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朝:
商王朝,是继夏王朝之后的一个奴隶制上古中原王朝,由黄河中下游一带(今河南、山东一带)原夏王朝的附属国、商部落首领成汤建立的。
成汤,姓子,名履,是黄帝的后代。据史书记载:五帝之一的帝喾是黄帝曾孙。帝喾娶有四妃,元妃鞠訾氏;次妃陈锋氏;次妃有松氏;次妃有邰氏。第三妃有松氏名叫简狄,在有松(今山西永济)生下契,长大后辅佐夏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掌管教化的司徒,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赐姓子。商历十三代传到子主癸,娶伏都氏女为妻,生商汤,取名子履。
子履所处的年代,正是夏桀横收暴敛,民心不符,属国离散,夏王朝统治陷入严惩危机的时候。子履看到夏桀的黑暗统治,人民生灵涂炭,决心替天行道,推翻夏桀。
子履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在接替父亲继承侯位以后,他大胆起用奴隶出身的伊尹为相,后来,伊尹辅佐子履在灭夏建商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子履采用了伊尹以德政来争取人民的建议。伊尹对子履说:“要使国家巩固,兴旺和强大,就必须得到人们的拥护;要使人们拥护自己,就不能对人民施暴政。”因此,子履在部落内非常注意以宽治民,以民某利,并且要求大臣们要勤于政,要有功于民。子履的德政得到了商部落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在同周边部落和夏王朝附属国的交往中,他也以得来教化民众,以取得各部落首领的拥护和支持。
有一次,子履外出打猎,看到人们四面布网,以捕获更多的猎物,感叹万分,他说:“这样会杀尽禽兽,使之绝迹。应该去其三面,一面布网。”各部道首领知道这事以后非常感动。他们说:“子履对禽兽都能网开一面,不斩尽杀绝,何况对我们呢。于是纷纷归附商部落或商结盟。这时,子履不但能指挥本部落内部的民众,其它部落也愿意为汤效力,汤的势力渐渐强大起来。”
夏桀杀了关龙逢以后,大臣们再也不敢再劝夏桀了。眼看夏王朝江河日下,大势以去,于是有的大臣就投奔了子履。不久,有的服属于夏的诸侯国和部落也公开反叛夏桀了。
子履看到时机到来,立即起兵伐夏,他先后攻灭了葛(今河南宁陵)、韦(今河南滑县)、顾(今河南范县)、昆吾(今河南许昌)等同夏王朝亲密且比较强大的附属国和邻近许多小的部落,最后终于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大败夏王朝军队,在三宗(今山东定陶)将夏军消灭,于公元前1743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600年)建立了商王朝,建都于毫(今河南偃师)。
商汤(子履)建国后,深知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没有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就不能灭夏建商。所以,他对下以德待民,对上敬顺天意,开创了商初稳固的政治局面。
商汤建国不久,朝中发生了一场旱灾,旱灾一直延续了七年,在最初二年,伊尹也曾教民打井开沟,引水灌溉,但无济于事。在后五年中,灾情更加严重,河干井涸,禾苗不生,人民困苦异常。
天旱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商汤认为这是上天所为。自旱灾发生后,商汤就在郊外设立祭坛,每天派人举行祭祀,祈求上天除旱降雨。商汤还亲自到郊外祈祷,并在上天面前反省自己执政有无过失之处。他说:“上天不降雨,是不是因为我执政法有节制、法度;是不是因为我对百姓失职,使百姓受到疾苦;是不是因为官吏贪污受贿;是不是因为进谗言的人多了起来;是不是因为有女生干预朝政;是不是因为我的宫室修的太大太美?这就是有名的“成汤六问”。
但是,尽管商汤天天祭祀,每每自责,苦苦哀求,但上天仍然没有赐福降雨。大旱延续到第七年的时候,商汤见郊祭上天也不降雨,就命人在一座林木茂盛的山上,选择了一个叫桑木的地方设了祭坛,亲自离领伊尹等大臣祭祀求雨。但祭祀以后还没下雨,于是,商汤就命人占卜为什么不下雨。史官们占卜后说:贡祭除了要用牛羊作牺牲外,还要用人牲。
人牲,就是将活人放到柴上焚烧后,让被焚烧得人上天祈求上天降雨。商汤听了以后说:“我祭祀,占卜求雨,本是为民,怎能用人去焚烧呢?那么就用我来代替吧!于是,命人架起柴来,商汤将头发和指甲剪掉,沐浴洁身,然后向上天祷告说:我一个人有罪,不能惩罚万民;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人,不要因为我一个人没有才能,而使上帝鬼神伤害万民的性命。”祷告后便坐到了柴上,人们流着眼泪正要点火时,天就下起了大雨。
“成汤求雨”这种巧合,是久旱必有大雨是自然现象,但商汤这种勇于牺牲的精神,受到了人们的敬佩和颂扬。商汤接替父亲任侯爵十七年,灭夏建商王朝后在王位十三年,死后葬于桐宫(今河南偃师),享年一百岁。
在商王朝以前,汤的先祖们自契开始,为了生活呈逃避黄河水患,曾八次迁都:契先居商,后迁于蕃(今山东腾州);昭明迁砥石(今河北祗水流域),后又迁商;相土迁东都(今山东泰安),后又迁回商;微迁于殿(今河南安阳)后又返回商;汤又适居毫。
商王朝建立后,又迁都五次:仲丁迁于嚣(今河南荥阳),河檀甲迁于相(今河南内黄),祖已迁都邢(今河北邢台),又迁于庇(今山东鱼台),南庚迁奄(今山东曲阜)。
商王朝中期,第二十代帝王盘庚子甸在子奄即位以前,因连续九世诸弟子争夺王位,国家内乱和屡次迁都,国势已经衰落。子甸即位以后,不顾贵族和平民的反对,毅然决定把都城迁到殷。迁都以后,子甸着手整顿、改革朝政,他行商汤之政,抑制贵族,兴修水利,奖励农耕,使衰落的商王朝又出现生机。到第二十三代商王武丁子昭的时候,商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国土面积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成为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商帝辛子受辛是商王朝最后一个君王,史书对他这样记载:“纣天资聪慧敏捷,耳聪目明;气力超过常人,能徒手搏击猛兽;才智机敏,能够驳回臣民的劝谏;能说会道,善于掩饰错误;并向臣子夸说耀自己,向天下抬高自己,以为别人都不如自己。”
子受辛不但聪明勇敢,他还是一个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的人。早年,他亲自率领士兵与东夷部落(江淮流域和东方部落的泛称)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战争,交战中,他几乎百战百胜。在扫平东夷的同时,又把先进的商王朝文化传播到了江淮流域和长江流域一带。
长期的战争,消耗了国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战争的胜利,又滋长了子纣的居功自傲和贪图享受。他也同夏桀一样,不分昼夜的狂欢纵欲。子受辛在使用象芽筷子的时候,他的哥哥就对他说:“你现在使用象牙筷子,就一定要用美玉制成的酒杯才能相配,使用玉杯、象箸,就一定要吃熊掌、豹胎,其他的食物、用品又要同这些配的上才行,你这样为了满足欲望,无止境的追求,天下要危险了!”
子受辛对哥哥的话根本就听不进去。子受辛听说有苏氏(共工之后,己姓。今河南武陟)的女儿妲己非常漂亮,就发兵攻打有苏氏,有苏氏被迫将女儿献给了他。纣王非常喜欢妲己,妲己说的话,他无所不听,妲己喜欢的人,子受辛就让他尊贵,妲己不喜欢的人,子受辛就派人将其杀掉。
子受辛用了七年时间在都城的南面建造了一所宫殿,取名叫鹿台。鹿台宽三里,高千丈,居室和门都用美玉镶嵌,里面装满了钱财、粮食和奇珍异宝。他还大肆扩建在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西北)的林苑楼台。他在沙丘宫里聚集了大批乐师伶人,用大池贮酒,池边悬挂的肉象树林一样。他让男男女女脱去衣服,赤身裸体在林苑中追逐嬉戏,相遇即交。还让他们乱交,商纣和妲己看他们的交接之势取乐。子受辛还在沙丘宫中设立了许多夜集市,他通宵在那里饮酒作乐。
子受辛任命诸侯中的西伯侯(周文王)、九侯、鄂侯为大臣,替他管理政事。子纣让诸侯进献美女,九侯把自己的女儿献给了他。九侯的女儿非常白静漂亮,子受辛常常召见她,但九侯的女儿不喜欢淫荡,见到子受辛时也畏畏却怯,没有什么风情,比较起来和苏妲己大不一样,他就想出一个办法,让此女裸体与别人交媾,子受辛和苏妲己在旁观看,九侯的女儿不肯,子受辛就把她杀了,同时把他的父亲九侯也杀了,并剁成肉酱。鄂侯为此事批评子受辛,子受辛就杀了鄂侯,还把他晒成腊肉干。有一孕妇从纣面前走过,他让人剖开孕服的肚子,看其中的胎儿是男是女。一个冬天的早晨,子受辛看到老幼二人涉水渡河,而老者不怕冷,就派人砍断他们的脚,看他们的骨髓谁多谁少。
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子受辛设置了许多骇人听闻的酷刑。他制造了一个大熨斗,用火把它烧热,令反对他的人举立脚点它,把他们得手烫烂。他还制作了一个大铜柱,柱子上面涂满油,把它放在炭火上烧,让有罪的人在上面走过,脚下发滑就掉入火中,子受辛和妲己在一旁观看作为极大的乐事。他们将这种酷刑叫“炮烙之刑”。
子受辛的叔叔比干劝他说:“现在国势一天天衰落,心怀不满的人日益增多,你如果不赶快改掉以往的恶行,后果不堪设想。”子受辛听了很不高兴,对他说:“您说的这么好听,倒像是个圣人。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孔,让我挖出来看看。”于是就把比干的心挖了出来。
西伯侯听说了子受辛的这些事以后,暗中叹气,结果被子受辛的权臣崇伯虎(今陕西户县,崇国国君)告发了,子受辛便将西伯侯拘禁在h里(商王朝监狱,今河南汤阴)。西伯侯的大臣散宜生等人为救西伯侯,搜求了有辛氏的美女、骊戒氏的文马、有熊氏的二十六匹骏马以及许多奇珍异宝,通过子受辛的大臣仲献给了子受辛。子受辛受礼十分高兴,指着有辛氏美女说:“此一物就足够释放西伯侯了,何必送来这么多呢!”于是就释放了西伯侯。
后西伯侯以送洛西之地为条件,请求子受辛废除炮烙之形,子受辛从之。看到子受辛的昏庸残暴,西伯侯被释放回国后,决定讨伐子受辛。经过十七年的准备,西伯侯的儿子周武王终于在商帝辛三十年(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122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今河南琪县)打败了子受辛,子受辛逃回了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商王朝自商汤子履于公元前1743年开国(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122年商帝辛子受辛自焚(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6年),共历三十一王,国祚六百二十一年(断代工程认为是五百五十四年)。
商王朝王陵:
商王朝在盘庚以前,因屡次迁都,墓葬不封不树,故商王朝前期王陵较少发现。
自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后世称其遗址为殷墟)定都后,直到商王朝灭亡,历二百八十二年,所传十二王及贵族死后都葬在以小屯为中心,东起后肖,西至北辛庄,南至铁路苗圃,北至王家庄,总面积二十四平方公里的殷墟内。
殷墟内的墓葬分为王陵区,贵族区和平民区。王陵区在殷墟北部。包括侯家庄,前小营至武官村,东西长四百五十米,南北宽二百五十米,陵区内已发现大墓十三座,祭祀坑一千四百多个。
王陵分为东西两区,西区有大墓八座,其中一座未竣工,称“假大墓”;东区五座,传说在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出土的著名“司母戊方鼎”,即出自东区最南面的一座。
大墓平面形状有三类,呈“亚”字形八座,呈“中”字形的三座,呈“甲”字形的两座。大墓附近还有少量的中、小型陪葬墓及大批排葬坑(祭祀坑)。安阳殷墟自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发现龙骨(甲骨文),在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证实为商王朝都城殷,到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才开始正式发掘。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挖掘工作被迫停止,其间共发掘十五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自1950年至今仍在发掘。
商王朝王陵规宏大,大墓之间有一定距离,墓室之间没有打破关系,大墓一般有一至两道或四道墓道,并用大量的人牲殉葬。殷墟王陵自系代就开始被盗,且后世历代盗墓风盛,商王陵全部被盗,无一幸免,但仍遗留下相当数量的随葬之物。如西区第1001号大墓,墓口平面为“亚”字形,南北长十八米九,东西宽十三米七五,深十米五。有四条墓道,最长的南墓道长三十米七,宽七米八;最短的西墓道长七米四,宽三米七五。墓葬总面积达七百十三平方米。墓室底部殉有九个持戈武士,椁室也是“亚”字形,高三米,地板用九十三块杨木拼成,四壁的木版上是红色雕花的纹。此墓虽多次被盗,但仍出土了部分青铜器,玉器,石雕,白陶等文物和一百六十四具殉人骨骼和十多匹马骨架。王陵中最大的是第1217号墓,墓室及墓道口总面积达一千八百平方米,深十五米。
商王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采用残酷的人祭和人殉是普遍实行的一种制度,为祭祀和殉葬而大规模的杀人是商王朝重要的政治特点之一。人祭的主要来源是本部族的奴隶和战俘,人殉则主要是墓主人的陪臣,妻妾,侍卫和亲信。王陵区各大墓都有人殉,一般数十人或上百人。但随主人去死也是有等级的,如1001号大墓就殉人一百六十四人,他们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等人一人,置墓主人东侧,棺椁具备,有成套的铜礼器,还有自己的殉葬人,这个人可能是墓主人的亲属或幸臣;第二等两人,在墓道内,有墓室,随葬铜礼器;第三等六人,在墓内台阶上,有棺木,随葬装饰品;第四等八十二人,无棺,包括墓底持戈武士,椁外巡逻者,台阶上的礼系依仗搬运者及墓外的游猎随从;第五等七十三人,在墓道内,身首分离,严格的说他们以不是人殉,而是人牲。由此可见,商王“从死”的等级是相当森严的。
据考古材料估计:殷墟的人祭,人殉总数不低于五千人。而据甲骨文的人祭记载人数达一万四千人以上。原来殷墟的辉煌历史是由上万个生灵用鲜血写成的,真是“残酷的文明”。
汤王陵在今安徽省毫州市古城北门一公里涡河北岸风头村。据史书记载:汤崩,葬于济阴之桐宫(今河南偃师),汤之长孙太甲曾为其守孝三年,因不封不树,葬地以无从查考。亳州汤陵是为纪念汤王建都于亳时所建的衣冠家。据魏文帝《皇览》记载:历代帝王陵中说:“涡北风头村,丛莽中有成汤故垒”。由此可知毫州汤陵在三国前即已存在。今陵为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重修。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御史张九功命知州张羽廷重修庙堂,树之松柏,建立碑碣,当时规模宏大,宏伟壮丽,可惜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现已部分恢复,建有山门及庙堂。汤陵高五米,宛如小丘,四周古树参天,陵前有清代书法家梁谳手书碑镌“商成汤之墓”。陵前左右有清代高碑两座,记重修汤陵经过。汤陵现环以高墙,占地十五亩。
纣王陵在今河南省淇县城东朝歌镇南淇河西岸。纣王在同周武王牧野大战失败后,登上鹿台自焚,商王朝灭亡。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为显示他不绝人祀的仁君风范,允许纣的后代葬其遗骨。纣王的儿子武庚遵照纣“死后葬于淇河之中”的遗命,命人截断淇水,在河床上凿竖穴而葬,封口后,河水照流。后因河道东移,河床日见冲刷变低,纣墓露出,又渐与堤岸连在一起。纣王墓呈长方形,为土冢,长五十米,宽十五米,高七米。墓前原立一通巨碑,上篆书“殷纣辛之墓”,可惜今已不存。
1987年9月,当地人民政府重新立碑一通,上镌周谷城题“纣王之墓”。墓冢四周林木葱郁,东侧有清澈晶莹,宛若玉带的淇水萦绕,整个墓区内清净素雅,风景宜人。纣王陵附近还有妲己墓。
商王朝世系简表:
夏王朝时期:
子 契(姬契):帝喾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地待考。
子昭明(姬昭明):契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地待考。
子相土:昭明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地待考。
子昌若:相土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地待考。
子曹圉:昌若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地待考。
子 冥:曹圉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地待考。
子 亥:冥之子,生卒年待考,商高祖,葬地待考。
子 微:亥之子,生卒年待考,商上甲,葬地待考。
子报乙:微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地待考。
子报丙:报乙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地待考。
子报丁:报丙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地待考。
子主壬:报丁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地待考。
子主癸:主壬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地待考。
商王朝时期:
子 履:子主癸之子,字汤,号成汤,建立商王朝之后称商汤,公元前1795~前1695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687~前1587年);公元前1708~前1695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600~前1587年在位),夏王姒履癸五十二年(商武王成汤三十五年,公元前1743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600年),在著名的“鸣条之战”中,商武王一举击败夏王癸,夏王朝宣告灭亡,葬于安徽省亳州市涡河凤头村汤陵。
子 □:子履之子,生卒年待考,未立而卒,商太丁,葬地待考。
子 胜:太丁之弟,公元前1759~前1759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586~前1584年在位,商外丙,葬地待考。
子 庸:子胜之弟,公元前1758~前1738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583~前1580年在位,商仲壬,葬地待考。
子 至:太丁之子,公元前1737~前1721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579~前1577年在位,商太甲、商太宗,葬历城(今山东济南历城区)。
子 绚:子至之子,公元前1720~前1692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576~前1548年在位,商沃丁,葬地待考。
子 辩:子绚之弟,公元前1691~前1667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547~前1523年在位,商太庚,葬地待考。
子 高:子辩之子,公元前1666~前1650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522~前1506年在位,商小甲,葬地待考。
子 佃:子高之弟,公元前1649~前1618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505~前1494年在位,商雍已,葬地待考。
子 密:子佃之弟,公元前1617~前1563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493~前1487年在位,商太戊,葬地待考。
子 庄:子密之弟,公元前1562~前1550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486~前1474年在位,商中丁,葬地待考。
子 发:子庄之弟,公元前1549~前1535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473~前1459年在位,商外壬,葬地待考。
子 整:子发之弟,公元前1534~前1526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458~前1450年在位,商河檀甲,葬于河南省内黄县境内。
子 腾:河檀甲子,公元前1525~前1507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449~前1434年在位,商祖已、商中宗,葬于河南省内黄县亳城乡亳城村。
子 旦:子腾之子,公元前1506~前1491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443~前1418年在位,商祖辛,葬地待考。
子 俞:子旦之弟,公元前1490~前1466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417~前1393年在位,商沃甲,葬地待考。
子 新:子旦之子,公元前1465~前1434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392~前1361年在位,商祖丁,葬地待考。
子 更:子俞之子,公元前1433~前1409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360~前1336年在位,商南庚,葬地待考。
子 和:子新之子,公元前1408~前1402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335~前1329年在位,商阳甲,葬地待考。
子 甸:子和之弟,公元前1401~前1374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328~前1300年在位,商盘庚,葬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子 颂:子甸之弟,公元前1373~前1353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299~前1279年在位,商小辛,葬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子 敛:子颂之弟,公元前1352~前1325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278~前1251年在位,商小乙,葬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子 昭:子敛之子,公元前1324~前1266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商武丁(商高宗),葬于河南省西华县田口乡陵西村高宗陵
子 曜:子昭之子,公元前1265~前1259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191~前1185年在位,商祖庚,葬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子 载:子曜之弟,公元前1258~前1226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184~前1162年在位,商祖甲,葬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子 先:子载之子,公元前1225~前1220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161~前1156年在位,商禀辛,葬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子 嚣:子先之弟,公元前1219~前1199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155~前1146年在位,商康丁,葬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子 瞿:子嚣之子,公元前1198~前1195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145~前1113年在位,商武乙,葬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子 托:子瞿之子,公元前1194~前1192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112~前1102年在位,商文丁,葬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子 羡:子托之子,公元前1191~前1155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101~前1076年在位,商帝乙,葬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子受辛:子羡之子,公元前1154~前1123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75~前1046年在位,商帝辛,葬于河南省淇县朝歌镇,周武王赐谥号为“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