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国:
莱国,亦称东莱国,是商王朝初期逢公伯陵之后裔所建之诸侯国,到了西周至春秋时期,仍为周王朝属下的诸侯国。
据史籍《路史》的记载:“春秋时有姜姓莱国,莱共公浮柔出奔棠国,其后有浮莱氏,简为浮氏。”
失国后,原莱国的莱共公浮柔出奔棠国,其后裔怀念先祖,以“浮莱”为姓氏,称浮莱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浮氏、莱氏。
莱国属于商王朝时期的东夷古国,姜姓,子爵。在商王朝以前的统治中心在昌乐、临朐县附近,其国境东部可以到达黄县的沿海地区。
西周初期,莱国成为诸侯大国,侯爵,后晋升为公爵,疆域西起今临朐,东至胶东半岛,北至渤海,南至今诸城、胶州。
姜太公受封于齐国之时,建国都于营丘(今山东昌乐),由于距离莱国都城很近,因此莱国候曾屡次进犯营丘。一直到了春秋中期,莱国势力日渐衰落,开始屡次遭到强大起来的齐国的讨伐。
周灵王姬泄心元年(齐灵公十一年,公元前571年),齐灵公亲率大军讨伐莱国,莱国巧妙地贿赂了齐灵公的幸臣凤沙卫,齐军遂罢兵,莱国逃过一劫。
春秋时期的周景王二十二年(齐灵公十六年,公元前567年),齐灵公召见莱子,莱子不从,齐灵公大怒,遂派大将军晏弱率重兵灭了莱国,将齐国疆界扩展至今山东省平度县的西边。因此,莱公迫不得已迁都至黄县,史称东莱国,原莱国之境大部入齐国。莱国的残余民众退守棠邑城(今山东平度唐田)。当年冬季,晏弱再次率军击破棠邑城,占领了今山东平度的大部土地,棠邑城就此成为了齐国的一个邑城。
在史籍《左传》有一段重要的史实记载:周灵王二十四年(齐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齐国的棠邑大夫棠公逝世之后,上大夫崔杼(崔武子)奉命前去吊唁,见到灵堂上棠公的遗孀棠姜十分貌美,遂起淫心,欲娶其为妻。由于崔杼与之同姓,皆为姜姓,通婚有违礼制,但崔杼仍然肆无忌惮地强娶了棠姜。后莱,齐前庄公姜购与棠姜私通,结果被崔杼撞见,崔杼遂与另一齐国大夫庆封同谋弑杀了齐庄公。后来的周灵王二十六年(齐景公二年,公元前546年),庆封乘崔氏家族内乱,杀了崔杼,灭崔氏家族,棠姜在当时自杀,棠邑也被庆封废黜,莱邑之民皆被迁至\邑(今山东龙口),史称东莱邑,后也被齐国吞并,瓜分其田,东莱之国彻底灭亡。
关于莱国到底是纪国的附属国,还是纪国为莱国的附属国,还是彼此之间没有从属关系,而是紧密的同盟关系,历史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但著名史学家王献堂在《山东古国考》中分析道:“莱国应为宗主国,是逢公伯陵之后裔,其属国有纪国(今江苏赣榆)、州国(今安丘杞城)、维邑(今山东高密)、棠邑(今山东平度)及今胶东半岛各莱国地莱州、莱阳、莱西等国。”
莱国君主简要世系表:
资料有待补充。