应当也有自己的活动领域,说明徐与淮夷有不同的领地然而又不会相距太远。综合上面的描述,早期徐国的活动范围很有可能在今山东菏泽、济宁一带。
总结上面的讨论:1.古徐州包括今徐州,比今徐州的概念大很多。2.徐国祖
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08页。
②(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正:《水经注校正》,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578页。
③孔令远,陈永清:《江苏邳州市九女墩三号墩的发掘》,《考古》2002年第5期。
先最早被封于古徐州,并以古徐州之地为国名。3.早期徐国的活动在古徐州境内,主要集中于今山东菏泽、济宁一带。4.在徐堰王时期,徐国被周穆王打败,向东南逃往今徐州之地,活动范围缩小。堰王之后至整个春秋时期,徐国的活动范围集中在今徐州一带,直至被灭国。然而,今徐州之名并非徐国活动带来,而是三国时才改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