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5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族谱 > 周王朝-韩国及其君主世系简要
族谱
周王朝-韩国及其君主世系简要
2015-03-08461

  韩国:

  韩国,出自春秋时晋国六大夫之一,战国七雄之一,姬姓。

  春秋时期,晋昭侯封其叔叔姬成师于曲沃(今山西临汾曲沃),姬成师的儿子姬庄伯又封自己的弟弟姬万于韩原(今山西运城稷山),以封地为姓氏,称韩武子。

  韩氏家族曾经在历史上多有迁徙,例如曾一度以今山西省的河津县为邑地,因此河津亦称韩原。

  周定王十八年(晋景公十一年,公元前589年),韩武子之孙韩献子辅佐晋景公在著名的“鞍之战”中打败了齐国,被封为大夫,为晋国六大夫之首,此后韩氏家族迅速在晋国坐大,成为历代晋侯廷上的上卿大夫。

  周贞定王十四年(晋哀公姬骄二年,公元前455年),晋国爆发了四大家族智伯知瑶、赵襄子赵毋r、韩康子韩虎、魏桓子魏驹之间的“晋阳之战”,韩、魏、赵三家联合起来灭了智伯家族势力,之后三家共主晋国政事,晋侯已经如同虚设。

  周贞定王十六年(晋哀公四年,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三家大夫瓜分,史称“三家分晋”。之后,三家贵族将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韩景侯七年,晋烈公十七年,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景侯为诸侯,韩景侯建都于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晋烈公姬止只剩一小块邑地养老,战国时代七雄争霸的政治局面正式形成,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韩国强盛时,其疆域有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但其所处位置东有魏国,南有楚国,西有秦国,北有赵国,强国环伺,势力一直不能发展。当时,韩国以拥有最犀利的兵器“强弩”而著称,为各诸侯国所畏惧,时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其弩箭号称能远射六百七十步(约八百米),“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m心”。当时,韩国冶金工艺技术也非常发达,铸造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周安王二年(韩烈侯元年,郑]公二十三年,魏文侯四十七年,赵烈侯四年,楚悼王二年,公元前400年),韩烈侯联同魏、赵二国合兵伐楚国,大军一直攻击至桑丘(今山西徐水漕河西岸)。而郑]公则乘机发兵围攻韩国重镇阳翟(今河南禹州),从此郑国成为韩国君主最切齿的目标。

  周安王八年(韩烈侯七年,鲁穆公十四年,田齐和子十一年,公元前394年),田齐和子发动了攻击鲁国之战,韩烈侯随即发兵援救鲁国,击退齐军。

  周安王十一年(韩烈侯十年,秦后惠公九年,公元前391年),秦国开始竭力向东方扩张,对韩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当年,秦后惠公出兵伐韩国的宜阳城,一举取得六邑,史称“宜阳之战”。

  周安王十七年(韩文侯二年,郑康公乙十一年,宋休公元年,公元前385年),韩文侯发动了攻击郑国之战,随后又发动攻击宋国之战,不但大败宋军,还将宋休公子田俘虏了。

  周安王二十二年(韩文侯七年,齐侯剡五年,魏武侯十六年,赵敬侯七年,燕后简公三十五年,公元前380年),齐康公出兵伐燕国,直取桑丘。韩国则联同魏、赵组成联军讨伐齐国,亦至桑丘,将齐军驱回。

  周安王二十四年(韩文侯九年,齐侯剡七年,魏武侯十八年,赵敬侯九年,公元前378年),韩文侯联合魏、赵伐齐国,联军打至齐国境内灵丘(今山东聊城高唐,非今山西大同灵丘)。

  周安王二十六年(韩哀侯元年,赵敬侯十一年,魏武侯二十年,晋静公二年,公元前376年),韩联同魏、赵三家干脆废黜了晋静公姬俱酒,分其最后一点可怜的邑地,姬姓晋宗彻底绝祀。

  周烈王元年(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哀侯以其厉兵灭掉了有四百三十一年历史的郑国,迁都至新郑(今河南新郑)。

  周昱王(周显王)三年(韩懿侯九年,秦献公十九年,魏惠成王五年,公元前366年),韩懿侯联合魏惠成王发动了攻击秦国之战,由于联军未能很好协调,结果在洛阳战场上被秦军击败,由此引发了韩国、赵国与魏国之间的矛盾,三家开始分裂。

  周昱王七年(韩昭侯元年,魏惠成王九年,赵成侯十三年,公元前362年),魏惠成王击败韩、赵联军于浍地(今山西翼城)。

  周昱王十一年(韩昭侯五年,秦孝公四年,公元前358年),秦孝公嬴渠梁亲率秦军在西山(今山西吕梁)击败韩军。

  周昱王十四年(韩昭侯八年,公元前355年),韩昭侯起用法家申不害,实行政治改革,内政修明,全国成小康之治,韩国开始再次走向强势。

  周昱王十六年(韩昭侯十年,公元前353年),韩昭侯发动了攻击东周王室之战,取周王室所属的陵观(今河南洛阳周山)、廪丘(今山东郓城西部)、刑丘(今河南温县东北部)、高都(今河南洛阳南部)、利邑(今河南洛阳西郊)诸邑。

  周昱王十八年(韩昭侯十二年,公元前351年),韩昭侯正式拜申不害为相,韩国势力发展至颠峰。

  周昱王二十八年(韩昭侯二十二年,魏惠成王三十年,田齐威王十六年,公元前341年),魏惠成王发动了针对韩国的战争,田齐威王发兵援救韩国,在著名军事家孙膑的指挥下,于马陵(今山东聊城莘县大张家镇)击败魏军,史称“马陵之战”。

  周昱王十四年~周赧王姬延十四年(韩昭侯八年~韩襄王韩仓十一年,秦惠文王三年~秦昭襄王七年,公元前335~前301年)之间,秦军在大将白起指挥下,先后攻取了韩国的宜阳(今河南宜阳)、鄢(今河南鄢陵)、石章(今湖北当阳西南郊)、武遂(今山西临汾与垣曲之间)、穰(今河南邓县)等地。

  但韩襄王也不甘示弱,在周赧王十九年(韩襄王十六年,田齐⊥趿年,魏襄王二十三年,赵惠文王三年,宋康王三十三年,秦昭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96年),韩襄王联合了齐、魏、赵、宋,五国联军一举攻入秦国的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联军直至盐氏(今山西运城),迫使秦昭襄王归还了河外及武遂等地,但不久,诸地又被秦国侵占。

  周赧王二十二年(韩王三年,魏昭王三年,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93年),韩、魏两国联合伐秦国,秦军大将白起在著名的“伊阙之战”中一举击败魏、韩联军,斩首二十四万级,之后再入韩国之境连拔五城。以后,秦国日益强大,不断进攻韩国,韩军屡败。

  从周赧王姬延二十四年~秦王政三年(韩王五年~韩桓惠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91~前244年),秦国连续夺取了韩国的武遂、宛邑(今河南淅川)、注人(今山西洪洞西南部)、华阳(今陕西华阳)、太行道(今河北吴桥)、野王(今河南沁阳)、上党(今山西上党)、阳城(今山西阳城)、负黍(今河南登封大金店镇)、成皋(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荥阳(今河南荥阳)诸地。

  秦王政三年(韩桓惠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44年),秦军大将蒙骜率军伐韩国,一气再夺取了十二城,从此韩国急剧衰败,一蹶不振。

  秦王政十四年(韩王安六年,公元前233年),韩王韩安向秦王嬴政纳地效玺,自请为藩臣,并出让公子韩非应聘于秦国。

  秦王政十六年(韩王安八年,公元前231年),韩国再次向秦王嬴政觐献南阳之地(今河南南阳盆地)。

  秦王赢政十七年(韩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内使滕攻破韩国都城,掳走韩王姬安,韩国就此成为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诸侯国。秦始皇在韩国故地设立了颖川郡。

  韩国自韩虔于公元前403年正式开国,至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共历十一君,国祚一百七十四年。

  秦朝末期,韩国后裔韩驹复国,很快即被灭。秦朝灭亡之后的楚汉相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曾立郑昌为韩王,又建一个韩国。当时韩襄王之孙韩王信投入汉王刘邦军中,在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被封为韩王,韩王信攻取了郑昌之韩国十余城,迫使郑昌投降,自己再建韩国,定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西汉王朝建立之后的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春,汉高祖认为韩王信的封地乃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担心韩王信日后或会构成威胁,便以防御北方胡人为名,把韩王信封地迁至太原郡,以晋阳为都(今山西晋阳)。韩王信上书请求把都城改至马邑(今山西朔县),汉高祖同意了。后来匈奴进攻马邑,汉高祖怀疑韩王信暗通匈奴,致书责备韩王信。韩王信担心会被诛杀,便与匈奴约定共同攻汉,并以马邑之地请降,进军太原。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冬季,汉高祖亲自带兵击败了韩王信,韩王信逃到匈奴。汉高祖在追击时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在脱险后便退兵了。此后,韩王信经常率匈奴军侵扰边境。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韩王信派人游说驻守代地的陈g起兵反汉。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韩王信又与匈奴联合侵汉,一度占领了参合(今山西阳高)。汉军大将柴武率军前往,先驱散了匈奴军,之后致书韩王信,劝他归降。但韩王信婉言拒绝了,随即两军接战,韩王信不敌战死。从此,这个复起的韩国历十年,最终覆灭。

 

  韩国王陵:

  韩国早期王室墓葬在今山西省长治市北城墙外的分水岭高地上。1954~1972年先后发掘出大、中、小型墓葬三十多座,据考证分别属于春秋晚期和战国早、中、晚期,大型墓多集中在墓群西部较高处。

  韩国后期的王陵在今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周围,目前尚未正式发掘。

 

韩国错金青铜瓶

 

韩国错金青铜镜

 

韩国青铜镜

 

韩国鸟形陶豆

 

韩国玉环佩

 

 

韩国铜牺立人擎盘

 

韩国饕餮纹斗

 

韩国铜兽首

 

  韩国君主世系简表:

  春秋时期:

  姬 万:姬庄伯之子,生卒年待考,韩武子,葬地待考

  韩 厥:韩武子之孙,生卒年待考,韩献子,葬地待考

  韩 起:韩厥之子,生卒年待考,韩宣子,葬地待考

  韩□□:韩起之子,生卒年待考,韩贞子,葬地待考

  韩□□:韩贞子之子,生卒年待考,韩简子,葬地待考

  战国时期:

  韩□□:韩简子之子,生卒年待考,韩庄子,葬地待考

  韩□□:韩庄子之子,生卒年待考,韩康子,葬地待考

  韩启章:韩康子之子,公元前424~前404年在位,韩武子,葬地待考

  韩 虔:韩启章之子,公元前403~前400年在位,韩景侯,葬地待考

  韩 取:韩虔之子,公元前399~前387年在位,韩烈侯,葬地待考

  韩□□:韩取之子,公元前386~前377年在位,韩文侯,葬地待考

  韩□□:韩文侯之子,公元前376~前375年在位,韩哀侯,葬于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

  韩若山:韩哀侯之子,公元前374~前363年在位,韩懿侯,葬于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

  韩□□:韩若山之子,公元前362~前333年在位,韩昭侯,葬于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

  韩□□:韩昭侯之子,公元前332~前312年在位,韩宣惠王,葬于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

  韩 仓:韩宣惠王之子,公元前311~前296年在位,韩襄王,葬于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

  韩 咎:韩仓之子,公元前295~前273年在位,韩厘王,葬于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

  韩虮虱:韩咎之子,公元前272~前239年在位,韩桓惠王,葬于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周赧王五十九年(韩桓惠王十七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发动了击灭周王朝之战,东周王朝国祚五百十五年,两周王朝国祚共历八百六十七年,至此彻底灭亡,中国历史开始进入先秦时期。要注意的是:“先秦”,指东周王朝覆灭至秦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即公元前256~前221年之间的三十五年,不可胡乱攀衍至春秋、战国时期。

  韩 安:韩桓惠王子,公元前238~前230年在位,韩王,葬地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