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应试
江浙一带的风俗,婚娶仪式一般在岁末年初举行。这种风俗,是与长期的农业社会特征相吻合的。徐渭自从聘定张氏后,也急于迎娶张氏,便于照顾家中的老母与幼儿,再者张氏颇有几分颜色,这也是徐渭所满意的。于是,嘉靖四十年(1561)正月,徐渭正式从杭州将张氏迎娶到绍兴。徐渭于上年从塔子桥迁居师子街,而酬字堂尚在营建之中,婚礼是在师子街的旧屋举行的。同时,由于徐渭与胡宗宪的关系,这场婚礼举办得颇为隆重。参加婚礼的不少宾客不是冲着徐渭,而是冲着胡宗宪的权势来的。
婚后不久,徐渭又赶往杭州,继续做他的幕僚。这时,朱载训被封为景王,就藩江西德安府。朱载训是明世宗庶四子,其属地连接浙江。作为江浙总督的胡宗宪自然意识到封王与属地的关系,但由于军务在身,不能抽身,于是让徐渭写了《代奉景王启》(《徐渭集》,第443页。),申明无法迎候的原因。
四月,倭寇卷土重来,大掠桃堵、圻头及宁波、温州等处,浙东形势告警。参将戚继光率领义乌兵赶往宁海,击溃进攻新河的倭寇。大股倭寇又进犯台州府城,戚断光又赶到花街堵击,五战五胜,斩杀倭寇三百多人,俘获首领两人。五月初,倭寇两千人从圻头登岸,进犯临海大田岭,戚继光率军堵击。倭寇转移途中,在上峰岭遭到埋伏,残部逃到白水洋朱姓宅中,被围歼,共斩首三百四十四人。五月十三日,胡震击沉倭船十九艘。倭寇残余从悬山登岸,却在大藤岭被歼。十九日,倭寇二千余人乘数十艘船,在宁海长沙登岸结寨,戚继光率兵进剿,倭寇蹈海溺毙者甚多。此次堵击、进剿,共计擒斩倭寇七百十七人,沉倭船十余艘,焚溺倭寇三千余人。与此同时,参将牛天赐在温州擒斩倭寇三百余人。总兵卢镗在宁波沉倭船三艘。史称此次胜利为“宁台温之捷”。沈明臣为此写了《宁台温之捷》一文,记叙和称颂戚继光及义乌兵的英勇。(参见《筹海图编》卷七。)
捷报传来时,徐渭正从家乡赶往杭州。到萧山,遇上正在视师的胡宗宪。两人都非常兴奋,秉烛夜饮。徐渭为此写下一诗:
偏将分驰日几程,高牙犹复事东征。
江云隔岸来迎舸,海雨随风去洗兵。
奏草每从灯下换,捷书又见马前横。
西还即是朝天路,双佩行看拂玉京。
(《胡令公镇浙,海寇远遁者逾年,至是有为风所迫者不得去,已分遣将吏,指授方略往击之,而公犹亲出视师,因以拊循郡邑。旌盖出郭门,诸将告捷者纷至。抵萧山,又至,章疏再三易而复上。是日渭自家驰诣幕中,秉烛燕语,不胜欣庆,赋此奉呈》,《徐渭集》,第225—226页。)
在诗中,徐渭表达了良好的愿望,希望胡宗宪从此走上“朝天路”,仕途一帆风顺。而听到戚继光胜利的消息,徐渭又写下了《凯歌一首赠参将戚公》:
破贼书来鸟共飞,江东谢傅喜生眉。
即招记室横彤管,共泛楼船倒玉卮。
(《徐渭集》,第861页。)
诗歌描绘了胡宗宪听到战况时的喜悦心情。每次打了胜仗,功劳最大的自然是总督胡宗宪,其次是领军的高级将领。至于职衔较低的官员,基本上排不上号。宁台温之捷,功劳都归于戚继光,而以绍兴通判身份出征的吴成器虽有很大战绩,却无人提起。徐渭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心中愤愤不平。这不仅因为吴成器是他的老朋友,而且这又使他感到地位高低而产生的不公道。为此,徐渭写了《赠府吴公诗》。诗前小序说:“而今年台温之捷,公之伐又最高,公既让美不言,而世之公道将遂因以澌没,乃用鸣之以诗,使公知知其事者尚有如渭者在,而渭之所处,则固有难于知者也。”诗云:
幕中曾与众人群,幕外闲听说使君。
破剑壁间鸣怪事,孤城海上倚斜曛。
诙谐并谢长安米,懒散犹供记室文。
把笔欲投还自笑,故山回首隔江云。
(《徐渭集》,第230页。)
序文和诗都有些意思没有说透彻,这说明徐渭在幕府中尽管很得意,但仍有难言之隐。替吴成器抱不平,恰恰表明了自己的某种心境。尤其是诗的后半部分,透露了徐渭想离开幕府却又欲罢不能的复杂心理。
到了夏天,徐渭真的离开了胡宗宪幕府。这倒不是因为他决心要离开,而是因为他的身体状况不允许他继续留下来。当时,胡宗宪幕府文书工作十分繁忙,缺不得徐渭操笔。因而,徐渭回到绍兴的第三天,胡宗宪派人持信请徐渭回幕府。徐渭写了一封回信,这便是《奉答少保公书》之一。信中说:“渭犬马贱生,夙有心疾,近者内外交攻,势益转剧。心自揣量,理不久长,若欲疗之,又非药石所能遽去。每欲入山静养百日,以验其可活与否,辄未遂愿,以命延挨,言之痛心。前日禀辞明公,疾已发作,道远天暑,抵家益增。今者伏奉使书,其人亲见渭蓬跣不支,亲友入视,送迎之礼全废。渭有此阻滞,自信不欺,辄伏枕定思,摩仿尊意之万一,谨以草就谢疏,投附使人赍上,少备采择。须静养稍验,天气入凉,渭即驰诣门下,仍备任使下列,渭不胜欢喜悚惧之至。”(《徐渭集》,第458—459页。)徐谓这封信写得自然而真实,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不少信息。首先,徐渭“夙有心疾”,它是在“内外交攻”的情况下才发作的,而这种心病又不是药物所能医治的。虽然,徐渭没有说明“内外交攻”的具体情形,但他一定处于相当的困惑之中。也许这种“心疾”是他后来发狂的病根。其次,徐渭在幕府中就已感到病情的发作,而经过路途的劳累,情况更为严重。再次,徐渭此次离开幕府,只是为了养病,而无断绝关系之意,他视胡宗宪为恩人,愿效犬马之力。
胡宗宪也对徐渭的病情放心不下,没过几天又派人去探视,希望他能早日回到幕府,并带了他的亲笔信、俸金、考卷、诗序。从胡宗宪所赠之物可以看出,胡宗宪确实很关心徐渭的生活,尤其是托带去考卷,恐怕有让徐渭温习考试之意。徐渭如数收下赠物,写了一封回信,这便是《奉答少保公书》之二。他在信中除了表示了对胡宗宪感激之情外,也表示到了天气凉爽之时,一旦病情好转,即赶往幕府。现将有关病情描述的文字摘录如下:“谨奉召命,缘渭前疾稍增,夜中惊悸自语,心系隐痛之外,加以四肢掌热,气常太息。每因解闷,少少饮酒,即口吻发渴,一饮汤水,辄五六碗吐痰,头作痛,尽一两日乃已。志虑荒塞,兼以健忘,至于发毛,日益凋瘁,形壳如故,精神日离。”(《徐渭集》,第459页。)病得确实不轻,但从尚能回复信件这一点来说,恐怕并不完全像上述描述那样严重。
进入秋天,果真如徐渭所期待的那样,病情渐渐好转。他急忙赶往杭州,一是继续服务于幕府,二是参加这年的秋试。胡宗宪怜惜徐渭的才华,想为徐渭谋得仕途出身。于是,各试官入谒胡府时,胡宗宪都关照说:“徐渭,异才也,诸君校士而得渭者,吾为报之。”(陶望龄:《徐文长传》,《徐渭集》附录,第1341页。)胡宗宪当时权重东南,他关照过的事自然不会有问题。但问题恰恰出在一个细节上。有一位试官入谒胡宗宪时来得较晚,而此人系贡士出身,胡宗宪看不起他,就忘了向他打招呼。考卷拆封之日,录取诸人中竟无徐渭之名,主试官急忙寻找试卷下落,结果在贡士出身的考官处找到,但原卷已被考官写满了批语,讥讽满纸,无法复议。这是徐渭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应试,竟以失败告终。试前,有一位姓周的官员赠诗给徐渭,预言“天池欲化龙”。试后,徐渭在诗中愤愤地写道:“风雷亦何限,终是恼凡鱼。”(《省试周大夫赠篇,罢归赋此》,《徐渭集》,第178页。)表示了对科举的失望。
这年七月,江西山民起义不断,南康典史王允相战死。此事引起明世宗的重视,他下诏严议诸臣失事之罪,并“命浙直总督胡宗宪兼节制江西,发兵应援”(《明世宗实录》卷四九九,嘉靖四十年七月己亥条。)。这意味着胡宗宪的兵权比以前更大。九月十七日,胡宗宪被晋加少保之衔。徐渭自然也感受到皇上对胡宗宪的重视,于是在九月二十六日胡宗宪生日时,写了一首诗表示祝贺:
幸从群彦集芳辰,申甫生周别有神。
以德既堪三寿颂,将身却奉万年人。
剑光激座催歌急,海色流杯送酒频。
更取一卮飞作雨,江南无地不阳春。
(《寿胡令公》,《徐渭集》,第816页。)
诗题原注:“时督抚浙直江福。”这说明徐渭意识到皇上此举的重要性。作为幕僚,自然希望主子前途无量,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诗中“申甫”是指周代名臣申伯和仲山甫,他们辅助周王,使周渡过难关,达到国家中兴。徐渭以此典故来颂扬胡宗宪辅助大明之功,并且预言胡宗宪将因功绩而留名千古。
与此同时,戚继光升任都指挥使,胡松升任江西巡抚。徐渭与胡松关系密切,胡松上任之时,徐渭写了一首送行诗:
南国甘棠付召公,新衔兼掌一方戎。
手握兵符分阃外,身披儒服坐军中。
楼船自映行边水,甲马偏嘶战后风。
寄语探丸谁氏子,请缨曾上汉廷封。
(《奉送布政使胡公督抚江西》,《徐渭集》,第816页。)
十月,福建、广东地区的山寇流贼自福建邵武转掠江西铅山、贵溪等处,胡宗宪果断命令戚继光从浙江引兵支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火速奔赴江西,在上坊镇大败山寇,余寇仓皇逃往福建建宁。十一月中旬,胡宗宪亲自率领数千将兵从杭州出发,征讨江西、福建山寇。徐渭因身体尚未完全康复,没有随军远征,而是滞留杭州。
十二月二十二日,徐渭收到总督府文书,催促他赴幕。虽然岁近年关,但军令如山,徐渭随即于十二月二十五日从杭州启程。
第二次入闽
徐渭沿富春江而上,日夜兼程,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正月初二到达兰溪。船只行进途中,徐渭在与返回的公差船员交谈和叫问中,得知胡宗宪准备于初三日从江西广信返回老家安徽绩溪。徐渭马上弃船改走陆路,打算在途中迎候胡宗宪。
从兰溪通往安徽的山路,山高险峻,坡陡路小,加上冬天雾气很重,人马疲顿。徐渭走了八天,才走出休宁数里,便病倒了,只好派遣仆役将胡宗宪让他起草的谢启送呈胡宗宪。而他自己只得住在齐云山下的旅店里养病。徐渭病得不轻,“身热骨痛,重以旧患脑风,不可复支”(《奉答少保公书》之五,《徐渭集》,第460页。)。上一年夏天患“心疾”,是由“内外交攻”引起,此次“脑风”再次发作,恐怕与心情关系极大。徐渭启程之时已近岁末,由于赶路,春节是在途中度过的,肯定没有多少排场和气氛。而这又是由徐渭的身份所决定的,寄人篱下,身不由己。徐渭是个很有个性也非常注重个性自由的人,尽管胡宗宪十分器重他,但他的行为仍然是不自由的。徐渭在给胡宗宪的信中不可能表露这种情绪,而他在这段时间所写的诗中却有不少流露。如《两宿齐云下,憩逆旅,夜大雪,因复登眺》写道:“更向松间寻旧侣,要于雪后倚高楼。”“归路欲迷何处寻?野梅花落绕溪流。”(《徐渭集》,第232页。)都透露了对自然山水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在《雪中登齐云岩遥忆王仲房》中,徐渭写道:
雪下齐云风转斜,山形俱作白莲花。
安道新来自剡水,千峰那认子猷家。
(《徐渭集》,第861页。)
王仲房即王寅,是安徽歙县人,早于徐渭进入胡宗宪幕府。此时,王寅正跟随着胡宗宪,而徐渭却在王寅的家乡。诗中三、四两句涉及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任诞》载,东晋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今绍兴),大雪之夜,忽然想起在剡溪的戴安道,连夜乘小船前去拜访。第二天清晨到了戴家门口,却不入门而返。有人不明白,王子猷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08页。)这个典故反映了文人的自由精神状态。徐渭在诗中反其意而用之,自比为戴安道,将王仲房比作王子猷。意为我从绍兴赶来,却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之中认不出你的家在何方,追寻的也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
徐渭在休宁度过了元宵之夜。元宵节是个喜庆的日子,各地都要举行一些活动。绍兴地处富庶的东南沿海,闹元宵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而此时,徐渭却因病滞留在休宁途中,无法目睹家乡的盛景,于是他写了一首诗表达当时的心情:
陌上双双结袂频,翩如飞燕蹴轻尘。
一年乐事花流水,几夜他乡月照人。
驿路酒家留去马,溪桥梅色弄新春。
相随惟有孤龙剑,会向囊中笑客贫。
(《元夕休宁道中遥忆乡里》,《徐渭集》,第235—236页。)
前四句表达了对家乡的回忆,后四句写眼前的状况。“溪桥梅色弄新春”已显露春天的景象,而作者却是贫病交加,孤独寂寞。
正当徐渭心情寂寥、抑郁之际,却传来胡宗宪取得西江大捷后在广信龙虎山祝圣寿的消息。这一天,徐渭冒雪从休宁赶往歙县。天气十分寒冷,徐渭差点冻僵在驴背上。而这个消息使他心情兴奋不已,于是他写下了《西江篇》一诗。诗的后四句写道:
冲泥踏雪凭遥岫,拂曙垂鞭到夕曛。
却羡从行青幕士,高崖应勒纪游文。
(《徐渭集》,第225页。)
明世宗登极后不久,即信奉道教,后来对道教的斋醮活动和炼丹术发展到痴迷的程度。他先是宠信道士邵元节,授予邵元节礼部尚书之职。邵元节死后,他又听信道士陶仲文,甚至国家事务都依靠扶乩来决定。他给陶仲文封的官衔是少师兼少傅、少保,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恭诚伯。明代一身而兼少师、少傅、少保之职,仅有陶仲文一人。江西龙虎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邵元节即从龙虎山发迹。胡宗宪在取得西江大捷后,即上龙虎山为皇上祝寿,其动机当然是迎合皇上的喜好,讨其欢心,这与前几年的献白鹿、献白龟灵芝异曲同工。因此,这次的活动举办得很隆重。徐渭听到后,十分动心,羡慕随行的幕僚,可以勒石纪游了。
到了歙县,徐渭想起县学时的同学方阜民。方阜民的父亲方廷玺是安徽歙县人,做山阴知县时,录取徐渭为诸生,对徐渭有恩德,徐渭也与方家保持着联系。徐渭回想起二十多年的科举历程,不免悲伤起来,于是写下了《至歙寄方阜民公子》一诗:
弱冠曾从泮水行,今来已是老门生。
不知旧种祠前木,几叶参云拂太清。
(《徐渭集》,第344页。)
东晋桓温率兵北伐关中,经过金城,看到当年做琅邪太守时种的柳树已长成十围大,不胜感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世说新语校笺》,第64页。)叹息时光易逝,老之将至。徐渭此时状况更为凄凉,年已过不惑,却功名无成,仍然是“老门生”。恰在此时,徐渭得到消息,胡宗宪已挥师奔赴福建建宁,取消了回安徽的计划。于是,徐渭从歙县起程回绍兴,于正月底到达家乡。
徐渭经过一路的困顿,心情不免抑郁,但回到家中,生活却是安逸的。酬字堂正在修建之中,将来的居所眼看着即将竣工,搬迁之事指日可待。母亲虽然年迈,但依然健在。儿子徐枚此时也成长为十八岁的小伙子,多少可以帮助料理家中事务。继妻张氏颇有几分颜色,亦颇合徐渭之意。此时,徐渭的同里友人张天复经考核,由江西参政降级调任云南副使。张天复与徐渭自幼在一起,关系相当密切,自嘉靖二十六年(1547)考中进士后,一直在外做官,几年前任湖广提学副使,因政绩突出升迁江西参政。这次考核,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张天复被降级使用,于是徐渭写了一首《送张大夫之滇》诗为张天复送行,其中四句说:
碧鸡来入赋,白马去提兵。
想见南夷定,相如拥汉旌。
(《徐渭集》,第181页。)
碧鸡即碧鸡山,在今云南昆明市西南,此处借指云南。汉武帝任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地区,西南诸少数民族请为内臣。徐渭希望张天复此行取得像司马相如一样的成功,青史留名。与此同时,徐渭还写了两首诗为张天复送行,诗题为《拟送巡滇者两首》,但没有寄出。诗题原注:“先君后先两抚贼,叙劳仅得夔州府同知,不有名宦可祠耶?志可收耶?”(《徐渭集》,第290—291页。)为自己的父亲有功而位不符鸣不平,诗中云:“两番并属先人抚,一字曾无太史收。”直接表明自己的父亲功高而未在史册上留名的遗恨。也许这两首诗过多地流露出自己的不平之鸣,怕引起张天复的不快情绪,因而没有寄给张天复。
徐渭在家乡度过了两个多月的闲逸生活,等到春夏之际,胡宗宪从福建返回杭州时,他又从绍兴赶往杭州。五月二十五日是胡宗宪的继母张太夫人七十寿辰,徐渭写了一篇寿文《奉寿少保公母夫人序》。在寿文中,徐渭引用《诗经》之句“天锡公纯嘏”(《毛诗正义·鲁颂·宫》,《十三经注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17页。),将胡宗宪平定倭寇之功等同于春秋时鲁僖公招抚江淮之民,并且称颂胡宗宪:“丈夫虎视而龙跃,其功烈垂千万年,其望震天下,其威之所及,远在扶桑日出之外,位之所致,兼上卿保傅之崇,其为天子之所知遇,则出尚方之所有,倚毗慰劳之言,日驰而月至。”(《徐渭集》,第942页。)
恰在此时,朝廷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明世宗是个喜怒无常、多疑善变之人,严嵩虽然二十多年来一直揣摩他的想法,奉承他的旨意,但他并未完全信任严嵩。加上严嵩此时已是八十三岁高龄,行动不便,思维迟钝,受诏所拟之文也往往失旨,尤其是明世宗所居的万寿宫于上年十一月失火,严嵩建议移居南城离宫,明世宗不同意。而徐阶提出在原址重建的计划,得到了明世宗的赞同。徐阶亲自督工,四个月就建成新的宫殿。徐阶是严嵩的副手,与严嵩政见不合,但表面上一直顺从严嵩。他抓住了这次机会,指使御史邹应龙弹劾严嵩、严世蕃。这年五月,明世宗下诏,让严嵩退休,回老家江西养老,严世蕃远戍雷州。从此,徐阶成为首辅,主持朝政。
初秋,苏州昆山戏曲家梁辰鱼来到杭州。他此前创作的《纱记》已闻名曲坛,由于家道中落,他此次来杭的目的是想进入胡宗宪幕府,然而没有成功。具体原因不详。徐渭和沈明臣接待了他,他们一起游西湖,谈文论艺,日子过得倒也快活。在梁辰鱼回昆山之际,徐渭写了一首《送梁君还昆山》,其中云:“送子返吴城,怜予亦远行。”(《徐渭集》,第176页。)不久,徐渭就随幕入闽了。
原来,自胡宗宪回杭州后,福建的倭患又趋严重。数支倭寇分别从浙江温州和广东南澳会集诸路寇贼,大举向福建发起了凶猛的进攻,“自温州来者,合福宁、连江诸倭攻陷寿宁、政和、宁德。自广东南澳来者,合福清、长乐诸倭攻陷玄钟所,延及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戚继光传》,《明史》卷二一二,第5611页。),福建形势岌岌可危。福建巡抚游震得在几次交战失利的情况下,向胡宗宪请求派兵增援。七月,胡宗宪迅即命令戚继光、戴冲霄和王如龙三位将领率领七千精兵火速驰往。他自己随后前往视师。
徐渭与茅坤、沈明臣等人一起,随胡宗宪入闽。船行至严州,胡宗宪让船停下过夜,并宴请随行人员。徐渭写了一首《从少保公视师福建,抵严,宴眺北高峰,同茅大夫、沈嘉则》诗:
晋公雅望复英姿,坐领楼船远视师。
夜半自平淮蔡日,秋深同上华山时。
军营列岸江全绕,骑火穿林席屡移。
却说陪游宾从美,不妨帐底有风吹。
(《徐渭集》,第225页。)
颔联下原注:“昌黎侍裴晋公征淮、蔡,偕游华题名。”昌黎即指唐代诗人韩愈,裴晋公即指晋国公裴度。韩愈随从裴度平定淮、蔡等藩镇势力,功成之日游华山,勒石题名,成为佳话。徐渭将胡宗宪比作裴度,而自比为韩愈。这一方面说明徐渭自视甚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此次视师志在必得。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茅坤于此时将离开幕府。他离去之前,赠诗徐渭。徐渭写了回诗:
汉将移军细柳营,每从高会听鸣筝。
惟应落帽当筵醉,那取从军载笔行。
彩停风维晓岸,断鸿随雨入秋冥。
江堤芳草霜中尽,明日将谁寄别情。
(《严江茅大夫见赠,赋答为别》,《徐渭集》,第817页。)
首联以汉文帝时周亚夫驻军细柳营,军纪严明指喻胡宗宪移师严州,而以“鸣筝”赞誉茅坤发表议论的精辟见解。颔联“落帽”即“龙山落帽”,原指晋桓温的参军孟嘉参加重阳节在龙山举行的宴会,大风吹落他的帽子。桓温让孙盛作文嘲讽他。孟嘉从容应对,文辞优美,四座惊叹。徐渭的意思是说,在群贤毕至的宴会上,应一醉方休,不该老想着军中文书之事。从中也透露了徐渭对幕僚生活的厌倦。
茅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湖州归安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曾任广西兵备佥事、大名兵备副使。与唐顺之均为当时散文大家,他主持编选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流传至今。他早于徐渭入胡宗宪幕府。胡宗宪招揽徐渭后,心中得意,常以徐渭文章示人。一次大会宾客,文士毕至,胡宗宪又隐去徐渭的名字,拿出文章问茅坤:“能识是为谁笔乎?”茅坤未读半篇,就说:“此非吾荆川必不能。”(陶望龄:《徐文长传》,《徐渭集》附录,第1339页。)荆川即唐顺之。此事反映出唐、茅、徐三人在文学上相近的趣味和追求,也表明茅坤在未识徐渭之前即为其文才所折服。
随后,徐渭跟从胡宗宪抵达龙游。胡宗宪生性豪爽,为人大方,又在翠光岩宴请随从。徐渭写了一首七言排律《奉侍少保公宴集龙游之翠光岩》,题下原注:“命与沈嘉则同赋,时方有闽之役。”可见此为奉命之作。徐渭在诗中极力称颂胡宗宪,其中写道:“闲中国计筹能悉,醉后兵符发更详。宝马嘶群行杂锦,红旗悬的射穿杨。”“建溪露布风雷急,淝水兵威草木扬。却与从行诸幕士,维舟九曲泛清觞。”(《徐渭集》,第322页。)前者备赞胡宗宪筹谋战略文武全才,后者称誉胡宗宪指挥战争从容不迫。在龙游期间,徐渭还去拜谒过贞女徐莲姑祠墓。睹物思情,徐渭想起归安严氏的事迹已被湮没,因而写下《予过龙游,拜贞女徐莲姑祠墓,因感湖严氏女迹久湮,次壁韵》一诗。其中两句云:“独立荒坟悲往昔,却惭良友负幽冥。”(《徐渭集》,第236页。)对严氏女表达了愧疚之情。
不久,胡宗宪一行到达衢州。烂柯山是衢州著名的人文景点,徐渭在游览烂柯山后,写下了四首七绝诗《宴游烂柯山》。其中第一首写道:“接得羽书知贼破,烂柯山下正围棋。”(《徐渭集》,第343页。)戚继光自七月率兵增援福建,于八月八日在宁德取得横屿大捷,斩获倭寇四百二十八首级,擒获九十余名,倭寇无一逃脱者。“知贼破”即指此事。第三首直接称赞戚继光和他所率领的义乌兵:“帐下共推擒虎将,江南只数义乌兵。”第四首转而称颂胡宗宪:“帷巾谈笑静风尘,只用先锋一两人。万里封侯金印大,千场博戏采新。”尤其是最后两句,徐渭希望胡宗宪凭战功能获得封侯。这作为良好祝愿写入诗中,未尝不可,如果确是徐渭的真实想法,那就未免天真了。而从徐渭的为人处世来看,属于后一种可能性更大。徐渭确实是文章高手,但在政治上却显得天真与幼稚,这在他此后的人生历程中时有表现。
在衢州期间,沈明臣与徐渭可能讨论过文人的出路,这不免引起徐渭淡淡的愁绪。他写了一首《答嘉则》:
才子能文幕府收,将携箧剑副行舟。
碧幢近映江光暮,彤管遥分树色秋。
万里烟波双伴影,几群凫雁一沧洲。
回看天际冥冥处,搔首西风动客愁。
(《徐渭集》,第817页。)
在徐渭看来,所谓的“才子”,只有能写文章,才会被幕府接收,成为幕客。这一句是否与此前梁辰鱼想入幕而未被接收有关系,不得而知。但成为幕客后,也只是携带书箧宝剑作为随从而已。才子的处境令人感到悲哀。尽管如此,徐渭还是更看重与沈明臣结伴而行的友情。
过了衢州,就进入江西境内。在玉山,徐渭去凭吊孙烈妇。孙烈妇是士人家的媳妇,没有儿子。丈夫孙氏又蓄了一妾,已怀孕。恰遇山贼袁三来犯,孙烈妇想保全妾身,就替小妾随贼众而去。她估计小妾已逃离,才破口骂贼众,贼众刳其五腑而死。徐渭被孙烈妇的事迹所感动,写下了一首七律《行经玉山吊孙烈妇》(《徐渭集》,第816—817页。),其中“镜中玉靥迎刀碎,头上金钿照胆寒”两句,写出了贼人的残忍和烈妇的悲壮。
徐渭和沈明臣与当地士人方某、许某有过交往。进入福建之前,方某、许某设宴为徐、沈两人饯行。席间分韵作诗,徐渭写下了两首诗。(《将与嘉则入闽,方许二君饯别,分以五韵》,《徐渭集》,第205页;《将入闽,方许二君饯别分韵》,《徐渭集》,第342页。)刚进入福建,徐渭与沈明臣骑马行武夷山道上。沈明臣骑马技术较差,曾从马背上堕下来。徐渭为此写了一首诗嘲讽他。诗写得明白易懂,轻快简洁,现摘录如下:
沈郎多病瘦腰支,跨马登山怯路歧。
马上如何忽不见,见时惟有一身泥。
(《武夷道中嘲嘉则堕马》,《徐渭集》,第351页。)
接着,徐渭随胡宗宪泛舟九曲。此时,他思念起王寅来,写下了《泛舟九曲怀王君仲房》一诗。诗题原注:“时余方入武夷,仲房别余水,赠以篇。”水,是浙江兰溪的别名。王寅原来也随胡宗宪入闽,但行至兰溪,却折回安徽老家去了。王寅对功名利禄看得较轻,在个性上也不像徐渭那样张扬,此次中途折回老家,或许也是其淡泊人生的一种表现。因而,徐渭在诗中写道:“飞骖历峰顶,宛见黄山罗。三十六峰里,若个是君窝?”看来王寅是个喜欢放情山水的人。在同一首诗中,徐渭还写道:“缅兹九曲流,十载两经过。幔亭不待客,垂虹断天河。”(《徐渭集》,第67页。)徐渭自嘉靖三十四年(1555)去顺昌拜访妻兄潘涛,到此年实际时间为七年,诗中“十载”为约数。而后两句则有时过境迁,人是物非的感叹。
徐渭第一次游武夷山时,除了洒情山水外,对道教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创作了《武夷道士示予魏王子骞蜕首见紫气》、《泊舟武夷之五曲,谒紫阳精舍,憩大隐屏,复过仙人掌,抵其颠天游观》(《徐渭集》,第65页、第217页。)。从诗题看,徐渭不仅对道士的演示有兴趣,而且还拜谒道教精舍。第二次到武夷,徐渭依然对道教着迷,对其中两个道士有着浓厚的兴趣。《重游武夷》诗题原注:“渭前游武夷,有‘青山似与后来期’之句。山中两道者居壁颠,削壁数十丈,悬梯而上。”注中列举的诗句出自《泊舟武夷之五曲》。徐渭此次感兴趣的是道士的居住方式,他在诗中写道:
昔年曾此问迷津,十载重过岁月新。
碧树深宫还系马,青山断岸欲迎人。
岩梯挂壁真无路,涧水浮花别有春。
定拟他年分半室,不知若个是芳邻?
(《徐渭集》,第219页。)
面对秀丽的山水风光,徐渭也产生了出世之想,也想今后到此居住。徐渭对两个道士的居住状态似乎情有独钟,他的另一首诗《幕府游武夷九曲,令拟诗》原注:“时两道者悬居削壁下迎幕府。”(《徐渭集》,第802页。)先后两首诗都提及同样的两个道士,而诗中又有“定拟他年分半室”之句,看来徐渭并非信口开河,而是心有所想,赋之于诗。
在福建,有人送了一只白鹇给胡宗宪供餐用。胡宗宪知道徐渭喜欢养白鹇,便将白鹇装在丹笼里,赠送给徐渭。为答谢胡宗宪的馈赠,徐渭写了一首五律诗,这便是《白鹇》:
片雪簇寒衣,玄丝绣一围。
都缘惜文采,长得侍光辉。
提赐朱笼窄,羁栖碧汉违。
短檐侧目处,天际看鸿飞。
(《徐渭集》,第179页。)
诗中自喻之意十分明显。白鹇本应在天空翱翔,只因长得色彩夺目,被人养在狭窄的鸟笼里,在屋檐下羡慕鸿雁在高空飞翔。徐渭以白鹇喻自己的处境,希望自己也能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地生活。用这样的诗句答谢胡宗宪,自然是要求离开幕府。徐渭正式入幕已五年,虽然胡宗宪给他提供了优裕的待遇,但他仍然不习惯这种身不由己的生活。
九月中旬,戚继光在福清大破倭寇,俘斩一千一百余级,取得平海卫大捷。九月十七日,胡宗宪因功晋升少保。胡宗宪心情无比畅快,犒赏三军。九月二十六日又恰值胡宗宪五十岁生日,他在军中举行宴会,大会宾客,热闹非凡。作为贺礼,徐渭写了一篇《少保公五十寿篇》。在这篇寿文中,徐渭写道:
我少保令公,提一旅起仓猝,取名酋数十辈于虎穴中,还三吴若浙闽数千里地于将去之际,又自东以南,诸番夷胁息不敢西望,其勋业颇有类于汾阳。而公始自御史按浙,至于今受命加秩,以成茂功,又与晋公以御史中丞视师淮、蔡,其后加侍郎平章招讨,遂用以平定蔡人者宛相似。(《徐渭集》,第955页。)
“汾阳”是指唐代汾阳王郭子仪,“晋公”是指唐代晋国公裴度。他们两人都是平定藩镇之乱的功臣,因而分别获得上述封号。郭子仪出身于武将,裴度起家于文官。徐渭将胡宗宪与他们做比较,意在说明胡宗宪是文武兼备之才。文章不无吹捧之意。
然而,此时朝廷的政治正在发生着变化。在徐阶的授意下,南京给事中陆凤仪上疏弹劾胡宗宪欺横贪淫十大罪状。与胡宗宪前两次被劾的情况完全不同,此次弹劾奏疏很快被下到吏部,并责成巡按御史勘报。同时,明世宗也迅速作出反应,不仅罢免胡宗宪的一切职务,而且命令锦衣卫遣人将胡宗宪械系至京发问。
十一月七日,从福建视师回到杭州不久的胡宗宪被押往北京。这样,总督府被解散,徐渭回到了家乡。
值得一提的是,正当总督府行将解散之时,继妻张氏于十一月四日替徐渭生下一子。徐渭给他取名为“枳”,小名“杜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