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陈秉新1991《徐器铭文考释商兑,《东南文化》第2期
[2](清)陈灸《诗毛氏传疏》,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3」陈立柱2003《涂山地望再研究》,《史学月刊》第7期
[4」陈立柱2005《禹娶之涂山与禹合诸侯之涂山非是一地》,《合肥学院学报》第22期
[5」储盛彬姚景州1996《梁王城遗址揭示出一批重要遗迹与遗物》,《中国文物报》
[6」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7」董楚平1994《涂山氏后裔考》,《中国史研究》第1期
[8](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版辑校订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10」范祥雍1985《关于(古本竹书纪年版>的亡佚年版代》,《文史》第25期
[11](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12」葛志毅2016《东夷考论》,《古代文明》第6期
[13」何光岳1984《徐族的源流与南迁》,《安徽史学》
[14」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15」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16](唐)韩愈(著)马其爬(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17](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8」孔令远李艳华阐绪杭2013《徐王容居戈铭文考释》,《文物》第3期
[19」孔令远陈永清2002《江苏邱州市九女墩三号墩的发掘》,《考古》第5期
[20」孔令远《徐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21」李白凤《东夷杂考》,齐鲁书社1981年版
[22」李步嘉《越绝书校释》,中华书局2013年版
[23](北魏)丽仔道元(著)陈桥骚(校正)《水经注校正》,中华书局2013年版
[24」李国华1995《徐夷与淮夷关系之浅说》,《东南文化》
[25](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26」廖群2015《西周铭文、<费誓>与<江汉>、<常武>的互证研究》,《诗经研究丛刊》
[27」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
[28](北宋)刘恕(著)(清)胡克家(补注)《资治通鉴外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9」刘尚慈《春秋公羊传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
[30」李维松1996《徐夷迁徙考》,《历史研究》第4期
[31」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
[3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3](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毛诗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34」牟永抗1984《绍兴30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第1期
[35」阮元(校刻)《礼记》《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
[36](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胭(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37](清)徐时栋《徐堰王志》四明丛书第八集,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38」孙以楷1992《范暴徐人考》,《皖西学院学报》第2期
[39」商志覃1989《次击铭文考释及相关问题》,《文物》第4期
[40」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版疏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1」王吉怀2008《禹会村遗址的发掘收获及学术意义》,《东南文化》第1期
[42」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
[43](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44](南宋)王应麟《诗地理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45」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46」徐中舒1998《蒲姑、徐奄、淮夷、群舒考》,《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4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48](清)朱彬(撰)饶钦农(点校)《礼记训纂》,中华书局1995年版
[49](晋)张华(撰)范宁(校正)《博物志校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
[50」顾领刚1990《徐和淮夷的迁留》,《文史》第32期
[51」张觉《韩非子校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52」张憋熔1990《西周南淮夷称名与军事考》,《人文杂志》第4期
[53」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4](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李学勤(主编)《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5](东汉)赵哗(著)(元)徐天枯(音注)《吴越春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6]《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