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南北奔波
编纂县志
徐渭是一个十分注重情义的人。他在吴景长家里度过除夕夜后,即于万历元年(1573)正月初一到张天复家拜谒。对于一个刚出狱的人来说,这种拜谒不可能带去什么贵重的礼物,而纯粹是注重情义的表现。徐渭视张天复为大恩人,所以会有急于拜谒的举动。
徐渭另一位恩人诸大绶于正月十三日病逝于北京。上一年夏天,明穆宗去世,诸大绶冒酷暑为皇帝的丧仪而奔波,终于染病而身亡,死时年仅五十一岁。消息传来,徐渭悲痛万分,为此写下了《哀诸尚书辞》一文。在文中,徐渭详细叙述了诸大绶替他解除李春芳的刁难以及营救他出狱的经过,并在文末说:“破罟倘遂,握手悲歌。先我而往,伤如之何。”(《徐渭集》,第663—664页。)真情实感,催人泪下。
诸暨人郦琥是钱的弟子,以监生任绩溪县丞。他于上一年赴任前,曾到狱中探视徐渭。绩溪是胡宗宪的故乡,胡宗宪死后也安葬在那里。徐渭视胡宗宪为生命历程中的大恩人。胡宗宪死后不久,徐渭就因杀妻入狱,未能到胡宗宪的坟头拜祭过。徐渭很想去谒祭胡宗宪墓,以了却一桩心愿。于是,徐渭给郦琥写了《寄郦绩溪仲玉,乃钱氏门人》一诗,其中写道:
司马功高旧主人,君真父母匪邦邻。
坟头松今何似?匣里弓刀暗却尘。
由来壮士悲罗雀,我亦因之感死。
今来已是十余春,金钱银钱不一缗。
我复何辞公不嗔,会须上冢拊愁云。
一哭裂却石麒麟,下来与君谈苦辛。
(《徐渭集》,第153页。)
徐渭表示没有去谒祭的歉疚,并设想了祭拜时痛哭的情形。但此时的徐渭还无法离开绍兴,他仅仅是被保释出狱,而不是无罪释放,人身还不自由。
清明前,徐渭与学生马国图一起寓居在宛委山龙瑞宫东面若耶溪上的樵舍,专心注释郭璞的《葬书》。郭璞是东晋人,他所著的《葬书》是阐述择地下葬之书,是风水方面的著作。徐渭在清明节这天注释完毕,写下了《著郭子序》(《徐渭集》,第555—556页。)一文。当天晚上,吴承甫、胡应斗带着鲜笋、新茶来访,大家点灯夜坐,谈兴很高,一直到二更时分才去休息。第二天,四人一起去游阳明洞天,又步行到广孝寺,登上看竹楼,然后下山到平水溪桥梨花树下的酒家痛饮,徐渭喝得大醉。徐渭游兴很浓,心情也很不错,为此写下了《寓香炉峰下,注郭子竟,清明夕二客携笋茗来,拟登》、《次日游云门,买醉溪桥店梨花树下,云门有大树,相传树自盘古》两首诗。前一首写道:
闲来注罢景纯经,客舍樵舍烟雾生。
流水细分床畔响,群峰尖与笔端迎。
春城笋茗来双客,夜火清明坐二更。
却喜香炉峰霭尽,明朝不用雨中登。
( 《徐渭集》,第252页。)
“景纯”是郭璞的字,“景纯经”指郭璞所著的《葬书》。徐渭完成《葬书》注释之时,又恰逢清明时节,友人来访,心情极为愉快。于是,大家商量于次日登山观景。后一首诗即描写了游览的经过:
一上高楼便下来,梨花白雪酒家开。
只缘看竹忍饥过,翻自掷钱买醉回。
近来青山销白鸟,开天碧树泗苍苔。
昨宵诗句今成谶,霁色香炉顶上台。
四月五日,徐枚的丈人叶云渠设宴招待徐渭。这次招待很隆重,叶云渠烧煮了肥鸭,并用犀牛角的大酒杯备酒款待徐渭。十年前,徐渭在北京与叶云渠相遇,两人曾畅饮至醉。也就在那次酒席上,两人定下了儿女之亲。此后十年,徐渭遭遇种种不幸,两人不曾会面。而徐枚的成亲,却又在徐渭入狱期间,两位亲家更没有尽兴饮酒之时。这次设宴,叶云渠也许有为徐渭压惊之意。席间,叶云渠拿出一幅绫,请徐渭仿写四家体,称为“犀鸭帖”。徐渭为此于四月初五日写下了《书犀鸭帖》(《徐渭集》,第1095页。)一文,叙述此事的前后经过。
九月十三日是胡朝臣六十岁的生日。徐渭与几位朋友认为,送鸡、羊、酒等普通物品不足以表达情义,于是,大家凑了一些钱,购买了一幅名家画的寿山福海图,适合挂在胡朝臣的堂壁上。几位朋友认为,应该在画上题几句话,才能完全表达朋友的情义。徐渭为此写了一篇《画赋》。在赋中,徐渭写道:“绝履于权门兮,宁桎梏以蒙尘,逾一纪而食无鱼兮,曾不改乎故步。”(《徐渭集》,第46页。)赞扬胡朝臣不依附权贵,刚直不阿的品行。
吴成器自嘉靖三十九年(1560)从绍兴通判离任后,即回到故乡安徽休宁。他听到徐渭出狱的消息,便托人带给徐渭几封徽墨。徐渭收到徽墨,内心很感动,随即写了一首《寄吴通府以墨见寄》诗,托人带给吴成器。诗题下原注:“名成器,休宁人。时予初出系。吴剿倭功多,在处有碑。”(《徐渭集》,第283页。)再次肯定吴成器平倭之功。
冬季,张天复患病,且病情较重。远在北京的张元忭只好请假回家,侍候在父亲的身边。冬天下第一场雪时,张元忭在寿芝楼宴请徐渭。雪中赏景,又有藕片、甘蔗等拼盘助酒,徐渭自是开怀畅饮,沉醉而归。他在诗中写道:
江城小馆共飞梅,笑值高楼向夕开。
百鸟投林天未暗,万山戴雪月将来。
盘堆藕蔗供我饮,字绾龙蛇待律猜。
明日两舟乘兴至,宜兴令尹煮茶陪。
(《子荩太史之归也,侍庆有余间,值雪初下,乃邀我六逸觞于寿芝楼中,余醉而抽赋》,《徐渭集》,第775页。)
出狱的第一年,徐渭在各种交游中度过,他生活较为平稳。闲暇之余,徐渭专心钻研了书法理论,尤其对《书法钩玄》和《字学新书》用力甚勤,他写成《玄抄类摘序》一文,集中表现了他的书法见解。文章不长,且较通俗,现摘录如下:
书法亡久矣,所传《书法钩玄》及《字学新书》,摘抄犹足系之也。然文多拙缺散乱,字多讹,读之茫然,欲假以系犹亡也,余故为分其类,去其不要者,而稍注其拙、正其讹,苦无考解者,则阙之矣。大约书始执笔,执则运,故次运笔。运则书,书有法也,例则法之条也,法则例之概也,故次书法例,又次书法。书法例书法,功之始也,书功则例与法之终也,故又次书功。功而不已,始臻其旨矣,故又次书致。书思,致之极也,故又次书思。书候,思之余也,故又次书候。而书丹法微矣,附焉。书至此可昧其原乎,故又次书原。书至此然后可以评人也,故又次书评。而孙氏《书谱》大约兼之,故终以谱。
自执笔至书功,手也;自书致至书丹法,心也;书原目也;书评口也。心为上,手次之,目口末矣。余玩古人书旨,云有自蛇斗、若舞剑器、若担夫争道而得者,初不甚解,及观雷大简云:“听江声而书法进。”然后知向所云蛇斗等,非点画字形,乃是运笔,知此则孤蓬自振,惊沙坐飞,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可一以贯之而无疑矣。惟壁拆路,屋漏痕,折钗股,印印泥,锥画沙,乃是点画形象,然非妙于手运,亦无从臻此。以此知书心手尽之矣。(《徐渭集》,第535页。)
在这篇文章中,徐渭将书法创作分为执笔、运笔、书法例、书法、书功、书致、书思、书候、书丹法、书原、书评等十一个过程。他认为,从执笔到书功是用手操作的部分,而从书致到书丹法要得益于心领神会,书原是用眼睛多看作品,书评是以言语评论作品。在这四者当中,“心为上,手次之,目口末矣”。只有得之于心,创作时才能随心所欲。如果加上用笔之法,则可以达到完全自由发挥的境界,从而创作出书法极品来。
万历二年(1574)二月初,陈鹄、胡朝臣倡议越中士绅建立祠堂,用以纪念季本在学术和品德上的建树。郁言积极响应,撤走自己旁舍的四楹,搬到禹迹寺西林,在季本原来著书处建祠。在众人的努力下,过了半个月,祠堂建成,被命名为景贤祠。张元忭因官任翰林,被推举撰写祠堂碑文。张元忭让徐渭代写。徐渭替张元忭写成《季先生祠堂碑》一文。文中着重称誉季本“卓然以继绝学觉来者为己任”和“其所志不在荣进”(《徐渭集》,第616—617页。)。季本是王阳明的学生,对王学继承和发扬贡献巨大,影响广泛。这年是季本去世十二周年,建立祠堂既是对他的纪念,也是一件文化盛事。不少士绅和文人都写了文章,追叙季本在绍兴讲学二十三年的事迹。这些文章被汇集成册,名为《景贤祠集》,徐渭分别代张天复和某人撰写了《景贤祠集序》(《徐渭集》,第550—551页。)。徐渭对季本祠堂建造之事极为重视,除了上述代笔之作,他还写了《景贤祠上梁文》和《先师彭山先生小传》两文。前文颂扬季本“立德立言而垂世”(《徐渭集》,第672页。),后文着重介绍季本的学术成就:“为言数百余万,悉破故出新,卒归于自得。”(《徐渭集》,第628—629页。)同时,徐渭还为景贤祠大门和正堂撰写了两副对联。前者云:“今朝社友停云处,向日诸生立雪门。”(《季彭山先生祠》,《徐渭集》,第1152页。)后者道:“六籍儒宋,千古杏坛传一叶;百年师表,数椽茅屋寄双林。”(《景贤祠堂上》,《徐渭集》,第1166页。)都充分肯定了季本讲学的功绩。
徐渭与张元忭接触频繁。张元忭的不少应景之作,均由徐渭代笔。比如暮春时节,张元忭听到京城传来一个消息:翰林院中白燕长出双乳。辅臣以为是祥瑞,就进献两宫,因而得到赏赐。徐渭替张元忭写了《万历二年翰林院中白燕双乳,辅臣以进献两宫,并赏殊瑞,闻而赋之》(《徐渭集》,第307页。)一诗。更为重要的是,徐渭用六个月的时间,协助张元忭编纂了《会稽县志》。
事情要从上一年冬天张元忭请假回家说起。当时新任知县杨维新刚到任,而原知县杨节离任时尚没有完成《会稽县志》的编纂。《绍兴府志》和《山阴县志》都是由张天复编纂而成,张元忭身为翰林,由他来担任《会稽县志》的主编是最为合适的。于是,杨维新就出面约请张元忭主编《会稽县志》。张元忭答应了这个请求,并让徐渭担任具体的编写工作。徐渭在前主编马尧相未定稿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最终编成《会稽县志》。《会稽县志》的所有序文和各志的总论,完全出于徐渭的手笔。
《会稽县志》分为四大类十六个子目。第一为地理类,包括沿革、分野、形胜、山川、风俗、物产六个子目;第二为治书类,包括设官、作邑两个子目;第三为户书类,包括徭赋、户口、水利、灾异四个子目;第四为礼书类,包括官师、选举、祠祀、古迹四个子目。徐渭在代杨节撰写的《会稽志序》中说:“邑之贵志,非特为令者取旧政之可师与贤才之可表,于以佐化理于一二而遂已也;盖将察风俗之美恶,稽物产之沃瘠,验户口稼稽之登耗,约徭赋之重轻与山川水旱之所由,以出利而入弊,时调剂而张弛之;殆举百里之大,聚方册中目注心营而坐致其理,不烦下堂而得之。此邑之所以贵志者,贵纲举而目不能逃也。”(《徐渭集》,第1087—1088页。)从上述文字来看,徐渭对修志的要求,不在于偏重记载旧政和贤才,而在于着重揭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他在所撰的序文和总论中,大胆地指出社会存在的各类问题,并提出一些兴利除弊的见解。
徐渭在《形胜论》中具体地分析了会稽所处的地理位置,驳斥“称佳山水以为胜”的观点,而强调以军事形势上的险要为形胜。其目的在提示后人注意吸收抗倭战争的经验,“无事则耕食而凿饮,有事则荷戈带甲以壁于四郊”(《徐渭集》,第496页。)。而在《风俗论》中,徐渭阐述了当时绍兴的城市工商业已相当发达,富户的消费日趋华靡的现实,同时指出社会还存在少数“堕民”的现状。(参见《徐渭集》,第497—498页。)
徐渭在《徭赋论》中写道:“余闻诸长老云,徭赋之法,盖莫善于今之一条鞭矣,第虑其不终耳。”(《徐渭集》,第501页。)“一条鞭”即指一条鞭法,发源于抗倭战争时期的东南各省加派,张居正执政后,决定在全国实行。它将徭役改为雇用徭役的经费,附加在地亩田赋中征收,以征收所得雇人应役。这是对当时田赋和徭役的重大改革,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徐渭认为,这是最好的征税办法。同时,他又担忧这一办法不得善终。历史的事实恰恰证明了徐渭的担忧。在张居正死后不久,一条鞭法也被废除。而在《户口论》中,徐渭指出当时人口登记仅占实有人数三分之一。按土地与人口平均分配,每人约有土地两亩左右。但事实却是土地集中在数千家富人手中,“不沾寸土者,尚十余万人也”(《徐渭集》,第501—502页。)。于是,他强调应该重视养民政策。
总的说来,《会稽县志》既能反映现实情况,又可作为施政的参考,是一部具有特色的志书。其中也反映出徐渭关注现实社会的政治思想。
徐渭花了六个月时间才编完《会稽县志》。此书编成后,又花了四个月时间才刻印完毕。真正出书时间是万历三年(1575)的三月份。
在徐渭编纂《会稽县志》期间,张家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张天复因病于八月三十日去世,享年六十二岁。张天复病重时,亲家赵锦已从贵州巡抚调任南京右佥都御史。他听到张天复病重的消息,迅速从南京赶往绍兴探视。张天复去世后,赵锦又请徐渭代笔写了《张太仆墓志铭》一文。张家于十一月十二日举行祭奠活动,徐渭写下了《祭张太仆文》。在文中,徐渭写道:
公之活我也,其务合群喙而为之鸣,若齐桓将存江、黄、温、弦之小国,而屡盟鲁、宋、陈、蔡于春秋也。其同心戮力而不贰,其长公尧夫,既遗人以麦矣,而文正乐之,不问其倾舟也。其拳拳于斯事之未了,而竟先以往,意其心若放翁志宋土之复,己不得见而冀闻于家祭之告,一念与一息而俱留也。夫以公德于某者若此,即使公在,某且不知所以自处,而公今殁矣,将何以为酬也!嗟乎!此某虽不言,而寸心之恒,终千古以悠悠也。(《徐渭集》,第664页。)
这段文字充满感情色彩,也极显徐渭恩怨分明的个性。首先,徐渭把张天复联合众人救他性命之事,比喻成春秋时期齐桓公与鲁、宋、陈、蔡等大国联盟,保全江、黄、温、弦等小国一样,尽心尽力。其次,徐渭将张天复、张元忭父子同心协力救助他,比喻成北宋范仲淹、范莼仁父子合力救护受灾百姓一样,不及个人的安危。再次,徐渭此时只是被保释,而没有被无罪释放。张天复至死仍在念叨此事。徐渭将张天复救人之心,比喻成南宋陆游念念不忘收复故土之志。
从十一月二十二日起,徐渭在学生王图、吴系、马策陪同下,骑驴前往诸暨五泄游玩。第一天住在谢家桥。从第二天起,天下起了雨,驴驮着东西,在山路上走得很慢,傍晚才到达枫桥,住在骆汝诚家里。这天恰遇骆汝诚三十岁生日,徐渭写了一首诗(《止枫桥骆汝诚楼,值生辰却赠》,《徐渭集》,第734页。)送给他。第三天,骆汝诚的哥哥骆怀远赶来看望徐渭,又在枫桥留住了一天。第四天,徐渭被邀到骆怀远家饮酒,晚上才入住化城寺。化城寺是一座古寺,坐落在深山丛林中,徐渭说它是“门深当水尽,路曲入松移”(《化城寺》,《徐渭集》,第212页。),山清水秀,曲径通幽。第五天,陈心学听说徐渭来到诸暨,赶到化城寺邀请。第六天,徐渭只好又跟陈心学到他家去喝酒。
一直到第七天中午,天气才放晴,徐渭一行开始往五泄进发。在路上又住了两个晚上,第九天才抵达五泄寺。去观看瀑布时,山间浓雾一时飘来,迷迷,能见度极低。忽然,天又放晴,徐渭才如愿地观看到了瀑布的壮观,并乘兴为五泄寺石鼓题词:“银河坠流,观者忘休。深林无人,杳不可留。”(《刻五泄寺石鼓》,《徐渭集》,第1054页。)徐渭完全被五泄的景观迷住了,一口气写了五首有关五泄的诗,其中一首写道:“银球缟带簇花琼,百片冰帘织不成。莫倚长风乱飘洒,旱时一滴一珠倾。”(《五泄五首》其二,《徐渭集》,第378页。)这天夜里,天下起了雪。而到了第二天,天又放晴了。徐渭意犹未尽,又于早晨登上七十二峰,一直赤着脚攀到西潭。只因潭水大涨,才原路返回。
第十一天上午,徐渭登上对面的山峰观赏四泄的景色。山中忽晴忽雪、忽雨忽雾的景象,使徐渭产生极大的兴趣。他为此写了四首诗,其中第三首写道:
忽然浓雾黑衔山,不觉高空扫镜寒。
自是龙潭当脚底,归云归雨等闲间。
(《雨雾霁雪复四首》,《徐渭集》,第379页。)
徐渭这次五泄之行,走走停停,顺道访友盘桓,先后花了十三天时间,走了三百里陆路和一百里水路。(参见《游五泄记》,《徐渭集》,第598—599页。)一路上有学生陪同,又有友人接待,整个行程充满了欢乐。这是徐渭被保释后第一次长时间出游,其心情极其畅快,徐渭留下了二十首诗作。
漫游江浙
万历三年(1575)正月初一,天上正飘着雪花。徐渭没有外出访友,而是酌酒赏雪。这天,徐渭写了三首诗,诗题《乙亥元日雪,酌梅花馆三首》(《徐渭集》,第195—196页。),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和生活状况。诗题下自注:“有扁二,曰柿叶堂,曰葡萄深处,并梅花馆,各赋一首。”这说明徐渭当时居住的地方叫梅花馆。而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庭院中有几株梅花。“柿叶堂”和“葡萄深处”是梅花馆的二间房子。前者屋畔有一株柿树,后者房旁有一架葡萄藤。第一首诗写道:“衰年无礼数,正好枕丘糟。”前年正月初一,徐渭刚从监狱被保释出来,急于去拜谒大恩人张天复。去年正月初一,徐渭也去张家拜谒。今年,张天复已作古,徐渭也感到年纪已大,没有必要注重礼数,去给晚辈拜年了。第二首写道:“待予新买屋,自种两三株。”从诗句来看,徐渭现在居住的房子是租赁的,所以他想今后有条件的时候购买房子。徐渭入狱前拥有颇具规模的酬字堂房产。这套房产,在徐渭入狱后不久,即被典卖了。因而,徐渭出狱后只得租赁人家的房子。梅花馆与酬字堂相比,规模小多了。
正月初八这天,柳文的第四子柳从江西都昌扶棺回绍兴。柳文是“越中十子”之一,比徐渭大七岁,少年时即负文名,而经历却与徐渭十分相似,在科场上搏击了三十多年,也没有考中举人,最后以贡生为江苏高邮训导,三年后升迁为江西婺源教谕,于去年再升为都昌知县。他于闰十二月初六日到任,三天后就病死在任所。徐渭听说柳文的棺材已运回,立刻赶往柳家哭棺。五天后,徐渭接受柳的请求,写下了《都昌柳公墓志》。在这篇墓志铭中,徐渭写道:
渭于公为中年交,然谊颇不浅,故相期者亦深。处时,日夜握手语,及出时,时寄书来,书中语未可一一为人道也。(《徐渭集》,第1038页。)
物以聚类,人以群分。相同的经历,不同的结局,睹物思人,徐渭十分悲伤。
四月二十四日,又逢老师马晋七十岁生日,徐渭前往拜谒,并写了一首贺寿诗《寿马先生七十》:“流朱拂茜杂轻霞,庭畔重县讲日纱。一竹青青支国杖,数榴洒洒动江花。社筵推长今三席,州郡分春已万家。自笑传经老徐孺,犹将诗说注虫虾。”(《徐渭集》,第271页。)盛赞马晋退休后仍设帐讲学,注疏经典。十年前,徐渭与十六位朋友会聚马晋家,徐渭为马晋写了寿文。十年后,徐渭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曲折,仍不忘师恩,为老师祝寿,其真挚之情可见一斑。
五月,山阴知县徐贞明升迁工科给事中。徐贞明在徐渭免于死罪问题上起过关键性的作用,徐渭一直铭记在心。万历元年(1573),徐渭被保释出狱不久,即写了一首《寿徐山阴》赠给徐贞明。徐渭在诗中写道:“豫让知能感,侯生老却虔。自惭徒白首,何以报青天?”(《徐渭集》,第313页。)诗中连用两个典故,即春秋战国之际晋国人豫让感激智伯的知遇之恩,替智伯报亡国之仇;战国时魏国人侯嬴七十岁被赵国信陵君迎为上客,他在赵国被围困时,替信陵君出点子,解救了赵国之围。徐渭表示很想学习这两位志士的品格,只是自己年过半百,无从报答徐贞明的知遇之恩。此次,徐贞明有机会升迁,徐渭很兴奋,写了一首《送徐山阴公》赠给他,诗称:“三千里外知明主,二百年来有此公。”(《徐渭集》,第795页。)称颂徐贞明是山阴两百年来最能理解皇帝旨意的、最有政绩的知县。
《会稽县志》刻成之后,在张元忭的努力和疏通下,地方政府批准将徐渭无罪释放。从此,徐渭成为真正自由的人,其心情的激动表露在言行之中。中秋节前一天的中午,徐渭与几位朋友在学生王海木的太和堂饮酒。其中潘绍越年纪轻轻,却留着长须。在座的吴宽写了《咎须文》一文,对长须进行了描绘,以此取乐。王海木立刻拿出纸墨,请求徐渭用小楷书写此文。徐渭兴致浓厚,书写了全文,并在序中声称:“刻意小楷,非醉笔也。”(《徐渭集》,第1142页。)表明创作时的状态。晚上,徐渭去向张元忭告别。张元忭留徐渭一起喝酒畅谈,徐渭写下了《十四日饮张子荩太史宅,留别》:
斗酒那能话不延,此行无事不堪怜。
弓藏夜夜思弯日,剑出时时忆掘年。
老泪高梧双欲坠,孤心缺月两难圆。
明朝总使清光满,其奈扁舟隔海天。
(《徐渭集》,第805页。)
诗题下自注:“久系初出,明日游天目诸山。”这说明徐渭被无罪释放是前不久的事,而此时他正准备去游天目山。这首诗值得玩味。前半部分情绪激昂,徐渭表明自己是藏弓,是宝剑,怀有壮志,希望能够有所作为。后半部分则是情绪悲凉。眼前的现实是,纵然徐渭有报国之志,无奈一是年华逝去,步入老年,二是生员资格已被剥夺,终身无望于仕途。这正是徐渭身处的情景,一种无奈的情景。
中秋节那天,徐渭在朋友韩达夫和学生吴系、马策的陪同下,发舟前往天目山。开船之前,大家情绪高涨,徐渭随口吟出:“出郭月正上,迷波云稍黄。”吴系接着道:“井梧初剪叶,天桂忽飘香。”于是,你一句我一句,吟成了一首联句《中秋发越溪,将游天目,同韩达夫、门人吴系、马策联句》(《徐渭集》,第830页。)。
船到杭州,徐渭一行人住了下来。徐渭自年轻时起,多次到杭州,有时住一段时间,有时住几天,交往的友人很多,时常泛舟西湖。此时旧地重游,昔日故旧大多星散。徐渭想起了李岣嵝山人,急忙赶往灵隐寺拜访。李岣嵝是道教信徒,也是一位诗人,与徐渭谈了半天鬼神之事,一直到月亮升得很高,两人才告别。(《访李岣嵝山人于灵隐寺》,《徐渭集》,第289页。)
何洪听说徐渭在杭州,便去请徐渭饮酒。席间,何洪向徐渭叙述了身世。何家原籍安徽歙县,从何洪父亲起定居杭州。嘉靖四十三年(1564)冬天,何洪次子何炅得重病,余姚叟徐永为求纯阳子吕洞宾得诗,其中云:“三春柳外莺声好。”以“三春”寓“六日人”,何炅六日后死去。何洪从此信奉纯阳子,在西湖南面的长春山为纯阳子建长春祠。(参见《长春祠记》,《徐渭集》,第605—606页。)何洪请徐渭写一篇文章,徐渭便写成了《长春祠记》。徐渭似乎对这篇文章很重视,晚年写《畸谱》时还提及:“寓杭,为何老作《春祠碑》”(《徐渭集》,第1330页。)。这恐怕与徐渭在文中表述的观点有关系。一方面,徐渭说“予始闻谓神仙方厌世,而复索居于人,初不甚信”,即神仙要求人间供奉,与道教的宗旨不符合。另一方面,徐渭认为“予观何君信人也,予虽不信兹事,岂宜疑何君哉”,徐渭相信何洪的为人,也就不能怀疑何洪所口述之事。正是由于这种矛盾,徐渭在评述神仙之事时,往往闪烁其词。也许这正是徐渭看重这篇文章的原因所在。
当天晚上,徐渭就住在长春祠里。半夜里,朱君叫醒徐渭,一起去赏月。两人一起登上山顶,月色皎洁,迷迷茫茫中,钱塘江也在山峰之间露出一角。徐渭为此写了一诗:
长春明月夜阑干,起视当眉尺五间。
千里林光俱浸水,一杯江气亦浮山。
似闻隔岫吹长笛,欲唤真官语大还。
忽忆广寒清冷甚,有人孤佩响珊珊。
(《宿长春祠,夜半朱君扣榻,呼起视月,山缺处露钱塘仅一勺,而夜气之》,《徐渭集》,第240—241页。)
接着,徐渭乘船来到富阳。陆邵武邀请徐渭到家中,热情款待。陆邵武取出家谱,请徐渭写一篇序文。徐渭翻阅之中,发现陆邵武是汉代陆贾和宋代陆秀夫的后裔,便欣然写下了《陆氏谱序》(《徐渭集》,第538页。)一文。晚上,徐渭喝酒喝得很开心,渐渐地就醉倒了,于是就住在陆家。
天目山坐落在今浙江临安市内,分为东天目和西天目。在明代,临安属杭州府管辖。徐渭一行人先上东天目,住宿在寺庙中,宝珠和尚以芋头招待大家。吃过芋头,众人登上最高峰,俯视钱塘江,犹如一条白带横亘在地上。徐渭在诗中写道:“天目高高八百寻,夜来一榻抱千岑。长萝片月何妨挂?削石寒潭几处深。”(《登东天目,宿宝珠上人房,却赠上人》,《徐渭集》,第240页。)描绘天目山的高峻和群峰环抱。下山时,徐渭又去第四亭观看瀑布,并写下了《至东天目之第四亭观瀑布》一诗:
渴后遥观瀑布飞,游人烟火绕青藜。
赤龙一揽华池水,不觉莲抽十丈泥。
(《徐渭集》,第854页。)
徐渭于上年十一月游五泄,五泄的瀑布对他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他创作了多首诗,用以描写五泄的瀑布。从这首诗来看,东天目的瀑布比五泄的瀑布要逊色许多。
游罢东天目,再上西天目。西天目以古木参天著称,而且珍奇树种较多。徐渭写了《天目山三首》,其中有两首描写了古杉:“赫铁青铜凌紫烟,能为人语向人间。二千年事说不尽,夜夜青溪劳往还。”“断壁孤杉四十围,不关雨雪阴霏霏。柯南一国痴蝼蚁,长怪曾无白日飞。”(《徐渭集》,第354页。)描绘了大树的气势。
从天目山回到绍兴不久,徐渭就去了南京。按徐渭晚年的说法,这次去南京,“纵观诸名胜”(《畸谱》,《徐渭集》,第1330页。)。其实,徐渭去南京是为了谋求生活出路,“纵观诸名胜”只是没有找到合适职位后的随便游玩而已。徐渭选择去南京,是有所考虑的,首先,他有一些熟人在南京,如南京刑部尚书赵锦、兵部职方郎中郑肖龙以及画家刘雪湖等都是熟识人,或许在谋求职位上会有所帮助;其次,南京是六朝古都,又是明朝的陪都,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给文人的谋生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然而事实上,徐渭在南京的半年多时间里并没有找到谋生的途径。
徐渭到达南京后,就去钟山拜谒了明孝陵。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徐渭在诗中写道:
二百年来一老生,白头落魄到西京。
疲驴狭路愁官长,破帽青衫拜孝陵。
亭长一杯终马上,桥山万岁始龙迎。
当时事业难身遇,凭仗中官说与听。
(《恭谒孝陵正韵》,《徐渭集》,第241页。)
这首诗明白如话,苍凉委婉,寄怀古之思,又有身世之感,尤其是“疲驴”、“破帽”两句刻画出穷傲之士不愿与权贵相对的形象,最为传神。最后两句写出他听守陵太监叙说朱元璋的故事,流露出向往之心和生不逢时的遗憾。徐渭对此次拜谒,感触极深。除了写成这首诗外,还创作了画作《谒陵图轴》。这幅画现藏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里。
徐渭还去明孝陵旁边的灵谷寺看壁画。灵谷寺的石阶很有特色,脚踩在上面会发出声响,徐渭称之为“琵琶阶”。灵谷寺的流水清澈见底,徐渭称之为“功德水”。他在诗中写道:“庑壁苍绘纷,阶响坊乐奏。”(《灵谷寺》,《徐渭集》,第94页。)几天后,徐渭又与三位朋友去燕子矶观音阁游玩。燕子矶观音阁坐落在长江边,南倚小山,北面长江,水光交错,海鸟飞拂,烟雾迷,景色诱人。徐渭在诗中写道:“朱碧得水鲜,凫雁拂波光。烟雾不见海,神去万里长。”(《燕子矶观音阁》,《徐渭集》,第95页。)
徐渭在南京,与画家刘雪湖、璩仲玉、盛行之、盛交甫接触频繁。刘雪湖以善画梅花闻名,而徐渭画梅花也很有特色,他在《刘雪湖梅花大幅》中写道:“我与刘君相见初,较量长短捋髭须。圈花少让元章笔,发干元章不若吾。”(《徐渭集》,第165页。)徐渭以自己画的梅花比之刘雪湖,比之元代王冕,认为各有千秋,不差上下。徐渭接着写道:“我客金陵访画梅,画梅莫妙盛行之。刘君放逸不可羁,一刘一盛无雄雌。”认为南京画梅画得最好的两个人是刘雪湖和盛行之。徐渭不仅欣赏盛行之,而且还与盛行之有诗歌酬唱。一次,徐渭与一批朋友在朝天宫道院饮酒。席间,盛行之写了一首诗赠给徐渭,徐渭随即回赠了答诗,其中两句写道:“柿叶学书才不短,杏花插鬓意何长。”(《答赠盛君,时饮朝天宫道院》,《徐渭集》,第241页。)称誉盛行之富有书法才华。
除夕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为营造过年的气氛,往往是家家灯笼高挂,户户团团圆圆。徐渭却为生计问题,孤身一人留在南京,度过了自出狱以来最为无味的除夕之夜。他在《除夜之作,兼答盛交甫、璩仲玉赠篇》中写道:
野田黄雀羁,脱网任翻飞。
安得当今夕,言栖必故枝。
夜深自换,厨静鼠随嗤。
特取佳篇诵,青丝了一提。
(《徐渭集》,第728—729页。)
这首诗充满着一股悲凉之气。黄雀挣脱网络后,还能任意飞翔,尤其是时值除夕,还能栖息在故枝上。徐渭却为生计滞留他乡,冷冷清清地过年。唯一得到安慰的是,朋友盛交甫、璩仲玉有诗篇相赠,可以吟诵诗作打发时光。
时序进入万历四年(1576),徐渭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他对外部环境极为敏感。正月初七夜里下起了大雪,到初八日已积雪一尺多深。徐渭在初八日早晨起床后,看到大雪满地,不免若有所思,写下了《谷日大雪口号二首》(《徐渭集》,第146—147页。)。民间以初八日为谷日。在第一首中写道:“横街十丈滑如油,短驴难踏转生愁。江边总有梅花发,诗客应无一个游。”他想象此时正是江边梅花开放之时,只因路滑,无法前往观赏。接着,徐渭又想到道观中的朋友杨道士,于是在第二首中写道:“此时观中杨道人,三四黄冠拥火盆。东边殿阁高无数,笑指瑶池白玉京。”
徐渭与璩仲玉来往最为频繁。正月十六日,徐渭与璩仲玉、王新甫上街赏灯,在大中桥的西楼饮酒畅谈。元宵观灯,是闲适之事;上楼饮酒,是快活之事。然而,这一切反映在徐渭的诗中,却显示出一种凄冷:
树枝画月千条弦,十五不圆十六圆。
挂向酒楼檐外边,南市好灯值底钱?
大中桥上游人坐,不饮空教今夜过。
红脂在口香在楼,那能一只到垆头?
青衫白马无聊甚,望断黄重小钿。
(《十六夜踏灯,与璩仲玉、王新甫饮于大中桥之西楼》,《徐渭集》,第132页。)
二十七日,徐渭的棉被被人偷走,他被冻了一夜。第二天南京国子监有一位太学生在鸡鸣寺设诗酒之会,徐渭因冰雪封路不能前往,便又到璩仲玉的住处,继续翻阅昨天没有读完的“后七子”的作品。他为此写下了引起后人关注的《廿八日雪》一诗:
生平见雪颠不歇,今来见雪愁欲绝。
昨朝被失一池绵,连夜足拳三尺铁。
杨柳未叶花已飞,造化弄水成冰丝。
此物何人不快意,其奈无貂作客儿。
太学一生索我句,飞书置酒鸡鸣处。
天寒地滑鞭者愁,宁知得去不得去。
不如着屐向西头,过桥转柱一高楼。
华亭有人住其上,我却十日九见投。
昨见帙中大可诧,古人绝交宁不罢。
谢榛既与为友朋,何事诗中显相骂?
乃知朱毂华裾子,鱼肉布衣无顾忌。
即令此辈忤谢榛,谢榛敢骂此辈未?
回思世事发指冠,令我不酒亦不寒。
须臾念歇无些事,日出冰消雪亦残。
(《徐渭集》,第143—144页。)
这首诗引人注目的是后半部分对“后七子”的态度。所谓“后七子”,是指谢榛、李攀龙、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七人结成的文学团体,他们继承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复古模拟的文学主张,认为写古文要学先秦两汉,写诗要学汉魏盛唐,追求古雅的文风诗风。“后七子”初结盟时,实以谢榛为首,关于诗歌的主张,也主要出自谢榛。只是后来,其余六人都中了进士,先后都做了官,而谢榛依然是一介布衣。李攀龙在论诗方面与谢榛有不同见解,就与谢榛绝交,自为七子之首,并写诗辱骂谢榛。李攀龙在《寄谢茂春》诗中写道:“老去长裾满泪痕,秋风又曳向何门?可知十载龙阳恨,不道前鱼亦主恩。”(《沧溟集》卷一三。)意谓龙阳君虽如“前鱼”之见弃,仍当怀旧恩而感激。李攀龙以魏王自居,以男宠龙阳君比喻谢榛。态度非常恶劣。李攀龙卒于隆庆四年(1570),王世贞成为盟主。王世贞偏袒李攀龙的言行,把谢榛开除出七子之列,在《艺苑言》卷七中说:“谢茂秦年来益老悖,尝寄示拟李杜长歌,丑俗稚钝,一字不通,而自为序,高自称许……此等语何不以溺自照!”也把谢榛骂得很厉害。从表面上看,李攀龙、王世贞与谢榛的冲突源于文学见解的不同,其实质却在于他们在政治上地位日高,看不起始终是一介布衣的谢榛。他们敢于如此毫无顾忌地辱骂谢榛,就在于他们凭仗着地位和权势。
不知道徐渭前一天在璩仲玉家中所看到骂谢榛的诗是哪一首,是谁写的,但这首诗对人格的侮辱是相当严重的,所以徐渭愤怒地指斥写诗的人是“朱毂华裾子”,他们的行为是“鱼肉布衣无顾忌”。徐渭所指的“朱毂华裾子”自然包括李攀龙和王世贞。李攀龙已于几年前去世,王世贞此时在诗坛势力最盛,徐渭敢如此指斥李攀龙、王世贞等人,是相当有胆量的。
徐渭与“后七子”在反对严嵩的问题上态度是一致的。“后七子”坚决反对严嵩,并在严嵩执政时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严嵩倒台后,在徐阶的引荐下,他们才纷纷复出或升迁。徐渭的朋友沈明臣也是王世贞文学圈子中的人物,名列“四十子”。沈被昭雪和恢复官职后,沈襄曾请王世贞作墓志铭,吴时来撰墓表,徐渭写传,这也是建立在他们曾经共同反对严嵩的基础之上的。只是此次看到李攀龙、王世贞的诗作后,徐渭爆发出巨大的愤怒。其实,此事与徐渭毫无瓜葛,但他对“朱毂华裾子”欺凌布衣的不平之事具有特殊的敏感,他自己一生也不断地经历着这样的冲突,所以才会对一件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情显出如此激动。徐渭看到的并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封建社会中极其突出和普遍的官僚阶层与平民之间不平等的问题。
徐渭在南京的半年多时间里,并没有寻找到固定的职业,除了结交朋友、游玩名胜,只是靠绘画和写字来维持生计。正当徐渭生活窘困时,远在宣府的吴兑向徐渭发出邀请,催他迅速北上充当幕府。于是,徐渭于四月份北上宣府。
作幕宣府
五月,徐渭到达北京。自从嘉靖四十三年(1564)徐渭从北京回绍兴后,不久发生了自杀、杀妻、入狱等一系列变故,整整十二年没有再去北京。尤其是在拯救徐渭出狱事件上,北京的许多朋友都费了不少精力。徐渭趁此路过之机,在北京逗留了一段时间,去走访昔日的恩人。这正是徐渭注重情义的表现。
在北京,徐渭结识了名将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从此,李如松成为徐渭的忘年交。李成梁祖上本是朝鲜人,从高祖起迁居辽东,世袭武职。李成梁以战功屡次升迁,直至辽东总兵。隆庆四年(1570)之后,宣大地区烽火渐熄,而戚继光镇守的蓟州,北骑也很少来犯。兵锋所及,集中在辽东。李成梁英勇好武,训练族人及家丁为子弟兵,常常冒死出战,所向无敌,震赫一时。李如松是李成梁的长子,在兄弟中最为勇猛,战功也最显著。李如松酷爱书画,也喜欢诗文,而徐渭又爱谈军旅之事和用兵方略,因而两人一见如故。徐渭听完李如松对辽东战况的叙述,写了《赠辽东李长君都司》一诗:
公子相过日正西,自言昨日破胡归。
宝刀雪暗桃花血,铁铠风轻柳叶衣。
百口近来余几个,一家长自出重围。
禅关夏色炎如此,听罢凄霜杂霰飞。
(《徐渭集》,第243页。)
“都司”是备御都司的简称,隶属于总兵之下。当时李成梁是辽东总兵,李如松为部将。徐渭诗着重表现了李氏家族在保国安民方面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随着交往的不断加深,李如松向徐渭讲述了战争中的细节及自己的家世,徐渭也应李如松的约请,为李如松画了一幅作品,并根据李如松的叙述写成了《写竹赠李长公歌》一诗:
山人写竹略形似,只取叶底潇潇意,
譬如影里看丛梢,那得分明成个字?
公子远从辽东来,宝刀向人拔不开,
昨朝大战平虏堡,血冷辘轳连鞘埋。
平虏之战非常敌,御史几为胡马及,
有如大酋之首不落公子刀,带胄诸君便是去秋阮游击。
不死虏手死汉法,败者合死胜合优,
公子何事常忧愁?
一言未了一叹息,双袖那禁双泪流。
却言阿翁经百战,箭镞刀锋密如霰,
幸余兄弟两三人,眼见家丁百无半。
往往弯弓上马鞍,但有生去无生还,
只今金玉光腰带,终是铜瓶坠井干。
兼之阿翁不敢说,曾经千里空胡穴,
武人谁是百足虫,世事全凭三寸笔。
山人听罢公子言,一虱攻腰手漫扪,
欲答一言无可答,只写寒梢卷赠君。
(《徐渭集》,第134页。)
平虏堡战役发生在上一年,李成梁率兵浴血奋战,场面十分惨烈,最终取得胜利,但也损失了不少兵力。按明代的军法,不以胜败论战功,而以兵力损失论处罚。李成梁差点因此事遭论处,幸亏张居正力争,李成梁才得到宽宥。这就是李如松“一言未了一叹息”的原因所在。同时,明代的政治体制,对军事将领的防范与钳制最严。同级的文官,地位与权力远在武将之上,他们给朝廷的奏报,往往决定着武将的命运。所以徐渭发出“世事全凭三寸笔”的感叹。如此现实的表现手法,在历代五七言边塞战争诗中并不多见。这也是这首诗值得关注之处。
李如松藏有宋元画册,请徐渭到家中喝酒,并请徐渭给画册题诗、写序。徐渭在《李伯子画册序》中说:“李长君尝畜画两本,本数十幅,山水人物羽毛果卉靡不收,其为品则画家所称精神与逸靡不具。盖皆两宋与胜国时国手所为,而君自辽入京师,所交游益广,每幅必属一时能名诗者书之,而予亦滥其中,至是复以序属余。”(《徐渭集》,第539页。)李如松请徐渭题诗、写序,是看重他的诗名、文名和画名,而徐渭喜欢与李如松交往,是因为李如松待人诚恳、儒雅好学。所以,两人的交往极为随意轻松。徐渭打算游西山,向李如松借马,他在信中说:“明日拟往西山,敢借十二蹄,不拘长耳短耳。将军厩内恐无此物也。一笑。”(《致李长公》之四,《徐渭集》,第1120页。)行文幽默而随意。
六月底,徐渭从北京出发,经过居庸关,抵达吴兑所在的宣府。
吴兑是徐渭的同学。嘉靖三十四年(1555),他们在绍兴一起整治过兵痞。此后二十二年,两人社会地位却相差很大。徐渭屡次乡试不中,入胡宗宪幕府充当记室,又因杀妻入狱,至今仍然是一介布衣,并且生活没有着落。而吴兑则仕途一帆风顺。他于嘉靖三十八年在顺天中举人,次年会试中进士,授兵部主事,由兵部郎中转湖广参议,升蓟州兵备副使。因受首辅高拱的提拔,他于隆庆五年(1571)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成为边防重臣。万历二年(1574),由于得到新任首辅张居正的重用,他又加兵部右侍郎衔,官阶二品,显赫一时。
吴兑深知徐渭的才华,对徐渭的遭遇也十分同情,于是力邀徐渭到宣府作幕僚,替他出谋划策,起草文书。对徐渭来说,此次入幕,在仕途出路上已无非分之想,只是想借此机会积聚些钱财,以备晚年养老之需。同时,边塞的风光颇具吸引力,因而徐渭爽快地答应了这一邀请。
明王朝推翻元朝统治后,蒙古族在长城以北广大地区分散为许多部落,恢复了军事化的游牧生活,他们一直没有放弃对明王朝的军事袭击和物资掠夺。明王朝自立国之日起,就不曾摆脱蒙古铁骑的威胁。尤其是明成祖迁都北京后,首都就在前线,北部边防更显得无比重要。从洪武到万历,明人于近两百年中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来修筑长城,就是为了防止蒙古骑兵的南下。同时,明王朝又沿长城设立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太原、固原九镇,用作军事上的抵御。其中辽东、蓟州为京城右翼,宣府、大同为京城左翼,地位特别重要。嘉靖中期特设蓟辽、宣大总督各一名,按惯例,任此两地总督者兼兵部侍郎衔,内调则任兵部尚书,可见朝廷对此四镇的重视。
明朝初期,军事力量强盛,对蒙古族作战,基本上占有优势,但是到明中期,各种弊端已显现,军事也已积弱难返,尽管费尽全力,也仍不能保障边境的安全。嘉靖以后,以俺答为首的蒙古部落活动于宣大地区,土蛮所率各部则主要活动于蓟辽地区,时刻威胁到京城的安全。俺答各部尤为骁勇强悍,明军几乎无力抵御,京城周围时有险情。直到隆庆时期,高拱、张居正主政,竭力整顿边防,调谭纶为蓟辽总督、戚继光为三屯营总理,又调王崇古为宣大总督。这些边将都是经过抗倭战争洗礼的名将,对边防情况作了调查研究,并且提出改革的建议,从而改变了北方边防的态势,由被动转为主动。
在宣化、大同防线上,自隆庆四年(1570)王崇古任总督,抓住有利时机,改变边防政策,结束了三十年的长期战争。这年冬天,把汉那吉归降明军。把汉那吉是俺答的孙子,自幼丧父,由祖母养大。他聘定的未婚妻三娘子,被祖父夺娶。三娘子是把汉那吉的表妹,俺答的外孙女,不过在蒙古族古老的婚俗中,这不涉及乱伦的问题,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把汉那吉忍受不了祖父的夺妻行为,愤然跑到大同巡抚方逢时那里。在高拱、张居正的支持下,王崇古、方逢时收留了把汉那吉,并提供了优厚的生活待遇。当俺答率领十万大军威迫宣府、大同,索要把汉那吉时,把汉那吉身着绯袍金带出来会见使者。俺答知道明人对待把汉那吉的态度后,深为感动,发誓归顺朝廷,并把怂恿他称帝作乱的汉人赵全等绑送给王崇古。于是明王朝封俺答为顺义王,给他的子孙分授阶位不等的官衔,并开马市通商。从此,自北京以西直到甘肃、宁夏,出现了和平局面,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明朝末年。
徐渭到达宣府时,已是万历四年(1576)的夏末,这时俺答封贡已经六年,边塞呈现一片和平景象。徐渭在前往宣府的途中,观看沿途的边防形势和军事情况,心情十分舒畅,写下了《上谷歌九首》:
一
少年曾负请缨雄,转眼青袍万事空。
今日独余霜鬓在,一肩舆坐度居庸。
二
居庸卵石一何多?大者如象小如鹅。
千堆万叠无他事,东掷西抛只蹶骡。
三
支金削壁抱重关,并入江南洞壑看。
既去高天遏飞鸟,更供诗料到吟鞍。
四
遥忆前朝己巳年,六龙此去未南旋。
黑云敢作军中孽,莫怪区区一也先。
五
八达高坡百尺强,径连大漠去荒荒。
舆幢尽日山油碧,戍堡终年雾黄。
六
个个健儿习战车,重重壁垒铁围赊。
尽教上谷长千里,只用中丞两臂遮。
七
塞外河流入塞驰,一般曲曲作山溪。
不知何事无鱼鳖,一石惟容五斗泥。
八
昨向居庸剑戟过,今朝流水是洋河。
无数黄旗呵过客,有时青草站鸣驼。
九
驼本是胡家物,拽入人看似拽牛。
见说辽东去年捷,夺得千头与百头。
(《徐渭集》,第359—360页。)
这组诗写得明白如话,通俗易懂,也反映出涂渭内心的畅快。上谷,在今河北省易县附近,诗中借指宣府一带地方。也先,是蒙古族瓦剌部首领,正统十四年(1449)在土木堡大败明军,俘获明英宗。景泰元年(1450)与明朝达成和议,送还英宗,与明恢复贡市。景泰五年,也先在瓦剌部内讧中被部下知院阿剌所杀。徐渭在诗中提及土木堡事件,意在表明眼前的和平来之不易,双方应该珍惜。
徐渭受到吴兑和他麾下将吏的欢迎,成为座上客。中秋节前,他参加了宣化镇文武官员在朝天观举办的宴会。徐渭向来具有名士风度,为人无拘无束,又是巡抚大人的老朋友,在宴会上自然受到文武官员的尊敬。为此,他在诗中写道:“桂影渐能盈,松坛赏不胜。朔尘终夕敛,边月倍秋明。”(《上谷仲秋十三夕,袁户部、雷麻两总戎、许口北诸公邀集朝天观》,《徐渭集》,第729页。)在他的眼中,边关的月亮比别处都要明亮许多。不久,大同副总兵麻贵又邀请徐渭校猎,表示热诚的接待。徐渭《登北山,小憩龙王堂。遂上镇虏台,风至飒然,因感麻总兵校猎之约》一诗描绘了这次活动:
北山高寺等浮屠,龙王高台望入胡。
正苦衣鹑大漠,翻思毛雪洒平芜。
长河急水琉璃浊,片石安禅菡萏孤。
欲问射雕何处是,沙场不见有樵夫。
(《徐渭集》,第767页。)
徐渭对边境的一切感到好奇,兴趣极浓地走访边民,甚至深入到蒙古族中去。他根据切身经历,写了《上谷边词》八首和《边词廿六首》。这些诗篇不仅反映出徐渭的真实感受,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如描写黑石堡战斗:
黄酋堕马已成禽,汉卒争功被脱身。
魂魄至今留黑石,兜鍪连岁落鱼鳞。
(《边词廿六首》之七,《徐渭集》,第362页。)
黄酋指黄台吉,俺答的长子,是蒙古族一个强悍的首领。他在黑石堡战斗中堕马即将被擒,由于明朝士兵为抢功而争斗,得以抽身逃脱,只留下一副甲胄。诗下原注:“黑石堡,所禽地也,得其胄,上之朝。”这说明士兵只是将甲胄献给朝廷,把整个历史事件如实地记载下来了。
徐渭到龙门湾牧场访问蒙古族人家。他在诗中写道:
胡儿住牧龙门湾,胡妇烹羊劝客餐。
一醉胡家何不可?只愁落日过河难。
(《上谷边词》之一,《徐渭集》,第419页。)
这首诗反映出蒙汉融和的气氛。蒙古族妇女热情招待来访客人,烹调羊肉,端上美酒,让客人一醉方休,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徐渭在另一首诗中也描写了蒙汉经常往来、互相贸易的事实:
胡儿处处路旁逢,别有姿颜似慕容。
乞得杏仁诸妹食,射穿杨叶一翎风。
(《上谷边词》之七,《徐渭集》,第420页。)
蒙古族人在宣府随处可见,汉族人送给他们爱吃的糖拌杏仁,而他们则为汉族人表演百步穿杨的箭术。
徐渭对眼前的和平景象极为赞颂,而反对“真冯一堵边墙土,画断乾坤作两家”(《边词廿六首》之五,《徐渭集》,第362页。)的分裂局面,主张消除民族隔阂,采取互惠互利政策,建立共处的社会秩序。
三娘子是蒙汉和平关键性的人物。她是俺答祖孙三代的妻子,是一位美丽而英武的蒙古贵族。吴兑执行和平政策,邀请三娘子到营中,赠送她贵重的礼物,并认三娘子为干女儿。因而,蒙古部落中一旦谁有异举,三娘子都会向吴兑报告,吴兑即会防范。徐渭《边词》之十三至十八直接描写了三娘子的英姿:
汉军争看绣裆,十万弯弧一女郎。
唤起木兰亲与较,看他用箭是谁长?
长缨办取锁娇娆,马上纤腰恐不牢。
好把鸳鸯上脑,倩谁双缚马鞍鞒。
女郎那取复枭英,此是胡王女外甥。
帐底琵琶推第一,更谁红颊倚芦笙。
老胡宠向一人多,窄袖银貂茜叵罗。
递与辽东黄鹞子,侧将云鬓打天鹅。
汗血生驹撒手驰,况能妆态学南闺。
将皂帕穿风去,爱缀银花绰雪飞。
姑姑花帽细银披,两靥腮梨洒练椎。
个个菱花不离手,时时站马上胭脂。
(《徐渭集》,第363—364页。)
徐渭对边塞的贸易极感兴趣,直接到蒙汉交易市场去考察,亲眼目睹了宛城的贸易情况。他在诗中热情称赞蒙汉和睦共处的现实:
千金赤兔匿宛城,一只黄羊奉老营。
自古学棋嫌尽杀,大家和局免输赢。
(《胡市》,《徐渭集》,第361页。)
徐渭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俺答进攻北京时,极力支持主战派沈等人的意见,反对严嵩和仇鸾的不抵抗政策。在抗倭战争时,他积极参加抗倭,并出谋划策,对倭寇的掠烧杀掳行径表示了无比的愤怒和仇恨。这次边塞之行,徐渭却一改以前的态度,极力歌颂眼前的和平景象。这种行为并不矛盾,恰恰说明徐渭是一个务实的人。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俺答已经停止了对明朝的军事进攻,明朝政府对俺答也采取了“外示羁縻,内修守备”的政策,在边塞出现了和睦欢快的局面,减少了百姓被掳掠的痛苦,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的军费开支,有利于边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徐渭一向关心国家时政,也喜欢发表议论,但他始终是非分明。所以,他歌颂边塞和平的诗歌,完全发自内心。
徐渭在吴兑的幕府中,与以前在胡宗宪幕府的情况根本不同。在胡宗宪幕府时,形势动荡,危机四伏,胡宗宪又独当一面,较少受到牵制,所以徐渭也就可以大显身手,出谋划策。而在吴兑这里,和平的局面早已形成,对蒙古族的政策完全取决于首辅张居正,吴兑只是政策的执行者。在这种状况下,徐渭自然没有机会发挥和显示军事才能。不过,当时虽然和局已定,但舆论不一,出于“尊王攘夷”的大汉族主义和借边功以求荣华的欲望,言战者亦不乏其人。徐渭则对眼前的和平政策表示了坚定的支持。他在《赠雷总兵序》中澄清好战者对武职军官的煽动,在军官中坚持和平政策:
近日边陲之事,大约识时务者利抚和,而恃能战者好言杀。是以事虽定,而论尚未归于一。不知近日抚虏以来,其奉约束几于编氓,犊满野,匹妇跃一,从一鬟而取谷菽于庄居,朝发暮还,若履中土之郡邑。而罢调主客之兵,输饷输茭,岁以亿计。驼马介胄之乡,真亦几于晏如矣。彼弯双弧,佩一,挟数尺刃,然以与虏从事于呼吸之间,或夜袭其帐,多不过数级,甚至数十百而止耳。回视我垒,已尸遍野而血成池。彼号称善战者,将以彼而易此,近则身横金玉,远以为子孙千万户之计,乃不知冥冥之中古所谓阴德也者,其于此为何如耶?意者,苍苍者未必尽许之也。(《徐渭集》,第930页。)
徐渭在其他文章中,对有关边防的多种问题也发表了不少议论。他在《送袁户部守巩昌序》一文中指出:“上谷一边,军不下十万,马半之。粮刍之用,岁卒数百万。四方飞不可至,则用盐以奔走,贾人赍金钱以买其地之所产,若刍粮之须以输于此,而取盐于彼。如此,则不劳走,而兵马自足需给,事亦甚便。”(《徐渭集》,第929页。)自明初设立卫所起,即在边塞设商屯,以盐引为代价,招商承运粮刍。商人远道运粮不便,往往就近购粮以供军需。徐渭肯定了这种做法的便利之处,同时提出要使这项政策完全实施,主要在于主政者在行事上要做到公正和廉洁。
作为幕僚,徐渭除了对政事发表议论外,还有一项工作便是替吴兑起草文书和往来信函。这一年是首辅张居正的母亲赵太夫人七十一岁寿辰,徐渭写了《代边帅寿张相公母夫人序》(《徐渭集》,第559页。)。在文中,徐渭以吴兑的口吻对张居正进行了称颂。
这年,王崇古继谭纶为兵部尚书,方逢时接任宣大总督。方逢时与吴兑一起勘察独石口一带地形,增修边防。徐渭经过吴兑的介绍,与方逢时相识,对方逢时在杆松岭修凿盘道、拓地百余里的举措,极为称赞。他在诗中写道:
古来斥地寸金难,割得杆松一万盘。
汉卒不烦藏马邑,匈奴痛哭失阴山。
(《上谷边词》之五,《徐渭集》,第419页。)
经过与方逢时的不断接触,徐渭意识到方逢时在排除好战者之议、执行和平方略方面的重要作用,写下了《赠方公序》(《徐渭集》,第540—541页。),文章对方逢时的抚边功绩进行歌颂。此前,宣大诸大吏宴请方逢时,徐渭又代笔写了《代宣大诸大吏邀宴开府方公启二首》一文,认为方逢时安抚蒙古族,收到了明建国以来“所无之功”,“既全活乎生灵,更余波于将吏”(《徐渭集》,第452页。),于国于民都极为有利。
徐渭对将士的校猎活动极有兴趣。他应某位将军之邀,从宣府赶往保安,观看众将士出猎,写下了《观猎篇》一诗:
保安城外桑乾渡,百蹄出猎南山路。
鹰饱铃垂不肯飞,一五狡公然过。
将军下令饬健儿,此回不得人得笞。
马腾士奋原风急,侧目愁胡似有知。
须臾紫褐马前迸,黄鹰爪落拳分蹬。
沥血何曾了一腔,将军走马传将敬。
锦雉惊投紫莽中,绿窗有女绣难工。
(《徐渭集》,第136页。)
徐渭在胡宗宪幕府时,曾随王将军从嘉兴往海宁观猎,也写下了《观猎篇》一诗。同样的诗题,所描写的内容却完全不一样。海宁校猎,虽然一无所获,但徐渭却极力赞誉将士的勇猛:“健儿跪领将军言,翻身上马去如烟。宝刀映日不足数,角巾受风真可怜。”(《徐渭集》,第124页。)当时抗倭正处于艰难时期,极需振奋士气,因而徐渭极力描写将士的威武凶猛。而此时的边塞却是一片和平景象,所以徐渭笔下的猎鹰不愿飞动,健儿也不主动出击,只有将军下令之后,才获取了大量的猎物。形势不同,诗歌的主题自然也不同。
徐渭参加完校猎后,就到保安城内访问沈的故居和祠堂。沈祠堂是由吴兑出面倡议而建立的,其意在于纪念沈忠烈的爱国情操。徐渭《边词廿六首》之二十一表示了对沈的思念和肯定:
曾见思归数寄书,忠魂毕竟滞边隅。
可怜一斗苌弘血,博得墙围柳数株。
(《徐渭集》,第365页。)
苌弘被视为上古的忠臣,徐渭以苌弘比沈,意在歌颂沈的忠贞爱国之志。同时,徐渭为沈祠堂撰写了一副对联:“公道自然明日月,忠臣何意祀春秋。”(《沈青霞先生祠》,《徐渭集》,第1060页。)在保安,徐渭还会见了沈的侄儿。沈的侄儿当时是保安的诸生,向徐渭叙说地方官稽侯在任九年,对学校教育极为重视。为此,徐渭在稽侯任期满时写了《赠保安稽侯考满序》(《徐渭集》,第560—561页。)一文。
徐渭虽然与吴兑是老朋友,但毕竟彼此地位悬殊,在为人处世方面,徐渭依然表现出自己孤傲的个性。他不愿在巡抚府中居住,而在东妃宫租赁僧房居住。他在《与柏严》信中说:
延庆道远而屋久无人,甚湿,每一午睡,体若冒雾。今与柿光暂移入东天妃宫刘菊野房中。八月中旬,顶墨泉和尚关房,闭至十二月始出。今已借下矣,不知果得此缘否?(《徐渭集》,第1125页。)
从信的内容来看,徐渭原来居住的地方十分潮湿,而现在借住的僧房条件稍微会好一些。有时,徐渭的生活还十分清苦。他写有《野豕》一诗,其中七、八两句说:“野人浑绝粒,一丈长青藜。”诗题原注:“七八谓余今谷菜且断矣,况豕荤乎。”(《徐渭集》,第732页。)巡抚大人的幕僚,竟穷困到吃不上饭的境地,这与徐渭孤傲耿介、不愿与贵人结交的个性极有关系。吴兑劝他搬入府内,他复信说:“生熟计在内在外,俱应不久,惟延候春融,以见不拂盛意耳。故决意不再入,然自信小节,在外即在内,故迹若恋外,而自不以为嫌,人亦信之,左右久当自知也。”(《与吴宣府》,《徐渭集》,第480—481页。)对不搬入巡抚府作出了解释,并且言明,到了春天就将离开宣府。
徐渭是吴兑的座上客,又受到方逢时的器重,宣府的很多文武官员都想与他交往,但他却很矜持,不轻易与他们结交。他在《答李独石》信中说:“公威名赫然,仆亦思一仰挹。顾兹行以山水撩人而然,冠盖尊严,似非芒竹可接。”(《徐渭集》,第1016页。)他在《答王口北》信中也说:“以韦贱仰交王公,恐涉非分,是以宁甘疏外。”(《徐渭集》,第1017页。)这充分反映出徐渭性格的多面性。徐渭从江南到塞北,其目的是谋求生计。按理,他应利用是吴兑的朋友这一身份,多结交各方友朋,谋求更多的积蓄,为晚年生活作准备。而一旦与贵人交往时,他那孤傲的个性又显露出来,他不想高攀。这正是徐渭为人处世的怪异之处。
徐渭的这种行为很快就传到翰林编修朱赓的耳里。朱赓在写给宣府官员的信中也言及徐渭“有意自外于门墙,而高自矜匿,不令人望其颜色”。徐渭在某官员处看到朱赓的信后,马上写了《与朱翰林》一信,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解释,并随信附上自己写上谷的十首诗歌。(参见《徐渭集》,第1022页。)
尽管徐渭在待人接物上有些怪异,但宣府的文武官员对他颇为殷勤。在冬季到来之际,王口北赠他貂帽和肉食,许口北送他狐裘、丝绵袍料。徐渭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巡抚大人的朋友就坦然接受这些礼物,而是写字或作画或写诗作为赠品。如他接受王口北的礼物后,不仅画竹回赠,(《答王口北》:“因思无竹之雅言,形诸图画。”《徐渭集》,第482页。)而且写诗送给王口北。(《王口北见遗貂帽,因往二首》,《徐渭集》,第186页。)他在许口北喜得贵子之时,画竹祝贺,并题诗曰:
小叶潇潇翠羽疏,东攒西簇护龙雏。
蜀笺何用长三丈,数寸班鳞见大都。
(《书笋竹贺许口北得子》,《徐渭集》,第393页。)
徐渭在宣府的这段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书画。现存徐渭的作品中,留下了大量的题画诗。从诗题及内容来说,其中的作品主要是赠送给他人的。这一时期,徐渭的生活比较稳定,心情也较为畅快,因而才会有时间从事创作。尽管其中不少作品为应景之作,但这一时期确实是徐渭书画创作的多产期。
徐渭在宣府做了一件有益的事,他出面请求吴兑出资刻王阳明集。吴兑与徐渭既是同乡,又是同学,王阳明的学生季本在绍兴讲学二十多年,吴兑自然也受其学说的影响。因而,吴兑接受了徐渭的请求,积极落实此事。徐渭给王阳明的儿子王正亿写了一封信《答王新建》,其中写道:“承奖,不特生非其人,抑且未有此举也。刻尊翁老先生集,语未了而辄许,当是此公夙心,生亦何所预也?”(《徐渭集》,第1013页。)从这段话来看,王正亿就刻王阳明集之事与徐渭多次书信往返,当事情成功之时,王正亿夸奖徐渭,而徐渭则认为这主要是吴兑的作用,自己什么也没有做。不过,刻印王阳明集确是文化史上的一件好事。至少,参与此事者,均是有良知之人。
万历五年(1577)的春节,徐渭是在宣府度过的。他的心情显然很不错,春节前夕分别为宣府军门和宣府堂上撰写了对联。宣府军门的对联为:“开关市,通贸迁,东道往来,任数千里赤子龙蛇之寄;拱宸京,控沙漠,北门锁钥,当第一重青天剑戟之雄。”宣府堂上的对联为:“鸣鼓升堂,正参对宾僚之会,则有扣长策,谢清谈,自酉溯寅,吐握咨询,而先劳无倦;建牙开府,非盛张边幅之资,要在斥虚文,破旧套,推心置腹,忠信笃敬,而蛮貊可行。”(《徐渭集》,第1165—1166页。)上一副对联描述了宣府在开展边塞贸易以及地理位置上的重要作用,下一副对联表达了对整顿边塞政务的向往。
徐渭从江南到塞北,冬季寒冷,屋中需烧煤炭取暖,出门要戴貂帽穿狐裘,显然不太适应。他给远在绍兴的马策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发白齿摇矣,犹把一寸毛锥,走数千里道,营营一冷坑上,此与老牯踉跄以耕,拽犁不动,而泪渍肩疮者何异。噫,可悲也!”(《与马策之》,《徐渭集》,第483页。)徐渭将自己赴宣府作幕僚比作老牛耕地,十分辛苦,处境悲惨。而北方的寒冷,他也难以忍受。他的身体状况本来不是很好,于是到了春天,徐渭便辞去幕僚之职,来到北京。徐渭从宣府出发,经过居庸关,然后抵达北京。《自岔道走居庸》一诗描写了这一经过:
夜飞花苦不多,朝来起视白峨峨。
一行裘帽风中去,半日关山雪里过。
银髻望夫高入汉,玉屏随客折成河。
中间一道明如线,四角红拥数骡。
(《徐渭集》,第255页。)
从诗的内容看,徐渭经过居庸关时,天正下着大雪。他骑着骡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行,极其疲惫。诗序亦云:“雪连峰百,横障百折,银色晃晃,故来扑人。中一道亦银铺也,坐小兜,冒以红,疲数头,匣剑笈书相后先,冰气栗冽,肌粟,如南夏痤。苦吟冻肩倍耸,惫甚矣,却赢得在荆关图画中浮生半日。”诗序将旅途的困顿描绘得更加详细。与诗不同的是,徐渭却在这种经历中品味出五代荆浩、关仝山水画的乐趣来,从而使整首诗的格调出现了一个亮点。这正是徐渭的个性特征,即他能从极苦的境况中寻找出快乐来。
徐渭宣府之行并没有达到他的预设目的。他后来在信中说:“某衰老荒塞,无王粲、杜甫之才,时既太平,又非避乱投安之比,徒颜毛颖,博十年粟藿,为羽衣入山一往不返之计。故低头沙漠,顾复蹋翅而归,行道不省,饥鹰便谓得兔,悉虚声耳,猎者自知也。”(《奉徐公书》,《徐渭集》,第481—482页。)徐渭对宣府之行抱有极大期望,希望此行能解决今后十年养老之资,而从他的实际获取来看,吴兑等人的赠予远远没有达到徐渭的心理期望值。应该说,吴兑及其部下待徐渭是很不错的,不时有赠予。而徐渭之所以没有获取十年的养老之资,恐怕有下述几个原因。其一,徐渭在宣府的时间太短,只有半年光景。其二,宣府不如东南富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钱物。其三,吴兑的个性也不像胡宗宪,不会大手大脚地赠予幕僚。不过,徐渭始终没有抱怨吴兑之意,他在宣府的那一段时间里心情是愉快的,因而他不仅与吴兑保持着正常的联系,而且与吴兑的部下也有往来。如他到北京不久,便写了《答谢上谷诸公》一诗:
一客宣城镇,真多地主良。
停车松树下,投辖井中央。
红烛筹枚满,苍毛麈话长。
别来知几日,柳色满红墙。
(《徐渭集》,第185页。)
这年夏天,方逢时被调回北京任兵部尚书,吴兑继任宣大总督。徐渭得知这个消息,写了《吴宣府新膺总督》一诗寄给吴兑:
邸报初翻数叶藤,栋梁今喜胜。
市场春后皆青草,司马秋来在白登。
天下安危真足仗,眼前修短却难凭。
最怜投辖相知客,不得随车负此情。
(《徐渭集》,第265页。)
“”喻指栋梁之材。“白登”即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山上有白登台,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围困于此,七天后才解围。不久,徐渭又写了一首诗给吴兑。他在诗中称颂吴兑:“髯公本儒者,而有燕颔姿。一朝秉元戎,虏马不敢嘶。”并提出希望:“愿君秉忠谅,以答鼓鼙思。”(《寄吴宣镇》,《徐渭集》,第711页。)作为对“不得随车负此情”的回应,吴兑写信给徐渭,邀请徐渭再度入幕。徐渭给吴兑写了一封回信:
儿以所惠,权什一于京师,自不得便去。而居食二事,迫之使来,复就荫于之一叶。便当进谢旧恩,仆以形迹止之,谅不以为简也……然不敢自以为是,故欲进而复止。惟高明裁酌。(《答吴宣镇》,《徐渭集》,第1013页。)
“什一”指经商,典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徐渭的长子徐枚是不久前从绍兴赶往北京的,他来的目的也是寻求生计。在没有找到合适职位之前,徐渭将自己在宣府所得的钱财交给徐枚做生意。徐渭在这封信中想推荐徐枚到吴兑幕府去,而他自己就不便再去宣府了。
夏秋之交,徐渭患起病来。他在给李如松的信中说:“数日来乍病乍瘳,殊觉恶楚。”(《致李长公》之七,《徐渭集》,第1121页。)徐渭患的是痢疾,病得不轻,徐枚只得留下来侍候。到了八月,徐渭准备启程回绍兴养病。此时,沈襄已任刑部主事。临别之际,沈襄赠给徐渭一把番刀,作自卫武器。徐渭写了《沈叔子解番刀为赠二首》,借刀咏怀,大气磅礴。第一首叙述了此刀来历及两人的友情,第二首表现了徐渭的爱国情怀。他在第二首中写道:
知君本有吞胡气,太白正高秋不雨,
白蛇五尺自西来,出匣不多飞欲去。
佩此刀,向辽阳,土蛮畏死为君降,
阏氏纵有菱花镜,断却蝤蛴那得妆。
君如佩此向上谷,而翁之死人共哭,
黄酋亦重忠义人,一见郎君悔南牧。
河套云中尽虏庭,君如佩此去从军,
不须血染锋边雪,但见旗褰马上云。
看君眼大额广长,有如日月挂扶桑,
君有宝刀君自佩,解刀赠我不相当。
(《徐渭集》,第149页。)
整首诗视野开阔,慷慨激昂。“土蛮”指辽东女真族后裔。“阏氏”原指匈奴之王后,“蝤蛴”比喻美人之颈。“黄酋”指俺答之子黄台吉,已接受明王朝的封贡。“河套”指河套平原,“云中”指大同。此诗从辽东土蛮写到西部的河套平原,明朝的边塞形势尽在其中。辽东尚有战火,而河套、大同一带则蒙汉和睦相处。徐渭一生关注国家政事,于此诗可见一斑。
徐渭沿运河南下,一路走走停停,顺便游览名胜古迹。他在山东任城登太白楼饮酒,到徐州游项羽戏马台、燕子楼,抵淮阴访淮阴侯祠,至苏州与王山人、孔将军等相会。时值闰八月中秋,徐渭与朋友一起到虎丘观看当地人唱歌比赛。《泊阊门值闰月中秋》描述赛歌盛况:
中秋只尺已蹉跎,更值中秋此地过。
天上桂轮长苦满,人间酒盏莫嫌多。
虹桥一散能追不?海镜孤飞奈坠何。
最是虎丘此时节,清歌不住水微波。
(《徐渭集》,第222页。)
归途中,发生了一件极不愉快的事。徐枚劫取了徐渭的财物。徐渭对此事印象深刻,晚年写《畸谱》时还提及:“枚劫客囊,至召外寇。”(《徐渭集》,第1330页。)客囊是指吴兑及京中交往者赠予的钱财,虽然没有满足徐渭养老的期望,但数量一定可观。徐枚是个不孝之子,竟然对父亲的钱财起了歹念。至于整个事件的经过以及“外寇”指的是什么人,由于缺乏资料,难以考证。然而,此事对徐渭影响极大,一是失去了用以养老的钱财,二是想不到儿子如此不孝。
遭此一劫,回到绍兴的徐渭又陷入贫困的生活。这年是颍上知县郁言五十大寿,作为朋友,理应表示祝贺,于是徐渭绘了一幅画,并题诗一首送给郁言。诗云:“颍上今年五十逢,野人为寿不堪供。生移数叶淇园绿,但愿君为卫武公”(《写竹寿郁颍上》,《徐渭集》,第393页。)。淇园是春秋时卫国的园林,以产竹著名。卫武公是春秋时卫国国君,率兵助周室平定犬戎而有功。徐渭希望郁言能像卫武公那样,有功于明王朝。
前山阴知县徐贞明为徐渭出狱尽了很大力气,自万历三年(1575)离开后,两人一直保持着联系。徐渭从去年前往边塞后,他们的联系一度中断。而恰在这段时间里,徐贞明的父亲徐九思去世了。徐九思曾任句容知县、高州知府,是一位刚直之士,因抵触赵文华而被迫离职。徐贞明曾写信将噩耗告诉徐渭,而徐渭回到家乡后,才得知这一消息,他在诗中写道:“怀桥因梓生悲易,出塞还家得信迟。絮酒一卮犹未得,隔年惭愧寄哀词。”(《挽徐高州大夫》,《徐渭集》,第790页。)徐渭对自己没有去祭奠徐九思而感到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