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期越为徐地说新证 从浙江有关徐偃王的遗迹谈起
“春秋初年之江浙,殆犹徐土”,这是三十年代郭沫若在他的名著《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首先提 出的,虽然不死猜测之辞,但确有先见之明。 一九八二年三月,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越国古都一绍兴市的 坡塘公社狮子山,发掘了…座春秋时期的墓葬,出土了一批青铜器①,根据铭文,知道这批铜器系徐国制 造。徐器在越地出土,无疑为郭说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
我们在考证这批铜器铭文时曾指出,徐人势力深入浙江境内的事实,在地方志上早有所反映,浙江各 地有许多与徐偃王有关的遗迹②,这些遗迹,正是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个问题。
徐国本是淮水流域的一个大国,史书及铜器铭文上称之为“徐戎”、“徐夷”、“淮夷”、“南淮 点”,其故地在今江苏省泗水一带。作为徐国的典型代表而常被后人称道的徐偃王,是一个颇具神话色彩 的人物,《上子》说他“有觚(筋)而无骨”③,“没深水而得怪鱼,入深山而得怪兽者多列于庭”④,《街子》说他“日可瞻马”⑤,然而徐偃王名垂于后世的原因,却是他“行仁义而丧其国”。《韩非子 · 五数》: “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已也,举兵伐 徐,遂只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今也。”《后汉书》则 以为伐徐乃周穆王所命,《东夷传》: “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 分东方诸侯命徐很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穆王后得骥骤 之乘,污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 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共人. 故致于败。”谓灭徐之楚君为文王,前人已论及其误,此不赘述⑥。
徐偃王被打败后, “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⑦,看来当时徐国开未被灭掉, 只是转移到了与一个电方而已。关于徐偃王的败逃方向,或以为不北走,而是南逃到浙江,韩愈曾为浙江 龙游的徐偃主师撰写过碑文,文中提到:“衢州,故会稽太末也,民多姓徐氏,支县龙邱有偃王遗庙,或 H 偃之逃战,不之彭城而之越城之隅,弃玉几研于会稽之水”⑧,以为徐偎王是逃到会稽也就是绍兴去 的。比有认为是逃到时山的,如《史记·秦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 “徐城在越州则县东南入海三百 里。《夏侯志》云:翁洲上有徐城,传云昔周穆巡狩,诸侯共尊偃王。穆王闻之,令造父御乘强颧之与, 日行千里,自行讨之。我云命楚文王率师伐之,偃王乃于此立城以终。”翁洲即今舟山群品。两说虽也点 只同,却都在浙江境内,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正图为有徐偃王收逃到浙江的传说,所以在浙江地方忠中载有许多与徐偃王有关的遗迹。如嘉兴有徐 低;加;
《至注嘉不二 :“在县西二十里,偃王逃之会稻,王之宗族尝有散在邑者,故后世为扇只记 ” 人有徐偃主章:
《至冠嘉米飞》:“旧传在县西复礼乡,《广舆记》在府城西北。”
第县有企展于它:
《成化四明郡志》:“隐学山在鄞具东钱湖时,旧名栖真,徐偎王隐学于此。 一六在节渊, : 得, 令称腻》:与州访偃于之庐。”
翁洲即今舟山群岛,《太平褒宇记》卷九子六谓越州会稽县有翁洲,引《郡国志》:“徐偃王昔居翁洲。” 舟山又有徐城,见前引《括地志》。
黄岩有徐偃王古城;
《台州府志》: “偃王古城在今太平县西北三十五里,又县南五里有叶、鲍二将军庙,或谓即偃 王将也。”
《舆地纪胜》: “在黄岩县南三+五里大唐岭东,外城周十里,高仅存二尺,厚四尺,内城周五 里。有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崇十四级,城上有乔木可数十围,城东偏有偃王庙。”
龙游有徐偃王祠:
《明 一统志》: “在龙游县西十里徐山下。”
又见前引韩愈文。
上引这些记载虽有传讹之嫌,况且徐偃王被打败,其本人也不大可能逃到浙江,但这些说法毕竟从一 个侧面反映了徐人势力进入浙江的情况。去掉有关徐偃王传说的色彩,不难发现,徐人正是由于受到周人 势力的压迫,其中一部分进入了浙江境内。但他们入据越地的情况,既不同于太伯、仲雍之让位而避吴,
也不同于吴之灭越,他们不是侵略者,而是败逃者。由于上述这些地方志的成书年代偏晚,较早的史书上 又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一般人视这些有关徐偃王遗迹的传说为无稽之谈。现在在绍兴出土了确凿的徐国铜 器,那么,对这些地方志上所记载的材料,我们应当刮目相看了。
十分有意思的是,我们若将上述浙江有关徐偃王事迹的地点连结起来看,不难发现,徐人势力进入浙 江,显然不是从陆路,而是从海上而来。其第一站是舟山群岛,然后,或渡海溯钱塘江而到嘉兴、绍兴、
衢州;或仍循海路到鄞县、台州,路线颜清楚。前曾疑徐人入浙,中有吴地相阻,颇多曲折,现得此解, 疑团顿觉冰释。越人善于航海,史家颇赞之,所谓: “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⑨, 看来也不乏徐人遗风在内。
总之,自西周穆王以降,徐人由于受到周人势力的不断压迫,被逼逐渐南移,大约在西周晚期到春秋 前期,徐人的一部分已进入浙江境内。地方志上记载了浙江各地有许多与徐偃王有关的遗迹,正说明了这 个事实。最近绍兴出土的徐国铜器,更为之提供了新的实证。正由于徐人具有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所 以后来,徐人中的一支诸稽氏逐渐统一了当地的土著民族,建立了越国⑩。越国终于崛起于东海之滨,到 勾践后期已巍然成为东方霸主。
越国建国前的历史,典籍“语焉不详”,许多问题尚有待于去探索,研究这一段历史,颇感史料的不 足。地方志材料虽较晚出,但有其一定的根据,如果将其与史籍记载和出土材料参互验证,这对我们的研 究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笔者不揣谤陋,作抛砖之谈,希望同志们有以教之。
附 记:近读蒙文通先生的遗著《越史丛考》(人民出版社,1983年),在《<史记·越世家>补正》 中,蒙先生对黄岩、舟山有徐偃王遗迹的材料也已注意到,并且他指出:“越州为古之越国,台州为古之 东瓯,知徐当时亦兼有瓯越之地”,蒙先生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又,据《元和姓纂》载:浙江于潜县 (现并入临安县)大姓徐氏,乃“(徐)偃王之后,为杭州望族。”也可作为徐人入浙的佐证。
注 :
① 《绍兴306号战国基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期。
②《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其相关问题》,《文物》1984年第1期。当时限于篇幅,语焉不详。
③《史记·秦本纪集解》引。
④《山海经·南山一经》“援翼之山”条下注引。
⑤《荀子·非相篇》。
⑥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四章。 ⑦《后汉书·东夷传》。
⑧《韩昌黎全集》卷二十七,《黄州徐偃王庙碑》。 ⑨《越绝书·记地传》。
⑩ 详见拙文《越王姓氏新考》,载《中华文史论 丛》1983年第3辑。
(作者工作单位:浙江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