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附录一:徐偃王传说异文
《轉非子?五橐》载:“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473
《史记?秦本纪》载:“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繆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474
《史记?起世家》载:“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475
《淮南子?人间训》载:“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之,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476
《说苑?指武》载:“王孙厉谓楚文王曰:‘徐偃王好行仁义之道,汉东诸侯三十二国尽服矣!王若不伐,楚必事徐。’王曰:‘若信有道,不可伐也。’对曰:‘大之伐小,强之伐弱,犹大鱼之呑小鱼也,若虎之食豚也,恶有其不得理?’文王兴师伐徐,残之。”477
《博物志?异闻》载:“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独孤母有犬,名鹄苍,猎于水滨,得所弃卵,衔以东归。独狐母以为异,覆煖之,遂鶬成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长而仁智,袭君徐国。后鹄苍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
偃王又葬之徐界中,今见有狗垄。偃王既袭其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矢,以为得天瑞,遂因名为号,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皆伏从,伏从者三十六国。
周王闻,遣使乘驷,一日至楚,使伐之。偃王仁,不忍斗害其民,为楚所败,逃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后遂名其山为徐山,山上立石室,有神灵,民人祈祷。今皆见存。”478
《搜神记》载:“古徐国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样,弃之水滨。有犬,名鹄苍,衔卵以归。遂生儿,为徐嗣君。后鹄苍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葬之徐里中。见有狗垄在焉。”479
473赵沛注说.韩非子[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451.
474司马迁.史记[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24.
475司马迀.史记[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239.
476刘安等撰.何宁注释.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1295.
477刘向撰.卢元骏注译.说苑今注今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495.
478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0:84.
479干宝,陶潜撰.搜神记搜神后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4.
《后汉书?东夷列传》载:“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穆王后得骥騄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致于败。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
《水经注?济水》载:“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于水滨。孤独母有犬,名曰鹄仓,猎于水侧,得弃卵,衔以来归。孤独母以为异,覆煖之,遂成儿,生时偃,故以为名。徐君宫中闻之,乃更録取。长而仁智,袭君徐国。后鹄仓临死,生角而九尾,宴黄龙也。偃王葬之徐中,今见有狗垄焉。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矢,以得天瑞,遂因名为号,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使至楚,令伐之。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者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山上立石室庙,庙有神灵,民人请祷焉。”481
《会積地志》载:“翁洲上有徐偃王城。传云,昔周穆王巡狩,诸侯共尊偃王。穆王闻之,令造父御,乘腰袠之马,日行千里,自还讨之。或云命楚王帅师伐之。偃王乃于此处立城以终。”482
《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五?泗州?徐城县》载:“周穆王末,徐君偃好行仁义,视物如伤,东夷归之者四十余国,周穆王闻徐君威得日远,乘八骏马,使造父御之,发楚师,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武原东山之下,百姓归之,号曰徐山。”483
《衢州徐偃王庙碑》载:徐处得地中,文德为治,及偃王诞当国,益除去刑争末事,凡所以君国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义。当此之时,周天子穆王无道,意不在天下,好道士说,得八駿,骑之西游,同王母宴于瑶池之上,歌讴忘归。四方诸侯之争辩者,无所质正,咸宾祭于徐:贽玉帛死生之物于徐之庭者,三十六国;得朱弓赤矢之瑞。穆王闻之恐,遂称受命,命造父御,长驱而归,与楚连谋伐徐。徐不忍斗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随而从之万有余家。偃王死,民号其山为徐山,凿石为室,以祠偃王。……或曰:偃王之逃战,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弃玉几研于会稽之水。484
北宋《徐氏谱》载:“四方诸侯之争讼者不至周而至徐,讴歌者不讴歌周而讴歌徐,诸?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M]//浙江古籍出版社编.二十五史百衲本第1册.影印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932.
481郦道元撰.陈桥驿点校.水经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76.
482刘炜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322-323.
483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231.
484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60-462.
侯朝于徐者三十六国。相与尊奉为王,称偃王自此始也。穆王闻诸侯朝徐,怒,遽使至楚,俾大举兵南伐。王曰:‘吾闻君子不处危邦,贤者不顾荣禄。’遂走之彭城武原山,百姓从者数万,因名其山为徐山。王复之越,隐于东海之翁山。其后王居东海之翁山,筑城凿池。又至鄒县龟山之南、钱湖之左,筑室居焉。王死,从王之臣谥之曰‘隐’,而葬于隐学山,山在今明州。王既葬隐学山,历秦、汉、晋、唐千八百余年,亭台倶废,旧址仅存。唐时,裔孙浩官岭南节度使、吏部侍郎,来拜王墓。益增前仪,缭以墙垣,列以翁仲,及茗木阜树。建四顾庵,立香火院,名曰隐学。”485
至正《重修琴川志?叙稍?庙》载:“徐偃王庙,在县西四十二里永春乡。乡名未详,旧经以为偃王失国而亡,至肢山而终,遂立庙于此。”486
弘治《姑苏志?坛庙下?常熟县》载:“徐偃王庙,在县西四十二里。旧传偃王失国而亡至胶山而终。”487
元代《龙泉座记》载:“穆天子将谋伐徐,徐不忍斗争,委而去之,韩文公所谓姑蔑之墟、太末之里。立庙祀之者今之灵山欤?”488万历《黄岩县志》载:“徐偃王墓,在邑南二十五里玉甑峰,台址今尚存。相传王逃葬
此,故其山名徐。”489
矣靖《宁波府志》载:“隐学山,县东南四十五里,东钱湖畔,下有放生池,旧名栖真,周徐偃王隐学于此。徐偃王墓,在县南四十里隐学山寺后。”
民国《龙游县志?建里考?祠祀》载:“徐偃王祠,即仁惠庙。在灵山,去治南四十里。
相传偃王之败,不之彭城而之越城,有遗庙在龙丘。”491《四明细岭徐氏宗谱》载:“先至翁洲(今舟山),止于东钱湖莫枝堰,在一小山岙构屋
竖椽,读书养性,死后即葬于此,后人将其读书处改为寺院,取名‘隐学
485转引自宁波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徐时栋集第3册[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6:1151-1332.
486孙应时始修.鲍廉增补.卢镇续修.常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陈其弟校注.至正重修琴川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3:99.
王鏊等修纂.姑苏志[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364.
488转引自宁波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徐时栋集第3册[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6:1300-1301.
489宁波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徐时栋集第3册[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6:1265.
49°周希哲等修.张时彻纂.嘉靖宁波府志[M]//凤凰出版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善本方志辑第一编第78册.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29+343.
491余绍宋撰辑.王志邦,孙平校点.龙游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9:266.
492徐氏宗谱第八届编委会编.四明细岭徐氏宗谱下册[M].宁波:出版者不详,2009:270.
《云坛山的传说》(郅州市贫河镇):
周穆王时期,穆王联楚伐徐偃王,偃王败逃东去,随从百姓几万人。一日,偃王来到徐山(云坛山、依宿山一带),突然战马长嘶不前,偃王十分惊奇,便抬头仰望。一看此山云雾缭绕,山下潭水碧波,山间松涛呼啸,树上百鸟争鸣,偃王喜出望外,自语道:“宝地呀宝地。”便叫随从百姓在此山下安营扎寨。
傍晚时分,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安寨的百姓被飞沙走石砸得哭喊不断,到处一片狼藉。徐偃王手持宝剑,拨开飞沙走石,向山顶一看,嘿!一个妖怪在山头上乱舞八棱铜锤,使动法术,兴风石。偃王用宝剑一指大喝道:“哪里来的孽障,敢在这里撒野!”妖怪呵呵大笑道:“我是这里的山水之王,你敢抢占我的地盘,岂能饶你!”偃王说:“我是徐国之王,这里的山水物资均为我之备,岂能由你这个孽障行风作恶!”那妖怪双手举起大锤说:“你不要逞狂,你若能战过我,此处就让你!”偃王说:“一言为定!”说罢双方在山头上剑锤相接,战了四十余回合不分胜负,此时妖怪说:“你我功夫相当,还是比试一下内功吧!”说罢只见妖怪纵身一跳,舞起八棱锤,顿时狂风大作,石块飞扬,向偃王砸来。偃王如柱石,用手一推,把石头全推到山沟里,妖怪见势不妙,喊声:“改日再战!”便想逃跑。偃王早做准备,一伸手抓住妖怪说:“别想逃!害人的妖怪!”一手按在山头上,一手撮起山下的土丘说:“让你永远难以翻身!”就把妖怪压在山头上的土丘下,山头上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馒头状的土丘。人们称这个土丘叫云台寺。
徐偃王镇压了妖怪,人们安居乐业。而妖怪不服气,变成云雾,围绕山头,时常发出怪声惊吓老百姓。偃王为安慰百姓,便把土丘作为他的练功场,每天早晚在山头上刀光剑影,直练得剑劈山石见泉水,指云挥雾可下雨。偃王死后,他的魂魄还守着云坛山。直到现在,到云坛山上还能听到偃王舞剑的声音,可以寻到偃王的剑劈泉和饮马池,民间还流传着“云坛山绕云,不要问神”、“云绕山头,沟河溢流”的谚语。
采录者:王如坤
《十二进院落的传说》(邳州市岔河镇):周穆王时期,穆王命造父伐徐,徐偃王战败,带随从臣民数万人,逃到涧池东边。正走着只见前面探兵来报:“报告陛下,前面有人拦道,人马不能前进。”偃王一听往马屁股上一拍说:“我去看看。”偃王来到军前,一见有五位大汉挡路。偃王勒住下鞍,向前深施大礼说:“诸君是何人,不让我军前去。”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说:“陛下息怒,我们是山神,河神,土地神和其他各神来迎接大王。”偃王说:“多谢众位仙老神父,这里可得安宁。”一位白胡子老人说:“这里是卧龙之地,有山有水,山峰绵延,河水纵深,土地肥沃,是建国兴民之福地。”接着他用手扪心地说:“陛下,我就是这方土地之神,可知地理风水,这可是方圆千里难寻的一块宝地,我保万民平安。”偃王作揖道:“多谢土地神的保佑和介绍。”偃王又向其他诸神施一礼说:“你们几位神父有何高见?”山神说:“我是这里的山神,这里东西山头连绵,如龙之卧,是易守难攻的好地方,请陛下依山边筑城,可兴国福民也。”河神说:“陛下,我是河神,这里有大小河流近十条,均穿过山而流,穿山而伸,网织万亩良田,旱能浇,涝能排,是陛下福民之仓,养病之地。”其他几位神仙也都说:“四位长老所言极是,我们保佑你国泰民安。”偃王听大家说得实在,他向四方一看,确实如此,于是向众神说:“我等就在此安营扎寨,做你们的东邻西舍吧!”命令居民,择地扎营。偃王选定云坛山前的三山环抱一面湖水的地方,决定在此建都城。
偃王为人仁义,亲自带领臣民建造城池,北依云坛山,南对徐山,东靠饭山,西邻涧池。
城池沿山坡而筑,挖黄土为墙,以草为面。为建城池,偃王不仅运土建墙,还要走里走外的操劳,累得饭吃不下,觉睡不着。这件事众神知道了,便遣了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员神君,前来帮助偃王建城。他们在山神的指挥下,同心协力,各负其职,埋头苦干。龙神运水,牛神运土,马、羊神运料,猪神和泥,虎神砌墙,狗神压扒,猴神缮草,鸡神粉刷,兔神监工,鼠、蛇神穿洞。来来往往,忙得不可开交。经过几天的奋战,徐国都城建成,三山立哨所,水边立驿站,君王大殿居中,臣君宫廷两边延伸,城中楼台水榭,花草鱼台,各备齐全。偃王看见城池辉煌,花木鲜艳,十分高兴,并宴请众神,重奖十二员神君,为纪念众神之功,偃王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神君之名给十二诸侯命名授权排位,并按十二神君的名字命名宫殿,徐偃王有了十二员神将保护,有十二员诸侯效劳,从此国泰民安。故此云坛山前就有十二进院子的称呼。至今十二进院子遗址仍在,院墙还在。
采录者:王如坤
《徐偃王传说》(宿迁市泗洪县):徐偃王降生时是一个肉蛋蛋,徐君和宫中文武都认为是不祥,便密令将其撂到荒郊野外,也许是神的旨意,当时宫中的一条谁也说不清它的年岁的老黄狗,竟于夜深黎明前,将肉蛋神不知鬼不觉地含回宫中,还径直地放到后宫娘娘的闺房床前。曙光启明,肉蛋破了浆,其中是个鲜活的男婴。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徐国国君。因其身颈僵硬,头身转动困难,只可仰视坐立。仰者,偃也,于是谥号偃王。
讲述者:张文礼(农民,初中)樊新华(文化干部,初中)
采录者:张士香采录时间:2008年4月
收录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泗洪县资料汇编》493《徐偃王无锡放粮》(无锡市滨湖区):徐偃王是西周第五代国王穆王的诸侯王。早在夏禹时,禹的儿子启杀伯益而自立,封伯益的儿子若木在徐国。到穆王时,徐偃王继承徐国国君之位。因为他行仁义,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国势渐盛。其统治势力范围在今安徽东北部、江苏大部,是东夷最强大的国家,其余以吴国为首的36个小国都受它控制,徐国有权去这些国家征收税粮。
据传,公元前10世纪无锡地区遭受前所未有的大旱,田地龟裂,禾苗枯死,加上嫂灾,颗粒无收。老百姓连树皮、野草都啃光了,饿死的不计其数,路旁堆满了白骨,活着的人四处逃荒要饭,一片凄惨景象。这一年徐国派人到无锡征收税粮,他们沿途看到的是家家无炊烟,户户无人影。哪里有粮可征?催粮官只得把这种情况呈报徐偃王。徐偃王得知后,立即下令,减免无锡税粮,并命令催粮官把外地征得的大批粮食就地放粮,拯救无锡灾民,外出逃荒要饭的人也重归家园,老百姓感激万分。芙蓉山、石塘山附近的老百姓更是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他们那里的旱情特别严重。
后来,穆王年老,政令无度,徐偃王带领东夷军队向周朝进发,一直打到黄河沿岸。穆王闻讯赶回,偃王失利,他不忍其民受难,于是弃国而走,躲进彭城(今徐州)的深山(今徐山)之中。现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河流域都有徐偃王的子孙。
收录于《无锡野史》494《徐偃王之死》(舟山市定海区):两千多年前,西周周穆王在在位时,有个姓徐名偃的诸侯想做王,背着周穆王自封为徐偃王。
493赵勇主编.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泗洪县资料汇编[M].宿迀:泗洪县广播电视文化局,2009:104.
494张永初主编.无锡野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1-2.
徐偃有个传家之宝,名叫玉几砚。相传这玉几砚和后来蔺相如的和氏壁出产在同一个地方,玉几砚能在黑暗中放出光明来,夜里把玉几砚放在书桌上,磨墨写字就不用点灯了;玉几砚里盛的水、磨的墨,不管天多寒地多冻,都不会凝冻起来。周穆王老早想叫徐偃把玉几砚献给他,谁知道徐偃把玉几砚看得比姓名还值钱,周穆王想看看这个宝贝,徐偃也推三阻四。现在,周穆王见徐偃称起王来,正好寻找借口杀掉徐偃王,把玉几砚弄到手。他就下令调集拢各路诸侯,向徐偃王兴师问罪。
那时,徐偃王在现在的绍兴会稽山一带。他称王以后,料到周穆王不会轻易放过他,就一边招兵买马,准备迎战,一边叫人在东海边打造船只,留好退路。周穆王带了成千上万兵马向会稽山冲杀过来,徐偃王一看苗头不对,坐上几十条大船,从海上向东退走。周穆王追到东海边,没有船,眼巴巴过不了海,只好退回会稽山。
徐偃王坐船来到定海,他马上叫来风水先生,替他寻找安兵立业的地方。风水先生看中离定海东南三十里的一个山头,说这个地方可以创万世基业。徐偃王就在这山湾里造起一座徐城,这地方后来叫“城隍山头”。他在定海垦荒种田,围海晒盐,奖励老百姓生养,慢慢地使徐城兴旺发达起来。
几年以后,徐偃王兵精粮足,决心去找周穆王报仇。他带了宝贝玉几砚,坐了大船,带了几千兵马,从靠近会稽山的海边上岸。双方在会稽山决战。徐偃王的军队虽然十分勇猛,可周穆王的军队多不过,时间打得长了,偃王只有节节败退,最后在会稽河边被周穆王的军队包围了,周穆王派人去告诉徐偃王,只要交出玉几砚,保他一世荣华富贵。徐偃王不肯,就抱着这块玉几砚投会稽河了,当时河水溅起几丈高。
徐偃王死在会稽河里,周穆王派了大批人马在河里寻找偃王尸体和玉几砚,却寻来寻去寻不着。后来,定海老百姓知道徐偃王死了,都很悲伤。他们在鼓吹峰山建造了一座偃王祠,来纪念他。
讲述者:周城义男71岁舟山市临城区495农民初中
采录者:张坚男44岁舟山市群艺馆干部大专
采录时间及地点:1988年7月于舟山市临城区
收录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496
495当时的临城区即今定海区临城街道。
496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仙人徐偃王》(宁波市鄞州区):
相传,西周周昭王时,淮水一带有一个诸侯国叫徐国,国君姓徐。徐国君治国有方,国家安定,百姓生活富康。他自己呐?珍宝满屋。妻妾成群,歌舞升平。
徐国国君有一个妃子,怀孕了十二个月,一日生下了一个怪物:一只圆圆的肉团。那妃子以为肉团是不祥之物,怕被徐君知道后自己要失宠,就命手下偷偷把肉团抛到河边。国君的夫人名叫独孤母,从没怀孕生产过,心地善良,为人仁慈,养有一只宠物猎犬,取名叫鹄苍。这日,猎犬鹄苍到那河边去走走,正好碰上那被人丢弃的圆圆肉团,便将它衔拖到家里,交给主人独孤母。独孤母左瞧瞧右望望,看勿出啥名堂,便以为是奇异之物,叫手下人升起火炉,搭起架子,将肉团搁在火上烘。烘了七日七夜,肉团里忽然爆出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
后来徐国君年纪大了,就把国君的位子传给徐偃。徐偃即位以后,继承了老国君的仁义道德,于是徐国更加安定、更加富康。当时江淮流域有三四十个诸侯国,徐偃喜欢交朋友、游山玩水,每到一处总是受到那些诸侯国的拥戴,纷纷表示愿意接受徐偃的领导。徐偃以为是天意,该在江淮建立一个国家,便自称为王,人们称他为徐偃王。
此时,周王朝已是周穆王执政。周穆王喜欢神仙之道,登上昆仑山、拜见西王母,畅饮于瑶池之上,服用蜂山石髓、玉树的果实,沉浸在修仙之中,忽闻徐偃王犯上作乱,自称为王,就派遣使者乘四匹駿马赶到楚国,叫楚国出兵攻打徐国。
徐偃王是个仁义之人,心想:如果打仗,必定是城池破损,兵卒伤亡,百姓受害。于是就假装失败。
先是乘船逃到舟山,后来又隐居到东钱湖畔的隐学山。在隐学山日夜修炼,最后得道成仙,升上仙界,人们叫他是仙人徐偃王。
收录于《东钱湖的传说》497《徐偃王溺死东钱湖》(宁波市鄞州区):
传说,自徐偃王称王后,江淮流域三十六个诸侯国都听从他的号令,跟从他。周穆王听到后,怕是后患,于己不利,便派遣使臣到楚国,下令楚国出兵攻打徐偃王。徐偃王是个仁义之人,为了保全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就假装失败逃走。
徐偃王先乘船逃到舟山,在定海东南三十里地一个山湾里,造起了一座徐城,在那里垦成?浙江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306-307.
497麻承照编.东钱湖的传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64-66.
荒种田,围海晒盐。时间一长,觉得定海这地方是个孤岛,没有发展前景,便丢下所有产业,带着几个贴身家佣和一块玉几砚渡海到了鄞县,在东钱湖畔的隐学山隐居。
徐偃王的玉几砚是祖传之物,和蔺相如的和氏壁同出一地,是当时的一对绝世珍宝,价值连城。这玉几砚里盛的水、磨的墨汁,夏日炎炎不干涸,天寒地冻不凝结;芬香异常,沁人心脾。玉几砚晚上会发出柔和的亮光,如果把它放在书桌上,磨墨写字读书就不用点灯。
周穆王老早就想看徐偃王的玉几砚,但一直没有机会得到。现在,徐偃王隐居在东钱湖畔,这个消息不翼而飞,传到了周穆王的耳里。周穆王想一举两得:既除掉徐偃王,以报前仇,又得到稀世珍宝玉几砚;于是就兴师问罪,直扑东钱湖。
一日清早,马蹄声塔塔,脚步声阵阵,周穆王的问罪之师赶到东钱湖畔隐学山,包围了隐学寺,要徐偃王交出罕世之宝玉几砚,可免一死,保他荣华富贵。徐偃王是个有志有气的人,如今已看破红尘,没有他求,便传话告知周穆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样,周穆王就带兵冲进了隐学寺。
大概也是天意,在这天网恢恢、层层包围之中,徐偃王竟逃了出来。等周穆王发现,徐偃王已经逃到了湖边。周穆王带着兵将步步紧逼过来,要徐偃王交出玉几砚。徐偃王见前无去路,后无退步,心想反正前后也是一死,绝不让你周穆王得到玉几砚,于是带着玉几砚跳下东钱湖。
只听“扑嗵”一声,湖里溅起百丈浪花,一阵浪扑了过来,吓得周穆王的兵将人仰马翻,有的还被溺死了。等湖里恢复了平静,周穆王急令兵将下湖寻找玉几砚,但是不管怎寻怎找,就是不见这玉几砚。传说,这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如今仍沉在东钱湖的湖泥里。东钱湖的百姓被徐偃王的德行所感动,就将他的尸体埋葬在隐学寺后,来纪念这位不平凡的人。
收录于《东钱湖的传说》498《徐偃王》(台州市路桥区):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穆王西巡到帕米尔高原,受到西王母的盛情款待。两人一见钟情,开怀畅饮。过了几天,周穆王在瑶池设宴,回请西王母。西王母是少有的大美人,又加这天经过精心打扮,更是光艳照人。西王母骑青鸾降落瑶池,在侍女们簇拥下入座,与穆王举杯498麻承照编.东钱湖的传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67-68.
言欢。两人倾诉衷肠,恨相见之晚。时值初夏,瑶池上开满鲜花,鱼龙戏水;青鸾引颈,百鸟从四面赶来朝凤,一时鸾鸟齐鸣,一片欢腾,一对情人沉浸在瑶池的美景里,他们唱着爱慕彼此的歌:“王兮王兮何来之迟!”“母之情兮暖心窝,母之光兮照东土!”穆王约西王母明年到周都镐京聚会,西王母愉快地答应了。正当他们觥筹交错、尽情欢宴之时,忽报国内徐偃王造反。周穆王惜别西王母,急忙回国平乱。西王母深情地看着周穆王,惆恨不已。
徐偃王是徐国的宫女生的,当时生下来是一块血卵,宫女以为是不吉利的东西,丢到泗水之滨,被独孤母的一只狗叼去。独孤母用火将血块烘暖,血块破裂而出一小孩子。宫女闻讯将小孩抱回宫里,抚养长大,继承了徐国的国君,称偃王。偃王为人宽厚,最讲仁义,有六个诸侯臣服他,向他朝贡送礼。徐偃王爱护百姓,反对周朝的暴政,趁周穆王西巡会晤西王母之际,领兵逼近黄河,威胁西京。
周穆王闻讯,从瑶池赶回镐京,命造父为主将,联合楚文王,日驰千里马,进攻徐偃王。
徐偃王退至彭城,两军在涂山对垒,战马长嘶,鼓角震天。徐偃王犹豫了。他本想以兵诛劝朝廷施行仁政、善待百姓。不料穆王视他为仇敌,说他犯上作乱,欲置其死地而后快。如果打起来,两军拼杀,势必尸横遍野、生灵涂炭。他不忍看到这种悲惨局面,他不愿打,想继续往南退避。他把他的想法告诉百姓,百姓们号哭震天,无不感激偃王仁德。于是,徐偃王带领数万百姓,向江南逃避……
他们从彭城逃到浙江湖州,又从湖州逃到衢州,一路秋毫无犯,纪律严明,沿途百姓拥护。周兵追来,问当地百姓:“徐偃王哪里去了?”百姓们说:“往东边去了。”周兵一直追到东海边。茫茫大海,波涛滚滚,无路可走了。周兵以为徐偃王跳海死了,就不再追赶,收兵会镐京去了。
徐偃王从衢州逃到宁波,又从宁波逃到黄岩,在塘岭、徐山一带安顿下来。
从江苏泗水到浙江的东海之滨,长途跋涉,且后有追兵,边打边走,军民死伤无数。待到黄岩时,跟随的数万人只剩下三分之一了。偃王伤感不已。且喜追兵已经回去了,此地远离京都,相对安定,偃王决定在塘岭、路桥一带住下来。他出榜安民,宣扬仁政,叫百姓们安居乐业。命人勘察地形,在塘岭修筑王城;一面开荒种地,饲养六畜,发展生产。不久,王城建好了,外城周长十里,内城周长五里,全用砖石砌成。内城居住王室,外城驻扎军队,间设百姓店铺。
三千年前的黄岩路桥,还是海隅的蛮荒之地,土著百姓大多从事渔猎生活,只知打猎捕鱼,还不大懂得农耕种植;有的人还住在山洞里,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徐偃王的到来,使当地百姓大开眼界,从筑城种地、餐饮服饰到礼仪谈吐,都使他们感到新奇,仿佛换了一个天地,什么都觉得新鲜!
徐偃王派人教百姓们种植五谷,饲养家畜;教他们种桑养蚕,抽丝织绢,还教他们建造房屋,隔室居住。把山洞里的人叫下来,住在土屋里。教他们学习礼仪,长幼有序……徐偃王翻开了路桥的新天地。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路桥发展了,社会进步了。
徐偃王晚年住在胜果院即现在的升谷寺,死后坟墓也做在这里。胜果院后山即徐山,1987年升谷寺村在山下开采石矿,发现有石洞通向山腹,可视为偃王墓道;还有小人尖与士岙村黄礁山的大量出土文物,都与徐偃王有关。这些记载与发现,将路桥的历史推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引起了人们美妙的遐想!
整理者:吴利生
收录于《路桥故事》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