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5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族谱 > 周王朝-莒国及其君主世系简要
族谱
周王朝-莒国及其君主世系简要
2015-03-08637

  莒国:

  莒,商王朝时期为古幕国,西周时期为莒国,嬴姓国,历代君主为己姓,首封君主叫嬴兹舆期,其故城为莒地(今山东日照)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

  美丽而古老的莒国历史悠久,历代均有杰出文化艺术人才,创造并延续了灿烂的莒文化,与齐鲁文化并称“齐鲁莒”文化,成为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至今为世人所传诵。

  “莒”为地名,始自原始氏族社会的嬴姓部落,族人为东夷民族的一个分支,是神农氏炎帝的后裔子孙。国学大师郭沫若就在《中国史稿》中记载:“伯益是早期融入华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传说中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十四个民族。”

  至商王朝时期,莒地为姑幕侯国,西周时期始为莒国,汉朝时期为城阳国,后为州、为县。古老而年轻的莒地,在数千年的岁月中,积沉了丰厚的文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莒县陵阳河出土的刻有象形文字的大口尊和陶质牛角号,把华夏文明史上推了一千年。

  商王朝时期,莒地属青州姑幕国,在清朝雍正年间的方志《莒县志》中记载:莒地“唐虞以前无考,商(属)姑幕国。此侯国也,殷爵列三等,而姑幕实侯此土,仅见之汉史中。”

  莒国在春秋初期,从计地(今河南宝丰)迁往莒地(今山东日照莒县)之后,莒国国势迅速强盛,不断地与齐、鲁、晋等诸侯大国会盟,并对周围小诸侯国不断发动战争。到了春秋中后期,莒国内部混乱不断,政治腐败,国势日弱,疆域屡遭蚕食。

  莒国自西周初期的周武王十二年(公元前1121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5年)始封,最初的国都在介亭(今山东胶州南城子),至春秋早期的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的三百九十九年间(断代工程认为是三百二十三年),有关莒国的历史记载皆空缺,且后世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未立有《莒世家》之记录,于是,莒国自西周初期~春秋初期的历史就成为谜史,让后人无法猜测。如今,人们仅知莒国君主从嬴兹舆期始封,至莒平公嬴某,改姓氏为己姓,期间共历有十一代君主,其中有九代世系失考。

  莒国君主自莒平公之后,开始有了君主世系的记载,其时国都已经立于莒(今山东日照莒县)。为了承袭了东夷风俗,莒国君主皆无谥号,只在名字上冠以地名,用作在世时的尊号。从发生在莒国的历史事件来看,至少自西周初期至春秋初期的三百余年间,周王室及其下属诸侯一直希望以周鲁为代表的华夏文化来同化东夷孑遗,但效果并不十分显著。

  自周平王五十年(公元前721年)开始,《春秋》经传中开始见著莒国的事迹,一直到了春秋末期莒国于(公元前481年)灭亡的二百四十年间,莒国及其周边国家都发生了很多大事,莒国一直与齐、鲁两大邻国关系不稳定,时有摩擦,甚至兵戎相见,相互攻伐,这说明东夷与华夏之间的斗争与民族融合过程一直在中国的东方继续进行着。

  周平王五十一年~周惠王四年(公元前720~前673年),莒国的疆域似已较最初封国时有所扩张,也有可能是逐渐恢复了周公东征前之的旧疆域。这一时期,莒国南灭向国(今山东莒县南部)、北伐杞国、还曾灭了邾国。莒国欲扩地盘,向南已灭了向国,向北则一时无法灭杞国,就使用了蚕食手段,一邑一地地慢慢占领。由于杞国虽然属于夏族,但因久处东夷故地而普遍使用夷礼,这就使得齐、鲁等诸夏都很鄙视杞国人,“杞人忧天”就是这种“鄙视”的产物,因而不与杞国交往,所以,莒国就肆无忌惮地蚕食之。

  莒国的西界与鲁国相邻,西北界与州国、纪国二国接壤。州国是姜姓小诸侯国,不久就被齐国所吞灭。而纪国在当时还很有实力,曾与莒国在“密”(今山东高密)会盟。周桓王五年(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鲁国和莒国在纪国的调停下在“浮来”(今山东莒县浮来山)结盟,显然,这一段时期莒国对西方及西北方的邻国都维持了友好关系。但到了周庄王十二年(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齐国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之后,首先称霸春秋,整个中原的政治格局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初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到莒国去避难,待其返回齐国当了君主之后大力向东方扩张,纪国、杞国首遭攻击,不久亦不念旧德开始“伐莒”。而莒国君主似乎很明白这个情势,遂不再向北与强齐碰撞,而是转向西、南两个方向,开始与鲁国、国不断发生纠葛。

  当时,莒国乃是齐、鲁两国之外的胶东半岛大国,附近诸侯国中的贵族们在本国呆不下去时,都喜欢投奔到莒国去。原先,在莒国的各国贵族除了齐国公子姜小白之外,还有谭国君主、鲁国大夫姬庆父。后因鲁国执政上卿姬季友派人要给莒公贿赂,遂交出了庆父。而庆父在半路自尽而亡,季友遂食言不贿,从此鲁国和莒国之间爆发了数次战争,莒国被打败。鲁国从此对莒国怀有强烈戒心,周惠王十二年(鲁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65年),鲁庄公姬同在城诸和防邑(东防,今山东费县北二十公里处)筑城布防,就是为了防备莒国。

  齐桓公在当初避难之时虽然在莒国一段时间,但看来莒公对他并不十分好,因此在其成为春秋霸主之后,立即标榜“尊王攘夷”,而他一直视莒、楚、秦为夷,因此在其所领导的几次会盟中,莒国都不得参加。后来宋襄公欲霸诸侯,也领导了几次会盟,莒国也未获准参加。由此,莒国与临近的齐、鲁、宋、郑等诸侯国的关系日益紧张。

  周襄王十年~周简王九年(公元前642~前577年),是莒国历史发展的中期。这一时期,先是晋文公继齐桓公之后当上春秋霸主,在“之战”之后,楚庄王继为春秋霸主。莒国历经了莒平公己兹、莒纪公己庶其、莒厉公己季陀、莒渠邱公己朱这四代君主,他们先后参加了中原各诸侯国的几次会盟,在外交上逐渐活跃起来。

  晋文公姬重耳虽然也提出了“尊王攘夷”,但由于其与秦国关系良好,因此并未在会盟中强烈表现出来,所以,莒国得以参在周襄王二十年(晋文公五年,楚成王四十年,齐昭公元年,公元前632年)加了著名的“城濮之战”后举行的“践土之盟”(今河南原阳衡雍),成为了晋国的盟友。此时,齐国继续向东方一路讨伐,最著名的就是在(齐惠公九年,莒渠丘公九年,公元前600年),齐惠公姜元出兵征伐莱国,占领了根牟(今山东沂南东南部)。莱国也属于为东夷民族,其邑地根牟又紧挨莒国边境,所以齐国在周定王姬瑜九~十一年间(齐顷公元~三年,公元前598~前596年)就有了两次侵略莒国的战争。在史籍《左传》重有对后一次伐莒原因的记载:“莒恃晋而不事齐故也。”

  齐国一直就急于想要吞并莒国,而鲁国则想要吞并邾国,这两个大国的君主之间经常为此派遣使者往来,或亲自会晤。例如在周定王八年(鲁宣公十年,公元前599年),鲁国就出兵讨伐了自己的附庸国邾国,第二年鲁、邾两国就联兵攻打了莒国。

  周定王姬瑜十年(莒渠丘公十二年,晋景公三年,齐顷公二年,楚庄王芈旅(熊侣)十六年,郑襄公八年,公元前 597 年),楚庄王芈旅(熊侣)在吞灭了萧国之后,北上攻击投靠晋国的郑国,晋军救郑,楚军在著名的“之战”(今河南荥阳东北部)中大败晋军,从此楚庄王成为新一轮的春秋霸主。齐顷公见莒国失去了盟友和援助,便无所顾忌了,在周定王十四年(莒渠丘公十六年,齐顷公六年,公元前593年)再次发动了攻击莒国之战,占领了莒国大片土地。

  此后的数年间,齐顷公自持强大,开始欺负鲁国,又侮辱晋国派来的使臣,因此晋、鲁、卫、曹、莒这五国在周定王十八年(莒渠丘公二十年,齐顷公十年,晋景公十一年,鲁成公二年,卫穆公十一年,曹宣公六年,公元前589年)联军征伐齐国,在著名的“鞍之战”中大败齐军,此后莒国也得到了恢复。

  周简王二年(莒渠丘公二十五年,晋景公十六年,公元前584年)以后,莒国又参加了以晋国为盟主的“马陵之会”(今河南濮阳范县西南部)、“蒲之会”(今山西临汾隰县)。后来,齐、鲁、楚三国的相继侵略莒国,例如在周简王五年(莒渠丘公二十八年,楚共王十年,公元前581年),楚共王熊审就发动了攻击莒国的“渠丘之战”,莒国的三座城池皆被楚军攻破,但楚国不能据而有之,不久即撤军退出。

  周简王姬夷八年(莒渠丘公己朱三十一年,公元前578年),莒渠邱公逝世,其子己密州即位,史称莒黎比公。

  周简王九年~周景王三年间(莒黎比公元年~莒废公元年,晋厉公四年~晋平公十六年,楚共王十四年~楚子郏敖三年,公元前577年~前542年),为莒国历史发展的后期。在这一时期的前段,晋悼公领导的晋国重新称霸,在其后段,宋国大夫向戌建议晋、楚两国弭兵,大国争霸的局面稍有缓和。

  在晋国势力恢复强大之后的三十年之内,举行了诸侯大会盟二十四次,莒国每次皆参加。由于多次参加盟会,莒国逐渐开始以大国自居,莒国君主自以为强,遂开始对外用兵。周灵王五年(莒犁比公十一年,鲁襄公六年,楚共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67年),莒犁比公己密州就联合了邾国共同攻击国(今山东苍山)。国在莒国的西南方,离鲁国较近,于是侯姒时泰赶紧向鲁国求援。而鲁国却被莒军击败,国终为莒国吞灭。国灭亡之后,楚共王熊审又立侯的外孙己氏为新的侯,并将其置于所灭的随国之地(今湖北随州),重新建立了一个附庸于楚国的国,这就是著名的侯己,亦称曾侯乙。

  如此一来,鲁襄公姬午认为自己受到了威胁,赶紧加强了位于鲁国东部边疆费城的防护。

  果不其然,在周灵王七年(莒犁比公十三年,鲁襄公八年,公元前565年)、周灵王九年(莒犁比公十四年,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周灵王十一年(莒犁比公十六年,鲁襄公十二年,公元前561年),莒犁比公己密州连续三次发兵攻击鲁国,这表面上是莒犁比公争夺边境上的田地,然而鲁襄公却以为:“莒人间诸侯之有事也,故伐我东鄙。”当时的晋国、楚国继续争霸,齐国、鲁国也都纷纷到中原去相争,莒国就钻了空子。

  在莒国逐渐强大起来了以后,也与别的诸侯大国一样侵略邻国。按史书的评价,春秋无义战,莒国当时也不可能例外。当时莒国的兵力曾一度十分强大。在周灵王十七年(莒犁比公二十二年,齐灵公二十八年,晋平公三年,公元前555年),以晋平公姬彪为首的十二个国家联合讨伐齐国,莒犁比公就曾向晋平公要求以“车千乘”从东南方向袭击齐国。那一次,齐灵公吓得不敢出战,晋国大军顺利地攻入齐国,还焚烧了临淄,一直抵达齐国的南方边境。而齐军坚守城池,并未导致很严重的惨败。从此,齐国从此开始对莒国极为忿满,从齐灵公开始的若干代君主皆将报复莒国作为国策之一。

  关于莒犁比公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左丘明在《左传》中称之为“虐”,指出“国人患之”,说他不顾国力,不想百姓安危,经常与齐国、鲁国争战,造成了莒国“民不堪命”的状况。实际上,莒犁比公处于齐、鲁两国大规模开辟疆土的时期,只有利用强大的晋国为后援,以攻为守,是不得而已的自保之策。在莒犁比公于周景王二年(莒犁比公三十四年,公元前543年)逝世之后,莒国国威不再,逐渐走向衰亡了。

  周景王四年~周敬王姬丐(姬)三十九年(莒著丘公元年~莒郊公复位三十七年,公元前541~前481年),是莒国历史发展的末期。这一时期,晋国各外姓家族势力逐渐强大,国力内耗不复外顾,莒国完全失去了援助。莒国君主在历史上有记载者,有莒废公己展舆(公元前542~542年在位)、莒著丘公己去疾(公元前541~前529年在位)、莒郊公己狂(先于公元前528~528年在位,后于公元前518~前481年复位)、莒共公己庚舆(公元前528~前519年在位)。

  在这一历史时期内,莒国的国土经常被齐、鲁两国占领,国势逐渐变得衰弱,只有采取守势。而且,期间莒国多有内乱,在己展舆在周景王三年(莒废公元年,齐景公六年,吴王余祭六年,公元前542年)即位成为国君之后,立即剥夺了诸公子们“秩”权(人君御谷物之秩),因此诸群公子们皆怀恨在心,在当年就合谋将己展舆赶下台,再公子去疾从齐国召回,拥立为莒国君主。莒废公逃到吴国避难,而其手下亲信大夫务娄等三人带走了“大庞”、“常仪靡”二邑(皆今山东莒县)奔赴齐国。到了周景王八年(莒著丘公五年,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大夫牟夷也弃莒赴鲁,还把“牟娄”(今山东五莲许孟镇)及“防”(今山东费县方城镇)、“兹”(今今山东安丘东南部)三邑拱手送给了鲁国,为此,鲁国与莒国之间还爆发了“`泉之战”,鲁国大夫叔弓指挥鲁军击败了莒军。

  周景王十三年(莒著丘公十年,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姬稠(姬将)发动了攻击莒国之战,攻占了“Q”邑(今山东沂水西部),Q邑是莒国的西境重镇,Q邑一失,莒国西疆门户洞开,因此,莒著丘公干脆从西疆撤走了所有军队。而在此时,莒国仍然内乱不止,在国君莒著丘公己去疾逝世后,大夫蒲余侯杀了准备即位的公子己意恢,从齐国迎回了莒著丘公之弟己庚舆为国君,此后,莒国成为了齐国的附庸国。

  周景王二十二年(莒共公六年,齐景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23年),莒共公己庚舆曾竭力想摆脱齐国的控制,结果连续两次皆招致齐景公姜杵臼派出大军攻击,此后莒国的国力迅速衰退,再也无力与齐、鲁两国抗衡了,只能乖乖为齐国之附。

  到了春秋末期,楚国的势力迅速扩张到淮河上游,楚惠王熊章在吞灭了蔡国之后,进而在周敬王三十九年(莒郊公复位三十七年,楚惠王七年,齐简公四年,公元前481年)北上攻击莒国,齐简公姜壬乐得在一旁坐视龙虎斗,莒军大败,最后一代君主莒郊公己狂被杀,莒国就此灭亡。

  但是,莒国之地距离楚国太遥远了,楚国根本就无法长期占有其地,楚军抢掠一番后也就撤军回荆,于是邻近的齐国白捡个大便宜,剩余的莒国全境最终都成了齐国的疆土。

  莒国自周武王十二年(公元前1121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5年)嬴兹舆期受赐得国,至公元前481年被楚国灭亡,共历二十三代君主,国祚六百四十年(断代工程认为是五百六十四年)。

 

  莒国故城:

  春秋时期的莒国都城,位于今莒县县城的四周,东临沭河,西傍柳青河。《读史方舆纪要》“废莒县”条载:“旧城有三重,皆崇峻,子城方十二里,内城周二十里,外郭周四十里。”元至元中载“东北隅为今城,周五里有奇。”明始砌以砖,即今之城垣。匝郭土阜,皆昔之故城基地。

  莒国,子爵,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嬴姓,少昊之后也,周武王封兹舆其于莒,今密州莒县是也。”据史籍《世本》的记载,莒国自莒纪公以下改为己姓,故而在史籍《左传》中,所记载的“莒女称戴己、声己。”莒国虽然仅为子爵诸侯国,但君主皆称“公”。

  司马迁在史籍《史记·楚世家》中记载:“简王元年,北伐灭莒”,时当周考王十年(楚简王熊中元年,公元前431年)。在史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后国土归于齐国。至战国时期的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军大将乐毅击破齐国,由于当时的莒城十分坚固,燕军一直未能攻下。汉朝时期,故莒国之境被设置为莒县,又为城阳国。

  莒国故城西北角在前城子后村南五十米,西墙伸到刘家菜园、韩家菜园前至南关村的消气岭以东。故城的东南角则湮没已久,无从查考。故城东墙所经至傅家洼以西,地名为“城子”。故城北墙至县化肥厂前。外城西北角“城子口”东西各有一段长二百米,高三米的残墙。故城东南至潍徐公路之间有明显的高地,特别是“消气岭”一带,墙基仍高两米余。

  故城的西南角至东南角有断续残墙七百米,高约八米。在故城范围内,时常发现大量商、周时期陶片,以周半瓦当和窑具为多,齐法化、齐明刀刀币也时有发现。

  1995年12月~1996年6月,莒县博物馆曾两度对莒国宫城南垣外的莒明刀遗址进行了考古试掘,出土了一大批陶器、坩埚、刀范、窑炉、铜碴等文化遗址,证明该地区莒明刀铸造作坊区。还有一些文物属于西汉时期的陶器、金缕玉衣片、以及铸五铢半两钱的遗址和大批钱范等。在故城墙基夯土内,还有商、周时期的灰陶、黑陶制作的豆盘、豆柄、鬲足等。

 

莒国故城遗址

 

莒国黑陶豆盘

 

莒国灰陶鬲

 

  莒国君主世系:

  西周时期:

  嬴兹舆期(己兹舆期):公元前1121~?年在位待考,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6年~?年在位待考,葬地待考。

  嬴 丕(己丕):嬴兹舆期之子,在位时间待考,莒公,葬地待考。

  ……其后有九代君主缺失文献记载,待考。

  春秋时期:

  嬴□□:在位时间待考,莒平公,葬于山东莒县沭河西岸。

  嬴 敖:在位时间待考,莒敖穆公,葬于山东莒县沭河西岸。

  嬴 期:在位时间待考,莒兹丕公,葬于山东莒县沭河西岸。

  己庶其:公元前?~前610年在位待考,莒纪公,改称己姓,葬于山东莒县沭河西岸。

  己季佗:公元前609~前609年在位,莒厉公,葬于山东莒县沭河西岸。

  己 朱:公元前608~前578年在位,莒渠丘公,葬于山东莒县沭河西岸。

  己密州:公元前577~前543年在位,莒犁比公,葬于山东莒县沭河西岸。

  己展舆:公元前542~542年在位,莒废公,葬于山东莒县沭河西岸。

  己去疾:公元前541~前529年在位,莒著丘公,葬于山东莒县沭河西岸。

  己 狂:公元前528~528年在位,莒郊公,葬于山东莒县沭河西岸。

  己庚舆:公元前528~前519年在位,莒共公,葬于山东莒县沭河西岸。

  己 狂:公元前518~前481年复位,莒郊公,葬地待考,莒国被楚惠王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