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7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文化 > 徐偃王传说的演变研究 ​附录二:访谈记录
文化
徐偃王传说的演变研究 ​附录二:访谈记录
2024-05-1833

附录二:访谈记录

访谈记录(_)

访谈时间:2019年3月28曰

访谈地点:镇江市润州区蒋乔街道七里社区徐王庙

访谈者:梁景窣(以下简称梁)

访谈对象:徐王庙住持(以下简称住)

梁:打扰您了,想问一下,下面的狗王庙,对它的修建历史和传说您了解多少呢?

住:过去一个宰相姓徐,(梁:宰相?姓徐?)开始呢他不是宰相,是收铢锱的,就是收税的,过去那个铜钱不是钱串嘛,中间一个洞,用绳子串起来放在身上的。当时呢我们这个地方,有个渡口,码头。过去的人呢,方便的时候,就把钱串拿下来。铜钱在身上重啊,他收那么多,他就拿下来了。方便之后呢,大概许久了,就忘记把钱带走了,就走了。等他想起来的时候,过了大概一个多月,才回来,找到这个地方,就发现这个地方有两条狗死掉了,一条黄狗,一条黑狗,两条狗把钱压在身子底下,他估计是这两条狗为了看着这个钱,饿死了,为了纪念它们,就给它们树了像,[建了庙],起名叫狗王庙。

499台州市路桥区文化体育局编.路桥故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16-19.

梁:下面这个狗王庙,里面也是有狗的神像的?

住:是的。他后来做了宰相,然后他去世了,人们为了纪念他,也帮他树了一个像,又

改为叫徐王庙。

梁:也就是说这庙里面供奉的是徐王和狗王?

住:对,中间是徐王,两边是狗王。

梁:然后那个狗王像,是一条黑的……?

住:一条黄的。这个地方呢,就是每年的正月二十,定为狗王的生日,有庙会。正月二十人可多了,上上下下,连走路的地方都没有。

梁:我在地方志上看到,人们会带小孩儿过来

住:对,那个狗[像]呢,中间是空的,是木头做的,中间是空的,我们镇江不是有卖那个京江丨齐饼的,知道吧?(梁:我不太懂,因为我不是这儿的人。是一种饼是吧?)就是一种饼,六个、五个角的,面做的,就是小麦面,没馆,它就是发酵的,然后就做成饼的。(梁:现在有卖的吗平时?)有,(梁:在哪里能买到啊?)就在这条街过去有个菜场,菜场边上就有人卖。(梁:就是人们平时也会吃的那种饼?)也会吃,那个饼呢就从狗嘴放进去,下面是空的呢,就从下面屁股那里拿出来,再给小孩儿吃,吃了就“狗头狗脑”,(梁:就是说健康、平安。)啊,对。

梁:那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其他的仪式?就是去拜这个徐王和狗王。

住:这个嘛,就是每年正月二十,人家来拜拜。

梁:那拜的时候有什么特别的动作啊什么的?

住:那跟正常的拜佛、拜神都是一样的。

梁:那有没有什么特定的上供的东西?

住:都是一样的。

梁:所以当地人知道[庙里供奉的]徐王的祖先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国君徐偃王吗?

住:应该都知道。

梁:那这个庙最早是什么时候建的?

住:这个庙有两千多年了。

梁:这么早啊!

住:以前这个地方大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拆毁了。后来保留下来的呢就是最前面那个房子。

梁:就是狗王庙那个房子。

住:哎对。

梁:那个是大概有多少年了?

住:那个就两千多年啊。就是,要是有坏了,就修一下,坏了就修一下,就是这个样的。

梁:我想问一下,狗王庙的管委会在什么地方?

住:就中央那个房子,每年[庙会之前]乡亲们就是商量一下,就我们[这个房间]隔壁中

央的一个房子。

访谈记录(二)

访谈时间:2019年3月28日

访谈地点:镇江市润州区蒋乔街道七里社区徐王庙

访谈者:梁景窣(以下简称梁)

访谈对象:某位来自连云港的香客(以下简称客)

客:有个姓徐的居士,半路上钱丢了,狗一直在旁边守着,等他回来找钱的时候,狗已

经饿死了。居士为了纪念这条忠义狗,就建了这座庙。

梁:现在知道这种传说的人就很少了是吧?

客:附近的人应该都知道。

梁:每年还有庙会吗?

客:有,每年正月二十日。在这个地方,一般都要举行一个祭祀活动。

梁:有做法事的?

客:对对。

梁:平时没有吗?

客:平时也有,马上,今天晚上就洒净,明天就有法会。

这个小的寺庙啊,平时大雄宝殿一般是不开的,做法会的时候开,还有呢就是初一、十

五,或者是哪位菩萨过生日的时候。

梁:我看这香炉,感觉香火应该很旺吧?别看这么小的庙会。

客:是啊,附近都到这里来。马上这边还要扩建,把这边这个拆了,建一个天王殿。

梁:现在都是民间自发地出钱修建吗?政府……

客:政府没有出钱,这个都是民间的。

访谈记录(三)

访谈时间:2019年3月28日

访谈地点:镇江市润州区蒋乔街道七里社区徐王庙门外

访谈者:梁景窣(以下简称梁)

访谈对象:路过门口的两位中年村民,一位男性(以下简称男),一位女性(以下简称女)

梁:您是这附近的村民吗?

男、女:是。

梁:上面那个狗王庙您去过吗?

女:去!

梁:正月二十的时候是有庙会是吗?

男、女:哎!

梁:庙会您也参加过?

男、女:参加过!

梁:庙会的时候都有些什么活动呢?

女:活动就是烧香啊。

男:烧香、拜佛。

梁:家里小孩儿会带过去一块儿吗?

男、女:哎对对。

女:进去交钱、磕头,摇摇签吧,吃吃丨齐饼,买买东西。

梁:很热闹吗?这个庙会。

女:热闹!

梁:人多啊?

女:人多!卖东西的!摆摊儿的!

梁:我看门口那两条狗的嘴里头有钱和糖果,是什么意思?

女:对对。就是来拜的人放进去的。

梁:您知道他们为什们要建这个庙?

女:古代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时候。

男:这个庙时间长啦。以前就有的,这都是新建的。后来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扒掉了,这

个是后来重建的。

梁:每年就是有庙会的时候,过来烧香拜佛。

女:哎。

访谈记录(四)

访谈时间:2019年4月30日

访谈地点:邳州市岔河镇良壁村王如坤家

访谈者:梁景窣(以下简称梁)

访谈对象:王如坤(以下简称王)

梁:这都是您的藏品吗?

王:对。

梁:太厉害了。

王:我这儿从八千年前到现在都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有。我们邳州的大墩子遗址,挖掘得比大汶口还早,就晚报了一年,就跟郅州柳琴戏一样,叫枣庄柳琴戏,因为人家报得早,他只批一个。临沂博物馆考古队的队长,也70多了,他一个劲儿地呼吁,大汶口[文化]应该重新称呼为大墩子[文化]。为什么呢?大墩子[遗址]的东西,一个是多,第二个是全。

梁父:就是说大汶口文化的中心,应该在大墩子。

王:哎。过去咱这儿属于山东!省界一划,把这儿给划出去了,实际上文化是没有界限的!

【寒暄略】

王:这个徐国,在当前来讲,最近几年及以后,可以说要掀起来一个大范围的研究,它涉及的面儿比较广。过去记的东西比较少,三言两语的,但是如果记的东西比较多,长句子的,都是在我们邳州。这是一,第二个,出土的也是在我们邳州。后来上南去了。实际我们这地方,过去属于淮河北边儿,就属于淮河流域,现在它一划,划成地域性了。每一个研究的都围着自己的地域、自己的地方经济去打圈子,他不敢跳出去,怕政府方面那个……文化给分割了,这是最厉害的[问题]。

梁:王老师,这件底下是一个小鸟,上面一个红色的……

王:我跟你讲,谈到八千年文化的,八千年[以前],是北辛文化,北辛文化也在山东,是这样的,尖底儿的,这个已经很大了,在国内就是很大了,尖底儿的比较早一些。你看那个鼎。

梁:那个就已经是三足的了。

王:是三足的了,但是你看那个底儿,还是尖的。比一般的鼎要早一些,这个你看有多

大,在外面的博物馆里一般没有这么大的鼎。这还有一个,这能看出来,是盘条的方法做的。

梁:泥条盘筑法。那这些都属于生活用器?

王:对,生活用的。这两个(指大陶尊、大陶鼎)是祭祀的。这个是太阳鸟。史书里面有记载,过去的邳州大,过去的下邳国和峰城是搭界的,连郯城都包括,南部,睢宁,再朝南一直到宿迁都属于下邳。少昊遗墟,你看现在的少昊把它定在哪去啦?

梁:在曲阜是吧?

王:是以曲阜为点,记载上是曲阜东南,在那里有个古遗址,定到那了,建了个博物馆还是游园的。应该是在曲阜和郯城之间的地方,曲阜东南,这里离曲阜统共也就一百公里多点儿吧,曲阜那个古遗址那么小。第二个,郯城也谈到古徐国,前年全国开的徐氏文化研讨会,在邳州开的,也专门叫我过去讲古徐国,那天,南博考古队的队长林留根——这个人是全国比较著名的——也来了,也准备讲这个,结果呢他没讲,我给讲的,就谈到这些问题,他不光很赞同我,而且有些东西他也——因为他不是这地方的人。地方文化,地方存留的这些遗物他不熟悉。我就谈了那个大墓,云坛畤,云坛山上的那个大墓,徐王墓,当时给立了碑了,徐王墓,为什么把这个徐王墓立为是若木的?因为那边儿有个古城。那是徐城最开始,把它分到这来的时候的古城。这一个古城,鵝鸭城一个古城,还有梁王城一个古城,这三个城全部是徐国的。

梁:我在书上看到说,徐偃王跟西周军队作战,然后逃到这边儿。

王:邳州这是老家,他之前是向南去的,在泗洪有一个陪都。你看,为什么把鲁国、齐国安在这来?主要想控制、镇压东夷的。他们一到这儿,这些人就继续向南移啦。他一追赶,继续往南去了。所以他后来的国,说三十六国,就是包括所有淮河流域的、江北的那一大段,包括群舒,都属于他。就是定这个徐国[国都]究竟在哪里,没有一个专家到邳州这里。谈到这个鸟的问题,少昊遗墟的鸟,太阳鸟,它(指纺轮,但我认为应该是玉环)既有太阳纹,也有鸟纹,这个很模糊的,那里面还有个鸟。你看过去一点儿那个,跟地球仪一样。

梁:哦这个是干嘛的呢?

王:不知道,你看这个,邳州的“丕”。这个就是大汶口文化末期到龙山文化早期。郭沫若说郅州的“丕”,也就是快要开放的花,就是花骨朵。这不是原话,但是意思是这个。我推测他是怎么这样说的?他把那个丕字的“不”字,他按照篆文去分析的。(梁:那其实就晚了。)那就晚了。过去的写法,并没有曲里拐弯的东西,很直的,我跟他讲的这个郅州的“丕”,因为邳州是少昊遗墟,少昊是鸟图腾,所以邳州的“丕”,你看看,当顶有个太阳,一横是天,鸟的飞行,向上飞的翅膀和身子。这是有个形体吧,这是汉字的形体。邳州还有一种方言,形容鸟飞起来的声音,邳州人说鸟一下飞起来了(作出两臂展开,从蹲下到起身的动作,模仿鸟的腾空而起),在地上,一起来,幅(pia)地一下,叫幅呀,“丕”,把它弄成地名,有意义,形音义都全了。再说这个时间,篆文晚于大汶口。过去是两重论证,现在是三重证据,要靠实物,要靠很多的考古材料才推翻了以前的东西。邳州历史记载,也只能说是奚仲到邳州,才有了丕,下邳,对吧?上邱和下邳,只是这样的记载,但是现在通过大汶口、大墩子遗址的挖掘,刘林遗址的挖掘,邳州的文化[起源]实际上定的还是保守的,定在六千二百年前。比原来的历史记载,朝上提了两千年。

梁:想再问一下这边这个白色的是什么呢?

王:这是一种昆虫的

梁:好像有点儿像蚕?

王:对,蚕,蚕蛹。

梁:是玉石的吗?

王:是。

梁:那这边这个呢?

王:这是蚕足。养桑蚕最早就是我们这地方,齐鲁,你查所有的资料,比如说,印染,我是邱州蓝印花布的省里的传承人,印染是我今后要搞的。吴越到北边,一直到琅哪的时候,打了胜仗,末了什么都不要,我只要你的工匠。这有历史记载的。所以鲁国把所有的工匠都给他们带过去了。那个时候南边儿还没有……当然现在通过考古也有八千年的、也有七千年的,还有还多的。但是在当时比较早期的时候,它的树啊、印染啊,还是不行。都是从北方带过去的,但是后来它的发展持续时间长,先进了。

梁:还是水土环境的问题。

王:这是一方面,第二个方面,这个地方战争多,南方战争少,所以南方的东西保存得比较多。还有地震。为什么这片没有古城?这里有地震啊,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人死了百分之六七十,建筑基本上全倒了,所以说苏北没有古建筑。下邳都能陷到地底下去了,你想想这个力量有多大。

梁:那再问一下这个弯弯曲曲的东西。

王:那是龙。古龙。

梁:上面都有龙鱗的纹路。

王:对,那个比较早,这个是大汶口早期的。那个时候以骨、石器为主,陶器少。越早陶器越少,骨器、石器越多。

梁:这边这个小的是什么兽啊?

王:就是小动物。

梁:这些石器是什么时候的呢?

王:石器主要是大汶口文化的,这样的(指展柜右边的)比较早一些。

梁:就是加工程度比较低。

王:嗯,砸击器。

梁:哦,砸击器。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这些像鸟蛋一样的东西是什么?

王:国内对这个还没有定,为什么没定它的吧?有的人说是陶球,大汶口文化里边,就好出陶球,五彩陶球,说这个陶球是做什么的呢?是打击器,用绳子拴着。那时候哪有那么坚硬的绳索啊?那样扔的?都错了!

梁:这上面也没有眼儿啊关键是。

王:也没有眼儿,是用那个绳子卷起来扔的。我认为是一种玩具,也就是一种赌具。

梁:哦赌博用的?博彩?

王:诶博彩,为什么是赌具呢?它有黑、有黄、有白、有红、有蓝、有绿。

梁:哦所以不同颜色代表不同面值。

王:对,他们说见到的大部分是白的。这才是打击器。

梁:对这个大。那个太小了都没有什么伤害。

王:这个才叫口含,这里有一个黄乎乎的咬的痕迹嘛,这个才叫大汶口文化的含的石头。

开头有时候都谈这个是口含,根本就不是的。

梁:所以这个是打击器,这个是赌具,这个里面最小的那个是口含。

王:这个(指彩色球赌具)为什么没有痕迹?这是第一,第二呢,他们还没注意这个事

儿,都说这是陶球,实际这个陶球虽然也称为陶球,但是是高岭土的。跟瓷一样坚硬。

梁:就相当于是原始瓷器咯?

王:哎,等于是原始瓷器。为什么呢?这些专家都是根据人汇报的资料,亲眼见的它也没见那么全。像这样的是陶球,是彩陶球。你看这陶球,像是后来的天眼球还是什么球的,这个应该也是赌具。它画得非常巧的,是三角,三个圆,就跟掷骰子是一样的。

梁:可是它是圆的,怎么停呢?

王:它停哪儿就是哪儿。它这个中心圆对着谁,谁就开始。

梁:哦我懂了!这么回事。这也是属于大汶口时期的吗?

王:对。

梁:像上面这些陶器都是生活用器吗?

王:对。过去的生活用器用于陪葬的,到了战国也还有一部分生活用器用于陪葬,到了

汉代,那就是基本上就是明器。

梁:就是专门制造的。

王:专门制造的。

梁:这个像面具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又有点儿像鸟嘴。

王:对对,就是鸟嘴儿。这个是大汶口晚期的陶鼎足。就是鸟嘴儿,里边是空的。最早的陶足,是圆棍儿,它都是实心儿的,后来就出现这样的带有纹饰啦,扁一点儿的,像鸭嘴

儿,鸭嘴足,再往后就是鸟嘴足。

梁:这个小的东西呢?

王:这是白陶。那个是岳石文化的,岳石文化是蘑菇盖。你们山东那边儿有的也谈到的,开头的时候山东是有徐国的,徐国的面儿很大的。有了齐、鲁以后,徐国自动朝南去了,一谈到夏代——实际上我对这个是持反对意见的——夏代的年限,与岳石文化的年限,你看所有资料里面,是等的。错的,为什么?夏代这么繁荣,仅仅在山东就出现就这样岳石文化?其他地方没普及开来,就山东那一小点儿?因为夏代起的时候,封的徐。他们也没上我这儿来看过,这个挖的比岳石文化[遗址]晚,所以当时资料上都没写。岳石文化东西挖出来的少。你看这个也是岳石文化,岳石文化的东西带有凸起来的圆。你看这个是已经发表过的,我的一个朋友,八卦文最早的出处。

梁:这个也是大墩子遗址?

王:对对。还有个北辛文化你看看,陶足,你看那个夹砂有多厉害,对吧?这属于加工过的,那没加工的是这样的,陶鼎过去没出现鼎腿儿的时候,就是找这样支的,就跟咱现在搬三个石头,放个小盆儿一样,后来把它固定成这样,才称之为鼎。你像这个就得是有支着的东西(指大陶尊)。

梁:底下就得放三个。

王:诶就得放三个,这个大的就不会放那样的[小的陶足],就得放这样的[大的陶足]。

梁:那照您的理解的话,徐国的第一代国君,是若木。

王:哎若木。

梁:那若木最早的封地就在邳州这块儿。

王:你从山东你是找不到的。

梁:有些书上说是郯城那个地方,但是我们去看没看到什么东西。

王:上次,也就是三年前,开那个徐国研讨会,所有的老板都来了,所有各省的会长都

来了,山东省的会长,就是郯城。

梁:我们看他徐氏祖陵搞得太功利了,太商业化。

徐老师:他想把徐氏的钱都投到那儿去。末了没建成,因为我在那个研讨会上把他们推

翻了。那个地方没有[徐国都城],是人郯国的。有一段记载,孔子去问那个。

梁:孔子问师郯子。

王:对对对。

梁:郯国算是徐国的一个同源近亲了,赢姓的,都是嬴姓的。

王:哎对,同源近亲,只能这样说。后来呢,是有一个徐氏的祖先,一个分支,分到了现在郯城的地方。

梁:就是他们说的豹公吗?

王:对,就是他们说的豹公。但是你现在怎么排,你从山东你是排不出来徐国的地盘儿的。为什么这么说?从徐国到这片儿,小国是最多的,史书里都有,当然过去的国小。像徐国过去有方圆五百里,三十多个小国,过去就算里大也不管,能有半个江苏大吗,也就是苏鲁皖交界处,那么多的小国。从历史记载,梁王城上边儿是微山湖,通过梁王城的河道,微山湖才能进入啊;再者到大运河有条河,叫运女河。我们最近又开个研讨会,谈到运河的问题,说运河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我说我找时间给你们讲讲。

梁:实际上有多少年历史呢?

王:实际上那历史早了。从徐、吴、越战争开始它就有运河了。不然怎么能把徐国给灭了呢?南边儿主要是靠水。

梁:对我看史书上说是吴国最后用水淹了……

王:并且扒的那个河还在,那个河就叫掏沟河!它写成那个“陶”了,实际上就按咱邳州的方言,掏的沟!它上面借助微山湖的水,一支,正好冲的城。这边儿又借的东北的一支,这是新开的。两山之间,就是山头那边儿不有个大桥吗?大桥北边儿那不是有闸口吗?那个闸口堵死的。所以根据历史记载,它是靠山的一个城。不靠山的一个城,怎么能靠截水淹;没有水源,怎么能截流?而且我去考察的时候,已经找到那个城墙了,还是高出地面一米多的。所以那边是靠着沭水、沂水进入琅琊。没有人到这些地方去深入地考察。我喜欢这些研究,我懂文物,他们到我这里来,都是我带着去找文物。你们山东那边有个研究员,上次来的时候围着河流找越陶、越瓷,印纹硬陶,就这个。这个是梁王城出土的。这就说明吴越之国曾经到过这里,因为北方没有这种东西。北方只有这个(指展柜上层的陶器)。

梁:那梁王城相当于是什么时候徐国都城呢?

王:我待会带你去看看。那个云坛山大墓,是直接建在山头上的;当顶都给打平了,在清末的时候建的庙,你想想这有多大。现在,东西、南北差不多各六七十,一三年的时候省里边来考察的,可惜,盗了三四个洞。省里的那个马队长啊,我们都熟,所以考古的时候,北部那几个镇,都是我带的,因为我成天在上面跑,成天在找文物。云代表神,云坛山就是徐山;但是我们郅州呢,不承认这个云坛山,因为前面还有一个山,叫依徐山。

梁:哦!我看市志上也写的这个。

王:错的,它[依徐山]后边有城,城后边有山,一连九个山头,就是一条龙,正好,这个墓坐在正当中。

梁:所以那个墓很可能就是徐偃王的墓吗?

王:徐偃王那晚了。老百姓不叫城,叫十二进院落,在我小的时候,上中学的时候十五六岁,到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全部这些地方我都跑过了。那边全都是土路,就跟西北高原地区一样,那个十二进院落呢,就是一个屋一个屋跟窑洞似的,我还捡了个小瓦当,手捏的,那个纹饰,还是找硬棒儿画的。所以那个山叫依徐山,是依着后面的徐山的,依徐山能代表徐山吗?

梁:倚着徐山的叫依徐山,“徐”和“宿”音相近,所以就是讹变了,弄成那个“宿”。那个云坛山的坛是哪个坛字儿呢?

王:提土旁的坛。

梁:哦,那坛其实也是一种祭祀的场所。

王:你看,老百姓把山头的大土丘叫云坛寺,实际上不是叫云坛寺,叫云坛畤。田字旁的那个。这个“畤”是以前最早的祭祀的地方。所以老百姓就直接叫云坛寺,他不懂得这个字,一般人都不认得这个字,光读一个偏旁。那里有一个祭祀地方。它很大的,周围很平的,有很多,又是望海石啦,剑劈泉啦,饮马汪啦,都在那里。

梁父:山是那个山,河在什么地方?

王:那个河后来演变了,叫祠水。为什么叫祠水?那地方有个叫韩信瓜屋的,都是错的,只是传说。韩信瓜屋,就是徐国的,用现在的话说,就跟华表一样,四块石头垒的,这一溜儿。

梁:你看他跟人打完仗还回到邳州这块儿,我觉得他是想东山再起。

王:对,再者他的城在这里。我说那个韩信的瓜屋呢,这个都是人徐国的,或者,再早

是,东夷人的一种标志,国家的标志,它叫社石。

梁:对,东夷是要立社石祭祀的。

王:对呀,保留最好的就是这三处:一个是连云港的将军崖,后来少了一块,滚到山下,

不又找到了吗?其次就是这儿,这是板板正正的;在朝西就到了丘湾了。但是将军崖应该是

最早的,它那个有岩画,是早于国家了。你再看这个。

梁:这个应该是贝壳吧?

王:最早的可以挂在脸前的,也可以作为钱币。你看,大墩子遗址的戒指。

梁:这戒指应该是身份的标志是吧?

王:对。

梁:这个是项链,然后这个是耳饰?

王:对,这还有骨针。你看这个孔多细。然后这个是皇钩,然后这个是骨姨。

梁:这个是射箭的那个箭头是吧?

王:哎,这个是币刀。这边儿的都属于工具。这个(指右手边的)是刀掘。过去,最早

的工具是木棒,硬木棒。因为保留不到现在,所以没有人知道它[具体什么样]。

梁:这些圆的是?

王:这些不就是纺轮吗?这个就是白陶纺轮。纺轮是各式各样,大大小小无奇不有。

梁:他们确实纺织技术还是很高的。

王:你看,大墩子遗址后期还有青铜。

梁:哦这个这么早就有青铜了啊?

王:大墩子周边的遗址基本上能到春秋时期。

梁:大墩子遗址能延续这么长时间啊?

王:不是那个在那个墩子,就是它周边。

梁:那大墩子遗址主要还是新石器时代的?

王:对。

【来到院中,院内摆放了一块高约半米的石板】

梁:王老师,这块石头上刻的是什么啊?

王:我认为是一种标志。你看,后边是一个山。

梁:对对,这是一个山字。

王:山。这是一个“同”字,写法是个“同”字,我认为这是一个小城,也就是山下,

我认为这是一个阴城——墓地这是,所以山当顶埋了一个墓。我的分析是根据地形,根据出土的东西。前边是大城,又是一个大“同”字。这又来一个广场式的,广场这边是部队,三行军队。

梁:这相当于是把那个徐城的构造给展示出来了。

王:它就埋在那个[云坛]山的下面角。你看这个时间有多长。它并不是汉代的,据推测大概是西周的。

梁父:表面[附着的有机物]都已经钙化了。这钙化的程度说明时间很久了。

王:这是让人记得山当顶埋的是什么,前面儿是什么。

梁:所以这相当于他们的一种记载。

王:对,一种记载,一种标志,就是埋在这儿的一种标志。但是这个字呢,找专家来看,没有一个破的。

梁:那这山上埋的应该是好几任徐国国君了?

王:一个。我为什么说是一个呢?那么大一个坟堆,全部是从山下弄的土,背上来的,里边儿掺着大石头、小石块儿,还用那个捣棒捣的。就那么高,中间一个墓地,埋一个人,可能也没有这个大,(走到院门口用脚比划了一下宽度)就这么宽一个小坑。那时候还没有二形台,过去不是人埋了之后,专门留一个二形台放陪葬品吗?谈到所有晚的,都是有二形台的。但是出土的呢,有一些陶片啊,我都给拾起来了,都是那些盗墓的,倒了几次墓,镇里都知道,我都汇报给镇里了,因为我从九五年就一直在镇里,我去给看的。有些陶片儿、小玩意儿都给扒出来,落土里到处是——他们扒墓的都想扒完整的东西——我就找出来,给搁起来了。这是一个情况,再就是过去七几年盖房子,在山前起那些大石头,这些都是那山上的,七几年,生产队,盖舍屋,都拾那些石头。八几年,我这个是八四年的,对,八零年开始大量地盖房子,也从那些山上打下来,那些祭祀的罐儿什么的都给砸了,那时候谁在意这个?

梁:嗯对,那时候不在乎文化。

王:那时候不在乎。其中有一个,那个我没搜集来,有一个砾石,就那磨工具的那个碎石,因为那地方是有新石器时代,那个碟石磨的是油光剔亮。别人不知道这是什么,我知道,我想买来来着,结果那捡的那人要自己留着玩儿,没买成。所以那些戈啊,带有徐王文字的,叫邳州博物馆馆长拿去给南博了。好东西都在那儿,邳州就剩一些。

梁:但是我看邳州博物馆一直没开啊。

王:没开,在整修,我给提的建议,因为我是政协委员,交了一个提案,我说咱这儿徐国出的东西那么多,带“徐”字的也不少,我们应该单列一个。前年那个馆长把我叫过去,说王老师,你说得对,我们采纳你的意见了,专门弄了一个徐国展。我说这就对了,你再一味地弄大汶口文化,跳不出去。为什么江苏不搞大汶口文化?再宣传也是给山东宣传的。你再典型,还是山东的啊。没人搞。你得搞大墩子遗址、刘林遗址它的特点出来,这些人谁去搞这个特点去啊,没有人专门研究这个。所以我说一定要搞徐国的历史文化。

梁父:泗洪在大力宣扬这个徐国文化。

王:对。

梁父:他说的半城就是淹了的徐城,实际上应该在这个地方。

王:它那个半城,就是什么地方你知道吧?它那个半城,就是鵝鸭城。鹅鸭城就叫半城。半城在哪儿呢?有个白滩湖,鹅鸭城的半城在白滩湖北边儿呢。靠山边儿的,山下边儿的就是白滩湖,这个湖一直通到大运河,这个湖大得很呢。它为什么叫半城呢?因为它淹完了以后,又腾走了,所以它很近。统共二十来里路,三个城都在这一溜儿,310国道就是沿着这些山走的,310是国道,是军事路线,也是沿着过去的古路走的,过去的古路就是哪边高走哪边。这三个城就是鹤鸭城,梁王城,还有我刚才说的那个,老百姓叫十二进院落。那时候谁能谈徐城啊?

梁:这个城是南面儿还是北面儿有座山么?

王:这个墓是埋在北面儿的。是这样的(用小铁铲在地面刻划示意图),九座山,云坛山在正当中。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埋在这个最高点?他就不理解这个风水问题。因为这地方有个祠水,我刚才跟你谈了,这个相水在这儿扩得很大,他为什么在这里建的城,四面你看,这个山头(指海拔最高的山)是龙头,哪个王敢在这个龙头上坐?龙头嗜水的。我当时带几个姓徐的会长过去看的时候,那里都雾气朝天,因为这里还有一个山,还有一个山,都是些小山。这里就是310路,正好那样走的。这地方还有一个黄石山,这地方有一个河,这地儿就是桥头,把桥就在这儿,中间(指黄石山到记桥)统共三里路。

梁父:这个云坛山是第几个?

王:[从西往东]数第四个。依徐山就在这儿。在依徐山的这边儿(东边)还有一个小山头,上面有他们说的韩信的瓜屋,它正对着云坛山。三块石头,当顶还盖了一个大石头,四块石头。正对着,南北向,云坛山。

梁:这个就是社石吗?

王:社石。他们说韩信瓜屋,韩信上哪地儿弄瓜屋?

梁父:这个距离大概有多远?

王:这个中间的距离没有一公里。

梁父:哦那也不远。

王:我为了知道附近出土了什么文物,订了很多跟考古有关的报刊。很多专家他不是这里的人,所以他其实并不了解邳州的情况,也没有什么人来这儿研究。

梁父:省里应该重视啊,徐州市应该重视啊。

王:谁给你重视啊,协会都有,我就是徐国研究会的副会长。那有啥用啊。政府不搞这个。

梁父:他还是没有重视。泗洪,宿迁,整个就是在宣扬,说徐偃王是比孔子还早五百年的圣人。

王:对,他搞的是徐偃王。他来了,那个老板。那边儿不是河南的一个老板建的吗?来了,我都有他的联系方式,我们也联系过。他来了,上我这儿来了好几个老板。来了之后想

把我带到他们建的古城那里。

梁:那是后建的一个项目啊。

王:意思就是说,王老师,你把你的蓝印花布弄来。但是我把蓝印花布弄来你给我什么房子用呀?他们就把南边儿那个城墙,城墙底部不是空的吗?说叫人带我去看看。我到那里一看,转一圈没有灯光,那空间可大咯,意思就是叫我在那里边儿搞。然后又带我去看他们的文物,但他们都是些仿造的青铜器。他那意思就说,把蓝印花布弄来,把我家里跟徐国相关的那些东西弄来,充实一下,这个意思。还有个老板,是要开发那条河的,一直到南边儿的洪泽湖。也是差不多意思,他们说我帮你算账,我说我不需要。还有一批枣庄来的,他们倒是还挺好的。枣庄文化局的副局长,说鲁南没有这种,建的倒是很多,但比你这个,还是不行;就说,能不能到我那儿去?我说不能到你那儿去,为什么,因为我的东西都在邳州,而且在邳州已经出名了,市里领导对我各方面都很照顾,我也不能随便决定这种事儿。他说,要我们市里的领导,和你们市里的领导去禮商,不用你出面,我就暂时先给你十五亩地,你去搞。但是后来我跟我儿商量,他们这些领导也快退了,那万一我还没建成,他们就退下来了,退了之后说的就不一定算数了,还不知道什么样儿呢。再说,那十五亩地还不知道在什么位置呢。

梁父:我觉得还是得在你们邳州当地办,比较合适。最好是结合实际的。

王:那没办法这里不重视啊,我还写了报告。我报告上写的什么呢,农耕文化博物馆,吃喝玩乐一条龙的,还原过去的生活场景,最少五十亩到一百亩地。

梁:想再请教一下老师,像徐夷这批人,他们是不是一直都很擅长耕种啊纺织啊这些。

王:对。

梁:但是……因为我在古籍里面看到的徐偃王传说,都会讲到他挖出来一把红色的弓箭,说认为这个是祥瑞之兆。是不是以此作为天启,就是说老天承认他,就自立为王了,然后就跟周王去抗衡。我想问问这个红色弓箭是不是有这样的特别意义?

王:这个弓箭呢,这个时候就晚啦。他挖出来这个红色的弓箭就是漆器。从史料上看,应该指的不是邱州这里,指的应该是河南河北那里。指的是徐偃王,最兴盛的时候。我觉得古书上讲的这个,可能是说徐偃王也够为一个小天子。

梁:对对,我也是这么觉得。而且东夷民族应该也是比较擅长射箭的,像是后羿就是东夷的一支

王:对,徐夷是东夷最主要的一支,东夷的“夷”背弓的人。

梁:这个弓箭在他们传统文化里也是有比较重要的意义的。

王:所以徐国在制造兵器方面是比较强盛的。

梁:我看南京博物院展出的这边儿梁王城、九女墩包括镇江丹徒出土的青铜箭头、青铜

剑、青铜矛、青铜戈都特别多,比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遗址都多很多。

王:嗯,我这里也有。(进入另一个展厅)冷兵器,这是徐国的戈。你看这个,就是打仗的时候一人一半儿的那个叫什么来着……

梁:哦虎符!

王:对!这是信物,两头是龙,过去的这个很简单。这个比较早了,春秋时候的。你看

这个,这个是商代的刀。这些是春秋的箭头,当顶那个(指右上角的)是骨镞。

梁:这个,这个像铃铛的是?

王:那个晚,那个已经是元代的了。这里头早的,一是这个(指兵符),一个是这个(指刀)。这些铁器就是汉代的了。

梁:这些兵器都是这边儿出土的吗?

王:对,这个就是云坛山出土的,这个也是的,这个还是的。这三个都是的。

梁:我想的也是,徐偃王他能强盛到抗衡西周王朝,肯定不是因为他仁义,他肯定有相应的军事实力。

王:对。

梁:我就不太赞同过于强调徐偃王的仁义。因为可能就是荀子在《非相》里提到,徐偃王是先于孔子的仁者,包括后来的韩非子也是批判徐偃王只懂仁义,不懂变通,不懂积极进取,没有办法适应时代的潮流。

王:不可能的!这是矛盾的!现在这些人研究徐夷的兵器,从东夷的夷字就开始了,这是多先进啊,多超前啊!研究徐国的青铜器,南方的青铜器都是徐国的技术带过去的,它的青铜器,就是当时青铜器最好的。怎么最好的?基本上不大上锈,它的配料最好。它比西周那些配料好。你看那些带有徐字的青铜器,它里边锡的成分略微高一点儿,它就比较致密,不大上镑。

梁:喊,怪不得。

王:徐国青铜器还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种带有兽头的。

梁:哦,对对。

王:淮安那个博物馆有,邳州博物馆有。那个匾,它前头就伸出来有一个兽头。这个造

型,还有这种纹饰。徐国和群舒都是这样的。

梁:淮安博物馆有这个?

王:对,我在淮安博物馆看的好像是高什么庄出土的。

梁:哦那淮安也有徐国青铜器出土。不知道宿迁有吗?

王:你就从那个字上,宿迁,宿迁,就找准了。

梁:哦宿迁应该是“徐迁”。

王:对。

梁:我说呢,我就一直想宿迁为什么叫宿迁。

王:我不知道他们怎么解释的,我在研讨会上就说,是徐氏一部分人南迁,迁到这里来的。

梁:然后有个陪都。

王:对。鹅鸭城那个半城,比如说这是河,这是跟大运河相通的。这边儿就是一个山,这里有个坡,城就建在这儿,后来淹了。再后面儿有个山,东边一个小山头,叫小谷山;后边儿有个山头叫锅山,哪个锅?铁锅的锅。为什么叫锅山呢?说锅山当顶有个石锅,是薛礼征东的时候,在这里,还有马蹄印,我去了好几趟,开头我没找着,后来我找到了,就是跟史料记载的山东冬庄有一个晒米城,南洛北洛,那里有个畐阳城。

梁:我想问一下,我在民间文学资料上看到有跟邱州九女缴传说特别像的。(王:对,很像。)说是畐阳王的女儿犯了错误,后来把她处死了,给她修了九座坟。

王:这个都不对。

梁:这是附会的?

王:都是附会的。

梁:我想呢。

王:那边儿是个徐国小城,畐阳城,有城就有晒米场,那个城叫晒米城。这个半城,史料上没记半城,但是他整个淹埋了,就剩当顶一点儿。它后面儿那个山——城不是叫城郭吗?小谷山,说是上面适合生长五谷,错的,是小郭山。为什么叫小郭山?城郭的东边一个小山头;城后的一个大山头,叫大郭山。我到那儿一看,我用手量了一下,所谓的锅大体有那么大(用手比划了一圈,直径约半米),一溜儿三个,一个完整的,一个毁一点儿的,再一个完全毁了。这一片有那么大(接近房间面积),还要大,很平整的石头,那上面确实有,好像是岩画。再说这个郭山,如果是锅,应该要生火吧?这底下什么都没有怎么热锅呢?光根据那个形状是锅,实际上这里是晒米场,这里是鹅鸭城存米的地方,把米放在那儿晒,晾着,而且很滑溜。

梁王城的“lidng”,大部分的史料上记载的是良好的良,到后来清代县志的记载,就记成姓梁的梁了。是怎么记载的呢?那里有个梁武庙,就是那个姓萧的梁武帝,我猜測是因为这个才把良好的良改成了姓梁的梁。你看我们这个村子,良壁村,是汉代在这儿建良县,有一段时间,还有古城的城门。再说良壁村的壁,中国最古老的村庄,就是“壁”和“坞”。

中国“村”的出现,才在南北朝时候。“壁”就代表“村”,聚落。

梁:壁会不会是专门指那种靠山建的村落呢?

王:不是。我们这个村庄,最早在徐国的时候,也不叫壁,徐国的时候叫“祥陂”,就

是“羊陂”(用石铲在地上刻划了“羊陂”二字),这个“陂”字有多种读音。我们良壁村这

里从来没淹过,是邳州的至高点,土质又好,那时候引水灌溉。这个羊就是“祥”,因为我

们这里是个吉祥的地方,是宜种五谷、盛产粮食的地方。又是一个驻军的堡垒,所以是良壁。

梁:我看书上写的传说鹤鸭城以前是良王的鹅鸭二将屯兵镇守的地方。

王:这个纯粹是野史。一点儿根据都没有,怎么就鹤鸭二将?

梁:所以梁王城和鵝鸭城是不同时间的徐国都城

王:最早的徐城就是我说的十二进院落,徐山。其次是梁王城。

梁:然后是鹤鸭城。

梁父:这三个城相隔都不远?

王:这三个城拉起来也不过二十里路。全部是靠着一溜儿山,全部是靠河的。这个云坛山靠的是祠水,那有一个小湖泊,可能是地震的时候形成的。这个城毁了不说,它的北面儿就是这里。你们下了310路了吗,那个山就在310路旁边。良壁村这里就是它的大后方,种地的地方。它城在那里容易保守,我将才不是画了吗?对吧?你到鹤鸭城那里,也是那样的山,半包围的。前面是湖,再往前是河流。你要到梁王城那里,它是这面是山,北面是水。

过去人选择生存的地方,必须要靠山和河流,依山傍水。所以它西边出土的东西比较多,九女壤,一连好几个,出土的东西都是带“徐”的;但是已经有很多被盗过了,过去那些扒墓成风的时候,都给破坏了。我买东西都是买陶器、石器、骨器,那时候不值钱,青铜器我就没有,买不起呀。所以说谈徐国的问题,必须从郅州开始。它是正中,北边儿有山东一部分,南边儿有淮河。其他的地方没有城址在,就是有也很小,再者也晚了一些。这个徐国后来牵扯到群舒的问题,国与国之间有联姻,所以它的青铜器散布得比较广,尤其南方。它是从这边儿向南赶的,所以落到的东西落到最后。

梁:我看南方特别苏南、浙江,他们好多徐家的都称自己是徐偃王后代,就说徐偃王的后裔逃到南方来。

王:对,是的,这个是对的。

梁:然后还建了很多徐偃王的庙,我在镇江就看到一个当地香火很旺的徐王庙,又叫狗王庙。

王:南边儿姓徐的也比较多,这是一条;然后还有很多姓徐的人都是华桥了,所以南边儿人对于这方面儿很重视,有钱。

梁:这边儿就没有什么徐偃王的庙了。

王:这边儿一直都没有,过去也没有。因为这些人都逃走了,这边儿还哪有?就有一个叫徐楼的还有一个叫徐庄的,但是里边儿姓徐的并不多,也不集中。

【下午,跟随王如坤老师前往云坛山古墓遗址、十二进院落古城遗址、梁王城遗址、鹅鸭城遗址】

【沿土路上行,远观云坛山古墓】

王:原来高出来很大一块儿,远远地望都清亮儿。徐氏文化协会本来想在这儿建一个古徐国观光园的,但是这古城有一半儿已经都埋在运河底下了,南水北调工程把这些古遗址都扒完了,它正好在河床正中,碍事儿。这边儿搁你那儿山东早开发了,山东地方人开发才多,这边儿地方上没有。这边儿挖的,原来都是卖给临沂的。这不瓷土吗?临沂来已经拖了一部分了。后来没叫卖的。

【从云坛山俯瞰十二进院落古城遗址】

王:下面这冲山中间——就是一个小湖泊(指祠水流经山间谷底汇聚而成的小湖泊),是河贯穿当中的。当中是湖泊,河流从湖泊当中穿过去。【往前走】那个就是依徐山(手指向对面)。那个是[龙]头,[这个是]河,那个是东黄石山,[龙]头,又是这样的,二龙戏珠。中间是个湖泊,而且是条河流,河流从这个湖泊穿过去。这条河叫作祠水。祠水的祠就含有这个[祭祀]意思,只不过祠水这个名称晚一点儿。【上山】这些(指沿路土坑)是让生产队挖石头抵的破坏了。

【继续上山,到达云坛山古墓遗址】

这就是墓的底座,还朝下,也就是那棵树再里头。那么大全都是墓。石头、土都是从下面弄上来的,如果不是一个国王,能有那么大经济、人力,不会完成这个。这个墓,没有一个德高望重的王,也没有人会干这个的。他们[量的]那个26米小了,大概是在上头量的,不是整个的。你看这个墓有多大,这个墓的高度,比这个树高。一层一层摞上去,一般得有十层。我小时候见到这个墓,就这个石头露出来的土,五颜六色的,真漂亮。【下山】这个墓扒完了,虽然里面东西有徐,但是没有人研究这个。底下正好达到那来呢?它就从这个山头上的岩石上,往下凿,把人埋进去,一堆堆、一堆堆,堆起来,当地老百姓都叫“土台子”。

当顶儿在清末、民国初期建过一个小土庙。现在站这里能看到那个山头,对面儿那个,那个山头的左边儿,最凹处,就有这样一个社石,他那个社石正好对着这里,社石的摆法就是这样的(用三块石头在地面上模拟结构,三块石头呈“品”字形),里边儿能坐四个人;当顶儿用一个大石头盖着,就这样。(梁:所以他们祭祀的话就是在……)就是在这儿(指顶部大石头的下方),给谁祭祀呢?还是给这个王。老百姓传这个就是韩信瓜屋,说韩信在这里种瓜,在这儿住的。他就不知道这个石头那么大,这个韩信怎么弄的?

《邳州市境内文化遗址及山川分布示意图》

(王如坤 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