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泰市汶南镇北鲍村徐家林。
【材质】石灰岩。
【形制】圭首,碑身、碑座一体。整体高110cm,宽49cm,厚28cm。 碑身高77cm,宽43cm,厚13cm。
【现状】基本完好。部分人名被人为损毁。
【额题】篆书“宋故徐五评事墓志”。
【首题】楷书“宋故徐□□□墓志”。
【录文】
外甥壻太原王粹文并书篆额
□□公明字希辂,其先丰沛人也。□□□避五代兵革,徙居蒙山之阴。后子孙贵富不复西归,今为平阳人。□□□晦迹不仕,□□□□子为达官,赠都官员外郎,赐金紫□□,以累举省闱,恩赐沂州文学。文学公生四子,公其幼子也,赋性聪敏,不拘小节,仁慈隐恻,知人艰苦,尤不喜杀生类。自妙龄读书,深究义理,尝以明经应诏,因汲汲于养亲,遂辍进取。治家理财必有法式,待亲宾朋友尤以恩信,族人乡党欲兴家立身者,悉取则焉。又善缋画四时景,风物花语,竹烟水禽焉,穷幽趣写生意,若飞若动,一出于天性,非学者所能及也。享年五十二龄,疾卒于家。
公娶琅琊刘公虞部中女为夫人,夫人以孝慈肃静敦睦惠爱盛称于宗族。家之丰赡而有法者,夫人䅡有力焉。享年八十四,以寿终。子二□□□□□□训迪学究二经,年十八登高第,初仕寿州下蔡县簿,后调剑州,司理参军,因知己荐迁汝州,录事参军,所至有能官声,以夫人年高不愿趍仕途,先夫人而卒。□□□独事生产,营财治家,有干蛊之誉,亦先夫人早逝。女一人,适进士龚仪甫,年二十二,夫亡。既服除,二兄累择显官,欲命嫁之,终逝而不许,享年六十三,守志立节,终如一系,夫人之化也。[孙]四人,曰□□□直,通进士业,隐居□□□□早逝。□□三,长曰□,次曰绛举,季曰□□□□□。
直自大观二年春,与族人择茔地于祖茔东北隅,汶水之西。以十月二十一日,迁公与夫人从新茔葬焉。前三旬,其孙以行状示粹求铭。粹,公之甥壻也,备知公处乡行事之实义,不可避,遂志而铭之。铭曰:
敖山之西,汶水之湄,水清而秀,土丰而肥,幽宅孔固,吉人其宜。
□文刊
(据原碑及拓片整理)
新泰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提供拓片



考释
就碑文所载,大致作如下解读。
徐五公字希辂,其先丰沛人。现在没有丰沛一说,大概是如今的江苏丰县、沛县一带。五代时,避兵乱,其先祖徙居蒙山之阴,可见五代时,北鲍一带属于蒙阴,至北宋时属于新泰,故有“今为平阳人”一说。北宋崇宁三年(1104)龚忠良墓志早是碑四年,亦有“今为新太人”说。
徐希辂父亲之名讳被人为损毁,碑文称“文学公”,我们姑且以文学公称之。文学公曾累举省闱,获赐沂州文学,生四子,徐希辂为其幼子。据此可知,徐五之称应为大排行。
徐希辂赋性聪敏,善绘画,实出天性,非学者所能及。早年曾致力于考取功名,后辍。卒年五十二岁。夫人刘氏系琅琊刘虞部之女,“虞部”为官称,非实名。刘氏以孝慈肃静敦睦惠爱盛称,家之丰赡有赖其力。卒年八十四岁。
徐希辂有子二人,其名讳被人为损毁。长子学究易经,年十八登高第,初仕寿州下蔡县薄,后调剑州,司理参军,因知己荐迁汝州,录事参军,所到之处均有盛赞。查诸相关州县志,均无记载,盖因年久失记而致。所谓登高第,具体是中举人还是进士,并不详细。次子独事生产,营财治家,有干蛊之誉。二人均先刘氏而卒。
徐希辂有女一人,适进士龚仪甫,年二十二,夫亡未再适。卒年六十三岁。龚仪甫其人不详,仪甫或为字。《新泰县志》载,宋代进士有龚遂、龚良,俱为宋宣和年间进士。另有宋至和元年(1054)进士龚忠良,县志未载。龚仪甫其名亦未载诸《宋代登科总录》。
孙四人,前三人名讳被人为损毁,仅保留了徐直。人为损毁者,大概以为直字顺下读,为“直通进士业”。后面的“□□三”,大概是重孙三。
大观二年(1108)春,徐直与族人为其祖父选定茔地,此茔地位于祖茔东北角,汶水之西。并于是年十月二十一日,迁葬徐希辂夫妇于新茔。此前三旬,徐直以行状示王粹求铭。王粹是徐希辂甥壻,熟知徐希辂事迹,不容推辞,所以为其志铭。
王粹,山西太原人,事迹不详。此碑书潇洒流畅,清秀俊美,有虞世南、褚遂良遗痕,颇具文人风度。
此碑名为徐西辂墓志,实际还涉及其祖上、父亲、夫人、二子、一女、女婿龚仪甫、孙子、重孙等众多家庭成员,几乎都有笔墨描述。
徐希辂的先祖为丰沛人,也就是说,北鲍徐氏与新泰徐氏并非同一支系。徐希辂所在的北鲍徐氏略晚于新泰徐氏,他们与新泰徐氏在新泰共同生活了一千余年。北鲍徐氏曾经一度辉煌,后来逐渐消亡,并且没有留下过多的文字记载,至为遗憾。
是碑新近发现于新泰市汶南镇北鲍村蔬菜大棚,保存基本完好。残缺之字多为人名,应是人为破坏。此类情况,多出现于文化运动之时,且多为本家人所为。如是,此碑的发现时间应该还早。我们通过采访村内长者朱平修老人(1949年生人,时年七十六岁),大致了解到了一些北鲍徐氏的情况。
北鲍徐家林在北鲍村北,约有三四亩地,林中曾有五六通大而工整的石碑。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村内还有徐姓兄弟二人。老大徐梅志,威望高,口碑好,凡村中修桥补路,调停纠纷,常被委托出面。徐梅志妻儿早亡,未续娶。一九六二年,徐梅志去世,时年大约七八十岁。老二名讳不详,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外出,大约是去了东北。新中国成立之后,老二曾回北鲍村探亲、扫墓。后来,再无音信。如今,北鲍村已无徐姓人家。
同期发现碑刻三通,另两通分别为:徐七碑、八秀才碑。徐五、徐七、八秀才或为叔伯兄弟,此三通碑又或为同一时期刻立。
徐七碑,圭首。高75cm,宽37cm,厚16cm。中题大字楷书两行:宋故徐七学究之墓。右下角题:贡士张廷彦书。左下角题:石匠董正刻石。无碑文、落款时间。元延祐七年(1320)重修崇福禅院碑载“徐七抄五两”,二碑相距二百余年,自然不是一人。
八秀才碑,圭首,碑身、碑座一体。底饰花卉,边饰绳纹。高95cm,宽32cm,厚10.5cm。中题楷书大字:八秀才。仅此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