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徐国与淮夷的关系
因徐国早期为蛮夷之属,并且关于徐国的文献记载、研究较少,很多学者对徐国的了解不甚清晰,常常将徐国的概念与东夷、奄等概念混同起来。而徐国与淮夷的关系,更是众说纷纭。要了解清楚这些关系,就要了解清楚徐国与以下一些概念的关系。
(一)徐与东夷
《礼记·王制》记载:“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D蛮、夷、戎、狄均为蛮夷之族,皆有其性,与“中国”的概念相对立。又《后汉书·东夷列传》载:“所谓中国失礼,求之四夷者也。凡蛮、夷、戎、狄总名四夷者,犹公、侯、伯、子、男皆号诸侯云。”②蛮、夷、戎、狄统称“夷”,笔者以为,很可能是因为“夷”在蛮、夷、戎、狄中势力较为强大。
夷在东,东夷指的就是东方之夷。东夷的大致地理位置,“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辽宁、河北及山东半岛等环渤海地区,往南包括江苏、安徽及河南东南,迄于淮水流域,南抵大江。”③东夷指的不是一个特定的民族,而是包括了很多民
①阮元校刻:《礼记》,《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38页。
②(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06页。
⑧葛志毅:《东夷考论》,《古代文明》2012年6月第6卷第1期。
族、部落在内的概念。因而,“东夷”的概念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一直在变化之中。
东夷包括很多部落或民族。《尚书·周书》载:“成王既伐东夷”,其正义云:“海东诸夷、驹丽、扶馀、駏貌之属。”又《文献通考·封建考》云:“舒,偃姓,子爵,国在庐江舒县。舒鸠,偃姓,子爵,舒之别封。庐江南有舒城,东夷也。”《文献通考·四裔考》中提到豆莫娄国,“于东夷之域最为平敞”。可见海东诸夷、驹丽、扶馀、駏貌以及舒国、豆莫娄国等都属于东夷。
除此之外,徐、淮夷与奄都包括在东夷范围内。
三监叛乱之事,《后汉书·东夷列传》中的记载为:“管、蔡畔周,乃招诱夷狄,周公征之,遂定东夷。”在“徐国纪年考述”以及“附录一”部分,我已经论述过,参与三监之乱的除了武庚,还有淮夷、奄与徐。可见淮夷、奄与徐都是东夷的一部分。鄙意:正是因为徐、淮夷与奄早期同属于东夷,因而经常一同参与历史活动。
张懋镕在《西周南淮夷称名与军事考》一文中指出,周王朝东伐之事,其讨伐对象,金文中的记录多为东夷,而文献中的记载为淮夷,因而可以得出结论,“征东夷等于伐淮夷”①。而淮夷实则包括在东夷的概念中,可见,淮夷是东夷中势力最强大的部落。笔者以为,这也可间接说明,在那个时期,徐的势力比淮夷要弱。
周公东征以后,“东夷”这个词就不再出现;而淮夷与徐虽一直活跃于历史舞台,但是一起参与的历史活动却也很少见了。可见,周公的东征对于东夷集团的打击还是很有效果的,东夷在此期间解体。但是东夷集团中那些较为强大的部落依旧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独立活动。
综合以上论述,徐在早期属于东夷集团的一部分,并且在东夷集团中势力相对较强。后东夷在周公的打击下逐渐解体,但是徐依旧活跃于历史舞台上,独立活动。
(二) 徐与戎
《左传·庄公二十六年》中,“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条,清毛奇龄(1623——1716)在《春秋毛氏传》中注曰:“徐即戎也”。笔者以为,其说缪矣。《左传》同一年中有事件记载:“二十有六年春,公伐戎。”《左传》对于称谓、等级的描述非常讲究,同一年的记载,不可能前面称戎,后面称徐。因而徐就是徐,戎就是戎,两者为不同的概念。
清代徐时栋在《徐偃王志》中提出,“徐”有三徐:“赢徐”之徐,“徐戎”之徐,“隗徐”之徐。并且提出嬴徐之徐为国名,徐戎之徐为地名。
①张懋镕:《西周南淮夷称名与军事考》,《人文杂志》1990年第4期。
笔者以为,“徐戎”指称的就是徐国,而非徐地之名。早期文献中多有“徐戎”之称,指的就是徐国,如《尚书·费誓》、《周礼·司寇》、《史记·鲁周公世家》,以及《今本竹书纪年》。《尚书·费誓》、《周礼·司寇》、《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记载的内容,都发生在伯禽时期,记载的为同一事件。《今本竹书纪年》中有两处提到徐戎,一处是穆王十三年,另一处是宣王六年。
笔者以为,徐国在早期为“戎”、“夷”之属,因而被称为徐戎。《古本竹书纪年》有“余无之戎”之称,指的就是徐国。在周穆王时期,徐偃王被册封为伯,此后徐不再是蛮夷之属,而成为徐子之国。这从文献材料中可得到证明,只有周穆王时期及更早时期才有“徐戎”之称①,在此以后都称徐君为徐子。《左传·昭公四年》条记“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淮夷虽然强大,但其为夷,所以放在“宋世子”之后;而徐则称“子”且置于前。另外,齐桓公有三夫人,其中一位就是徐姓。由此可见春秋时徐的地位,不再为戎狄之属。
徐戎与徐国为相承的关系,即徐在早期为蛮夷,因而被称为徐戎;而在徐偃王之后,徐被封为伯,徐国不再是蛮夷之属,而成为我们所说的徐子之国,徐戎之称也逐渐不复见于文献记载中。
另有一个徐戎(或称徐夷)的概念,与我们所谓的徐国为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左传》中有记载,徐国在昭公三十年被吴国所灭。而《国语·吴语》中提到哀公十年之事:“齐、宋、徐、夷曰:‘吴既败矣!’将夹沟而侈我,我无生命矣。”哀公十年,也就是在徐国被灭国后三十年,又出现徐,似有矛盾之处。笔者以为,徐国在徐偃王时期,遭周王朝打击后,迁至他地,《后汉书》等文献中可见偃王逃往他地的记载;而原来的徐地上又有新的蛮夷之族活动,后人或以旧徐地指称他们,称之徐戎(或徐夷)。《左传·成公元年》有“败绩于徐吾氏”的描述,这里的徐吾氏也是活动于原来徐地的蛮夷戎族之类。《国语》此条,韦昭注曰:“徐,今大徐。”《国语》中韦昭注“徐”之处还有《国语·齐语》条,“(桓公)即位数年,东南多有淫乱者,莱、莒、徐夷、吴、越。”韦昭注曰:“徐夷,徐州之夷也。”《国语·齐语》条的徐夷指的是徐国,《吴语》条与此条不同,指的就是在大徐之地活动的蛮夷之族。后人常将在徐地的戎夷之族与徐国混淆,然而此徐戎与徐国实为完全不同的概念,也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总结一下徐与戎的关系:1.徐即是徐,戎就是戎,不是同一个概念。2.徐在早期为蛮夷之国,因而被称为徐戎;在穆王时期,徐被封为伯,徐不再是蛮夷之国,而成为徐子之国,徐戎之称逐渐不见于记载。3.徐戎与徐子之国是相承的关系,并非两个互不相关的概念,即徐国早期被称为徐戎。4.在春秋时期,虽有徐子之国,但是在旧徐地还有其他的蛮夷活动,这里的蛮夷因为部落名气太小,有时候以地指称其部落,也称徐戎(或徐夷,或简称徐)。但是这里的徐戎与徐国
①至于《今本竹书纪年》“宣王六年”条之所以称为徐戎,可能是作书之人并未注意到这一点,而沿用了古
称。
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完全不相关,这里的徐是蛮夷氏族,应当加以区分。
(三) 徐与淮夷
在上面的考述中,笔者已经分析,徐与淮夷在早期都属于东夷集团的一部分,并且早期时淮夷势力相对强大。后来东夷集团在成王时期遭到多次、大规模打压,逐渐解体。但是其中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部落依旧存活于历史舞台,独立活动。徐与淮夷都是在东夷集团中实力相对强大的部落,在东夷集团解体后依旧活跃于历史舞台。
《尚书·费誓》中记载:“公曰:嗟!人无哗,听命。徂兹淮夷、徐戎并兴。”
①
《史记·鲁周公世家》云:“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亦并兴反。”②可见,早期徐与淮夷是两个并列的、相互独立的概念。
然而,清代陈奂(1786——1863)在《毛诗传疏》中写道:“徐在淮而尤大,故举其国则曰徐,举其地则曰淮夷,故《毛传》谓之东国。”陈奂将徐与淮夷的概念混起来,有其道理。不止是陈奂,还有好多学者也将徐与淮夷的概念混同起来:如《春秋左传正义》中就有 “徐即淮夷”③的说法;李国华在《徐夷与淮夷关系之浅说》④一文中也将两者混同起来。
《禹贡》“徐州”:“淮夷蠙珠”。清顾祖禹(1631——1692)《读史方舆纪要》云:“淮夷在南直徐邳诸州境。”可见淮夷在徐州一带。正是因为淮夷活动于徐州之地,陈奂所谓的“举徐地则曰淮夷”言之有理
早期淮夷活动于徐州之地,而徐州之地后又为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蛮夷之族占据。这些蛮夷之族不知其名,然而活跃于历史舞台,后人指称他们时,就用地名指称。这就造成了与徐国混淆的情况。如《国语·吴语》中记载:“齐、宋、徐、夷曰:‘吴既败矣!’将夹沟而侈我,我无生命矣。”⑤这里的“徐”,多有人理解为“徐国”之徐。韦昭注曰:“徐,今大徐;夷,淮夷。”《吴语》此条记载发生在徐国被灭国后三十年,这里的“徐”显然不是我们所说的徐国。韦昭之注言之有理。这里的徐指的并不是国家,而是地方,用这个地方来指代在此地的蛮夷。而那些对于历史没有深入了解的人,则往往会误解了这里的“徐”。将活跃于徐地的蛮夷之族与徐国混淆,又与早期同样也活跃于此的淮夷联系起来,徐国与淮夷的概念自然容易混乱。
此外,徐与淮夷在早期均为蛮夷之属,并且经常一同活动,这也是后人经常将两者混淆的原因之一。
①(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807页。
②(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24页。
③(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2页。
④李国华:《徐夷与淮夷关系之浅说》,《东南文化》1995年。
⑤《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05页。
笔者以为,徐与淮夷一直都是并列的两个概念。《尚书·费誓》、《史记·鲁周公世家》、《今本竹书纪年》“成王二年条”以及《左传·昭公四年》中,徐与淮夷都是同时出现,毫无疑问为两个独立的概念。宋代钱时(1175——1244)在《融堂书解》中关于《费誓》解曰:“徐戎、淮夷,与鲁为邻。”可见徐与淮夷的关系。此外,《诗经·江汉》与《诗经·常武》两篇中分别出现淮夷与徐,虽然淮夷与徐出现在两篇中,但是《江汉》与《常武》描写的其实是同一时期之事,也可证明徐与淮夷的并列关系。
徐与淮夷在周穆王之前经常一同出现,一同活跃于历史舞台上,因两者地理位置靠近,都近于鲁,且两者都是东夷成员,并且实力也相当。到了周穆王之后,徐与淮夷一同出现就很少了,不仅是因为东夷的解体,也因淮夷一直为蛮夷,而徐在周穆王时期被赐命为伯,成为徐子之国,不再流于蛮夷之属,两者地位不相当。
周穆王之后,徐与淮夷的关系其实更为明显,徐不再是蛮夷之属,而为徐子之国,与淮夷更不可能混同。淮夷则一直为蛮夷。《左传·昭公四年》条:“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淮夷排在宋世子之后,可见其地位,可证明淮夷在春秋时一直为蛮夷之属。
所以,综上所述,徐国与淮夷一直以来都是并列的关系,不存在徐国包括淮夷或是淮夷包括徐国的情况。后人之所以将徐与淮夷混淆,是因为徐与淮夷早期均为蛮夷,并且经常一起活动,地理位置也接近;此外,早期淮夷活动在徐州之地,后徐州为不知名的部落占领,后人经常用徐州之地指称他们,造成了三者的混淆。
(四) 徐与夷
以下是关于徐与夷的一些文献材料:
《国语·齐语》:“东南多有淫乱者,莱、莒、徐夷、吴、越。”①韦昭注:“徐夷,徐州之夷也。”
《国语·吴语》:“齐、宋、徐、夷曰:‘吴既败矣!’将夹沟而侈我,我无生命矣。”②韦昭注:徐,今大徐;夷,淮夷。
《尚书·费誓》:“徐、夷并兴。”③
《后汉书·东夷列传》:“徐夷僭号。”④
《左传·僖公四年》:“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①正
①《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42页。
②同上,第605页。
③(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806页。
④(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08页。
义曰:“东夷,郯、莒、徐夷也。”
《史记·孟尝君列传》:“欲王之令楚王割东国以与齐。②”正义曰:东国,
齐、徐夷。
在判断“徐夷”或“徐、夷”的意思时,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如《后汉书·东夷列传》与《史记正义》中均出现“徐夷”,但两者的意义不同。《东夷列传》中的徐夷指的是我们所谓的徐国,这在《史记》等文献中可以找到印证,这里描述的是徐偃王时期之事。而《孟尝君列传》中的“东国”指的必然不是徐国,因徐国在前512年就已经被灭国,而此处记载的是孟尝君时期之事,已是徐国灭国百年之后,因而这里的徐夷指的应当是在旧徐地的蛮夷之族。同样,在《尚书·费誓》和《国语·吴语》中均出现了“徐、夷”,但是两者的意义也不同。《费誓》中描写的是三监之乱时期之事,徐应当指徐国,夷则是淮夷;而《吴语》中描述的时间是在徐国被灭国后三十年,显然这里的徐指的不是徐国。
以上一些材料中均出现“徐夷”或“徐、夷”。“徐夷”与“徐、夷”意义不同,具体的含义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况分析。
在讨论徐与东夷、徐与淮夷的关系时,我们就已经明了,“徐”本身有两个概念:一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徐国,包括在穆王时期之前,还不是徐子之国,而为蛮夷之国的徐,以及春秋时期的徐子之国,这里的徐国是一脉相承延续下来的,都是我们所谓的徐国;二则是在徐地的蛮夷之族,因他们都是一些蛮夷小部落,文献编辑者对其了解不多,而通常用地方来指称他们的部落。这个徐的概念有时会与徐国的概念混淆,两者实为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了解此点信息的基础上,我们先来看“徐夷”的意思。
“徐夷”有两个意义。一是指徐国。徐国在未被封伯前,为蛮夷之国,因而有时候也称为徐夷(或徐戎)。《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所称的徐夷指的就是未被封伯前的徐国,即徐偃王时期的徐国。当然,“徐夷”也有可能指的是春秋时期已是诸侯国的徐国,但是那是因为部分文献作者、研究者对徐国历史的概念不那么明晰,而仍旧以徐夷称呼徐国。《国语·齐语》中的徐夷与莱、莒、吴、越四个诸侯国并提,并且放在莱、莒和吴、越中间,说明这里的徐不是蛮夷部落,而是徐国。然而《齐语》中记载的为齐桓公时期之事,此时的徐国为诸侯国,而非“夷”属。《国语》此处将徐国称为徐夷就是因为没有深入了解徐国的历史,或是因为徐国在春秋时期地位不高,作者对其的了解来自前人,沿用前人之称而作徐夷。
“徐夷”的另一个意义是在徐地之蛮夷部落。《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所记载的徐夷就是这个概念。因为此文所述内容在孟尝君时期,此时徐国早已灭国,此处不可能为徐国,只能是在徐地之蛮夷。而《左传·僖公四年》中称“东夷”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4页。
②(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
包括郯、莒与徐夷,这里的徐夷则很难判断了。徐国是东夷的一部分,这里的徐夷指的似乎为徐国。笔者以为,《左传》以及其相关注解、研究,对于等级概念的划分、称谓等十分注意,《左传》全书中都将徐国都称为徐,而从来没有没有徐夷之称。因而,这里的徐夷指的应当也是徐地之蛮夷。
而“徐、夷”的意义则完全不同了。“徐、夷”也有两种意义:“徐”有两个意义;“夷”与徐并提,大部分情况下代表“淮夷”之意。在《国语·吴语》中“徐”表示徐地之蛮夷,根据韦昭注,“夷”表示淮夷。《尚书·费誓》中因为描写的是三监之乱时期之事,因而这里的徐指的是徐国,夷则是淮夷。
综上所述,因为部分文献及研究者的混淆,“徐夷”或“徐、夷”的概念较为复杂。徐与夷的关系要联系具体的历史背景做出判断。在阅读时要了解徐有两个概念,夷可能是蛮夷之意,也可能代表淮夷。
(五) 徐与奄
徐中舒在《蒲姑、徐奄、淮夷、群舒考》一文中提出,“徐即奄也。单言之则曰徐,曰奄,累言之则曰徐奄。”①又言,“徐奄并称,犹之殷商并称也。”他认为,徐即是奄,奄即是徐,徐奄也为徐。后代有很多学者都将徐国称为徐奄,认为徐与奄是同一概念,实则不然。
徐奄并称,在文献中多见,如《逸周书·作雒解》中“三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以略”,《左传·昭公元年》中有“周有徐奄”,《世本四种》中云:“徐奄,嬴姓。”
因为古文献材料中没有标点,后人将“徐奄”看作一个单位。这些材料中,“徐奄”均为徐、奄两个国家。陈逢衡云:“徐,盈姓国。奄,熊姓国”②杜预(222——285):“徐即《诗经·大雅·常武》‘濯征徐国’、‘徐方震惊’之徐方或徐国。奄亦古国名。”③又郑玄云:“奄国在淮夷之北。”徐、奄为两国显然矣。
然而多有学者将徐、奄混同起来,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1.徐、淮夷与奄同属于东夷,且地理位置接近。现江苏省淹城经考证就是古奄国之地,与古徐国地十分接近。徐、奄、淮夷三者早期经常一同活跃于历史舞台上。如成王大规模对淮夷一带进行讨伐,徐与奄都在其中。2.奄国很早就被灭国。《尚书·蔡仲之命》记载:“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成王即政,淮夷奄国又叛,王亲征之,遂灭奄而徙之,以其数反覆。”④可见奄国在成王时期就被灭国。因此后人对于奄国的了解较少。
总而言之,徐与奄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不过,因为徐、奄、淮夷,三者地理
①徐中舒:《蒲姑、徐奄、淮夷、群舒考》,《四川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②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515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07页。
④(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63页。
位置接近,且在周穆王之前都是蛮夷之国,并且在蛮夷之中势力较为强大,因而
才会时有后人将这些概念混淆起来。
清楚以上概念,对于徐国的了解及定义才更清晰。总结来说,徐国与奄、淮夷等在早期同属于东夷部落,并且经常一同活动,然而他们的概念很明确是并列的、不重合的、独立的。在周穆王之前,徐国与奄、淮夷一样,都为蛮夷之属。而后来,徐偃王在周穆王时被封伯,徐国成为诸侯国,不再流于蛮夷之属;奄国则在成王时被灭国;而淮夷虽一直活跃于历史舞台上,但是一直都为蛮夷之国。而后人经常将徐与淮夷、奄、戎等概念混淆,主要原因是在古徐地有蛮夷之族活动,而这些蛮夷之族名不见经传,因而经常用“徐”这个地方来指称他们。然而此“徐”与徐国两者实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